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阶级斗争学说对生存竞争观的超越及其意义——以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思想转变历程为主线

2016-03-24向汉庆

长春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向汉庆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长沙 410081)



论阶级斗争学说对生存竞争观的超越及其意义
——以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思想转变历程为主线

向汉庆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长沙 410081)

摘要: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阶级斗争学说对生存竞争观的超越是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受进化论的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运用生存竞争观对人类社会的生存斗争进行诠释,但该理论固有的缺陷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认识和实践活动产生诸多消极影响,最终迫使他们将目光投向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阶级斗争学说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对社会领域中经济利益集团及其矛盾,矛盾的解决方式等方面的理解全面超越了生存竞争观。现阶段积极倡导生存竞争观关于人类社会斗争的合理阐释对于推进日常的阶级斗争具有一定现实启示。

关键词: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阶级斗争学说;生存竞争观

0引言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全面深化改革对于提高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解决经济发展与顶层制度设计之间矛盾提供恰当的路径选择。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如何准确把握各利益主体的本质?如何妥善处理各利益体的矛盾关系?理论界针对改革实践中不同阶层的矛盾解决方式,尤其是对阶级斗争的相关理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学者认为,“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并不是说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不存在了,更不能说国际间的阶级斗争不存在了。新时期,阶级斗争的存在仍然是一个现实。”[1]甚至“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影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还是尖锐复杂的。”[2]但也有一些学者发出不同的声音,他们认为:“应该抛弃阶级斗争理论,这种理论导致人类相互残杀,违背人的理性。”[3]为此,关于现阶段中国有没有阶级斗争,是否应该在实践中坚持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与进化论的生存竞争①赫胥黎认为,“生活就是无休止的不受限制的斗争。在有限且短暂的家庭关系之外,个体对全体的霍布斯式的战争,是生存的常态。”(参见[英]赫胥黎著,宋启林等译:《进化论与伦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0页。)近代中国的社会进化论者基本继承了这一观点,认为生存竞争观的主要内容是生存斗争。本文在这个意义上将生存竞争观等同于生存斗争观。有无联系,生存竞争是否会为阶级斗争提供某种借鉴;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②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衡量标准具体有以下三个:(1)明确主张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根本改造中国社会;(2)坚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的观点;(3)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充分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和历史使命。只有当一位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和行动中具备上述三个具体标准时才能称其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详见关志刚:《试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衡量标准》,《江汉论坛》,1986(05):60-64。)是如何理解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的?从理论上弄清上述问题,对于我们厘清各种对阶级斗争学说的片面理解、全面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生存竞争观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进化论作为一种文化上的舶来品,在近代中国“国基未固,百制抢攘”[4]1的特殊历史环境下,“国人接受的进化论只是一些零星的进化思想或进化观念,主要是进步观和竞争观。”[5]194而且“往往是经过改变的。”[5]3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存竞争理念在近代一经传入中国就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影响了一大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使得他们的思想带有十分显著的进化论气息。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在接受阶级斗争学说之前大多受到了这种生存竞争观的影响,甚至说这种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到了“中介作用”或“铺垫作用”[5]43。但通过考察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不难发现,他们接受生存竞争观的过程与早期进化论者将生存竞争作为中体西用的“器”有着本质不同。他们将进化论的生存竞争观上升到“道”的高度用来指导实践活动,并普遍认为人类社会中的斗争是历史的必然现象,自人类社会产生之日起就存在因生存而斗争的现象。正所谓“人类之历史,一战尘之积层也。造物之始,始于战也。万化之成,成于战也。……一事之微,一物之纤,即自显于生存,斯莫离于战象。……于是宗天演者,谓物竟自存,天泽其适,以斯象为可安。”[4]372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正是将生存竞争观作为思想武器对其加以传播、演绎和运用。

首先,追求人的自由的价值目标成为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接受生存竞争观的基本出发点。生物进化论作为自然科学,它认为物种之间相互斗争的意义主要是生存和繁殖。但人类社会由于主体的特殊性,其生存斗争相对于生物界因本能反应而产生的生存斗争而言有着更高的价值目标。先进知识分子李大钊通过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进行考察后认为,“人类生活史上的一切努力,罔不为求得自由而始然者”[4]244,并且认为如果没有自由,则无从谈起人类的价值。而对于什么是自由,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也作出了自己的诠释。“何谓自由?曰粗言之则不受压制,即谓之自由焉耳。压制之道不外二端:一曰君权之压制,一曰外权之压制”[6]。在实践中要实现这一价值目标,必须注重宪法的作用,以宪法来克制君权、以宪法来保障国民的自由之权。宪法保障下的自由,是“立宪国民生存必需之要求。”[4]244他们的主张虽然未注意到人作为现实存在物的具体历史性,是西方资产阶级抽象的自由观,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对国人接受自由的理念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其次,生存斗争根源于面包问题与人类惰性的论断,构成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演绎生存竞争观的逻辑基础。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战争、强抢掠夺等社会乱象加以抽象,认为人类的一切生存斗争的根源有二:一方面是生计问题,即面包问题。人类由于生活资料匮乏,往往“輙起而与人争夺”。而中国近代的“宗教、政治之战争,其泉源所在,亦生计问题而已也”[4]379。俄国、德国、奥地利“亦以面包不足,大起革命”[4]381。二是人类贪惰的本性。原本“天之生物,足以养人而有余”,但现实中的部分人群“不知求所以自养之道,……以为輙取之计”,而这是“人之不智不义,非天之不仁”[4]379。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在上述根源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演绎:从面包问题和人性道德问题引发生存斗争,并采取激进的斗争方式,到革命的手段,期望建立一个以宪法为基石的新社会;从生物界竞争的本能反应,到关注物质利益因素和人性道德的生存,再到追求人类自由的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对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思想历程研究不难看出,当时以生存竞争观作为思想武器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帝国主义的强抢掠夺现象进行批判。也正是通过这种演绎对生存竞争根源进行分析、理解和运用,逐步演绎出了破旧立新的斗争渠道和手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阶级斗争学说的形成。

