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兰察布市博物馆馆藏清代蒙文银质乘驿牌考释

2016-03-27李树国

草原文物 2016年2期
关键词:黄铜铆钉器物

李树国

(乌兰察布市博物馆)

乌兰察布市博物馆馆藏清代蒙文银质乘驿牌考释

李树国

(乌兰察布市博物馆)

乌兰察布 清代 蒙古文字 乘驿牌

乌兰察布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有16件清代蒙古文字银质乘驿牌。这些乘驿牌根据区域、爵位、官职的不同可以分为6大类。1.与盟长贝子有关。乌兰察布盟盟长贝子使者全境乘驿牌2件。2.与副盟长贝子有关。乌兰察布盟副盟长贝子使者乘驿牌,Ia、Ib两式共5件。3.与副盟长乌喇特中旗扎萨克有关。乌兰察布盟副盟长乌喇特中旗扎萨克公差使者乘驿牌1件。4.与喀尔喀扎萨克多罗达尔罕君王(旗)有关的共有6件,其中乌兰察布盟扎萨克达尔罕旗贝子、协理台吉之使者乘驿牌1件,乌兰察布盟盟长喀尔喀扎萨克多罗达尔罕王公差使者乘驿牌1件,喀尔喀扎萨克多罗达尔罕郡王(旗)协理台吉之使者乘驿牌1件,乌兰察布盟喀尔喀扎萨克多罗达尔罕贝勒使者乘驿牌2件,扎萨克多罗达尔罕郡王旗管旗章京之使者旗内乘驿牌1件。5.与旗正参领与章京有关的乘驿牌2件,扎萨克多罗达尔罕郡王旗管旗章京之使者旗内乘驿牌1件,旗正参领处公差所遣使者乘驿牌1件。6.与喇嘛有关的乘驿牌。有广福寺达喇嘛随侍领催旗内乘驿牌1件。

图一 乌兰察布盟盟长贝子使者全境乘驿牌及拓片

一、馆藏清代蒙文银质乘驿牌介绍

1.乌兰察布盟盟长贝子使者全境乘驿牌

2件。总账登记号:WB03032、WB03033,器物编号A3:0013、A3:0014。器形相同,均为片状,顶端为花瓣边弧形,下端呈平齐直线形,长条状,整体呈圭形(图一,1)。质地为复合质地,由黄铜、银、牛皮组成,有面部、主板、背部及跨链四部分。制作方法为铜包银,铜铆钉加固,背铜扣连接牛皮跨链(图一,4)。

面部以黄铜捶制,錾刻如意回弦纹,上半部呈内空花瓣三角形,下部呈长方“口”字形(图一,2)内现主板文字部分。

图二 乌兰察布盟盟长贝子使者全境乘驿牌局部纹饰

图三 乌兰察布盟副盟长贝子使者乘驿牌Ia式及其部分拓片

主板以银捶制,片状,呈圭形。面部横向铜条分割银板上下两部。上为刻花纹部分,呈花瓣三角形,阳刻有单龙戏珠纹样(图二),下为乘驿牌的文字部分,呈长方形,阳刻蒙古文字,四列14个文字,用拉丁文拼写该组蒙古语文字读音为“ulančab-un qiγulγan-u daruγ-a beise-ten-i daqura neigem-iyer ulaγ-a nuqu temdeg”,汉译为“乌兰察布盟盟长贝子使者全境乘驿牌”(图一,6)。

背部以黄铜捶制,片状,呈圭形,素面,其上部有两个“”形连接口铆钉固定于铜板,与牛皮跨链连接(图一,5)。

A3:0013牌 体 高17、 宽10、厚0.36、皮链长16.1厘米,器物通高24.6厘米,重222.3克(图一,1)。

A3:0014牌 体 高17、 宽10、厚0.35、皮链长16厘米,器物通高23.8厘米,重219.4克(图一,2)。

2.乌兰察布盟副盟长贝子使者乘驿牌

5件。总账登记号WB03034、器物编号A3:0011;总账登记号WB03035、器物编号A3:0010;总账登记号WB03036,器物编号A3:0009;总账登记号WB03037;器物编号A3:0008;总账登记号WB03038,器物编号A3:0012等各1件。

