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2016-03-25高丽楠王玉琼

关键词:师资队伍实践教学

高丽楠,王玉琼



高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高丽楠,王玉琼

摘要:会展教育要满足产业需求,为企业提供适应性人才必须开展实践教学。目前,高校的会展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会展专业实践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平台无法保障实践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因此,开展会展实践教学应重视实践师资的引进和培训、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校企深度合作、规范教学管理等关键问题。

关键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会展专业

随着国际会展业的迅猛发展,中国会展业同样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增长潜力。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各大中城市都正在积极推进或有意向加入会展业,力争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面临着人才匮乏的诸多瓶颈。以上海为例,每年上海举办展会数量已达300个,近2 000家与会展相关的企业参加,其中511家是主营会展的企业。而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会展专业人才的不足。通过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上海有经验的高级会展项目经理不足50人,不到100个复合型人才。而如今上海每周要举办大约6个展览会,通常至少需要专业人才80到90人才能举办一个大型国际会展。真正会展专业科班出身的人才凤毛麟角,会展从业人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与此相对应,中国的会展教育在经历了专业设置的热潮之后,也开始重新思考会展教育的准确定位及与会展行业的现实对接[1]。

会展专业的实践性和社会对具有综合素质的会展人才的需求,促使高等院校不能仅围绕“学校的教学”来开展会展教育,而要面向社会,针对未来。实践教学是高校会展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创新意识会展人才的重要环节。但是无论如何设置和实现培养目标,都离不开切实可行的会展行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因此,高校会展教育应重点强调实践性[2]。

一、高校会展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高校会展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得到重视受传统思想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仍被奉为“精英型”“管理层”人才的培养摇篮,理论教学占有绝对统治地位,具体表现为:课程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并不意味其动手能力突出。会展实践教学在教学工作中的地位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在一些高校,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教学方式。其结果也就造成学生缺乏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动手能力弱等问题,人才培养质量远不能达到会展企业的要求[3]。

目前,许多师生重理论、轻实践,大多数实践教学的形式相对灵活,并非在教室里开展,因此,一些师生将其视为放松而不是学习知识的好机会。比如,人们通常将会展实践教学看作出去“玩一趟”“转一圈”。因此,实践过程中学生只是“走马观花”,不重视去了解会展活动的内容及过程,最后留下的仅仅是足迹,带走的仅仅是照片,对会展活动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表面上。

(二)高校会展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2004年,国内高校的会展专业才陆续开始设立。会展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专业教师不仅要求专业理论基础扎实,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近些年,各高校会展专业为了快速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在人才引进过程中比较看重学历和职称,对人才从业经历和实践经验的要求不高,导致“双师型”教师匮乏。在会展专业师资队伍中,专门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很少,大部分实践教学工作都是由理论课教师兼任,而这些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实务操作能力不强,无法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有些高校虽然要求教师考取会展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到会展企业挂职锻炼,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往往流于形式。而在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担任着设计、组织、指导、监督和管理等重要职责,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实践经验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质量。因此,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高校会展专业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当前大多数的高校会展院校并没有走出普通教育模式的影子。特别是“双师型”的会展教师享受的福利待遇和级别仍然是按教师系列职称的标准,评价模式定的是“单行线”,这种评价制度对于非“双师型”教师来说已经失去了成为“双师型”会展教师的动力与压力,为“双师型”会展师资队伍建设设置了障碍。在缺失科学评价体系与激励制度背景下,会展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显得难以为继。

(三)高校会展专业实践教学缺乏合理的管理体制

为了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高效运转,必须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管理体制。但是,当前各高校会展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并不健全,具体表现在:会展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松散、随意,管理流程不清晰,规章制度不完善,缺乏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对待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态度比较随意,缺乏严格的管理。同时,会展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力度不够。由于会展专业的实习实践活动多在展会、场馆、企业等校外场所进行,高校虽然普遍对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文件材料监控较多,但对实践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学习过程等监控不足,加之传统“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影响,各高校对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严格。这就使得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只注重活动的本身,而没有对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有太大的关注,学生也很难体会到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对学生而言,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变成“走马观花”。没能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也就丧失了教学实践活动的意义。

