APP下载

手机使用下的群体性孤独
——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

2016-12-29张瀚文

传播与版权 2016年11期
关键词:马斯洛使用者社交

张瀚文

手机使用下的群体性孤独
——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

张瀚文

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越来越智能化、便携化,互联网的便利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顺畅,不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时间、空间变得更为碎片化,更多的限制被撕裂,让人们处于一种时时在交流的假象当中。然而这些便利让人与人的交流与关系变得碎片化,手机的长时间使用让人们在交流的同时感到越发孤独。本文旨从马斯洛需求理论提出假设,分析群体孤独的成因与影响,为群体与设备的融合提出一些建议。

手机;群体孤独;马斯洛需求理论

[作 者]张瀚文,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一、独孤的定义

1973年,美国学者Robert S.Weiss受Bowlby关于依恋学说的影响,发表了《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的文章。文章指出:孤独感是当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①马蔚蔚:《大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在社会中,孤独一方面是自我产生的,另一方面是存在于人与人交往过程中。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渠道多样化,各类媒体属性平台层出不穷,公开、私密、半公开属性的移动APP交织产生,微博、微信等公开、半公开社交媒体不仅起着了解周边事件的作用,同时承担着传播媒介信息的作用、了解他人与被他人了解的欲望。随着互联网与移动设备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增强,不可追溯的留言以及未实名制的部分社交媒体,让使用者处在毫无顾虑的过程中,主信息渠道与次信息渠道本末倒置,未经核实的信息铺天盖地,缺乏媒介素养与媒介能力的使用者,就会在无序的信息洪流中沉浮,碰见可以抓取的物体也就是信息则会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直到信息被证实是错误后,继续游荡在其中。所以信息化社会中的孤独感多由群体交往与信息爆炸所产生,孤独不再仅是个人问题了,它成为人们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提出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于其中融合其美学思想。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人本主义心理学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②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3CYAKXzghmytZy7Q8DVhZDEJP_sEc8tckzDFLJPvSSOgpyHHLmQhpi6m0c5q2E29ucfnPXJQ f_-8Gsdx681BK。

需求层次理论是马斯洛在1954年其所著的《动机与人格》中首次提出,表明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共5个层级。他认为人类的需求是从生理需要至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层层递进关系,是前一层需求的基础实现后才会有下一层需求的产生,是一个完整的垂直关系。

三、马斯洛需要理论与移动媒体使用需求

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就是对生存的需求。“在正常运行的和平社会中,经常处在危机状态中的极度饥饿是罕见的,当一个人说‘我饿了’,他常常是在感受食欲而非饥饿。”③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九州出版社,2013年。

借用马斯洛的层次理论,定义手机使用的需求层次为B层次,在这个层次中,“手机的使用”也变成类似生命体需求的载体,对于欲望的饥饿感等价于“我需要手机”这个意识与行为,使用手机的目的是对新消息的获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就是在使用手机的过程当中,对于新消息的不断期待,如果停止对新消息的及时获取,便会产生类似如生理饥饿所产生的多重身体反应。身体在饥饿的情况下,血糖浓度会降低,造成血红蛋白携带氧气的能力降低,人体为了维持现有的机能,通过提高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分泌使人保持清醒的状态,此状态会比正常态下变得更容易激怒。通过对手机使用者的观察发现,在其不能使用手机的情况下也会有类似的表现。

安全需要随着生理需要的满足而产生。以儿童为例,“儿童喜欢统一、公平及一定的规律。缺乏这些因素时,他就会变得焦虑不安,他喜欢的是一定限度内的自由,而不是放任自流。不安的或者神经症的人,行动起来很像不安的儿童”①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九州出版社,2013年。。成年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与儿童并无差别。孩童对于属于自己的物品有一种保护欲望,不希望他人触碰,也不希望他人夺取,一旦失去,他们会表现出一种歇斯底里的状态。儿童对于纷繁复杂的规则相当厌烦,喜欢简单而干净的事物。而成人社会中,人际交往与社会压力过大,手机成为排除抵挡外界压力的一种短暂性的实体,所以当人们被要求不使用手机或手机被他人使用的一段时间内,便会产生不安、无所适从的状态,这与儿童有相似的表现。手机的存在像一种保护屏障,它充当着成年人世界中一种分隔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实体,手机在手让人觉得倍感安全,当手机不在身边便会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不安感。所以,当处于窘迫的环境下时,手机的使用分散了人们对于产生窘迫的原因的注意,避免了不必要的尴尬。互联网时代下,对于信息的及时获取,让使用者滞后感慢慢消失,对于最新最快信息的传达与收取成为立足社会的一个能力,所以在这一层次中,这一点与马斯洛层次理论的安全需要同级。