根据蒙古文字錾刻特点、器物形状及制作方法的不同可分为Ia、Ib两式。

Ia式:3件。编号A3:0011、A3:0010、A3:0008;片状(图三),顶端为弧形,下端平齐直线形,整体呈拱形。复合质地,黄铜、银、牛皮组成,有面部、主板、背部及跨链四部分。制作方法铜包银,铜铆钉加固,背护牛皮垫,铜扣连接牛皮链。

面部,黄铜捶制,錾刻而成。半圆状,呈拱形。整体黄铜捶制半圆形条状物内边錾出一条凹弦纹;由两个部分组成,连接处用锡条焊接。上部拱形,下部直线状,用铜铆钉固定于银板上。

主板,银捶制,片状,呈拱形。面部阳刻有3列12个蒙古文字 “(图三,7)。用拉丁文拼写该组蒙古语文字读音为“ulančab-un qiγulγan-u ded daruγ-a beise-yin elči ulaγ-a unuqu temdeg ”,汉译为“乌兰察布盟副盟长贝子使者乘驿牌”。

背部,黄铜板,片状,呈拱形,素面。黄铜板背上部有两个平行“

”形黄铜制作的链接扣,用黄铜铆钉固定在铜板背上部,内套有皮质链(图三,4)。

护垫,牛皮制作,片状,拱形。被套在黄铜扣上,被压在皮跨链下(图三,6)。

跨链,牛皮制作,似套锁型。套在连接扣上。

编号A3:0011,黄铜边铆钉,原有6个铆钉,后因器物损坏,而加固4个铆钉,牌体高11.5、宽6、厚0.35厘米, 器物通高18.5、皮链长11.6厘米,重101.7克(图三,1)。

编号A3:0010,黄铜镶边铆钉有6个,牌体高11.5、宽6.0、厚0.35厘米,器物通高19.3、皮链长11.6厘米,重105.7克(图三,2)。

图四 Ib式乌兰察布盟副盟长贝子使者乘驿牌及其拓片

编号A3:0008,黄铜边铆钉有6个铆钉,高11.5、宽6.7、厚0.35厘米;器物通高16.3、皮链长11.6厘米,重73.3克(图三,3)。

Ib 式:2件。编号A3:0009、A3:0012,片状。顶端为三角形,下端平齐直线形的长条状,整体呈圭形。复合质地,黄铜、银、牛皮组成,有面部、主板、背部及跨链四部分。制作方法为铜包银、铆钉加固、背铜扣连接牛皮跨链。银板镶黄铜边,錾刻花草纹;上部用五个帽钉排列“︿”形装饰。背加黄铜素面板,用黄铜铆钉固定,黄铜镶边、银板和背板。

面部,黄铜捶制,錾刻而成,呈圭形。可以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呈花瓣边三角形,下部呈长方条形。

主板,银捶制,片状,呈长方形。面部阴刻有三列12个蒙古文字 “”(图四,5、6)。用拉丁文拼写该组蒙古语文字读音为“ulančab-un qiγulγan-u ded daruγ-a beise-yin elči ulaγ-a unuqu temdeg”,汉译为“乌兰察布盟副盟长贝子使者的乘驿牌”。

背板,黄铜捶制,片状,呈圭形,素面。黄铜板背上部有两个平行“ ”形黄铜制作的链接扣,内套有皮质链,用黄铜铆钉固定在铜板背上部,后附牛皮护垫(图四,2、4)。

A3:0009黄铜镶边,铆钉有14个,其中装饰帽钉5个,加固铆钉9个。牌体高12.5、宽6.8、厚0.35厘米;器物通高18.4、皮链长12.6厘米,重68.1克(图四,1)。

A3:0012黄铜镶边,铆钉有19个,其中装饰帽钉5个,加固铆钉14个。牌体高12.5、宽6.8、厚0.35厘米;器物通高18.4、皮链长12.6厘米,重68.1克(图四,2)。

3.乌兰察布盟副盟长乌喇特中旗扎萨克公差使者乘驿牌

1件。总账登记号WB03039、器物编号A3:0006。片状(图五,3),顶端呈梯形,下端平齐直线形(图五,1)。复合质地,黄铜、银、牛皮组成,有面部、主板、背部及跨链四部分。制作方法为铜包银、铜铆钉加固、背铜扣连接牛皮跨链。

