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产动画受众的审美期待与审美倦怠
2016-03-25彭松
彭松
当前国产动画受众的审美期待与审美倦怠
彭松
摘要:受众对动画作品所表现出的审美期待与审美倦怠均源于审美心理,审美心理是由集体无意识下的共性审美标准和个体实践的自我审美心理所组成。当前国产动画作品对受众的审美心理及流程、审美期待成因的认识仍有欠缺,在精神呈现和内心关慰这两个审美心理层面上的认知滞后,是当前受众对国产动画审美倦怠的症结所在。
关键词:国产动画;受众;审美期待;审美倦怠;审美心理
动画作品作为艺术作品的一种,其基本属性和艺术价值之一在于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优秀的动画作品之所以得到受众的认可和欢迎,其最基本的特质在于唤醒和满足了受众内心深层次的心理体验预期,即受众的审美期待。如果没有达到这一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则必然会使受众产生预期失落,而失落的多次叠加最终必然导致审美倦怠。审美心理下的审美期待与审美倦怠是审美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两种审美行为状态,其所依托的基础都是审美心理。2015年以来,虽然部分国产动画作品的质量有了一定的提升,得到了广大受众的肯定与赞扬,但从国产动画的整体来看,当前国产动画作品在理解和把握受众的审美期待上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如何理解和审视受众审美心理下的期待与倦怠,进而更好地促进动画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动画受众的审美心理及流程
分析动画受众的审美心理以及其中包含的审美期待与审美倦怠现象,首先需要理解这两种表现状态的基础,即受众在对动画作品的审美过程中其审美心理的产生原理及活动架构。动画作品的审美心理属于大众审美心理范畴。大众审美心理本质上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是人类个体对于外界感官刺激的心理反馈过程。具体到动画作品则主要是视觉审美的心理感受过程。受众的视觉在受到动画作品的视觉信号刺激之后,随之会经历一个“内部同化”的过程,这一“内部同化”的步骤是受众对外界视觉信号刺激与预先存在于内心的审美标准进行判定的过程。如果信号刺激所唤起的记忆、联想、感知与个体的审美标准相契合,在受众的心理上就会产生情感“共鸣”,所反馈的心理感受就是对视觉信号刺激的接受与认可,进而产生心理渴望或预期,即审美期待。由此可见,审美期待产生的核心基础在于审美心理基础的存在及外部信号刺激的契合与唤起。
此外,审美心理是由两个方面即群体实践中的集体无意识和个体实践中的本我意识组成的。集体无意识是一种群体生活情境下,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民族、文化传承背景下经由历史沉淀所形成的一种公共心理接受标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主要是人的本能欲望,这种集体无意识渗透着人类实践造成的理性成分,它兼有生物性和社会性两种性质,其本质是社会性的。它积淀于人类心理底层,不为意识所知,但又决定着人的审美活动[1]。集体无意识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形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并且直接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2]。同时,在个体实践中,受到个体的成长、生活、实践等因素影响逐渐形成并完善的审美本我意识也是审美心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集体无意识中的共性,又具有个体本我意识的差异性。这种本我意识既是对集体无意识的补充,也是个体审美需求个性化的必然体现。同时,这两种意识又是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化而不断互相催化演进的。因此,审美心理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且不断改变的心理意识,它决定审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在审美心理基础上产生的审美活动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预备阶段、兴发阶段和回味阶段。在心理活动层次上可以分别对应为知觉、理解、情感这3种状态。对于动画作品而言,受众在预备阶段即知觉状态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的前置阶段。在这一阶段,审美标准的预判将很大程度地影响到受众后期的审美抉择,并由此决定受众的审美期待及审美倦怠。如何调动受众的审美期待,取决于动画作品对受众审美标准的响应,但是,动画作品在审美标准的实践上并不局限于其兴发阶段的早迟与否。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审美期待对于受众对作品的后续接受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一部作品在整个展现过程中迟迟无法唤起受众的审美期待,则这一作品必然存在问题,受众很快会进入审美倦怠阶段,进而对作品失去审美动机。
二、动画受众审美心理的期待意识
