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电影中的独特文化探究

2016-03-24张瑜珊

电影文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

[摘要]本文从文化反思的视角,并基于民族身份认同和意识形态对英国电影中存在的特殊文化形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纵观英国的电影史,其题材大多以历史和文学为主,影片中也注重对英国本土传统遗产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英国电影风格独特,主题鲜明,把传统的、保守的但又让人向往和愉悦的独特英国文化全面地呈现给观众。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国电影所表现出的文化在思想上具有保守性,这种保守性制约了英国电影的发展。

[关键词]英国电影;特殊文化;文化反思;意识形态

经过百年的发展,英国电影始终难以与好莱坞电影分割,有时甚至两者的国族身份都会被混淆。这也是英国电影一直倡导身份认同问题分析,消除“身份情结”焦虑的重要原因。英国民族构成成分复杂,除却北爱尔兰民族,还有英格兰民族等多个民族。而不同民族的电影情绪不同,往往就使英国电影原有的统一称谓受到质疑。但尽管如此,英国电影还是在复杂的电影史上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地位,而未被复杂的电影情绪消弭,英国电影中蕴含的独特文化也仍然值得我们考究。

一、绅士与嬉皮的两极文化

英国国家的价值观主要呈现保守特性,这与其国家执行君主制有莫大的关联。所以,保守主义往往也成为英国文化的主要特征,其电影生产也难以脱离这种意识形态的指导。如大卫·里恩拍摄的电影《相见恨晚》,就明显表现出了英国中产阶级特有的自我克制精神,整部影片绅士风度随处可见。该影片主要以一对婚姻枯燥乏味而不得不依靠婚外恋满足情感需要的中年男女为主角,围绕两人会面、逾越规矩等情节开展叙述。这种超越规则、满足享受的浪漫温情,是大卫·里恩对忽视人们内心需求、一味保守的传统主义的微温嘲讽。

《红舞鞋》表现出的红舞鞋对人产生的无限感性本能也传神地表达了文化与人内心的矛盾。从某种程度上看,《红舞鞋 》并不只是在单纯地展现事业与爱情之间的冲突,它还更深入地反馈了人的生存哲理与文化需要。红舞鞋拥有超凡魔力,鞋匠转变成芭蕾舞剧中可爱的精灵,都象征了英国人,特别是中产阶级对规范、禁忌、宿命的逾越需要,这也是时下英国文化的重要特征。正是因为具有这种文学性强、沉稳扎实的剧本,英国电影才有力地展现了现实主义精神。同时,英国电影也时常借助规范、教条之误来指明英国保守文化存在的不足。如《火的战车》《希望与光荣 》等知名影片就曾通过重新述说英国历史来反馈当下现实生活的枯燥与乏味。其凭借深沉而严峻的述说风格,表达乐观的精神状态,有力地展现了英国民族的清教徒传统。

当压抑过于深重,对压抑的反弹也将更加深刻,常规被扭曲变形的程度将更大。因此,英国电影在展现其保守特性与迂腐风格时,往往又会大胆地表现出另一种与之相悖的嬉皮风格。这种风格,往往让观众感到不可思议。其实,除却我们所熟知的,英国文化最典型的标志是燕尾服、文明棍及英国男士展现的绅士风度,摇滚乐和披头士乐队也是英国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著名的英国评论家斯蒂芬奇·布诺尔就曾发表评论称,英国电影是传统的,它像《相见恨晚》一般表达着英国人无法发泄的保守情感,但英国电影又具有新风格,如《猜火车》等电影,就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英国人狂躁喧嚣、玩世不恭的一面,颠覆性显而易见。这种新风格往往以青年为角色定位,先锋实验特性较强。风格独特而怪异,特立却又喜爱独行,是英国电影与好莱坞影响不相容的体现。著名的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为表达与引领这种新风格,曾拍摄了《乱世儿女》《闪灵》等一系列充满冷漠气息又光怪陆离的电影作品。尤其是其拍摄的《闪灵》,且不论其镜像风格的独特,就只看其超凡冷漠与幽玄的惊悚气息,都会令人感觉到新风格已到达极致境地。

