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的嵌入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016-03-25冯冈平赵志鹏林泽燕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冯冈平 赵志鹏 林泽燕(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建构主义的嵌入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冯冈平赵志鹏林泽燕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摘要: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教学组织,建立一个自然、友好、开放和互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学习的建构。建构主义理论支撑下的嵌入式创新课堂的教学模式,不仅是一种课堂教学方法,更是一种系统的学习模式。文章详细论述了建构主义嵌入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改革目标与内容模式、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效果论述。
关键词:建构主义;嵌入式;创新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赵志鹏(1992-),广东阳江人,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林泽燕(1991-),广东汕头人,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
Abstract:Constructive educational systems advocate building a student-centred, natural, friendly, ope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by teaching organization, which encourages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establishing knowledge system actively.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of embedded class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is not only a class educational mode but also a systemic learning metho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teaching mode, reform aims, content modes, instructional designs and teaching effects of embedded class education in detail.
Keywords:constructivism; embedded system; innovative education; educational mode; educational reform
一、建构主义嵌入式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一)推行“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以学生为本”的科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建构主义理论”也称为“建构主义科学教育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一种教育理论思潮,以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思想为代表。经过教育理论家与践行者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目前这种理论思潮和实践内容在中国得到提升与丰富。北京师范大学陈琦教授[1](1998)分析建构主义有六种不同的倾向,究其基本点认为“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学习不仅“是新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同时还意味着既有知识经验的改造。”因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嵌入式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良好途径。
清华大学的张建伟、孙燕青[2](2005)在总结和提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学习情境性”。认为“互动”和“协作”对知识建构有重要的意义;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主动构建,目前正对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成为我国当代教学改革的主要指导理论之一,它的“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的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建构主义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如何获得知识,强调学习者主体性的教育理念,对于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起到了有利的“嵌入式课堂教学的创新研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充分实践和探索前提下进行的课堂教学创新改革并起引导作用。[3]
(二)通过“理论”和“应用”两个学习系统,双向强化学生的理论探索思维和应用创新思维
本科学习有别于专科学习,其理论系统性和创新性要求是基于发展型、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而非单纯满足当前就业需要。过去传统理论教学的施教,学生被动,过程死板,因此,设计“嵌入式”的理论与应用结合的教学体系,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构主义从理论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一个交互的、自然的、友好的、开放的学习环境。这样,学习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意义学习的构建。嵌入式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建构自己的理论知识库,不再被动接受理论,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4]
在课堂中“嵌入”理论研究和应用活动,需要一个全面的理论与实践教育形式系统的支撑。目前,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已经完成了相关体系的建设,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氛围,成为理论和应用嵌入的支撑平台。
一方面,理论性学习需要有理论敏感性和必要的理论基础。强调传统理论与最新理论相结合教学团队,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管理学科的前沿动态,指导学生参与学生学术活动、学术讲座。结合教师的科研成果以及所接触到的企业实际问题与案例,使学生了解到该学科的发展前景与动态。
另一方面,应用性学习强调与多种课堂相结合。通过创业论坛、创业大赛、营销策划大赛、市场调查大赛等,从不同角度和以不同方式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两方面所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使嵌入式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教学改革具备了良好的实施土壤。
(三)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共同体”的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解质量的提高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是通过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过程,这一过程常常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助来完成。设计研究和演示小组,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知识掌握的质量。[5]第一,促进智慧的分布和共享。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对活动任务进行分解,共同进行复杂探究任务;第二,推动认知整合和思想改进。通过协作互动,学习者可以表达多元化的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反思,帮助他们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知识;第三,实现思维深化和知识强化。为了表达自己,学生将自己的思路及观点明确化,知识和思维策略都被外显化和精致化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反思监控,大幅度提高需要掌握的知识质量。
(四)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性意义,将促使管理类学科人才培养完成跨越式的发展
作为目前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管理类本科生培养基地,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的专业设置涵盖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十一个本科专业。学校十分重视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特别强调理论教学与应用实践相结合。针对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在现有管理类本科生培养体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完善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学生,具有重要的示范性意义。
二、建构主义嵌入式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
(一)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建构主义研究得出,“学习共同体”的协商、互动和协作对知识建构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学生参与了与知识点相关研究选题和应用选题,同时以团队为单位,投入理论点的研讨和应用实践的分析,因此,他们学习更为主动,也更有兴趣、更有体会,更乐于参与。同时他们也易于在学习讨论中与教材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产生共鸣。[6]
(二)扩展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
根据建构主义的情景性特征,“嵌入”不仅仅是把学生学习收获“演示”嵌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更把课本知识“嵌入”到课外的在线阅读和讨论中,也把理论知识点“嵌入”到第二课堂学习和实践当中。知识学习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延伸了,学习的空间场所也在不经意间移动到宿舍、图书馆、企业当中。[7]
(三)强化创新性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英国教育家纽曼认为,创新人才是“会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情趣高雅,判断力强,视野开阔的人才”。结合中国的发展需要,还要培养有“非常宽的知识基础,有很强的个人责任感、革新能力和灵活性,个人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的技术以适应其需要”的创新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如果仅仅接受一般的社会实践教育远远不够。因此,需要更深入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这一人才培养需要。[8]