面部,黄铜捶制,呈平头圭形框架,外框錾刻有缠枝莲纹、凹弦纹、弦断纹,上部分割体为素面。

主板,银捶制,银板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为梯形刻花纹部分,阳刻有演化的缠枝莲花纹用来表示“双龙戏珠”图案(图五,1),下半部为文字部分。银板上阳刻蒙古文字5列,共25个字。“”(图五,4)。用拉丁文拼写该组蒙古语文字读音为“ulaγan čabun qiγulγan-u ded daruγ-a urad-un dumdadu qosiγu-yi ǰakiqu ǰasaγ güng-ten-ü γaǰar-eče alban ǰarulγan-u elčin ulaγ-a unuqu temdeg”,汉译为“乌兰察布盟副盟长乌喇特中旗扎萨克公差使者乘驿牌”。

背板,黄铜捶制,片状,呈圭形,素面。黄铜板背上部有两个平行“ ”形黄铜制作的链接扣,内套有皮质链,用黄铜铆钉固定在铜板背上部,后附牛皮护垫(图五,2)。

A3:0006牌体高14.2、宽7.7、厚0.3厘米,器物通高18.3、皮链高14.3厘米,重138.3克(图五,1)。

4.与乌兰察布盟扎萨克达尔罕旗有关的乘驿牌共6件。

图五 乌兰察布盟副盟长乌拉特中旗扎萨克公差使者乘驿牌及拓片

图六 乌兰察布盟扎萨克达尔罕旗贝子、协理台吉之使者乘驿牌及拓片

其中,乌兰察布盟扎萨克达尔罕旗贝子、协理台吉之使者乘驿牌1件,乌兰察布盟盟长喀尔喀扎萨克多罗达尔罕王公差使者乘驿牌1件,喀尔喀扎萨克多罗达尔罕郡王(旗)协理台吉之使者乘驿牌1件,乌兰察布盟喀尔喀扎萨克多罗达尔罕贝勒使者乘驿牌2件,扎萨克多罗达尔罕郡王旗管旗章京之使者旗内乘驿牌1件。

(1)乌兰察布盟扎萨克达尔罕旗贝子、协理台吉之使者乘驿牌

1件。总账登记号WB03040、器物编号A3:0016、片状(图六,3)上端花瓣状,尖头;下端平齐。呈圭形(图六,1),复合质地,银、黄铜、牛皮组成,有面部、主板、背部及跨链四部分。制作方法为铜包银、铜铆钉加固、背铜扣连接牛皮跨链。

面部,被黄铜保护壳分成上下两个部分。黄铜保护壳錾刻有回旋纹,被黄铜分割成上下两部分的银板上部阳刻有“单龙戏珠”纹样,呈花瓣边三角形。下半部呈长方形。

背板,黄铜捶制,片状,呈圭形,素面。黄铜板背上部有两个平行

形黄铜制作的链接扣,内套有皮质链,用黄铜铆钉固定在铜板背上部(图六,2)。

A3:0016牌体高17.2、宽9.9、厚0.3厘米,器物通高25.6、皮链长17.3厘米,重295.9克(图六,1)。

(2)乌兰察布盟盟长喀尔喀扎萨克多罗达尔罕王公差使者乘驿牌

1件。总账登记号WB03041、器物编号A3:0003。片状(图七,3),顶端花瓣状弧头;下端齐平直线形。复合质地,黄铜、银、牛皮组成,有面部、主板、背部及跨链四部分。

面部,黄铜制作,分上下两部。上部花瓣扇形,阴刻有荷花,下部直线“口”字形,阴刻有回旋纹(图七,1),面部有对称三对铆钉。

主板,银捶制,呈长方形,银板上阳刻5列21个蒙古文字,“”(图七:4)用拉丁文拼写该组蒙古语文字读音为“ulaγan čab-un qiγulγan-u daruγ-a qalq-a-yin ǰasaγ törö-yin darqan wang-tan-u alban-u elči ulaγ-a unuqu temdeg”。汉译为“乌兰察布盟盟长喀尔喀扎萨克多罗达尔罕王公差使者乘驿牌”。

背板,黄铜板,片状,素面。黄铜板背上部有两个平行“ ”形黄铜制作的链接扣焊接在背板上,与皮链连接(图七,2)。

A3:0003牌体高16.1、宽9.5、厚0.3厘米,器物通高19.5、皮链长12.1厘米,重312.5克(图七,1)。

图七 乌兰察布盟盟长喀尔喀扎萨克多罗达尔罕王公差使者乘驿牌及拓片

(3)喀尔喀扎萨克多罗达尔罕郡王(旗)协理台吉之使者乘驿牌

1件。总账登记号:WB03042,器物编号A3:0001。片状(图八,3),上端为花瓣弧形,下端平齐,呈圭形(图八,1)。黄铜、银、牛皮组成,有面部、主板、背板及跨链四部分。面部黄铜捶制,主板白银制作,背板用铁板制作。制作方法铜包银,铆钉加固,背铁板与铁制扣连接牛皮跨链(图八,2)。