第三层次就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处于这一需要阶层的人认为各种情爱尤为重要,对于美满家庭的渴望,对于群体的认可接纳,如果不能满足将会产生无法排解的孤独感,手机的使用正好弥补这一角色的缺失。

马斯洛说:“有这种需求的人会开始追求与他人建立的友情,即在自己的团体里求得一席之地。他会为达到这个目标不遗余力。他会把这个看得高于一切,他甚至会忘了当初他饥肠辘辘时曾把爱当作不切实际或不重要的东西嗤之以鼻。”②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九州出版社,2013年。在手机中,通过广泛的虚拟社交软件,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交流。在这些既属于公共空间又属于私人空间的半开放社交工具中,人们寻求的是集体的归属感,包括爱与被爱、认同与被认同。这是建立在有共同喜好与共同话题的基础上的多维度社交,在其中所能接触到的都是其想接触的人。这样的情况下,一开始便排除了许多“无用社交”,因此会让使用者感到更为强烈的接纳感,更愿意吐露心声、结识朋友,强化自己的群体接纳度与自信心。

尊重包括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敬重。他认为,尊重需要的满足将产生自信、有价值、有能力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等感受。反之,这一需要一旦受到挫折,就会产生自卑、弱小以及无能的感觉,并进而产生补偿或精神症倾向。③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九州出版社,2013年。在手机环境中,人们同样要有这样的需要,不管是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还是其他社交媒体平台,我们将带有个人喜恶的信息发送,希望得到朋友的赞许与意见,在某种程度上也希望成为某个领域的意见领袖,进而得到赞扬与认可。再者,手机的使用不仅是软件的使用,手机本身所带有的符号意义与价值,更会让使用者接收到不一样的信息。手机性能能一定程度定义使用人群,最重要的是手机的价格与品牌。与价格相比,品牌显得更为重要,手机的标签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到使用者身上,不同的标签定义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人群强化、评判不同的标签,两者相互促进补充,在矛盾中不断前进。对于信息的及时回馈这一状况,一方面是情感的诉求,其表现为快速回复,同时希望得到对方同等行为;另一方面,及时回馈的目的在于建立双方甚至多方的紧密稳定的关系,在维持这样关系的情况下,手机便不能离手。然而长时间、碎片化的联系并不能使人际交流变得更为深入,孤独感油然而生,也就是越联系越孤独,这样的情况就为接下来的结果做了铺垫。

自我实现的需要,它可以归入人对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说成是一个人想要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本来模样,实现人的全部潜能的欲望。④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九州出版社,2013年。而在这一层次中,B层次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相对应的层次不存在或未成形,手机的存在并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人的欲望的构建,更不能完成自我实现的需求,所以在手机的使用完成不了马斯洛所提出的需求层次的情况下,就会发生以下的一个情况(图1)。

图1

通过图1可以看出,在未能有自我实现这一环节的B层次中,对于手机的使用跳入一个不断循环的关系链中,没有了自我实现这一环节,手机使用者对于手机这个需求便会消失,进而停止手机的使用,然而由于长时间使用所带来的习惯行为,可以说是欲望或者一种饥饿感,人又拿出用以摆脱未能实现自我实现这一环节所带来的不快感,所以一步步循环,导致群体性孤独的产生。

然而,我们并没有停止对自我的探索。我们在网络公共空间以及半私人空间中不断地探寻自我,用这样的角度来对自身进行了解,进而希望改善我们的现实生活。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人不可能脱离互联网以及基于互联网存在各类APP与移动设备的使用,同时包括享用这些产品的人。在B层次中,手机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我们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媒介使用中影响我们自我的思考时间,同时减少了反省自己的时间,弱化了自我反馈的能力,长时间的习以为常则会深度依赖设备,如前文所说,生活的点滴都交给手机,出行、饮食、购物甚至消费决策都有专业的APP帮我们决定,生活的疑难有太多未经认证的意见领袖出谋划策,在迷茫的信息流中,但凡有能说服自己的信息存在,人们则会依照此类途径,在今后的生活中习以为常。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决定生活模板,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通过手机进行定制。人们可以不再更多关注地点时间等问题,碎片化时间、地点将会更为频繁地出现。

更好地了解群体性孤独产生的机制,不但有利于从人本身出发,深入了解自我的身心,解决问题,而且此类问题产生的反向诉求会促进手机等设备的创新与迭代,使产品更为人性化与全面化。

[1]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2]张婧妍,周慧懋.群体性孤独:针对掌媒使用依赖的中日比较研究[J].新闻界,2013(15).

[3]马蔚蔚.大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

猜你喜欢

马斯洛使用者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社交距离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抓拍神器
他汀或增肌肉骨骼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