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秋天的怀念》课例研讨
2016-03-25◎刘娜
◎刘 娜
窦桂梅《秋天的怀念》课例研讨
◎刘娜
一、语文教材选文的功能
王荣生在《语文课程基础论》一书中提出了语文教材选文的四种功能,即“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选文四种功能的鉴别,不仅解决了语文教材编撰的问题,而且也对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目前这四种功能已经被教育界广泛的接受,然而,近些年一些教育者提出了把语文教材当作“引子”的说法。
“引子”在《辞海》中有五个义项,而语文教材“引子”的说法,主要是受了“药引子”的启发。窦桂梅老师是比较倾向于把语文教材当作“引子”的说法,她在《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中两次直接提到语文教材“引子”的说法。窦桂梅老师在执教《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她先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从而自然的引出作者的另一篇名作《合欢树》,帮助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这种由教材引出作者的其他作品的方法,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窦老师以史铁生的生平为引子,进而逐步地切入话题,让学生尽可能的阅读更多的文本,进行更丰富地语文实践。在窦桂梅老师看来,教材就好像戏曲的引子,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当作引子,适当地进行拓展,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汲取作者的精神养料,达到升华自我的目的。
二、主题与主题教学
窦桂梅老师是构建语文“主题教学”课程体系的领军人和践行者,她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一文正是她对“主题教学”的完美阐释。窦老师认为,“主题”就是一篇文章或者一堂课的中心思想,而主题教学则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它是围绕着一个或者一定的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呈现,它关注的是教学内容的呈现,而不是“怎么教”的方法。
在某些情况下,文本内容中的“主题”是等同于“文眼”的。其中文眼最能涵盖内容、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所以“主题”常常和“文眼”相关,甚至是对等的。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窦老师引领学生感受“母亲的‘好好儿活’”和“作者的‘好好儿活’”,整堂课都聚焦在这个词语上。通过学习,学生发现,“好好儿活”既是母亲最大的生命期盼,也是子女收获的最宝贵的人生礼物——简单的几个字,却是全文的核心主旨,它是文章的“文眼”,自然也是教学的“主题”。在窦老师看来,教学追求的不是“生动”,而是努力的让学生“心动”,唤起学生心灵深处思维的涌动,和感情共鸣。在讲课的过程中,窦老师没有泛泛地谈论“怀念”和“母爱”,而是将关注点聚焦在“好好儿活”上。从作者母亲的“好好活儿”到作者的“好好活儿”,让学生真正用心领会这种感情,从而激发学生自己的对生命和活着的意义的思考。
窦老师在进行“主题教学”时,归纳出了两条原则:1.对于有点缺陷的课文,用补充或修改等手段来修饰教材;2.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则需要细细地品读并揣摩文字的魅力。教学《秋天的怀念》时,窦老师将其视为“文质兼美”的文章,她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并让学生仔细的体会文中所用的三个“悄悄地”,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那种爱,再把体会到的情感融入到语言中读出来,通过阅读产生体会,再把自己的体会“送回去”,并且读出来。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窦老师所说的有韵味的朗读——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读,从而激发出学生切己的感悟。
“好好儿活”是窦老师为《秋天的怀念》的教学确定的主题。为了突出这个主题,窦老师精心地抓了这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并把这句话作为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她抓了三个动词“扑”、“抓”、“忍”,让学生体会到母亲要“扑”灭儿子想死的心,“抓”住儿子活下去的欲望,“忍”住对儿子的抱怨,“忍”住所有的痛
苦……紧紧围绕一个“忍”字,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体会母亲的爱,一次一次地把体会到的感情和精神带入到文字中再读出来,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读,激发学生们深切的思考与感悟,从而来突显和升华文章的主题。
三、文章的阅读方式
王荣生认为,值得透彻领悟的选文本身,大部分文章的体式是文学作品,而另外一部分则是广义的散文,即所谓的“杂文学”。在执教这篇《秋天的怀念》时,窦老师将其巧妙地处理为单纯的文学作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窦老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悟文品字”,通过细细地体味作者的遣词造句来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窦老师在执教这篇文章时,真正达到了“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状态一致”的标准。
王荣生教授曾开发了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的九级标准,其中第四级标准就是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状态一致。就阅读教学而言,就是在课堂上所进行的教学阅读方式,要与人们阅读这个文本通常的的方式一致[4]。就《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而言,它是一篇纯粹的文学作品,所以在教学中就应该严格按照文学作品通常的阅读方式来解读它。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拿捏的相当好,她准确的定位了这篇文章的体式,在解读过程中更是注重对文章中词、句的分析,通过仔细地体会和揣摩文字,让学生去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在读文章的过程中,窦老师曾三次抓住“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进行引读,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去探究作者不同的心境和感受,从而一步步地加深学生对母爱的理解。
在《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中,王荣生认为,我国当今的阅读教学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阅读方式的扭曲或是变形。很多老师为了解读一些文本,甚至找了一大堆的课外拓展资料,或是为了凸显和深化文章的主题,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指向文本外的问题,却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求答案,这是一种值得一线教师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而窦老师却准确的把握了整篇文章,巧妙的选择了合适地阅读方式,所以整堂课的效果也就显现出来了,这一点是值得一线教师学习的。
四、阅读教学中朗读法的应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朗读也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然而,在积极倡导课程改革的今天,很多教育者开始一味的追求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忽视朗读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而窦桂梅老师在践行主题教学的同时,依然将朗读教学法运用的炉火纯青。她在设定教学步骤时,紧紧围绕了“读”字——读出韵味,读出思考,读出韵味。在整个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窦老师也是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既检测了学生们朗读的水平,又让学生们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读出感情”是语文课堂经常听到的,也是阅读教学中比较高的要求,但什么是“有感情”,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模糊概念。读一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的效果是不尽相同的。窦老师在学生读完后总结说,“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既要尊重别人,又要读出个性理解,这也是窦老师对“个性化朗读”生动形象地演绎。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韵味,这才是真正的“读出韵味”。
在整堂课的后半段,窦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陷入作者的感情中,有的学生甚至已被老师或是同学们深情的朗读感染到哽咽或是泪流满面。通过老师的范读,学生们的自由品读、齐读,学生读、老师问等多样化的朗读方式,使学生们对主题的理解层层深入,自然地把“怀念”和“好好儿活”联系起来,把主题和课题也联系起来了。窦老师完美地应用朗读法把学生带入了作者的感情世界,让学生产生了切己的思考。从感受作者一家的“好好儿活”,引导到思考我们要怎样“好好儿活”,从“咱俩”到“我俩”再到“我们”,从母子到兄妹,从他家到我们大家,水到渠成,学生的感受真切而又自然,这才是真正地“读出思考”。
朗读作为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窦老师能够正视朗读法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加以应用,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窦老师执教的这篇《秋天的怀念》是相当成功的,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夏丏尊.夏丏尊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窦桂梅.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刘娜湖北大学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