图八 喀尔喀扎萨克达尔罕君王协理台吉使者的乘驿牌及拓片

面部,用黄铜捶制,框架状,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上端弧头伞形,下端平齐,整体呈弧头圭状。黄铜錾刻有凹弦纹、素面。上部伞状部位用三个银泡钉装饰。固定在主板上。

主板,用银捶制,银板上阳刻有清代蒙古文字4列17个字:“”,(图八,4)。用拉丁文拼写该组蒙古语文字读音为“qalq-a-yin ǰasaγ törö-yin darqan giyun wang-tan-u tusalaγči taiǰi-yin elči ulaγ-a unuqu temdeg”。汉译为“喀尔喀扎萨克多罗达尔罕郡王(旗)协理台吉使者的乘驿牌”。

背板,铜质,板状,呈弧头圭形,素面。铜板背上部有一个“ ”形铜质链接扣,用4个铆钉固定在背板上部,与皮链连接(图八,2)。

A3:0001牌体高14、宽7.1、厚0.35厘米,乘驿牌通长19.4、皮链长14厘米,重272克。

(4)扎萨克多罗达尔罕郡王旗管旗章京之使者旗内乘驿牌

1件。总账登记号:WB03043,器物编号A3:0002;片状(图九,3),上端为弧形尖头,下端平齐,呈圭形(图九,1)。黄铜、银、牛皮组成,有面部、主板、背部及跨链四部分(图九,2)。

面部,黄铜捶制,框架状,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上端弧头伞形,下端平齐,整体呈弧头圭状。黄铜錾刻有凹弦纹、素面。上部伞状部位用4个银泡钉三角形装饰;固定在主板上。

主版,银质,面板和背板中间,阳刻蒙古文字,4列21个字:“”(图九,4)。用拉丁文拼写该组蒙古语文字读音为“ǰasaγ töröyin darqan giyun wang-tan-u qosiγun-u qosiγu-yi ǰakiruγči ǰanggi-yin elči qosiγun-u dotur-a ulaγ-a unuqu temdeg”。汉译为“扎萨克多罗达尔罕郡王旗管旗章京之使者旗内乘驿牌”。

背板,铜质,板状,呈弧头圭形,素面。铜板背上部有一个“ ”形铜质链接扣,用2个铆钉固定在背板上部,与皮链连接(图九,2)。

A3:0002牌体高13.7、宽7.8、厚0.35厘米,器物通高18.5厘米,重179.4克。

(5)乌兰察布盟喀尔喀扎萨克多罗达尔罕贝勒使者乘驿牌

2件。 总 账 登 记 号:WB03044、WB03045,器物编号A3:0004、A3:0007。

根据制作工艺和材质的不同可以分为Ia和Ib2式。

Ia式:1件。总账登记号:WB03044器物编号A3:0004,残,跨链和面部装饰缺损,片状(图一○,3),上端为花瓣状,弧形圆头,下端平齐(图一○,1)。复合质地,黄铜、银、牛皮组成,有面部、主板、背部及跨链四部分(图一○,2)。

面部,装饰部分已脱落;剩上花瓣状,下长方形框架。纹饰有凹弦纹。

主板,银质,被包于黄铜框架,阳刻蒙古文字4列17个字:“”(图一○,4)。用拉丁文拼写该组蒙古语文字读音为“ulančab-un qiγulγan-u qalq-a-yin ǰasaγ törö-yin darqan beile-ten-ü elči ulaγ-a unuqu temdeg”。汉译为“乌兰察布盟喀尔喀扎萨克多罗达尔罕贝勒使者乘驿牌”

