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林格尔县下脑亥遗址发掘简报

2016-03-27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草原文物 2016年2期
关键词:圆唇素面灰陶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和林格尔县下脑亥遗址发掘简报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和林格尔县 下脑亥遗址 战国—汉时期 唐代 明代

图一 下脑亥遗址位置示意图

下脑亥遗址位于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下脑亥村西南部,北部为一条乡村公路,南侧为丰准线铁路(图一)。地形所属为盆地,周围环山。为配合大准至朔黄铁路联络线外西沟至神池南铁路的建设,2012年5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第一次抢救性考古发掘,记为Ⅰ区;同年6-7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2010级师生对该遗址进行第二次抢救性考古发掘,为Ⅱ区,位于Ⅰ区西北部,相隔近十米。

两次发掘共布5×5米探方18个,发掘面积约450余平方米,发掘清理灰坑24座,灰沟7条(图二)。其中,开口于①层下的遗迹有Ⅰ区H1—H3,Ⅱ区H1—H7及G1—G3;开口于②层下的遗迹有Ⅰ区H4—H10、G1、G2,Ⅱ区H8—H13和G4;开口于③层下的遗迹仅有Ⅰ区G3,Ⅱ区H14。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瓷器和铁器等一批遗物。现将此次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地层堆积与文化分期

两区所处位置相隔很近,地层堆积与包含物情况大体相同,现以Ⅰ区T5东壁剖面为例介绍如下(图三)。

第①层:耕土层,棕黄色土,土质疏松,厚约24~29厘米。夹杂植物根茎、玻璃等现代杂物。

图二 探方总平面图

第②层:灰褐色土,土质较疏松,厚约33~40厘米。出土有少量陶片、青花瓷片等。此层下开口有H4、H5两座灰坑。

第③层:黑褐色土,土质较硬,厚约37~51厘米。内含大量青瓷、白瓷片、陶片等,部分可复原。陶器均已残,口沿碎片较多,可辨器型有盆、罐、缸等。

第④层:黄褐色土,土质疏松。厚约41~57厘米。包含有较多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可辨器型有钵、盆、罐等,无瓷器出土。纹饰多粗绳纹、弦纹等。此层下为生土。

Ⅰ区T5内地层关系基本上代表了该遗址文化堆积的一般情况。根据地层叠压和遗迹间打破关系及出土遗物的分析,下脑亥遗址包含有三个阶段的文化遗存,下面挑选典型堆积分别予以说明。

二、第一期文化遗存

1.遗迹

第一期遗存包括遗址第④层,典型遗迹有Ⅱ区H14。

ⅡH14,位于Ⅱ区T7南部,南部延伸至南T4北隔梁内未发掘,开口于第③层下,打破第④层。已发掘部分平面呈半圆形,坑壁较直,平底,直径约71、深约41厘米(图四)。坑内堆积为灰褐色填土,质地较松软,出土有罐、壶、甑等陶器残片。

2.遗物

出土遗物主要以泥质陶器为主,也有少量夹砂陶;纹饰以素面、绳纹为主,也有弦纹、篮纹等;器类主要有罐、碗、壶、甑、盆等。

盆 1件。ⅡT8④:1,泥质灰陶。平折沿,沿面外倾,尖唇,敞口,斜弧腹。颈部饰数周弦纹,腹饰抹断绳纹。口径27.3厘米(图五,1)。

罐 根据口颈部特征可分为两型。

A型:直口罐 1件。ⅡT2④:3,泥质灰陶。直口,圆唇,溜肩,素面。口径23.5厘米(图五,2)。

B型:侈口束颈罐 4件。ⅡT2④:2,夹砂灰陶。方唇,弧肩,领部磨光,器表饰篮纹。口径27厘米(图五,3)。ⅡT9④:1,泥质灰褐陶。方唇微内凹,鼓肩,领内侧呈弧面。外侧饰竖篮纹。口径28厘米(图五,4)。ⅡT8④:2,夹砂灰褐陶。圆唇,弧肩,腹施绳纹。口径24.2厘米(图五,5)。ⅡT11④:4,泥质黑陶。尖唇,弧腹,腹施绳纹。口径22.2厘米(图五,6)。

