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本地化文本中标点符号的翻译策略
2016-05-18黄河
黄河
软件本地化文本中标点符号的翻译策略
黄河
摘要:运用韩礼德的语言元功能理论,结合Mann和Thompson提出的修辞关系结构理论,分析了主要标点符号在联机帮助、手册和软件界面等本地化文本中的元功能,并根据纽马克的“等效”标准,提出了软件本地化文本中标点符号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标点符号;语言元功能;修辞关系结构理论;“等效”标准
标点符号作为书面语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时要重视对其进行转换。在翻译中,由于标点符号的丰富内涵和意义往往被忽略,所以Peter Newmark建议,译者需对原文及译文的标点符号系统进行独立的对比分析。标点符号是语篇分析的基本要素,因为它们揭示了句与句之间的语义关系[1],所以在翻译中不能翻译好标点符号,也就不能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语义。在国内学者中,朱纯深教授在《翻译探微:语言·文本·诗学》中论述了标点符号在划分翻译单位上的重要作用[2]。孙坤也认为标点符号与翻译过程、翻译环境和翻译品质有密切的关系[3]。
软件本地化是指将某一软件产品的用户界面和辅助材料(文档资料和在线帮助菜单等)从其原产国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化,使之适应某一外国语言和文化的过程[4]。目前,在本地化翻译过程中,译员普遍没有对标点符号的功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译文中随心所欲地使用标点,或者是简单对等移植和变译。而本地化翻译作为科技翻译的一个分支,译文必须要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译员的不重视与译文的高要求之间的差异,造成了现在标点符号在本地化翻译中的缺陷。
Peter Newmark在《翻译教程》中指出,英语和汉语的标点符号系统是有区别的。因此,译者不能拘泥于标点符号在形式上的对等,只有正确把握原文中标点符号所蕴含的所有功能,才能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从而在译文中选取功能近似的标点符号来代替原标点符号。对于标点符号的变异处理和形式不一致等问题,应该用“等效”作为最终的判断标准[1]。“等效”可以解释为作用相同。不论是英文标点符号还是中文标点符号都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大元功能[5]。要正确翻译标点符号,译文的标点符号元功能就必须和原文的标点符号元功能相符。
一、本地化文本中标点符号的翻译策略
纽马克认为应该将标点符号进行系统对比,并将“等效”作为判断的标准[1]。但是,对比之前如何翻译,纽马克并未论述。标点符号的翻译方法目前有3种:对等移植、变形处理和增加减少。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什么翻译方法是翻译好标点符号的重点。而且,标点符号可以将句子分为不同层次的小句,这样标点符号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层次。
笔者首先统计了微软公司的几项产品Lync Server、Word2010和Windows Media Player 10的英文联机帮助和手册(共计20万个单词)的标点符号数量(见表1)。
表1 联机帮助和手册的标点符号数量
同时,统计了Lync Server 2010英文界面(共82 410个单词)的标点符号数量(见表2)。
表2 软件界面文本标点的符号数量
从表1、表2可以看出软件本地化文本中标点符号的基本信息。其中,比较明显的信息是标点符号在出现频率上是有很大差别的,这说明它们划分语言单位的能力有差别。因此,笔者认为只有首先根据标点符号切分语言单位的能力来将标点符号分为不同的层级,然后对不同层级的标点符号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才能达到“等效”的目的。
(一)切分
Quirk根据标点符号的分级功能,论述了标点符号和各级语法单位的关系,以及标点符号所在的位置,将标点符号分为4级。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标点符号与翻译单位的关系和标点符号切分翻译单位的能力,将标点符号分为三级:
第一级:句号、感叹号和问号一般用在句子的末尾。在本地化翻译中,特别是在软件界面文本中,极少有长篇论述的文本,但经常出现独句这种情况。因此,在本地化翻译中,可以将句子作为最大的基本翻译单位。
第二级:逗号、分号、冒号、破折号等一般用于句内连接,它们连接的语言单位在本地化文本中多数是分句、短语和单词,所以可以作为第二层次。
第三级:连接号、撇号、缩写号的共同特征是多数时候都作为词级的连接符号,而汉语里没有类似功能的标点符号,所以将它们作为最小的层次。
下划线是一种非线性的标点符号,它的作用与汉语的着重号功能相仿,因此不作为切分单位。
在软件本地化文本中还经常出现一些特殊的功能符号,比如#、&、*、@等。此外,还有准标点的情况,它们都不能作为切分单位,因为都不是严格意义的标点符号,并且句法功能较为单一。
(二)翻译
切分好翻译单位后,要分析翻译单位之间标点符号的元功能,特别是第一级标点符号和第二级标点符号的元功能,而在三大元功能中,最难分析和翻译的就是标点符号的语篇功能。本文利用修辞结构理论来分析标点符号切分的两个语言结构之间的语义关系,既可以分析出标点符号所起的语篇功能,也可以分析出大部分标点符号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限于篇幅,本文仅分析第一级标点符号的翻译策略。
第一级标点符号都是句子级的切分符号,它们的翻译策略只有分析前后两个句子,或者整个语篇才能确定。
1.感叹号与问号在本地化文本中的元功能
从概念功能来说,问号可以表示扩展这种逻辑语义关系,因为在本地化文本中都会有产品特色功能和新功能的介绍,而且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子:
Did someone miss the meeting?They can see it later in detail using Microsoft Silverlight①.