背板,铜质,板状,呈弧头圭形,素面。铜板背上部有与皮链连接,皮链部分已经缺损(图一○,2)。一个“”形铜质链接扣,用2个铆钉固定在背板上部,

图九 扎萨克达尔罕君王旗管旗章京使者旗内乘驿牌及拓片

图一○ Ia式乌兰察布盟喀尔喀扎萨克多罗达尔罕贝勒使者乘驿牌及其拓片

图一一 Ib式乌兰察布盟喀尔喀扎萨克多罗达尔罕贝勒使者乘驿牌及其拓片

A3:0004牌体高13.5、宽6.7、厚0.35厘米,器物通高13.5厘米,重121.5克。

Ib式:1件。总账登记号:WB03045,器物编号A3:0007,片状(图一一,3),上端为花瓣状,弧形圆头,下端平齐,呈圆头圭形,残。(图一一,1)。黄铜、银、牛皮组成,有面部、主板、背部及跨链四部分(图一一,2)。剩下花瓣状框架。

背板,铜质,板状,被包入面板,素面。铜板背上部有两个平行“”形铜质链接扣,焊接固定在背板上部,与皮链连接(图一一,2)。

图一二 旗正参领处公差所遣使者乘驿牌照片及拓片

A3:0007牌体高10.9、宽4.4、厚0.33厘米,器物通高15.8厘米,重72.3克。

5.旗正参领处公差所遣使者乘驿牌

1件。总登记号:WB03046,器物编号A3:0005,片状(图一二,4)。上端为花瓣弧形,下端平齐。黄铜、银、铁、牛皮组成整体器物。器物由面部、主板、背板及跨链四部分组成。面部黄铜捶制,主板白银制作,背板用黄铜制作。制作方法铜包银,铆钉加固,背铜板与铜制扣连接牛皮跨链(图一二,2)。

面部,用黄铜捶制,框架状,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上端弧头伞形,下端平齐,整体呈弧头圭状。黄铜錾刻有凹弦纹、素面。上部伞状部位用一个银泡钉装饰。固定在主板上(图一二,1)。

A3:0005牌体高12.6、宽6.8、厚0.35厘米,器物通高19.4厘米,重110.5克。

6.广福寺达喇嘛随侍领催旗内乘驿牌

1件。总账登记号WB03047,器物编号A3:0015。器形板状,上端为花瓣状圆头,下端平齐,呈圭形(图一三,1)。黄铜、银、牛皮组成,有面部、主板、背部及跨链四部分。制作方法铜包银,铆钉加固,背铜扣连接牛皮跨链(图一三,2)。

面部,用黄铜捶制,框架状,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上端花瓣形,下端平齐。黄铜錾刻有双层凹弦纹、素面。上部伞状部位用三个银泡钉装饰。固定在主板上(图一三,1)。

主板,银质,被面板和背板包在内,阳刻蒙古文字四列15字:“”(图一三,3)。用拉丁文拼写该组蒙古语文字读音为“buyan-ni badaraγuluγči süm-e-yin da blam-a-yin bošoγo qosiγun-u dotor-a ulaγ-a unuqu temdeg”。汉译为“广福寺达喇嘛随侍领催旗内乘驿牌”。

背板,铜质,板状,素面。铜板背上部有一个“

”形铜质链接扣,铆钉固定在背板上部,与皮链连接(图一三,2)。

A3:0015牌体高12.1、宽6.6、厚0.35厘米,器物通高15.2厘米,重174.3克。

二、相关问题探讨

1.乘驿牌上所出现的蒙古语“乌兰察布的楚固拉干(ulaγan čab-un qiγulγan)”在本文中汉译为“乌兰察布盟”。乌兰察布为地名。盟,原为蒙古封建主的会盟与集会①。清代史料中没发现记载有行政区域名称为“楚固拉干(qiγulγan)”一词,有“盟”;盟为礼制名。清代对内外蒙古实行扎萨克制(即封授旗长之制) 进行治理。规定内外扎萨克每三年会盟一次,清政府届时遣使来皇帝制书前往参加,迎送之仪制与册封礼同。盟总管几个或十几个旗,是清代蒙古地区最大的行政区,设盟长和副盟长;盟长和副盟长从各旗旗长中推荐产生。