三、建构主义嵌入式教学模式的构成
通过教学环节的改变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构建“一个平台,两个演示,三个阶段,四个环节,六个步骤”的课堂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一)教学环节的革新
传统课堂教学的整体教学环节为“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复习巩固”,嵌入式课堂教学整体教学环节为“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对照演示,相互评价”,第三个环节为新增,最后一个环节是原来3、4环节的合并。传统理论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讲授围绕教科书进行讲解,学生围绕教材进行学习。
图1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嵌入式教学体系
而嵌入式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教学,将创新改革课堂核心为学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两个对照演示环节,这一对照环节具体包括“课前师生教学设计、课后学生研讨实践、课堂师生教学交流”三个阶段组成。通过“学习共同体”AB对照小组,A组实施理论研究,小组查找资料、阅读和分析资料、评价和使用文献资料,确认相关理论主题,通过文献学习,提升本科学生对专业理论的关注敏感性,把传统的理论灌输性学习,转化成自主的理论研讨学习。B组实施案例研究,小组结合与理论组相对应的内容,针对案例查找资料、阅读和分析资料、提出解决方案,通过案例讨论,提升学生运用相关理论找寻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更新
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有别于传统教育,其教学内容的理论系统性和创新性要求比较高,因此,通过“嵌入式”的理论教学,结合“课前导师引导,课后学生主导、课堂师生共同研讨”三个阶段的实施,巧妙地把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提高管理学院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真正推进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在教学中,符合大纲的教材理论点教学是必须的,而且是核心;其次是学生嵌入的理论内容,是学生自己根据每一章的内容知识点,结合自己查阅、分析所选择的内容,或者结合第二课堂实践平台所选择是案例或者策划主题内容,每一个班,每一个小组的具体选题有可能不相同,这样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的专业涉猎面必须更高更广,才能在对照演示后给与合理的分析和评价。
四、建构主义嵌入式教学模式的成效
(一)构建一个管理类课程课堂教学的“创新型课堂体系”
通过教学环节的改变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构建“一个平台,两个演示,三个阶段,四个环节,六个步骤”课堂教学体系(具体内容见“项目实施方案”),对确保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很有必要。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大纲,增加学生理论与应用学习的演示环节,让学生成立“学习共同体”,参与“理论知识点选题”和“应用实践(策划)选题”的设计和选择。一方面,利用本科生理论研究能力比较薄弱的特点,利用期刊论文、网络资料库查阅文献和研究文献,让学生结合每章节的内容,寻找相关理论点,设计理论主题;另一方面,针对课程的实践性强的特点以及培养目标,利用学生第二课堂,包括学生学术研究平台、教师科研项目平台,以及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平台、校内自建的学生实训基地等有利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教学实践选题。通过两个方向的选题,进行对照性研究和演示,将全面提升学生对理论与应用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学习共同体”,完成“理论知识点研究演示”和“应用实践案例分析演示”两个比照小组的演示。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方法”结合、“理论探索与应用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学生的探索思维和应用性思维,训练学生的研究和探索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把关键理论和应用要素牢牢掌握,真正推进复合、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这一严密和完整的课堂教学体系,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平等的教学关系。
(二)培养和形成一支创新培养能力强、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本项目以学生为主导,教师教学素质要求高,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以“课题引领、专家指导、名师带头、全员参与”的形式,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学校制定了师资培训规划,落实经费,采取评比、考核、奖励优秀教师,每年给予学科带头人和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津贴补助等措施,鼓励教师参加以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实行教师到企业见习制度,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学历、实践能力、教学水平、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教师的观念得到转变,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本项目对教师要求不仅仅在于善于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传授,更专长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掘,长于高效率地培养一批理论学习能力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非常强的复合型人才,对“师资队伍”素质的提供有很大帮助。
(三)在推广中形成有特色的可持续培养的“创新校园氛围”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面向广大本科学生,形成在探索问题中自我探索、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形成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新特色;丰富我国高校知识传授与创新探索相结合的新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范围与受益学生非常广泛:(1)管理类的专业课教学将得益于本项目的实施,使专业学习的效果层次大大提升。优化实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模式,使参与式、互动式和情景化的学习提升学习效果,构建科学学习型校园。(2)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类专业招收的学生,每年在校学生8500多人左右,该改革项目的探讨与实施,将首先使这些学生感受和体验到教学改革所带来的好处。(3)在总结成功经验基础上,通过发表相关研究成果向外辐射,为其他高等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一套可操作的方法,产生较大的人才培养社会效益。
(四)培养一批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本项目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案例教学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带来了一系列的改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转变了师生关系、增加了师生交流沟通的机会
改善了死板的教学环节、有效地调节了课堂氛围。在课程教学中,师生之间由以往的主动讲授和被动接受转变为现在的自由、互动讨论,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亲近,更显尊重和信任,学生也能更愉快地学习,知识的接受程度也增强了。
2.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启发了他们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大胆质疑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性格和能力。
3.有效地利用了课堂时间,无形的延长了学习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互动式案例教学要求学生提前了解、思考案例、查阅相关知识点,以便带着问题和兴趣参与案例讨论,这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中更有效地互动探讨案例,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更加强了他们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4.增强了学生的探索思维和应用性思维
“理论知识与实践方法”结合、“理论探索与应用活动”结合起来,形成训练学生的研究和探索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把关键理论和应用要素牢牢掌握,真正推进复合、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这一严密和完整的课堂教学体系,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平等的教学关系。
参考文献
[1]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61-68.
[2]张建伟,孙燕青.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袁丽娟.建构主义理念与学生主体性[J].辽宁教育研究,2004 (10):91-92.
[4]徐正伟.从建构主义谈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J].镇江高专学报,2008,21(3):123-124.
[5]薛焕玉.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0.
[6]伏荣超.学习共同体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7):6-8.
[7]于宙,刘英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浅析[J].东方教育,2014(2):10.
[8]谢和平.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10(1):1-5.
作者简介:冯冈平(1963-),广东茂名人,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品牌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企业优化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1-0013-03
*项目支助:广东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400130028),广东工业大学教改项目(2012Z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