在这个句子里,是通过问号的设问引出了对软件新功能的介绍,这属于扩展关系中的延伸关系。
另外,感叹号与问号的概念功能还表现在其表意功能上。在本地化文本特别是软件界面文本中,单独使用感叹号表示警告,就是提示用户这样的操作是不合法的;而单独出现问号大多是代表“帮助”这个命令,有时也表示用户的操作错误。
从人际功能来说,感叹号与问号都具备较强的人际功能。韩礼德认为尽管语言的言语角色可以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任务只有两个:“给予”和“求取”;交流物也可以分为两类:“物品和服务”和“信息”[5]。无论英语还是汉语感叹号与问号都能表示3种类型的交流。
从表3看出,在本地化文本中,感叹号与问号的人际功能在交流物上都是信息和服务,这充分说明本地化文本以信息和服务为主要交流物。
表3 感叹号与问号的人际功能
从表1看出,问号要比感叹号多,而且在软件界面文本里,感叹号的数量也超过了问号,这正是本地化文本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本地化文本是以提供服务、求取信息为主要交流目的,而较少使用求取服务这种命令语气,只有在提示用户的一些不当操作时,这种语言才能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因此,翻译时务必要考虑这一因素。
从语篇功能来说,感叹号能够表示长句之间的序列关系。如用修辞关系结构理论来分析下面这段话:
Please keep sounds to am inimum whenmy status is Busy!Whenmy status is Do Not Disturb,please keep sounds to a m inimum!When my status is At Work,please set the sounds to normal!①
在3句话中都有类似的核心成分,加上都使用了感叹号,可以推断出3个句子之间的序列关系。
除了序列关系外,在本地化文本中表示解决问题和解释这两种关系命题的语篇也需要用问号连接。例如:
(1)How can you view your contacts quick?
修辞成分
Please use Contact Group.
核心成分(解决问题关系)(2)What is White board?It is a new way to
修辞成分share your resources.①
核心成分(解释关系)
2.句号在本地化文本中的元功能
表1和表2的统计结果表明,句号是文本中使用最多的点号,但在本地化文本尤其是在软件界面文本中,句号的数量也超过了逗号,这不符合普遍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调查句号的分布情况显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英语中的“.”号既可以作句号也可以作缩写号。由于本地化文本中的缩写词非常普遍,所以造成了句号多于逗号的假象。
句号的概念功能主要是对及物性系统的影响,更为通俗的说法是句号的使用可以使整句话的语义发生变化,这个影响在英语和汉语里都存在。例如:
(1)You can even select your personal favorite song or other recorded announcement to play
物质过程
while your callers are on hold.①
范围
(2)You can even select your personal favorite song or other recorded announcement to play.While物质过程环境成分your callers are on hold.