图一三 广福寺达喇嘛随侍领催旗内乘驿牌及拓片

乌兰察布盟最初是清代蒙古地区行政组织名。为内蒙古诸盟之一,公元1630年(后金天聪四年)至1664年(清康熙三年)间四子部于1630年(天聪四年)附清,于1649年(顺治六年)设旗;乌拉特部于1633年(天聪七年)附清,同年设旗、茂明安部于1633年(天聪七年)附清,1648年(顺治五年)设旗,喀尔喀右翼部1653年(顺治十年)附清、1664年(康熙三年)设旗;清政府对这些部落的上层领主表功勋,授爵位,赐厚禄,封牧地,令世袭罔替。上述四部被分别编为六旗,从原来驻牧的呼伦贝尔、科尔沁以及漠北等地迁往阴山南北的封地。康熙初年,遵照清政府的规定,四子部落旗(四子王旗)、乌拉特前中后三旗、茂明安旗、喀尔喀右翼旗(达尔罕贝勒旗)六旗扎萨克首次会盟于四子王旗境内的乌兰察布地方,从此,六旗统属一盟,称为“乌兰察布盟”。

乌兰察布盟这名称开始使用于清代,后行政管辖区域经过多次变动,但此名称始终没有改变;一直沿用至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撤盟设市,乌兰察布盟改名称为乌兰察布市。

“乌兰察布”这一名称使用时间段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清代的“乌兰察布盟”,民国时期的“乌兰察布盟”,抗日战争时期的乌兰察布盟,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此时的“乌兰察布盟”在蒙古文字中记载为“乌兰察布爱马克(ulaγan čab àimaγ)”,这和前三者不同,前三者为“ulaγan čab-un qiγulγan”,即乌兰察布盟。

2.此批乘驿牌上出现的盟级以下行政建置有:乌喇特中旗、扎萨克达尔罕郡王旗。

旗是清廷在蒙古地区设立最早、数量最多而且又是用来专管从事畜牧业的蒙族居民的行政建置②。

乌喇特中旗清时期也叫乌喇特中公旗。乌拉特部于1633年(天聪七年)附清,同年设旗;乌喇特中旗在顺治五年(1648年)设旗,隶属于清代乌兰察布盟。

扎萨克达尔罕郡王旗,前身为喀尔喀右翼旗,后称达尔罕旗。喀尔喀右翼部1653年(顺治十年)附清,1664年(康熙三年)设旗;喀尔喀右翼部,在张家口外,至京师千一百三十里。东西距百二十里,南北距百三十里。东四子部落,西茂明安,南归化城土默特,北瀚海③。隶属于清代乌兰察布盟。

3.该组乘驿牌中出现的官名有:盟长、副盟长;旗长(扎萨克)、协力台吉、管旗章京、章京等。

蒙古语“qiγulγan-u daruγ-a”、“qiγulγan-u ded daruγ-a”,即汉语“盟长和副盟长”。

盟长为官名。清代在内外蒙古、青海蒙古各部实行“盟旗制”,规定若干个旗组为一盟,每盟设盟长、副盟长各一人,由理藩院于同盟各旗之扎萨克(旗长)及闲散王公等内拣选,请旨简放。盟长总理一盟事务,会同各旗扎萨克等办理旗下大事,每届三年并召集各旗会盟一次,清理刑名,编审丁籍,报送理藩院查核。此外,内扎萨克各盟长每年春季验看操练各旗官兵一次,战时则负统一调动指挥之责。

扎萨克 关于扎萨克(旗长)的任命,崇德元年前各旗之长一般称管事贝勒或执政贝勒。此后开始称扎萨克贝勒,后又称为扎萨克④。

协理台吉 官名。协助扎萨克掌理全旗政务。协力台吉由扎萨克从旗内闲散王公台吉中指定人选。报理藩院,经皇帝任命,终身任职,但不得世袭。协力台吉在扎萨克缺员或有其他事故时代理其职务,扎萨克进京年班时可伴随赴京觐见皇帝。

管旗章京官名。清代内外蒙古、青海蒙古及哈密、吐鲁番各旗扎萨克之属官。位在协理台吉之下。每旗一人,统管一旗之事。其下设管旗副章京,十佐领以下之旗设一人,以上设二人,掌分管一旗之事。缺出,由扎萨克于本旗台吉、塔布囊内选择强壮能辖众者, 以台吉、塔布囊原品补放;如不得其人,则以本旗参领选补。

章京 (1)官名。满语音译, 汉名“佐领”。清代八旗组织基层编制单位的长官。如参领称“甲喇章京”,佐领称“牛录章京”。又蒙古各旗“扎萨克”的属员有“管旗章京”。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亦称章京,为堂官的重要助手。军机处的章京被称为“小军机”。(2)世职名。天聪八年(1634) 定“备御”为牛录章京。顺治四年(1647) 改称为“拜他拉布勒哈番”,乾隆元年(1736)又将拜他拉布勒哈番改为“骑都尉”。

