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基于香港“占中”事件的启示

2016-03-24郝海洪张建朱宗友

长春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事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郝海洪,张建,朱宗友

(阜阳师范学院 a.团委;b.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
——基于香港“占中”事件的启示

郝海洪a,张建a,朱宗友b

(阜阳师范学院 a.团委;b.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摘要: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新媒体日益成为社会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推动力量。香港大学生参与“占中”事件的整个过程,新媒体发挥了鼓动和重要组织功能。香港大学生成为“占中”事件的主力军,给两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双面生动教材。同时也表明,新媒体环境下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重大机遇和巨大挑战,需要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的途径,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占中”事件;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占中”指的是在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发生的“占领中环”非法集会。“占领中环”,全称“让爱与和平占领中环”,简称“和平占中”或“占中”。“占中”于2013年3月27日发起, 2014年9月28日正式启动,到2014年12月15日止,演变成为“一场违背‘一国两制’原则、挑战中央权力、漠视基本法的严重社会政治事件。”[1]从事件深层思想动因来看,这也是香港回归以来,中西思想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国家认同观念在香港“占中”大学生群体和“反占中”群体中的一次猛烈碰撞。从另一层面思考,这些香港在校大学生之所以能迅速、大规模聚集起来,新媒体发挥了强大的组织和宣传思想动员功能。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要有效借助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宣传思想教育,使大学生在社会活动中理性表达诉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积极推动社会民主法治建设,提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贡献青春和智慧。

1新媒体在香港“占中”事件过程中产生的作用和启示

1.1大学生在“占中”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影响

“‘占中’行动以学生罢课拉开序幕,由最初宣称的4000人参与活动发展到13万人之多,其中的主流群体是香港在校大学生。”[2]香港学联、学民思潮等学生组织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血气方刚的大学生在缺少理性判断和正确辨别能力情况下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他们对抗大陆、背离国家、迎合西方,充当“颜色革命”的急先锋和桥头堡。这些人“让他们充当‘炮灰’和‘盲头乌蝇’。”[3]“占中”事件所造成的影响在国内外都不容小觑,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戒。探究其中的深层原因,不乏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回归以来香港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严重缺失和错位。据调查,在港台青年群体中,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的中国认同缺失最为严重,往往充当对抗中央(大陆)的‘先锋’。”[4]港台学生的这些行为给香港的繁荣稳定和“一国两制”的实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1.2新媒体在大学生“占中”事件中发挥的作用

从“占中”事件发起到结束整个过程,新媒体成为一个重要推手,且“已经成为新型社会事件的‘扩音器’和‘发动机’。”[5]“其在议题设置、引导舆论方面的威力需要我们认真审视。从新媒体传播角度来看,其“已经由原来分享和传播信息而演变成组织和行动的支柱。”[5]66从“占中”发起之时,各“占中”官网就在理念宣传、信息发布和后期支援等担当指导角色;“占中”组织者和参与者利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账号在互动性社区论坛发表意见、凝聚共识,通过即时通讯软件、手机自媒体、APP客户端等发布通知、反馈动态信息,强化各分散组织协同行动能力。

1.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在“占中”事件背景下,高校要全面加强思想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把其当成一项“推进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6]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和教育方面的优势,抢占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制高点,激励当代大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正能量。

2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今天对青年群众影响最大的新媒体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以互联网为信息传播载体的网络媒体;一类是以手机为连接终端的手机新媒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8.9%。在职结构中,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达24.6%。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网民数占学生网民数的20.6%。”[7]大学生又是网络新媒体和手机新媒体使用最多、最活跃的群体。如此规模的大学生新媒体使用者,给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培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

2.1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机遇

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诸如QQ群、微博、飞信、微信、人人网、天涯社区等交互平台,它们在信息承载、快速传播、即时互动等方面表现出强大优势,使传播主客体之间更加平等性和自由,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和便捷,传播的形式更加多样和新异,传播的语境更加虚拟和开放,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了新的契机。

2.1.1新媒体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和便捷

网络新媒体或手机终端强大的搜索功能和传播功能,能向大学生传播当今世界每一个角落正在发生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社会、伦理、道德、社交等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也为接受者提供了更为便捷和多样化通道。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取舍,体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和自由度,使其主体地位得到尊重。