存在过程(3)你可以告诉计算机你想传送文件。
言语过程言语内容(4)你可以告诉计算机。你想传送文件。
言语过程心理过程
句号的人际功能体现在它可以表示4种基本交流类型的最后1种“给予信息”,即陈述句。由于科技文本里的陈述句最多,所以句号在表1和表2中的统计数量都大大超过了问号和感叹号。需要注意的是,在英语本地化文本特别是界面文本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子:
有色的提示框和前面的叹号标志表示这是一条提示信息,同时说明英语中的句号也具有“提示”这种人际功能,但汉语的句号无此功能。
英汉句号的语篇功能有较大差别。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而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也就是说英语可以通过词汇手段、形态手段来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而汉语则主要通过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所以,英语的句号使用比汉语更多。汉语中可以连续使用逗号,而英语中如果连续使用逗号就会成为不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陈信希先生对LOB语料库中100万个英语单词和CKIP语料库中1 000万个汉语词的统计结果表明:英语使用句号的数量占标点符号总数量的36.44%,而汉语仅占15.22%;相反,英语逗号的数量占总数的35.42%,而汉语则占60.73%。这充分说明了英语和汉语在句号使用上的巨大差别,从这个差别可以推导出另外一个深层次的结果,那就是英语句号的语篇功能要强于汉语句号的语篇功能。
在本地化文本中,英语的句号可以表达多种衔接关系。例如:
(1)Show your contacts at a glancewhat is on your mind,whether business-related or just for fun.You can even type aWeb address that contacts can click to visit!(延伸)
(2)Meeting invitees are no longer disconnected if no one is available to accept their call into ameeting. Instead,they wait in the lobby.(对比)
(3)Some meeting capabilities might be restricted if you are joining as an anonymous user.For example,you will not be able to initiate sharing activities unless you are a presenter.(详述)①
用修辞关系结构理论来分析,上述例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详述、延伸;二是对比、并列。而汉语中的句号一般不表示这两大类衔接关系。
(三)翻译策略
根据对第一级翻译单位切分标点的元功能分析,并比较了英汉的句号、问号和感叹号的功能区别,就可以在翻译句子的同时,对标点符号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分析表明:英语和汉语的问号和感叹号在本地化文本中的元功能基本一致,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将源语言中的问号和感叹号对等移植即可。唯一需要特殊处理的是某些设问句中的问号和单独使用的问号,设问句的运用可使本地化文本的语言更加活泼,但有时为了让逻辑更加严谨和体现科技文本的专业性,也可以用逗号来代替设问句中的问号。例如:
原文:Custom ize your personal photo Is your corporate photo embarrassing?If you want,choose one of your own from aWeb site.①
译文:自定义个人照片——如果不满意企业照片,您可以根据需要从网站选择一张您自己的照片。
设问句变成了条件句,问号变成了逗号,延伸关系也变成了条件关系。
另外,在软件界面中单独出现的问号应该翻译为“帮助”,这样更加清楚明了,因为汉语中问号的语言替代作用只存在于文学语言中,而科技文本中则不常见。为了方便不常使用计算机的用户,将问号翻译为“帮助”后,用户就可以更轻松地获取提示信息。
句号的翻译既需要对等移植,也需要变形处理。变形处理也分为3类情况:
首先,软件界面文本中带情态动词的句子末尾的句号可翻译为感叹号。例如:
原文:Red,yellow,and green indicators let you know the status of a contact at a glance.There is also a new status,Off Work,because you have to go home sometime.①
译文:通过红色、黄色和绿色标记,让您快速了解联系人的状态。还提供了一个新状态“下班”,因为您有时必须回家!