4.该组乘驿牌中出现的爵位名有:乌拉特中旗扎萨克公,喀尔喀达尔罕王、贝勒、贝子等。

贝勒 满语王或诸侯的意思。满族早期以贝勒为“天生”贵族的称号,其尤尊者称和硕贝勒。努尔哈赤曾用以称其子侄。清代颁定宗室爵号,有多罗贝勒,简称贝勒。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定封爵,置贝勒于亲王、郡王下,用以封蒙古贵族,崇德以前的贝勒,实即后来的亲王⑤。

贝子 爵位名,满语为贝勒的复数,有王或诸侯的意思。满族早期社会中,贝子意为“天生”贵族。清代颁定宗室爵号,有固山贝子,简称贝子。其位在亲王、郡王、贝勒之下,常用以晋封蒙古贵族⑥。

5.乌兰察布盟盟长贝子使者全境乘驿牌中,“全境”,指当时全乌兰察布盟行政区域,包括私人、衙门(公家)、驿站等全部。

6.扎萨克多罗达尔罕郡王旗管旗章京之使者旗内乘驿牌、旗正参领处公差所遣使者乘驿牌;其中的关键词为章京,章京为官名。根据上述章京官名的发展年代可以断定该两枚牌为清早期遗物。

7.从乘驿牌的蒙古文字的变化可以了解到蒙古文字的书写演变过程。

乘驿牌上出现的蒙古语“乌兰察布”有不同的写法,根据写法的不同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ulančab)出现这样书写的乘驿牌一共有9件。乌兰察布盟盟长贝子使者全境乘驿牌2件;乌兰察布盟副盟长贝子使者的乘驿牌5件;乌兰察布盟喀尔喀扎萨克多罗达尔罕贝勒使者乘驿牌2件。这里阳刻的蒙古文字“乌兰察布”和当代蒙古文字来比较,使用了白话文中的发音来书写,省略掉了一个音节“γan”。第二类“”(ulaγan čab)出现这样书写的乘驿牌有1件,即乌兰察布盟副盟长乌喇特中旗扎萨克公差使者乘驿牌。此乘驿牌上的蒙古语“乌兰察布”接近当代蒙古语的书写规则,但是在“γan”音节前面的两个点缺少;此写法在蒙古语语法中可以不写两点,但是读音还是“γan”。同样此乘驿牌中的其他蒙古文字“中的“γa”音的写法与“乌兰察布”(ulaγan čab)的写法一样。第三类“”(ulaγan čab)出现这样书写的乘驿牌一共有2件。乌兰察布盟扎萨克达尔罕旗贝子、协理台吉之使者乘驿牌1件,乌兰察布盟盟长喀尔喀扎萨克多罗达尔罕王公差使者乘驿牌1件。此两件乘驿牌中出现的蒙古语“乌兰察布”,接近于当代蒙古语语法,表现了正确的“乌兰察布”写法,但是书写规则上还是和当代蒙古语语法有区别。

根据以上的描述可以判断该12件文物的年代顺序,早期9件,即乌兰察布盟盟长贝子使者全境乘驿牌、乌兰察布盟副盟长贝子使者的乘驿牌、乌兰察布盟喀尔喀扎萨克多罗达尔罕贝勒使者乘驿牌。中期1件,即乌兰察布盟副盟长乌喇特中旗扎萨克公差使者乘驿牌。晚期2件,即乌兰察布盟扎萨克达尔罕旗贝子、协理台吉之使者乘驿牌;乌兰察布盟盟长喀尔喀扎萨克多罗达尔罕王公差使者乘驿牌。