动画作品受众的审美期待是一种潜在的审美心理前期状态。这种期待是相对于受众个体对于动画作品这一审美对象的一种具体需求。就一部动画作品而言,唤起审美期待的途径有两种:视觉途径和情感途径。动画作品属于视觉艺术,首先唤起受众审美期待的往往是视觉途径。精美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有趣的造型往往能够先声夺人地调动起受众的审美动机,且这一途径对于持续唤起受众的后续审美期待及审美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动画作品而言,仅仅停留在视觉上的感官刺激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动画作品是一种来源于现实,同时又超脱于现实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无尽的创造力,以及画面中包含的情感诉求和人性渴望才是其根本魅力所在。对于受众而言,持续的视觉刺激并不能维持审美期待的持续产生,而更深入的唤起则在于情感途径。这种情感途径所唤起的审美期待更为持久和强大,并对审美后期的情感沉淀和余韵回味具有更强的延续作用。情感唤起途径主要是满足受众的深层次心理需求的渴望。这种渴望主要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集体无意识下的感受探寻和个体意识下的自我实践。
愉悦感受的探寻是一种作为个体的人在本能上的驱使,是作为群体环境下产生的一种公共心理动机,也是一种公认的审美标准的具体体现。对于任何一个处于群体中的个体而言,必然会受到群体意识的影响,如在群体意识中集体存在的基本的生存渴望、延续渴望等等。其本能都是寻找安全、稳定、放松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以及内心的安逸和放松,并追求喜悦和新奇。这种意识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存在的,是由社会和历史两方面沉淀而逐渐产生的,并且不同民族和地域存在差异,乃至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存在不同。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对于审美的标准就不断开始群体实践。早期人类利用兽毛、利齿装点全身各处,因其从生存本能考虑,羡慕野兽所拥有的强壮和力量,寄希望于用类似饰物的点缀来满足内心对于力与美的渴望,这种早期的在生存本能驱使下的对外界事物形态和性状有选择的认可和推崇,是人类早期审美心理和审美期待的雏形。个体对于集体审美意识的认可是一种内化于具体个体的潜在审美标准,这一标准必然是融合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历史多方面客观因素的群体审美认识层次。而审美标准在现实中的兑现则会给受众带来内心审美观感的愉悦。
就个体而言,从审美心理的表现形态来看,个体的审美心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在共性中存在着个性,在千差万别的个性中又存在着普遍的客观标准[3]。而愉悦观感就是每一个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具有共性的本能追求。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都有追求欲望满足内心的原始动机。审美心理产生、形成的状况,制约着个体审美心理的形成[4]。每一个个体在集体审美意识的基础上,总会根据这个标准对自我进行修正和判定。在符合集体审美意识标准的同时,对于自身在集体中的审美水准和标准会进行相应的调整,由此形成与共性心理既内在统一,又有个性差异的审美心理标准。此外,这种审美期待的组成意识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演进的,并非一成不变。就动画作品而言,人们对于动画作品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早期的黑白手绘动画发展到当前的三维立体动画,从早期的以嬉笑打闹为主的闹剧型发展到当前的以情动人为主的故事型,受众对于动画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标准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审美中的期待意识主要是由共性社会心理、个性意识心理及时代演变这三种因素构成的。
三、动画受众审美心理的倦怠成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受众的审美心理中的审美期待包含有多种复杂的组成因素,对每一种因素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调动受众审美期待的关键。如果上述关键因素在动画作品中没有能够准确把握,则必然会引发累积效应,并最终产生审美倦怠。这也是国内观众至今仍习惯性地认为国产动画“不好看”的根本原因。从国内动画行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动画从业者对于受众的审美心理把握依然处于追赶和摸索阶段,对受众审美心理产生倦怠的成因依然缺乏有效的探究和清晰的认识。因此,对于其成因有必要进行简单的梳理。
(一)精神呈现的滞后实现