与传统的理论课程考核方式明显不同,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应该仅仅是考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更应该注重考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当前,我国高校会展专业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与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没有较大区别,主要以学年论文、试卷作为课程的考察依据,而校外实践课程的考察方式就是提交实践报告。由此看来,无论是校内仿真模拟实践和校外实地现场实习,考核方式都依旧难逃考试的模式,而且课程评价和考核的主体都是专业教师,考核内容简单,致使实践课程失去了应有的意义,难以发挥对学生的考察作用,无法客观、真实地反映会展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成果。

(四)高校会展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不足

会展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借助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才能有效开展,但是目前这些实践教学平台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会展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多数高校将会展专业误认为软科学,只需要一支笔、一本教材和一本讲义就可以完成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较之理工科实验室而言,会展专业实验室误认为是“只投入、不产出”。因此,不少会展教育所在院校更愿意将资金投向能够“立竿见影”带来明显经济效益的理科实验室。在人员配备上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人员不能给予同等的重视,严重伤害了会展实验教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由于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会展专业的实验室数量少、面积小,配套设施更新不及时,不能做到完全开放,学生独立完成实训的机会较少,甚至有些院校没有独立的会展实验室,只是与其他专业共用机房,即所谓的会展实验室只不过仅有电脑等基本设施,只能提供信息查询等简单的实践教学服务,难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4]。所以,会展专业实验室的建设长期滞后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其在人才培养中难以发挥必要的作用。

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虽然部分高校已经与一些会展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但是学生实习只是实习单位工作繁忙时期的“救急”,学生独立承担某些重要工作的话存在实际困难:一则恐怕难以胜任;二则由于实习时间短暂,待到学生实习结束时工作难以为继;三则因为有的工作甚至涉及商业机密,一旦泄露将会损害公司利益。因此,实习单位通常只会安排简单工作给学生,诸如接打电话、接待顾客、现场调查、资料录入、器材租赁等。多数实习单位将实习学生看作“劳动力”,并非“人才”,实习管理不规范或者不够人性化。通过此类实习,学生们留下的仅仅是工作简单、枯燥、劳累的印象。以往也存在着这样一种需求不对称的现象:一方面是高校会展人才培养需要实践机会,专业教师和学生苦苦寻找这些机会而不得;另一方面是企业在项目运作中急需高素质的临时性工作人员,企业向社会临时招聘往往面临着良莠不齐、难以管理的困境。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企业尝试联系学校,但是有时会得到“时间太紧无法组织落实”“非实习期无法派出学生参与实践”“影响课堂教学无法派出学生”等等答复。

二、高校会展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一)加强高校会展专业人才师资队伍建设

1.转变会展专业实践观念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必须摈弃“轻实践、重理论”的观念,强调以实践教学作为就业、创业积累宝贵经验的途径。要认识到:会展专业实践是培养合格会展人才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教学方式;实践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也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和科研水平;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需要变“管理”为“服务”,为实践教学“开绿灯”,例如教学计划制定、教学时间和教学场地分配等方面。

2.加强会展专业实践教师的培训

实践教师是学院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初、中、高级人员的合理师资结构。为此,高校以会展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为“龙头”,与政府和企业共建会展研究所为基地,与国外的高校或会展企业搭建国际接轨的平台,带动和促进学科建设,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可以派教师赴德国、英国、新加坡等会展强国进行短期的进修和学术交流,将掌握的最新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迅速传递给学生;同时与企业积极合作,邀请展览经理、业界专家、策划人员到学校与教师座谈互动。可以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鼓励专职教师到会展企业去实践,通过产业运作实践,教师可将掌握的操作技能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会展专业实践教师引进