碗 4件。根据腹部特征,可分为三型。

A型:1件。ⅠT1④:1,泥质灰褐陶。敞口,鼓腹。上腹饰二道凹弦纹。口径24.8厘米(图五,7)。

B型:2件。 均 泥质灰 陶。敛 口, 鼓 腹。ⅡT8④:3,圆唇,腹饰凸弦纹。口径21.2厘米(图五,8)。ⅡT14④:2,方唇,素面。口径19.5厘米(图五,9)。

C型:1件。直口,弧腹。ⅠT5④:5,泥质黑陶,方唇,素面。口径21厘米(图五,10)。

壶 1件。H14:1,残,泥质灰陶,口微侈,方唇,素面。口径8厘米(图五,11)。

图四 ⅡH14平、剖面图

图五 第一期出土遗物

甑 1件。H14:2,残,泥质灰陶,圆形片状,内有箅孔。素面。底径约12厘米(图五,12)。

陶纺轮 1件。H14:3,残,泥质灰褐陶,中部有圆孔,素面。直径6.3、厚0.4厘米(图五,13)。

三、第二阶段文化遗存

1.遗迹

包括遗址第③层,典型遗迹包括Ⅰ区H5、H6、G2和Ⅱ区G4。

灰坑 2座。除ⅠH5、ⅠH6出土较多遗物外,其他灰坑出土物均极少。

ⅠH5 开口于②层下。平面呈圆形,袋状,平底。坑口半径105、深200厘米(图六)。坑内为黄褐色填土,含有少量骨器、铁器和动物骨骼等。

ⅠH6 位于T6东北角,开口于第②层下。平面呈椭圆形,坑壁较直,底部不平。坑口长半径125厘米,短半径71厘米,深135厘米(图七)。坑内填土为黄褐色土,土质疏松。出土有少量陶瓷片,部分瓷片可复原,器型为碗。

灰沟共发现2条。现以Ⅰ区G2为例加以说明。位于T6内,开口于第②层下,打破第③、④层及生土。平面呈西北—东南走向的长条形,直壁,平底,长310、宽80、深140厘米。(图八)沟内堆积为黑灰土,土质较硬,包含有陶器残片、兽骨等。

2.遗物

(1)陶器 器型主要有罐、盆等。

罐 根据口腹部特征可分为2型。

图七 ⅠH6平、剖面图

图八 ⅠG2平、剖面图

图九 第二期出土陶器

A型:束口矮颈,鼓腹。根据器物最大腹径所处位置的不同,可分为3亚型。

Aa型:最大腹径靠上。ⅠT4③:1,泥质灰褐陶。圆唇,广肩,矮弧领。素面。口径20.4厘米(图九,1)。ⅠT4③:2,泥质黑陶。厚圆唇外凸,溜肩。素面。口径24.2厘米(图九,2)。

Ab型:最大腹径靠中。ⅠT5③:2,泥质灰陶。沿外卷,方唇,溜肩。素面。口径23厘米(图九,3)。H6:3,泥质灰褐陶。卷沿,圆唇,敛口,鼓腹,底部残。素面。口径13.6厘米(图九,4)。H6:4,泥质灰褐陶。卷沿,圆唇,敛口,鼓腹,底部残。素面。口径22.2厘米(图九,5)。ⅡT9③:1,夹细砂黑陶。厚沿,较直,方唇。肩饰细绳纹。口径23.4厘米(图九,6)。G2:1,泥质黑陶。敛口,卷沿,圆唇,鼓腹。素面。口径21.8厘米(图九,7)。