当前国产动画受众容易产生审美倦怠的一个主要成因是:作品中体现的审美品味远远滞后于受众的实际变化。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的中国社会阶层呈现出一种不可逆转的“碎片化”趋势。在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资料分配体系下,社会大众对于道德体系和价值坐标的判定标准也在不断的嬗变中,这一嬗变进一步引发了共性审美标准和个体审美准则的不断演化,使得受众的审美品味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杂糅化”。当代审美在方式上突出了多元共享,内涵上侧重于追求趣味和崇尚快乐,其社会意识色彩和文化品位大大降低[5]。可以说,当今受众的审美标准早已远离了传统意义上的审美标准。而国产动画的相当大一部分从业者对于审美标准的把握似乎依然停留在一个滞后的状态,具体表现为仍然不愿放弃“说教”的形式,不敢摆脱“教育”的定位,迟迟不愿或者不敢进入“成人”的世界。成年观众观看动画片的前提是需要认可动画作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而不是形式等同低幼性[6]。近年来热播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在一部分动画企业中出现了“路径依赖”现象,使很多动画从业者似乎看到了捷径,审美品味幼稚化倾向的作品多不胜数,受众也感到了厌倦,造成了做动画的人累,看动画的成人更累的局面。在这种趋势下,很多从业者对不同层次受众的审美需求或视而不见,或心有犹豫,拿不出一部像样的作品来满足受众的审美期待。然而值得庆幸的是,2015年国产动画终于出了一部《大圣归来》,取得了近10亿元的票房收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找准国产动画受众的审美口味,调动起受众的审美期待,就一定会得到满意的回报。
(二)内心欲望的关慰缺失
由上述滞后的精神呈现所引发的另一个现象是广大成人受众内心欲望的失落。从审美心理来看,在某种层面上可以理解为审美即欲望。当前的成人受众对于动画作品中所期待的内心欲望相对于过去而言往往更加深刻和复杂。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代际更迭,当前社会的主要工作人群是伴随着动画片一起长大的。动画作品对于他们而言并不陌生,而是一种快乐的回忆和压力释放的方式。这些对动画作品具有天然亲和力的一代人如今已经走入社会,承受着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就个体而言,在飞速运转的社会体系下,个体内心承受的压力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必然需要一个宣泄的渠道,这就形成了一种隐性的社会共性心理,一种集体欲望。这种欲望具有相当的深刻性和持久性,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大众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面对各种心理压力,在因种种原因无法释怀的情况下,动画夸张的画面、虚幻的空间、动人的故事,能有效缓解竞争和生存压力导致的不佳情绪[7]。对于成人受众而言,他们在动画作品中真正希望看到的是一些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得到实现的梦想,一种对现实世界改造的幻想。例如,在美国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中,对于成人观众而言,除了被精彩有趣的剧情和精致细腻的画面所打动之外,更多的感动和期待来自于故事本身所体现的情怀。这部作品的主角是一个又胖、又懒、又馋的形象,典型的草根阶层,但仍怀抱一个大英雄的梦想。在作品的最后,主角通过种种磨练最终走上人生巅峰,成就了自己“神龙大侠”的梦想。其实,这一对自我梦想的追逐和自我价值的终极实现,又何尝不是多少在现实社会中被工作和生活压迫的艰难喘息的当代人内心最深层的渴望,最根本的欲望。这部动画作品之所以受到广泛的欢迎,也是因为故事中包含的期许与鼓舞映射了受众内心真实的欲望。就国内作品而言,我们的动画作品中缺少的正是这种对于广大受众内心欲望的深层关注和温情抚慰。很多动画作品依然停留在“对与错”、“好与坏”这样简单的标签化、模式化的标准判断和剧情设定上。在这样的动画作品里,成人受众看到的只是真实生活中场景和规则的一次次重复和再现,很难唤起受众内心深层、复杂的情感诉求,自然也无法慰藉成人受众的内心欲望。因此,动画受众面对这样的作品就必然会产生审美倦怠。
总体而言,一部动画作品如何满足受众的审美期待,需要结合审美心理的本质和规律以及时代发展特点来探讨。当前的国产动画作品对此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尤其是在如何紧贴时代发展脉搏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要改变受众对国产动画不好的印象,避免审美倦怠心理的形成,推出更多更好的动画作品,充分满足受众的多种审美需要。
参考文献:
[1]童宝,杨立元.审美心理结构与创作动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1).
[2]荣格.集体无意识和原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3]汪明强.论艺术审美心理[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3).
[4]曾耀农.试论审美心理的产生和形成[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0(2).
[5]王瀛晗.动画艺术当下审美转向探微[J].艺术教育,2013(9).
[6]袁雪.动画受众审美心理解析[J].大众文艺,2015(11).
[7]陈华.试论动画的观众心理因素与时代需求[J].大众文艺,2010(24).
(编辑:文汝)
收稿日期:2016-01-12
作者简介:彭松(1979-),男,硕士,合肥学院(安徽合肥230022)艺术设计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动画创作、动画教育。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4-007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