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的融合探析
——以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6-03-25张俊武陈庆玲
张俊武,陈庆玲
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的融合探析
——以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张俊武,陈庆玲
摘要:在高校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的融合渗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形势所需,也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两者的融合渗透应该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在构建融合渗透模式及其实现途径上认真探索。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指导;融合渗透
大学生就业、创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和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均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但是对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出路和创业成功。本文结合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的融合渗透途径,对高职院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就业、创业指导进行初步探讨。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相互融合渗透的重要性
(一)引导大学生端正就业心态
大学生择业、创业决策除了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自身因素在此过程中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综合起来,影响大学生择业、创业决策的自身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择业期望值过高;缺乏创业精神,贪图眼前实惠;片面认识学用一致,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盲目从众,跟着感觉走。这些因素导致大学生在千千万万的职业面前无所适从、见异思迁。另外一方面,在求职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无事做,有的事无人做”。在市场经济下,如何通过就业、创业教育摆正毕业生的心态,从而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已成为社会和各高校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的融合渗透,可以将个人未来的发展与现实职业需求联系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深入、更务实,更易形成教育功能的整体教育合力,以贴近实际的就业、创业教育,端正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引导他们走出择业、创业中遇到的迷惑,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二)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一名合格的大学生除了有远大的抱负和宏伟的志向,同时还应把建立扎实的专业课程知识、培养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统一起来。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价值取向呈多元化,政治观念不坚定,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功利和实用心理严重,导致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存在“挑肥拣瘦”的现象;有的毕业生甚至出现不诚实、不守信的行为,不同程度地在自己的求职简历、自荐信上填写虚假信息和实践经历;有的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比较挑剔,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严重缺乏。这些就业前后出现的困境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的融合渗透来调适。两者的融合渗透,彻底打破了“以课堂为中心,一本教材,一个老师灌到底”的传统模式,使就业指导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使学生的就业思想、自我定位及应聘对策等与人才市场和企业需求全方位对应,为求职应聘打开绿色通道;同时可以更好地为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职业道德素养,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增强责任意识,不断提升职场竞争力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开展创业教育是时代和现实的必然要求。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中,保证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创业教育十分关键。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大对创业的宣传,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的有志青年,创业教育也是以培养有一定创业意识和技能的人才为目的,两者的目标具有相似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创业教育,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更明显,作用更直接。各高校通过开展符合自身特点的创业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渗透其中,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扩大就业视野,更好地激发学生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融合渗透的主要途径
(一)以创业教育为切入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创业教育体系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1]这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加强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创业教育的质量,将成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据权威调查资料显示,现阶段,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普遍不高,创业实践能力相对薄弱,与有关部门的要求相距甚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构建全方位、普及型的创业教育体系,加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整合与提升。各高校必须要转变观念,践行“就业为本,创业至上”的教育工作理念,把创业指导与思想政治的融合渗透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活动、就业指导活动以及校园文化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部分高校还可以把创业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探索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五个结合,全面融入”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一是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融入创业教育,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的管理活动,发展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二是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在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创业教育,学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增长自己的创业技能和素质;三是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学生可以通过思政课堂的引导,树立自己未来的创业理想,坚定未来成功创业的信心;四是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安工贸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开展具有安工贸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创业教育,学生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自己的创业基本技能;五是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校内外实践实训结合起来,在顶岗实习环节中融入创业教育,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实践,更好融入社会,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养成创业心志。
(二)以职业道德素养教育为抓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2]。因此,我们要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对于即将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来说,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最根本要求就是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改革就是进一步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指挥棒,几乎融合了其他各类课程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在高校学科体系分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职业道德素养教育为抓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既符合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同时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吸收和消化,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非常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思政部每年联合就业指导中心教研室和创新创业教研室,共同制定详细的课程计划,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共同完成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目标。同时,学院也特别重视隐形课程在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校园内物质方面隐性课程和文化、心理方面隐性课程的作用,大力加强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班风、教师的行为作风等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全面提高。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载体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职业认知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合理的职业目标,并根据目标要求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掌握各种未来所从事职业必备的技能和提升自身的素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效果如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指引,为其把握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完善,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载体,为其充实内容。两者的融合渗透,体现了教育功能的互补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当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特点,找准切入点,遵循高职学生自身发展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提高对职业规划的认知程度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探索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第一,学院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将职业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贯穿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各个环节。第二,学院建立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知识和职业生涯规划竞赛制度,让“德育”精神在同学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指导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如何择业和适时创业。第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高职生的就业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专设了心理咨询室,专家全程对每一个生理和心理有缺陷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时为实习生和毕业生滋润心田、调适心态、解除困扰、消除障碍,受到毕业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四)以落实实践性教学为突破口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实践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的培养,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3]。实践证明: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别。如果高职院校一味地模仿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只能培养“毛坯型”人才,不能培养“成品型”人才,就有可能出现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局面。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各校的实际,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进一步深化“引企入校”“办校入企”“生产教学一体化”“订单式”“顶岗实习”“工学交替”“2+1”“项目驱动”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彻底改变过去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就业岗位上进行实践锻炼,从而提高就业实战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同时辅以思想政治教育和择业品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国情、认清就业形势,提高其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主动性和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自觉性。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深化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顶岗实习锻炼,为学生就业搭建“软梯”,使学生“下海就能游泳”。学校把课堂搬到岗位生产一线,坚持“工学交替”和“工学结合”,开展“对接式”和“交替式”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和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构建“三进模式”,即学校进企业、企业进学校、课堂进车间,把企业文化引进教材,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的道德规范对接,实现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教学、教学实习实训和生产一体化目标。
三、结语
高校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基础工程,要保证两者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必须要做好两者的相互融合和有机统一。各高校要加大投入,打造一支既能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能了解就业工作业务的专业化队伍。同时,逐步完善配套的分级管理、相互配合的体制,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保障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罗三桂.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现状及提升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
[2]王佳.浅论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14(5).
[3]喻靖文.促进高职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的结合[J].教育与职业,2014(10).
(编辑:张齐)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般研究项目“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调查及培养机制研究”(SK2015gm002);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弘扬核心价值观”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立项项目“大学生创业教育名师工作室”。
收稿日期:2015-12-22
作者简介:张俊武(1973-),男,硕士,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南232007)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陈庆玲(1977-),女,硕士,安徽理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4-00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