Ac型:最大腹径靠下。ⅠT5③:1,泥质灰陶。方唇,宽肩。素面。口径27.2厘米(图九,8)。

B型:敞口束颈,弧腹;根据口沿情况可细分为3型。

Ba型:高领,1件。ⅡT10③:5,夹砂黑陶。领斜直,尖唇,弧肩。肩饰绳纹。口径28厘米(图九,9)。

Bb型:矮领,4件。ⅠT6③:2,泥质灰陶。方唇,短束颈。素面。口径24厘米(图九,10)。ⅡT10③:11,夹砂黑陶。尖唇,溜肩。素面。口径22厘米(图九,11)。ⅠT4③:1,方唇,溜肩,鼓腹。腹部数周凸起。口径18厘米(图九,12)。ⅡT10③:5,沿面外折,领较高。腹部绳纹。口径28厘米(图九,13)。

Bc型:敞口,1件。ⅠT2③:1,圆唇,束颈。素面。口径24厘米(图九,14)。

盆 3件。根据口沿及腹部特征可分为两型。

A型:平沿,浅腹。ⅡT10③:10,泥质褐陶。方唇,弧腹。器表上部有数周凹槽。口径22.8厘米(图九,15)。ⅡT9③:3,泥质灰陶。敞口,斜腹。素面。口径30厘米(图九,16)。

B型:折沿,深腹。ⅡT10③:9,夹砂黑陶。圆唇,敞口,直腹。口沿下有数道弦纹。口径27厘米(图九,17)。

C型:H6:1,泥质黑陶。敞口,折沿,方唇,腹壁较直,平底。素面。器内壁有轮制痕迹。口径27.3、底径9、通高11.2厘米(图九,18)。

缸底 1件。H6:2,泥质灰陶,略夹砂。平底。底径22厘米(图九,19)。

豆盘 1件。G2:3,泥质灰陶。平沿,圆唇,折腹。素面。口径11.8厘米(图九,20)。

陶饼 1件。G2:2,泥质灰褐色陶。平面近圆形,素面。直径4厘米,厚1厘米(图九,21)。

(2)瓷器 6件。主要为碗、有白瓷、青瓷及黄釉。

白釉碗 3件。按其口、腹部特征可分为两型。

A型:敞口,微弧腹。ⅠH6:5,尖圆唇,玉璧底。内外壁通体饰白釉。口径13、底径6、通高5.9厘米(图一〇,1)。ⅠH6:6,尖圆唇,玉璧底,微弧腹。底部不施釉。口径12.2、底径6、通高4.2厘米(图一〇,2)。

图一〇 ⅠH6出土瓷器

B型:敞口,弧腹,沿微侈。ⅠH6:7,方唇,浅腹,矮圈足,玉璧底。外侧沿部及内外壁施白釉。口径14、底径6.4、通高5厘米(图一〇,3)。

青釉碗 2件。ⅠH6:8,尖圆唇,矮圈足、略外撇。器表上三分之一处及内壁施绿釉。口径10.8、底径5、通高6厘米(图一〇,4)。ⅠH6:9,敞口,圈足外撇。器表上三分之二处及内壁施浅绿釉。口径10、底径3.9、通高4厘米(图一〇,5)。

黄釉碗 1件。ⅠH6:10,圈足,下腹斜收。内壁施浅黄釉。口径10.4、底径4.2、通高4.1厘米(图一〇,6)。

(3)骨器

簪 2件。H5:1,圆棒状,两端均残,截面呈椭圆形。残长16.8、宽0.8厘米(图一一,1)。G2:4,扁平状,器身弯曲,上端较宽,下端残。残长7.8厘米,宽0.7厘米(图一一,2)。