8.从广福寺达喇嘛随侍领催旗内乘驿牌可以看出:(1)广福寺属清代乌兰察布盟喀尔喀右翼部(喀尔喀右翼旗),就是现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政府所在地的百灵庙。“百灵庙”字义是蒙古语言中的“达尔罕贝勒庙”的音译演变,亦称乌力吉套海(吉祥湾)召庙群,又叫巴图哈噶拉噶(蒙古语意为坚固的关口)。(2)根据资料记载,喀尔喀右翼旗第二代扎萨克亲王诺乃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亲往五台山拜佛超圣,请经卷,并赴多伦诺尔、归化城等地同活佛喇嘛、高僧共商建庙事宜。同时派员到西藏、青海、山西、大库伦等地考察,观访庙宇建筑式样,筹储建筑材料,请来能工巧匠,在为建庙做了细致的准备后,大兴土木,建起“广福寺”主店⑦。诺乃亲王此次修建了喀尔喀右翼旗历史上规模最大,在漠南蒙古地区享有盛名的著名寺院“百灵庙”(原名“广福寺”)的主殿,该大雄宝殿建成于1703年(或1702年即康熙四十二年)。⑧庙宇由5座大殿、9顶佛塔和36处藏式结构的院落组成,总占地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各处殿塔雕梁画栋、廊柱林立,墙壁上彩绘着佛经里的人物故事,造型生动,构图细腻。1704年诺乃亲王上报康熙帝建造完成的信息,康熙皇帝御赐庙名“广福寺”并赐刻有蒙、藏、满、汉语的牌匾盖皇帝印,亲自交给了诺乃亲王⑨。从以上述说可以断定该乘驿牌的制作年代上限应是1704年,即属清早期遗物。

9.该组乘驿牌中存在少量的满语。乌兰察布盟盟长贝子使者全境乘驿牌的蒙古语“”为蒙古语“beise”,但是本乘驿牌中“se”背一词在蒙古语的写法中没有这种写法,所以笔者认为是满语,读音为“takūra”,词意为使者,或下人、佣人;本文翻译“使者”。在蒙古语中与助词“nu”相同,多一个点,所以笔者认为该文字应为满语“ne”,也是助词,与汉语中的“的”字相同。本词在该组乘驿牌中出现15次之多,这里不再重复说明(详见各乘驿牌拓片或蒙古语文字)。

喀尔喀扎萨克多罗达尔罕郡王(旗)协理台吉使者的乘驿牌 “(wang)字前多一点,笔者认为应该与是满语读音和发音相同的蒙古语中的(wang),汉语意为“王”。

三、小 结

本文呈现的16枚清代蒙古文字银质乘驿牌,均为佩戴在腰间的腰牌,在国内实属少见,均为清代乌兰察布盟各级官僚及寺庙上层所拥有乘驿牌。它们是上述人员在指定范围内公出时使用的身份证明,此牌在手可以获得住宿、换乘马匹及其他供给。它们承载了清代乌兰察布盟区域的官府、衙门、王公、贝勒、贝子及寺庙等人员,办理公务、走衙门、驿站时所使用车马、所走官道、驿站等信息。不同等级及级别的人使用不同的乘驿牌。以上乘驿牌为研究清代乌兰察布盟历史、内扎萨克蒙古地区驿站交通运转情况及内蒙古地区历史地理和民俗民族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

注 释

①曹永年主编:《内蒙古通史•第三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1第一版,第21页。

②张永江:《论清代漠南蒙古地区的二元管理体制》,《清史研究》1998年第2期。其中的“蒙族”改为“蒙古族”较为准确。

③趙爾巽等撰:《清史稿• 列传三百七 籓部三》,中华书局,1977年12月第1版。

④张永江:《论清代漠南蒙古地区的二元管理体制》,《清史研究》1998年第2期。

⑤陈茂同著:《历代职官沿革史》,昆仑出版社,2013年。

⑥同⑤。

⑦达茂旗喇嘛事物委员会编:《达茂文史资料》(第一辑)(蒙文版),1988年8月第一版,第194页。

⑧达茂旗喇嘛事物文员会:《广福寺烛光史》,第17页。

⑨达尔罕茂明安旗文史办公室:《广福寺(巴图哈噶拉噶)》,《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三辑)(蒙文版),内蒙古军区印刷厂,1982年第一版。

⑩周清澍主编:《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230页。

责任编辑:宝音特古斯

Ulanqab; QingDynasty; Mongolian Script; Riding-Card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Silver Riding-Card with Mongolian Scriptof Qing Dynasty collected in Ulanqab museum, which issued by Qing government in Ulanqab region and should be carried when the people of administrative agencyor temple passing through the official road or using the post house. They recorded the situation of horses and vehicles of officials, nobles and temple personnel at that time, and the official road and post house have different ranks, so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riding-cards accordingly.

猜你喜欢

黄铜铆钉器物
黑色铆钉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油密铆钉冷镦过程优化改进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PA44-180飞机油门钢索固定铆钉断裂原因及预防措施
无铅易切削黄铜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黄铜容器
黄铜笔头的一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