2.1.2新媒体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和新异

新媒体使媒介形态的物理边界变得模糊,可以在同一个传播载体上实现文字、图像、声音的传播,还可以通过各种网络软件,对文本、图像、声音等进行剪切、复制、修改,制作出逼真的虚拟信息进行传播。新媒体还提供了电子邮件、博客、微博、微信、短信等信息传播平台,增强其对大学生用户的兴趣体验。

2.1.3新媒体传播方式更加双向和互动

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是单一的,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则是双向的,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和参与者。任何一个只要具备基本文字能力的人都可以把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加工成文字、声音、图片、视频方式,上传到网络新媒体平台和手机新媒体平台与所有人分享,或者通过跟帖等形式,实时参与网络互动、发表自己的意见,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意见领袖。根据专家推测,“到2015年,50%的新闻信息将由个人发布,人类社会将进入公民新闻时代。”[8]

2.1.4传播范围更加超时空和开放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地球成为了一个小小的村落,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打破了时空界限,只需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就可实现信息的跨国界实时传播,甚至实现了信息的“零时间”传播。任何信息通过网络新媒体和手机新媒体信息终端可以在瞬间从世界的一个角落传至世界另一个角落。

2.2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挑战

与传统传播方式相比较,新媒体在传播上呈现出的“分众化”“去中心化”“碎片化”“隐匿性”等生态特征也表现得尤为明显,给高校大学生宣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巨大挑战。

2.2.1“分众化”是相对于“聚众化”而言,容易造成大学生受教育群体的分化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表现出的利益诉求是多元化的,不再是统一宣传模式下应声而倒下的“靶子”,他们往往表现出更加强烈的主动性。新媒体的这个特点颠覆了传统宣传思想理念中的“魔弹论”和“靶子论”,使得传统的大学生“集束式”思想教育效果弱化。

2.2.2“去中心化”是相对于“中心化”而言,容易导致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弱化

新媒体传播语境下,受“分众化”多元利益诉求和各种思潮的影响,大学生不再处于被动地位,而是在多种价值观念中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选择。从新闻传播学角度看,他们已经从传统的被控制客体转变成了主动选择的主体。港台地区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认同感趋于下降态势,体现出很明显的“去中心化”特征,需要我们加以注意。

2.2.3“碎片化”是相对于“整体化”而言,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型塑上的困惑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人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都可发出自己的声音,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由于大学生还处在思想从不成熟、不稳定到趋于成熟、稳定的过渡阶段,对汹涌而来的海量信息无法做出全面、理性、正确的判断和有效取舍,容易导致思想的迷惘与困惑,乃至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疏离。

2.2.4“隐匿性”是相对于“公开性”而言,容易造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上的缺失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网络就是一个巨大的虚拟空间,网络信息发布“把关人”角色弱化,信息传播者的身份、性别、年龄、职业都很难甄别,具有很大的隐匿性,这就使得信息接受者在对虚拟空间信息真伪的鉴别造成了极大困难,这就给那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不会顾及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的约束,为了获取个人不正当利益,屡屡突破道德底线,违反国家法律。网络虚拟空间的这些弱点,容易导致思想相对单纯的大学生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近两年发生的大学生被境外间谍利用,危害国家安全事件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实际上,“占中”事件中的那些大学生也是抱着美好的夙愿被一些国外敌对势力借助网络媒体和手机新媒体蛊惑,从而做出缺乏理性思考和判断的危害国家人民利益的行为。

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3.1建立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微平台

随着手机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手机网民数量进一步增加,他们可以通过手机移动网络接触到各种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对思想意识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三观”教育容易造成一定冲击。通过互联网络、手机移动网络等搭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博、微信群、QQ群、飞信群等新媒体微平台,有效开展党的理论知识、党的方针政策、党史国情教育,结合大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交互式讨论,增强大学生在新媒体微平台中的主体性和自由性,实施行循循善诱、启发式教育等符合大学生接受心理的传播方式,把深奥的理论知识,通过数字、视频、音频、图片、图表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向大学生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传播的实效性和即时性。

3.2创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

根据2015年5月某高校“青马工程”培训班对420名大学生骨干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8.6%的大学生骨干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等课堂教学形式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2%的大学生骨干是通过共青团微博、微信、手机网络等新媒体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2%的大学生骨干是通过电视新闻、广播、报纸等媒介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但是68.3%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内涵缺少深入理解和把握。以上的调查研究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当前高校课堂教学仍然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仍占据主要地位;而基于新媒体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有很大挖掘空间。

