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雅图”的升级梦
2016-03-24万宏蕾陈钢蔺娟李华
万宏蕾+陈钢+蔺娟+李华
近年来各地都为打造“创新型城市”制定发展计划,但主要还是停留在技术、产业创新层面,
并未过多涉及体制机制创新
2016年年初,随着各地两会的召开,各个城市在“十三五”元年的工作重点也相继发布。
而在西安市的工作重点清单上:全力推进两个“国字号”试验示范工作,赫然排在所有工作的首位。其具体内容包括:重点抓好军工企业所有制改革、军工院所事转企改革、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转化制度改革等试点,启动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做大做强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总结推广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科研、中试、产业“三位一体”经验,加强共性关键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科研院所产业溢出效应。
“近年来各地都为打造‘创新型城市制定发展计划,但主要还是停留在技术、产业创新层面,并未过多涉及到体制机制创新,从创新进入市场、转化为经济动力来看,依旧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和壁垒。”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而西安这座昔日工业名城正在进行的尝试,又会提供哪些借鉴呢?
西安航空产业的资产规模、人才总量和科技成果均占全国四分之一强
中国“西雅图”
2015年9月15日,《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发布,京津冀、上海、广东、安徽、四川、武汉、西安、沈阳被确定为8个改革试验区。
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表示,“8个改革试验区试验的内容各有侧重”,“西安着眼于加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截至2014年底,西安拥有军民融合企业近300余家,实现年营业收入约1600亿元,涵盖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核技术和电子等中国所有六大军工行业,军工实力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一。
其中,西安航空产业的资产规模、人才总量和科技成果均占全国四分之一强,全国有近三成的航天科研生产力量布局在西安,这座城市因此被称为中国的“西雅图”。
“但是,在这样的优势面前,西安的经济总量仍然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不靠前。选择西安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就是希望西安能发挥优势,在一些领域能深化创新改革,形成较好的可以推广的经验。”西安市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处处长陈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院长谭永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此前,西安的军民融合产业也面临一些地方无法解决的问题,如体制机制方面存在条块分割、布局分散、科研成果与市场分离的现象,军民融合发展政策法规不配套、激励不足等。”
“这些障碍将导致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规模小、聚集度不够,军工科技资源优势不能充分发挥,不能有效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谭永华说。
不过,一个全新的军民融合平台正在形成并开始发挥效益。
作为国务院首批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在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军民结合产业园区建设不是简单的“军”与“民”两大领域各要素资源的“物理叠加”,而是要通过全面推进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各个方面的融合,实现园区内外既有“军”与“民”两大领域资源的“最优配置”。
比如,设立西安国家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以充分发挥西安科教和产业优势;放宽市场准入,依托航空基地、航天基地、经开区、高新区,在国防科技工业投资等建设领域和军民两用技术开发领域,展开社会资本投资试点;探索军工企业发展新模式,鼓励支持军工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活动,创办科技型企业等。
3年70家高科技企业
2014年7月,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光机所)所长赵卫在介绍科技成果转化经验时放话,“从现在起到2017年,光机所可以孵化出100家高科技企业。”
3年期限还没到,但光机所目前已经孵化出70余家高科技企业,100家企业的目标指日可待。
作为中国科学院在西北地区最大的研究所之一,西安光机所已有超五十年的创新历程。其在高速摄影、现代光学、光电子学等领域具备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并为中国“探月工程”等重大任务作出突出贡献。
“传统科研院所在完成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同时,应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科技成果产业化、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提供关键技术支撑,真正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赵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以航空发动机为例,其涡轮叶片上需要打上几百个微小的孔。“以前国内采用电加工技术打孔,在高温高压下常常使叶片发生断裂,从而影响整个发动机寿命。”西安中科微精光子制造公司董事长杨小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西安中科微精光子制造公司利用光机所的激光冷加工技术,“由于激光光源脉冲比热加工时短百万倍,涡轮叶片不会产生微小的裂纹,使得中国航空发动机叶片寿命相对延长。”杨小君说。
而这一技术瓶颈的突破,主要还是依托光机所的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研究支撑。
能在短短几年内孵化70余家高科技企业,除了西安光机所本身具有光电信息领域的高水平研究外,还因其“参股不控股”、“拆除围墙”吸收人才等政策。
早在2006年,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专家刘兴胜准备离开美国创业时,西安光机所提出的“参股不控股”,与刘兴胜的想法一拍即合。由此得到启动资金的西安炬光科技公司,如今已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研发和生产公司。
激发科技创新成果转移动力
“此前,西安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偏低,科技资源与本地经济结合不够紧密。”西安市科技局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处处长楼文晓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与重庆、成都等中西部城市相比,西安还存在一定差距。”
数据显示,2014年西安市技术交易额超530亿元,但就地转化率不足30%。
“高校、院所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的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本地企业的创新承载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楼文晓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邓明科团队研发的“可拉伸”高延性纤维混凝土,具有高强度、高韧性、高抗裂性、高耐损伤的特性,可用于房屋抗震加固与改造。这一技术虽然获得了四十多项发明专利,此前却在实验室里沉睡了两年多。
直到邓明科团队进入西安市“环大学创新产业带”视野。当时,管委会主动找到邓明科,提出帮助他们成立公司,将这项实用技术推向市场。
2013年,西安市碑林区政府与西安市科技局共同出台了《关于推进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建设的若干措施》。这些措施中,“含金量”高的政策包括在2013年至2015年,双方确定每年至少各投入1000万元,用于产业带开发、创新创业特别是社区房租补贴、贷款贴息、知识产权补助以及仪器设备共享补贴。
具体来说,西安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就是以西安市友谊路为轴线,以产业带沿线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为核心,打造研发服务产业聚集区、工程科技服务产业聚集区、创意设计产业聚集区和“地铁经济”圈。
“创新产业带帮助我们成立了公司,并且提供进入市场‘政产学研用全程服务。”目前,邓明科团队研发的新材料已成功应用在了60多所校舍的加固与改造中,大大提高了中小学校舍的安全性。未来,这项技术还将应用在交通、水利等多个领域中。
“产业带正在建设的4万平方米的西安创新设计中心,将成为聚集创新创业要素、提升辐射带动功能、实现产业集聚的核心。” 环大学创新产业带管委会主任林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产业带“创业社区”已入驻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高端人才创业企业、大学生创业工作室等30余家。腾讯众创空间(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工业分包SPX西安中心、中国可穿戴产业推进联盟西部发展中心、中科创星国家级孵化器等项目也纷纷落户于此。
“产业带依托区域科技资源,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推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融合发展。”林原说,通过创业社区、服务平台等方式承纳大学院所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就近、就地创业,相当于一个“没有围墙的智慧型科技园区,目前已见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