再次,激进的生存斗争手段成为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践行生存竞争观的主要方式。早期社会进化论者在实践中采取的生存斗争手段既有激进的手段,也有改良的手段和出于“公心”的调和手段[5]174。但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对生存斗争手段的理解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东西方巨大的贫富差异和列强的强抢豪夺之现状对他们思想的震撼非常之大,他们希望通过一种积极的态度推进社会进化论的生存竞争观。因而,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尤其注重斗争过程中人自身所起的作用,他们更倾向于用激进的手段解决现实问题。陈独秀在实践中提出“兽性主义”,并认为“晳种之人,殖民事业遍于大地,唯此兽性故”,日本能称霸亚洲也是这个原因。针对国内的政治革命以及国民抵抗力薄弱的现状,陈独秀主张法兰西革命应该成为国内民众学习的榜样,“法兰西流血数十载而成共和,此皆吾民之师资”[7]94。针对伦理道德领域的孔教问题实行欧洲文艺复兴式的文学革命;针对政治和经济领域中造成生存斗争的私有制问题,尤其是旧的专制制度和资本家的压制,实行政治革命,进而谋取社会革命,最终达到社会主义[7]94。

现实的实践需要决定了思想的产生、传播与运用。基于对生存竞争观的理性认识,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对生存竞争观进行传播、演绎和运用,这激发了国人保国安民的强烈意识,满足了广大先进知识分子对弱小的中国如何在国际生存竞争环境中进行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政治实践的现实需要。但生存竞争观自身的理论缺陷也导致其无法作为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武器继续指导中国的政治实践,从而逐渐为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所抛弃,最终让位于更加符合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现实需要的理论。

2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阶级斗争学说对生存竞争观的超越

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在运用生存竞争说时逐渐感到其对于一些历史的和现实的现象无法给予科学有效的解释,为此,早期先进知识分子将目光继续朝向国外以引入新的思想来指导中国的民主革命。恰逢其时,通过俄国、日本、法国等“二传手”传入中国的阶级斗争学说逐渐进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视野。正是通过对阶级斗争学说理论的分析和实践的运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阶级斗争学说相对于生存竞争观而言理论体系更加科学,在一些根本性的理论观点上实现了对生存竞争观质的超越。尤其是阶级斗争学说对中国近代存在的各种矛盾冲突等社会现象强有力的解释深深影响了先进知识分子,促使他们逐步抛弃原有的生存竞争观,接受一种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一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从社会的经济构造视角认识到阶级斗争的主体是处于利益对立面的利益集团。生存竞争观的广泛传播使得先进知识分子主要从人类道德的角度去思考现实中各种斗争现象。而在阶级斗争学说传入中国之后,这种现象得到了根本改观。受日本河上肇思想影响,李大钊逐渐意识到“经济构造是社会的基础构造,全社会的表面构造,都依着他迁移变化。”经济的构造对于其他社会学上的现象(诸如法律、政治、伦理道德等精神上的现象)是最重要的。阶级斗争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只有从经济视角来诠释才合理。而所谓阶级,是指“经济上有共同利害自觉的社会团体”[8]29,而且在经济上的地位是相反的。在不同的时代,它们以种种形式表现出来。在人类近代实践活动中,它们主要表现为“有土地或资本等生产手段的有产阶级与没有土地或资本等生产手段的无产阶级”两大利益集团。在现实社会中,由于生产资料归有产阶级私人所有,不可避免地出现地主田连阡陌, 农民土无立锥的社会现象,因而李达认为这就是中国特有的阶级,并且认为只有到“生产手段共有共用之事实消灭,原始共产制因而崩坏”之时,阶级才会产生[9]。显然上述两个利益集团的关系从根本上是对立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关于阶级就是经济利益处于对立面的利益集团的理解,有助于在实践中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矛盾冲突的主体,从而有利于革命活动的顺利展开。