3. 3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

新媒体传播方式上呈现的“碎片化”特征和以往高校新媒体平台“碎片化”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容易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整体性和连贯性的弊端。结合新媒体传播优势,编撰一整套符合接受美学心理特征,适合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的教育内容,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讲深、讲透,把“碎片化”内容,用一条红线贯穿起来,汇聚成一个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志愿、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创新创造活动等等,并把这些活动制作成视频、图片、人物故事汇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资料,通过新媒体平台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有机融合,构建全面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

3.4实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类教育

把新媒体环境下“分众化”的不利因素转变成有利因素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实行分层分类培养和教育。大学校园里有很多基于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组织、学生社团,高校可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和有利条件,开设各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的微博、微信、QQ群等微平台,广泛开展道德实践、学雷锋志愿服务、礼敬传统文化、重大节庆日纪念等校园文化活动,且通过新媒体平台鼓舞、发动更多大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强化活动的影响力。

3.5培育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队伍

高校要建设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通的高素质新媒体使用、管理队伍。首先,组建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乐于奉献,对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平台较为熟悉的青年教师队伍;打造一批内容丰富、意蕴深厚、富于情感的微视频、微话语、微文学等主题鲜明、思想突出、内涵深刻、形式多样的微作品,让大学生在处理“碎片化” 时间过程中接受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熏陶和教育。其次,培养校园网络新媒体意见领袖。从香港“占中”事件,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移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参与民主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一种是可能导致大学生民主政治参与意识淡薄,另一种情况可能是导致大学生民主政治参与意愿越来越强烈。那些在网络新媒体引导下民主政治意识越来越强烈的大学生,会在网络论坛社区、微平台表现得非常活跃。部分大学生可能会逐步成为网络新媒体意见领袖,在舆论导向和舆情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因此,在大学生骨干群体中培育一批思想政治素质好、社会责任感强、学业成绩突出、人际沟通能力强、文化素养有特长的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正面引导大学生思想舆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思想共识、引领社会思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

综上所述,香港“占中”事件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生动教材。虽然香港“学联”及学民思潮在“占中”事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充当了急先锋,对国家的繁荣、稳定和团结统一造成了危害,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香港地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文化认同教育也应加以重视,要高度重视网络新媒体和手机新媒体环境下香港和内地大学生的主流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一国两制”前提下为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凝聚思想共识。

参考文献:

[1]刘杰.反思“占中”:街头政治让香港付出沉重代价[EB/OL].[2014-10-16].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1016/c1003-25850184.html.

[2]邱珊珊.“占中”学子心理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惠州学院学报,2015(8):30.

[3]香港市民痛斥占中:有人利用学生做“炮灰”[EB/OL].[2014-10-28].http://news.xinhuanet.com/gangao/2014-10/28/c_127147674.htm.

[4]李龙.港台青年中国认同缺失问题之比较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5(7):83.

[5]闵大洪,刘瑞生.香港“占中”事件中的新媒体运用及思考[J].新闻记者,2015(1):66.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5-01-20.

[7]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7-22].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

[8]王成章.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年学生究[EB/OL].[2014-10-20].http://www.03964.com/read/38ed09e1ea694784501833f9.html.

[9]蒋国林.“协商民主”和“民主协商”的界定及其意义[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2(2):77-79.

责任编辑:沈宏梅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n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under New Media Environment—Based on Inspiration of “Zhanzhong Event” in Hong Kong

HAO Haihonga, ZHANG Jiana, ZHU Zongyoub

(a.Youth League Committee; b.College of Marxism, Fuyang Normal College, Fuyang 236037,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owadays, the new media has become a main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group events.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has participated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Zhanzhong Event” and the new medi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rganizational function. Hong Kong college students became the main force of “Zhanzhong Event”, providing a vivid textbook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in Hong Kong and Mainland. At the same time,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ultiv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is facing grea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hich requires to actively explore new paths for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and strengthen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Keywords:“Zhanzhong Event”; new media; college student; socialist core values;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6)01-0102-04

作者简介:郝海洪(1979-),男,安徽望江人,政工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研究;张建(1975-),男,安徽泗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4年哲学社会科学项目(AHSKY2014D74);阜阳师范学院校级项目(2013DJSZ02]

收稿日期:2015-09-24

猜你喜欢

事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保罗·利科的“话语事件”思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热点事件中的“舆论搭车”现象探析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断、异常与事件”教学实践及启示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