目前,会展师资队伍的人才培养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是努力瞄准市场需求,培养中高层次的会展学科科研人才;二是向会展市场寻觅一批经验丰富、从业多年的会展人才,其接受过一定程度培训,从业经历就是很好的教科书。同时,在未来引进新专业教师方面,学校也要把目标瞄准在留学归国人才上面,而这些海归教师们带来的国际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能很好地推进学校国际化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留学归国人才成为会展专业教师的人越来越多,这将使学校引进留学归国人才补充会展专业教师队伍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4.建立健全会展专业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高校应将会展师资队伍的建设纳入特色专业发展战略,根据专业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个人提升计划,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1)制定激励政策引导会展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会展企业的工作实践,从而提高会展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和操作技巧,通过对专业教师在会展企业工作与实践的评估,确定其获得相适应的业绩分值。

(2)鼓励会展专业教师指导或带领学生团队参加各类赛事。鼓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大赛,并以会展专业学生在不同大赛所取得的成绩作为一项考核指标来评定指导教师的相应教学业绩,鼓励专业教师向专业“教练”转变,学校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政策。

(3)运用补贴、晋升职称、合理调配等手段强化个人提升。为会展专业教师的自身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如学术交流、进修等,都有相应的政策规定。特别是对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政策上应给予更多的倾斜,如补贴、晋升职称等。

(4)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为实现会展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推进更多的会展师资来配合特色专业的打造,加快会展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如采取低职高聘或高职低聘来调整会展师资团队的工作积极性。

(二)搭建高校会展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1.建设会展专业实验室

会展综合实验室建设的基本目标:一是符合特色专业设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保证会展专业学生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二是为会展专业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供必备的场地和其他的资源条件,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项目驱动任务,保证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全面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目标。高校可建设3个实验室:会展项目实验室、会展信息管理实验室与会展展示实验室。会展相关实验室建设是以提供培养高素质会展专业人才条件为目标,不断加强会展策划与组织、会展项目管理、会展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环节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建设带有项目策划、信息管理、顶岗实习为目的的实训基地。

2.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平台

会展业是一个政府主导色彩很强的行业,会展人才的培养与会展业的发展一样,同样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和学校的鼎力支持是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会展高级人才培养模式获得成功的基础。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包括政府与高校联办会展研究中心、会展项目资源的引入、企业专职员工团队的建立、柔性教学计划的设置等等,都需要学校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否则,会展研究中心就可能因为机制问题,也可能因为无法承接到项目而名存实亡,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型会展高级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无从谈起。

会展研究中心由高校会展学院与市政府会展主管部门联合举办的综合教学实践基地,其基本目的是通过该中心,承接政府和社会会展研究课题和会展项目,并把这些项目转化成会展人才培养资源,以项目驱动为理念,让学生在本科学习的阶段能够全程参与会展项目的运作,实现项目参与的日常化,从而实现高级会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政府将项目交给社会会展公司运作,也能够确保会展项目的高质量的完成。但如果将会展项目交给高校会展研究中心运作,则会增加一个政府十分在意的附加价值,这就是会展人才培养价值。政府在推进会展业发展中,应把推进会展人才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和战略举措,因此,将会展项目有意识地交给高校会展研究中心承办,在保质保量完成会展项目运作中,同时开发出项目的人才培养价值,成为政府会展主管部门的价值取向。

(三)加强高校会展专业实践教学管理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监控措施

会展专业建设中,应该着力构建以“会展专业课程群”为特色的会展教育课程体系。会展专业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主要包括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第二课堂等4大块,其中专业课程又创新性地细分为“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实践教学环节”“个性课程”4个部分。会展专业的课程体系秉持创新理念,不断以适应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坚持创新、锐意革新,积极开展教学教育改革,开设了《会展策划与文案》《会议策划与组织》《节庆策划与组织》《展览策划与组织》等多门极具个性的会展专业特色新课,突出培养会展学生的创新策划能力,并注入创业精神启蒙教育。