其次,英语句号前后的句子是详述或延伸关系的,应将句号翻译为逗号,因为汉语更多使用逗号表示详述或延伸关系。例如:
原文:Somemeeting capabilitiesmight be restricted if you are joining as an anonymous user.For example,you will not be able to initiate sharing activities unless you are a presenter.①
译文:如果您作为匿名用户加入,则可能限制使用某些会议功能,比如您不能发起共享活动,除非您是演示者。
再次,英语句号前后的句子为对比或并列关系时,可以翻译为逗号或分号。具体来说,两句之内用逗号,两句以上用分号。例如:
原文:Meeting invitees are no longer disconnected if no one is available to accept their call into ameeting.Instead,they wait in the lobby.①
译文:如果会议中无人接受会议被邀请者的呼叫,不再断开其连接,而是让其在“会议室”等待。
总的来说,在本地化文本中,英语和汉语的第一级标点符号的翻译以对等移植为主,句号和问号在特定情况下需要变形处理。
二、翻译策略实证
为证明该标点符号翻译策略的有效性,笔者组织了一次测试,主要流程为:(1)设置测试文稿;(2)将测试文稿交由两组受试人员翻译,其中一组人员接受了本翻译策略培训;(3)比较两组受试人员的译稿。
(一)设置测试文稿
测试文稿1来自Microsoft Lync Server 2010的界面文本,测试文稿2来自Microsoft Lync Server 2010的用户手册。其中,标点符号的分布情况如表4。
表4 测试文稿1、2标点符号的分布
(二)测试过程
本次测试选取20名大二和大三的本科生,分别来自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其中,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都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测试,而英语专业的学生都通过了专业英语四级测试,因此英语水平非常接近。2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0人。对B组受试者进行标点符号翻译策略培训,然后将测试稿交由A、B两组受试者同时进行翻译。翻译完成后,将A、B两组的测试稿进行对比。
表5 A组测试稿标点符号平均数量
表6 B组测试稿标点符号平均数量
比较A、B组的译稿,主要存在以下区别:
(1)B组译稿句号数量多,逗号数量少。原因是B组译员把表示详述关系的句号翻译为了逗号,这就使得句意更加连贯。
(2)B组译稿的冒号使用明显增多。原因是译稿2中的3处空格明显是起了语篇功能的作用,将3处空格翻译为了冒号;A组译员则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依然是对等移植了空格。
(3)B组译稿普遍使用了1个破折号,而A组译稿则无人使用破折号。如上文分析,测试稿2中有1处逗号,表示条件这个语篇功能,但同时也有强调这个条件的人际功能,所以此处要翻译为破折号。
(4)A组译员无人使用感叹号,而B组译员则普遍使用了1~2个感叹号。原因是测试稿1中有1处表示强调人际功能的逗号需要翻译为感叹号,以引起软件用户的注意和重视。
(5)A组译员无人使用分号,而B组译员则大都使用了2个分号,因为测试稿1中,有2处表示并列关系的句号需要翻译为分号,以增强文本的连贯性。
从对比结果看出,B组译员都注意到了标点符号在原文文本中的元功能,在译文中采取了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传递出了原文标点符号的元功能。
(三)测试稿评审
翻译质量将影响译文的准确性、连贯性、规范性和人文性,因此译文的翻译质量也将从准确性、连贯性、规范性和人文性4个方面来评价。准确性是评价译文是否准确地传递出了原文的含义,包括标点符号附加的含义;连贯性是评价译文的语意是否衔接,文章是否通顺;规范性是评价译文的标点符号是否符合汉语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和功能特点;人文性是评价译文能否给软件用户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每项标准满分10分,总分40分。
评审组由1位翻译教师、1位专业英语教师和1位本地化翻译公司高级员工组成。
从表7看出,B组译稿的4项得分均高于A组,特别是在连贯性和人文性两项得分上明显高于A组,由此证明了本翻译策略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但是,在准确性得分上,B组并未明显超过A组,说明本翻译策略仍然需要改进。
表7 A、B两组的平均分数
三、工作展望
笔者提出的翻译策略虽然提高了本地化文本中标点符号的翻译质量,但主要还是用汉语标点符号进行等效替换。英汉标点符号系统的差异很大,光靠标点符号的替换,有时也不能完全等效地表现原文中标点符号的作用。限于篇幅,本文并没有完全分析所有标点符号在本地化文本中的所有翻译策略,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汉语标点符号的功能和其他可以代替标点符号元功能的语言单位,从而完全等效地传递英文标点符号的元功能。这些研究需要更多语言学家和本地化翻译专家的共同努力。
注释:
①例句来源于Microsoft Lync Server 2010联机文档。
参考文献:
[1]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5.
[2]朱纯深.翻译探微:语言·文本·诗学[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76-84.
[3]孙坤.英汉语翻译与标点符号研究[G]//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4]百度百科[EB/OL].(2015-02-05).http://baike.baidu.com/ view/5063368.htm.
[5]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编辑:文汝)
收稿日期:2016-01-20
作者简介:黄河(1981-),男,硕士,重庆大学(重庆400044)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主任科员,研究方向为计算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4-00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