梳 2件。分为两型。

A型:H5:3,残,略呈梯形。高4.4、宽4、厚0.4厘米(图一一,3)。

B型:H5:2,残,月牙形,下部略宽。高2、宽5.4、厚0.2厘米(图一一,4)。

(4)铁器

刀 1件。H5:4,直背,直刃,背部稍厚,椭圆形环手。残长18、最宽2.4厘米(图一一,5)。

图一一 第二期出土骨器、铁器

四、第三阶段遗存

1.遗迹

第三阶段文化遗存包括遗址第②层,Ⅱ区H7及G2。

图一二 ⅡH7平、剖面图

图一三 ⅡG2平、剖面图

灰坑 1座。ⅡH7位于T8北部,部分延伸至隔梁。开口于第①层下,打破第②层。平面呈椭圆形,斜壁、平底,坑口最长直径287、深110厘米(图一二)。坑内填土为黄褐土,土质较疏松,内含少量炭屑。包含物有陶器、青花瓷瓷片和牛头骨等动物骨骼。

灰沟 1条。ⅡG2,跨T1、T2两个探方,北段延伸至探方外未发掘,开口于第①层下,打破第②层,在T2内叠压G4。平面呈近南北走向的长条形,直壁,沟底高低不平,长700、宽71、最深处达67厘米(图一三)。沟内堆积为黑褐土,土质较硬,出土有破碎严重的青花瓷片、兽骨等。

2.遗物

主要为陶瓷器,也有部分铁器;器型主要有陶盆、青花瓷器等。

陶器 均为盆,3件。根据口沿及腹部特征可分为三型。

A型:折 沿 略 向 上 斜。ⅠT1②:2,敞口,方唇,壁微弧。素面。底残。口径27.2厘米(图一四,1)。

B型:折沿较平或略下斜。ⅡT8②:2,敞口,方唇,腹较直。素面。底残。口径30厘米(图一四,2)。

C型:卷折沿,沿面斜弧,向下弯曲。ⅠT2②:1,圆唇。素面。底残。口径27.5厘米(图一四,3)。

饼形器 2件。ⅠT4②:1,平面近圆形。素面。直径3.2、厚0.8厘米(图一四,13)。ⅠT1②:1,泥质灰陶,圆形,素面。直径3.4、厚0.7厘米(图一四,14)。

瓷碗 4件。ⅡT8②:1,尖唇,撇口,斜弧腹,高圈足,乳突较明显。内外壁施白釉发灰,器腹部及内地施婴戏图,图形抽象,青料晕散发黑。口径10.8、底径5.4、高5.4厘米(图一四,4)。ⅡH7:1,灰白胎,质地坚硬。敞口,尖唇,弧腹,平底。圈足。内外壁施豆青釉,内底部及外腹部绘菊瓣纹,青料发色灰暗晕散不鲜亮。底径8.7厘米,残高9.1厘米(图一四,5)。ⅡH7:2,坚硬白胎,口残,弧腹,平底,圈足。内外壁施白釉发灰,釉面光滑。外腹饰有青料绘画的花草纹,内底有双篮圈纹,青料发色鲜亮。底径8.2,残高9厘米(图一四,6)。ⅡT8②:2,尖唇,撇口,斜弧腹,高圈足,乳突较明显。内外壁施豆青釉,内口及内下腹有两周青花弦纹,外壁双篮纹下有卷云纹、花草纹。青料晕散发黑。口径13.8、底径6、高7厘米(图一四,7)。

图一四 第三期出土遗物

铁器 数量较少,保存不佳。

刀 3件。ⅡT1②:1,残,柄部狭窄。残长19.4、最宽1.3厘米(图一四,8)。ⅡT1②:2,环手,背部较直,弧刃。长21、宽1.6厘米(图一四,9)。ⅡT2②:1,锈,长21、最宽3.9厘米(图一四,10)。

钉 1件。ⅡT1②:3,通体呈“T”字形,钉冒圆椎体,钉身长条形,下端尖锐。长15、最宽2.1厘米(图一四,11)。

镞 1件。H7:3,柄部残,箭首端呈四棱体,残长12.8、最宽2厘米(图一四,12)。

五、结 语

下脑亥遗址文化内涵较为丰富,清理发掘的遗迹虽然较多,开口层位亦比较明确,但多数灰坑及灰沟包含物极少,无典型器物发现,无法明确其具体的年代归属。本次发掘的三个阶段的文化遗存,通过其遗迹和遗物来看可以得出:

第一阶段遗存在这次发掘中所占比例最小,遗迹遗物最少,仅发现一座灰坑和一条灰沟,遗物均为陶器残片,泥质陶占大宗,纹饰以绳纹为主,时代应为汉代之前。遗址中虽未发现本地区及周邻地区战国遗存常见的豆、罐、壶等常见的陶器组合,但侈口束颈罐(ⅡT8④:2,ⅡT11④:4)与和林格尔县东沟子遗址出土的Ab型罐形制基本相同,折腹碗也与其Ac型碗①接近,故推断该遗存时代为战国的可能性稍大,下限可能到汉代。

第二阶段遗存为该遗址的主体,遗迹、遗物相对来说较为丰富。发现三条灰沟与数座灰坑。出土遗物以陶器、瓷器为大宗,骨器、铁器较少。其中A型白瓷碗(ⅠH6:5、ⅠH6:6)和乌审旗郭梁唐墓出土B型瓷碗②、和林格尔县大梁村李氏墓白瓷碗形制相似③,B型瓷碗(ⅠH6:7)与天津市西辛庄唐代遗址出土的B型碗形制接近④,B型骨梳(H5:2)与唐王逆修墓⑤、和林格尔大梁村李氏墓出土的同类器相似⑥。故可将该段遗存时代定为唐代。

第三阶段文化遗存中遗物较少,在遗址地层中与灰坑中发现的青花瓷是断代的标准器。元青花瓷器除了东南亚地区常见的小型器外,普遍的特征是胎体厚重,器型硕大⑦。下脑亥遗址第三阶段遗存中出土的两件可复原的青花瓷器为日常生活所用的碗。明早期洪武时期的圈足可追溯至元末;明永乐时则有较大变化,挖足过肩呈内抠式圈足;宣德至天顺年间圈足变化不大,内底均有大小不等的乳突。明中期为满釉,足端露胎,无乳突⑧。该遗址地层中出土的两件的青花瓷碗(ⅡT8②:1、ⅡT8②:2)无年款,器形小,形制相似,只是纹饰有所区别,但是从瓷碗底足来看,底部厚重,露胎、乳突较明显,具备明代早期挖足过肩、内底有乳突的典型特征,因此暂定该阶段遗存为明代早期。

执笔:齐溶青 李鹏珍 李 强 曹永利绘图:齐溶青 李鹏珍 李保中

注 释

①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和林格尔县胜利营东沟子遗址发掘简报》,《草原文物》2013年1期。

②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乌审旗郭梁隋唐墓发掘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③⑥孙建华:《和林格尔县大梁村唐代李氏墓》,《内蒙古文物考古》1996年1期。

④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天津市西辛庄唐代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2005年1期。

⑤张郁:《唐王逆修墓发掘纪要》,《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⑦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⑧梅亚名、陈玉文主编:《中国古陶瓷鉴定标本参考图典》,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

责任编辑:党 郁

Horinger County; Xianaohai Site; Warring States and Han Dynasty; Tang Dynasty; Ming Dynasty

The excavation of Xianaohai site is a cooperation with the basic construction of the country, and excavation area is about 450 square meters. The cultural layer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layer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earthed relics such as corded pottery, white porcelain and blue-and-white porcelain, we infer that the three cultural layers are 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 to the period of Warring States and Han dynasty, Ta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period of Ming Dynasty.

猜你喜欢

圆唇素面灰陶
山东日照市马庄遗址周代墓葬发掘简报
探究天津东丽博物馆藏张贵庄战国灰陶器
李蕾作品
澄迈福安窑出土瓷器鉴赏
天降大福喜成双
寄秋声
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复
论圆唇在声乐教学中的效果
一件西晋灰陶兽的再修复
素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