根据教育部的评估要求,结合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方面能够对会展实践教学进行必要的监督和评价,包括建立学校、学院、系三者为主体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另一方面是对学院毕业生进行监督,从毕业生就业开始,就社会中对毕业生接受的程度和毕业生就业率进行评价,通过社会和业界对会展学生在社会所从事的工作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价,从中了解实践教学体系的作用和实际操作中的不足。其主要做法:一是看实践教学计划是否符合会展专业特色和行业要求;一是看教学措施能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如学生的沟通、会展策划、管理等综合能力;二是看教师能否做到每次实践课程都有目的、有要求,指导到位。通过检查会展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措施和教学中的指导过程,来评价实践教学质量。

2.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不断优化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一年级安排会展见习,带领学生在本地及周边省市参观会展场馆,了解会展活动的操作流程以及各个地区会展业发展概况,使学生将从书本上了解的知识与现实情况相结合,从而对整个行业概况有初步的了解。二年级学生到会展企业进行专业实习。三年级学生到大型展会进行专业实习,学生通过该实习,了解到大型会展活动的具体操作步骤,尤其是场馆方、参展商、服务承包商、专业观众之间的具体联系和各方职能。同时三年级可以设置《会展综合实验》课程(72学时),要求在教师的带领下,真实地办一个实物展。办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很大,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继续发展。四年级学生可择优推荐实习单位。此外,还应大力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通过以上努力,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可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3.建立人才培养科学评价机制,改变传统考试评分机制

会展专业教学政策的另一做法是改变传统教学考核体系中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独立进行考核的模式,建立与“一体化”教学体系相一致的集技能考核与理论考核为一体的教学考核体系。改革考试方法,除笔试外可以采取口试、答辩、现场测试、作品展示、策划案例和现场实践等多种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基本技能水平。增加综合性技能考核,提高学生基本实践能力、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此外,还邀请参展企业、展览公司、展览会馆等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工作,结合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就业后发展状况的跟踪调查,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教学质量做出客观的、全方位的准确评价和立体定位。

4.专业教师与专职员工合作的“双导师制”

一些学校与社会企业合作构建了“双导师制”,这里的双导师指的是学校里的专业教师和企业里的实习指导老师,这无疑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会展专业导师制的特色在于专业教师与专职员工合作的“双导师制”。专业教师的专长在于专业理论,专职员工的专长在于项目实操,通过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机制的交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会展专业“双导师制”。首先是专业教师和专职员工形成搭档供学生选择。这种搭档追求的是专业和实务的吻合度,即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理论专长与专职员工实务经验的融合,这样有利于形成“双导师制”的特色,培养出学生的专长。其次在指导过程中,专业教师侧重在指导学生中参与项目,注重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使学生更好地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专职员工侧重在项目运作中指导学生,注重对学生会展实务的指导,使学生通过实务的掌握提升专业能力,深化专业知识的理解。

三、结语

在我国会展市场竞争日趋加剧的压力下,会展教育归根到底应是素质教育。由于会展业的特点是强调实践性,“隐性知识”的积累大大高于“显性知识”的学习。所以,会展教育的重点更应强调实践性,重点打通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关键环节,加强会展业务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高校会展专业的实践教学管理。

参考文献:

[1]黄向,李正欢.会展管理:原理、案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2]陈慧丽.会展人才的培养实和探索[J].科学之友,2008(11).

[3]崔虹云,尚东昌,肖仲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

[4]张芙蓉,张杰丽.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旅游教育管理,2011(10).

(编辑:张齐)

收稿日期:2016-01-12

作者简介:高丽楠(1983-),女,博士,成都大学(四川成都610106)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环境教学研究;王玉琼(1974-),女,博士,成都大学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管理与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4-0115-05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实践教学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