艾伦·帕克拍摄的电影《墙》也是一部在文化前沿性基础上表现艺术探索性的影片。从电影类型定义而言,《墙》并不是剧情片,而是音乐电影,即当前电视媒体非常流行的MTV。换言之,《墙》是“后现代符号”——音乐电视的先驱代表。《墙》这部影片拥有多层主题,如反对战争、反对传统、反对社会、反对文化,自由向往和生活压抑,父亲与孩子相互冲突等,多种繁复矛盾与电影主题相互纠缠成为一体。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影片不再拘泥于常规影像,对音响也注入了新的元素。整部影片呈现出明显的碎片特点,影片意义与叙事结构完全无明确定位,似乎只有光影在切换。情感的表达,抑或是视觉的展现,仅仅是为追求另类快感而已。同时,整个画面构图呈现出了多样化特点,色彩处理也明显偏向主观化,场景因剪辑风格多变而交替交错,音乐在运动镜头过程中多变而具备听觉冲击力,大量片段看似随意却运用了比喻、夸张等多种手法。因而,整部影片呈现出强烈的视听觉冲击效果。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影片《猜火车》《浅坟》等再次将这种新风格推向了高潮。基于这种新风格的怪异特点,人们也将其称为“酷英国”。其中,《猜火车》具有较强的边缘文化性,其反对传统与文化的特点突出。整部影片的表达策略借用了后现代文化手法,如拼贴与挪用、颠覆又解构、假定而故意暴露等。

除却以上几部影片,流传于英国电影界的《厨师、大盗、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以下简称《厨师》)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怪异乖戾虽不同于《猜火车》《墙》等边缘文化性,但风格却同样惊世骇俗。影片大量片段用于展现烹饪尸体大餐场景,画面内容丑陋而粗野,但在杂烩、模仿等手法的东拼西凑下,却又呈现出一种让人瞠目结舌的夸张想象。该影片导演格林纳威曾提出,《厨师》是他向英国政治表达自身不满的作品,因此,其在电影取材时特别回归了英国18世纪寓意深刻的讽喻小品,并阅读了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大量作品。格林纳威认为,《厨师》中具有的反讽性是典型的“英国化”态度,即对所有的事物,包括自己周边自认为是信任的事物都抱以怀疑态度。当然,其作品也非单纯地展现借用与回归,其更注重的是挪用、拼贴与杂糅后现代的视觉传达艺术,以表达隐喻的英国现实。因此,从本质上看,《厨师》其实是一部充满后现代特色的黑色幽默政治讽喻电影。

二、文化反思、身份认同和政治意识形态

英国知名学者勒兹·库克曾明确提出,电影的主要目的是重新再现现实社会、种族与身份。英国政治的特点是独特的,它拥有多个民族,封建君主制历史悠久,即使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也无法将其彻底推翻。因此,英国只能执行传统君主制与自由民主体制并存的政治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殖民荣耀与大国地位被逐渐削弱,现实与历史发生激烈冲突,这也使英国电影的意识形态逐渐表现为另一种独特表象:关注身份定位问题、种族问题、文化对比问题等,思考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乃至不同社会阶层相互统一的情况。这些表象,都成为英国电影的重要题材。到20世纪80年代后,这种题材的选择以及其所表达的意向越来越明确,也使英国电影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一如部分评论者所提出的那样,英国80年代拍摄的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观众,而将定位的焦点放在了身份关系、多重性别等方面。

于英国电影文化而言,文化对比与反思是不可忽视的。大卫·里恩就是这类电影的代表。大卫·里恩曾在《桂河大桥》中表示,战争是荒谬的,其带来的破坏力将会使所有人感到痛苦。如在片尾处,大卫·里恩借助军医之口表达的“疯了,全都疯了”,就凸显了影片的反战主题。这部影片展现了英国传统文化中的墨守成规精神,深刻批判了不顾现实,不关心民众而执意争取面子的绅士风度。因这些文化问题过于凝重,大卫·里恩不得不用三个鲜活的英、日、美军官来传达。从某种程度上看,选取英、日、美军官,其实也是大卫·里恩欲借助影像化和艺术化符号来表达内心情感的心理。值得注意的是,《桂河大桥》内容的展现,又不是单纯地以故事为主题,而是以文化反思与重建为主题,因此影片的现代性较为明显。

《阿拉伯的劳伦斯》的主题是反思英国的殖民统治。影片主人公劳伦斯是生存于英国与其殖民附属国夹缝中的人。他既不代表英国利益,也不代表附属国利益,他尊重第三世界,因此他在现实生活中备受冷落。《印度之行》的表达路线与《阿拉伯的劳伦斯》一样,均从文化隔阂和冲突的视角出发观察不同历史、不同民族的文化。阿顿巴罗拍摄的《甘地》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和劳伦斯一样的形象。该影片凸显了民族的偏见,表现了前殖民地宗主国的高傲心态,并借助甘地这个民族形象鼓励其他民族摆脱残酷的殖民统治。

除却这种文化反思意向,英国电影以英国文化为基础,以民族内部文化为线索,探讨了另一种文化反思。如《墙》《猜火车》等,借助青年身上的边缘文化性,深刻而尖锐地表达了人们对后现代文化的追求。影片《猜火车》在开场就是借助瑞特的狂奔进行狂放而快速的运动拍摄,使观看影片的人感受到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力。尔后,借助画外独白,影片又嘲讽了墨守成规、按部就班的、令人感到窒息的生活方式,并表达了“不要生活”的愤怒。这种反思与叛逆,其实也是拍摄者对英国文化与英国民族提倡的循规蹈矩的叛逆。尽管英国是全球知名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其最早开展的工业革命一度为世界所借鉴,但到20世纪时,其已然衰落了。英国民众引以为傲的先进文化已失去了其独特的色彩与发展的活力。一如瑞特愤怒的吼声:以身为苏格兰人而耻辱,这一切文化都是下等的、垃圾的和混蛋的,一切灿烂早已过时。

又如英国以男性为叙事关键的《光猪六壮士》。以喜剧表达方式凸显了一系列活泼而夸张的剧情,描绘了英北方工人反抗社会的热情。整部影片以男性视点为基础,叙事过程中,女性成为观赏男性的客体。整部戏剧呈现出明显的张力,但男性的机智与幽默也非常到位。与《光猪六壮士》类似的还有《人类交通》。《人类交通》用生动的形象幽默地展示了年轻人文化,用奇思妙想为年轻人构造了一种非逃避现实的真实梦想。因而,其又被称为电影新风格的典型代表。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民族问题在早期的英国电影中并未得到明显反馈。早期英国电影主要展现的是英国民族的优越感,尤其是英国一直引以为豪的大统一文化。只是随着民族危机冲击英国民族,英国现实主义者才开始重点聚焦民族问题,并强烈抨击英国文化存在的不足之处。如英国影评家约翰·希尔所说,因为英国早期的民族电影逐渐消失了,大统一下的民族身份也不再令人自豪,英国电影才用另一种更美好的形式去展现英国民族的特点,包括民族的特点、性别身份、区域特点乃至社会、种族歧视现实等。

如乔丹拍摄的电影《迈克尔·柯林斯》就选取了爱尔兰独立运动这个大背景为电影背景,全力打造一个让民族感到自豪的勇敢机智的英雄形象。而部分影片则更多地展示了现实的困惑与矛盾。如旨意复杂的《哭泣的游戏》,就曾从民族角度、政治角度与性的角度去展现现实矛盾。从结构上看,《哭泣的游戏》将两个故事巧妙地融为了一体,并让主角弗格斯置身于两种不同困境,一种是身份困境,一种是性别困境。首先,弗格斯是爱尔兰人,他必须为争取国家的独立运动而奋斗。但在战争中经历的各种血腥恐怖又让其对自身善良的本性发生质疑。在这种邪恶与善良相互纠结的困惑下,他为满足人质愿望背叛了共和军。后来,他在选择背叛后按照人质的请求找到了其女友黛尔,却深受黛尔吸引并与之坠入情网。就在弗格斯陷入爱河无法自拔时,其又发现黛尔其实是一个具有强烈异装癖的男性。影片的这两个矛盾而冲突的困境巧妙地构成了互为隐喻的关系。事实上,这也是影片想要表达的意识形态矛盾的关键。它从客观角度展示了两个民族的对立,但又表达了邪恶与善良对立的困惑意向。

电影是表达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尽管不同导演的民族身份不同,但其均有自由开放的价值取向。只是因长期受大一统意识形态熏陶,他们还是会在潜意识中为大统一思想服务。这也是他们同情爱尔兰失败的独立运动,又对共和军血腥恐怖之举感到愤怒的原因。换言之,从本质而言,英国电影导演的骨子里始终为英国官方意识表达保留了一定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朱晔祺.当代英国电影研究中的青年亚文化理论视角[J].电影艺术,2015(02).

[2] 李清.英国电影中的传统文化解读[J].电影文学,2015(06).

[3] 曹鸿娟.英国电影独特的文化及意识形态[J].电影文学,2015(05).

[4] 刘辉.英国电影中的独特文化阐释[J].芒种,2015(18).

[5] 安德鲁·希格森,沙丹,赵晓兰.英国民族电影的不稳定性[J].电影艺术,2006(05).

[6] 石同云,纵向东.遗产电影与英国文化传统[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04).

[作者简介] 张瑜珊(1982—),女,河北唐山人,硕士,河北科技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跨文化交际、文学、语言学。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
官方微博舆论引导方式探究
从意识形态角度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译本的研究
广告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