二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利益集团之间矛盾的聚焦点在于“一个社会团体对有自觉意识的其他社会团体余工余值的掠夺”[8]30。纵观人类历史,利益集团之间何以会存在矛盾或冲突?也就是说,“社会为什么呈现阶级对立的现象”?进化论者斯宾塞认为人类有着本于个人的利己心的倾向,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则运用阶级斗争学说进行诠释。他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一个社会团体,依生产手段的独占,掠夺他人的余工余值”[8]30,或者更形象地说明为“资本阶级拼命占据劳动阶级所生产的财富做自己的东西,而劳动阶级极力奋斗,以保有所生产的财富”[10],资本阶级奋斗的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劳动阶级努力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取更多的工钱,而且是与其付出不对等的工钱。这种解释蕴含了两个前提:一是被掠夺的利益集团必须自觉的意识到自身处于被掠夺的地位,即有阶级的自觉,才出现阶级的斗争;二是矛盾或冲突的根源在于其经济上的掠夺,因而经济上的斗争形式是基础,不同利益集团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斗争是建立在阶级对立的经济斗争之上的。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利益集团矛盾冲突的理解中不难看出,他们认为阶级斗争并未伴随人类社会历史的全过程,而只将其“应用于人类历史的前史”[8]30。

三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主张用暴力的革命行动来解决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关于用何种手段来妥善解决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在近代中国,解决利益集团之间矛盾的核心在于解决他们之间的经济问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理论和实践中要推翻的并不是资本家,而应该从根本上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因为掠夺工人的,并不是资本家,乃是资本主义”[8]39。“要推翻资本制度的力量”,就应“随着进化的程序自然而然养成的。”这一主张也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承认进化论的地方”。然而,当“新的生命已经发育完全,就是资本家势力发达到极点”,就不能用平和的手段解决。因为许多农民逐渐富裕,“他们不愿意牺牲他们偶得的富裕,其他商人反动派及政府”,都认为革命的运动是“莫大的障碍”[11],并对社会主义者的宣传无动于衷,从而导致平和手段的屡次失败。鉴于此,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暴力的革命行动是解决利益对立的集团之间矛盾的有效手段,也是必经之路。这种“革命的方法,就是无产阶级独揽政权”。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十分推崇苏俄的无产阶级专政,希望通过苏俄式的革命运动夺取政权,建立工人执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利益集团之间的经济矛盾,乃至其他的矛盾。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对阶级斗争学说和生存竞争观进行反复研究和检验,最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实现了对进化论生存竞争观的扬弃,使得自身的世界观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均得到质的升华。正是这种思想上的转变,预示着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思想上逐渐走向成熟,标志着他们成功地实现了向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并引领中国民主革命实践活动走向新的历史征程。

3阶级斗争学说扬弃生存竞争观的意义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研究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思想转向历程对于我们从学理上理性反思中国近代进化论生存竞争观对人类社会生存斗争的相关阐释意义重大,对于我们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探讨文化语境对一般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宇宙观的转变及其实践方法论的影响,正确认识全人类视野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和理性分析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影响深远。

3.1理性反思生存竞争观认识上的偏颇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从学理上认识并最终接受阶级斗争的重要前提。中国近代的生存竞争观是中国人自己根据民主革命的需要改造而成的进化思想。它虽然在继承西方进化论中竞争观和互助观的基本观点,但在实践中互助论不但没能纠正了竞争观的缺陷,反而成为竞争观协同发展的一股力量。“中国人进行变革和革命,在组织上可以吸取互助论,而其实质仍然是竞争。”[5]198它将人类社会本来存在的竞争大大夸大了。尽管它所主张的生存斗争观点在改变近代国人的世界观和精神面貌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中激发了广大爱国人士救亡图存的斗志,对革命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其对人类社会中斗争产生的根源、生存斗争的主体以及生存斗争手段的片面认识对中国早期的民主革命事业带来了诸多消极的影响,致使广大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革命实践活动中无法正确认识国内不同派别之间争斗不断的根源,无法正确认识革命中的敌我矛盾,无法深刻认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本质和经济根源,从而在革命过程中无法采用恰当的革命手段,最终造成中国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而运用阶级的观点客观分析中国社会成员的不同成份,准确把握革命过程中的敌我关系,并在实践中运用直接的暴力行动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摈弃生存竞争观而接受阶级斗争学说后的科学选择,也是取得中国近代革命最终胜利的原因之所在。

3.2科学认识阶级斗争理论有助于正确认识全人类视野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在近代中国革命实践中,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思想上从生存竞争观到阶级斗争学说的根本性转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它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思想转变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本土的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思想特征,即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未抛弃生存竞争这一国际局势下的思考主题。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不同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主张阶级斗争的重点是买办资本,而非民族资本,前者是阶级斗争的对象,后者是统战对象。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异,其原因在于近代中国的革命实践本身。近代中国作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其半殖民地半封建性使得中国在整个世界的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这一现状使得作为思想武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国内外环境中表现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双重属性。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与优点。它是对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一个反抗,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政治立场的自然选择。

3.3科学认识阶级斗争理论有助于理性对待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思想转向的历程始终伴随着对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关注,他们将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思考放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和价值观语境之中,从而认识到造成中国近代以来现代性问题的直接原因不仅有帝国主义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以及文化价值观输出,也有本国封建势力的阻碍。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待问题的理性态度对于国人思考当今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具有一定的启迪性。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思想的转向是近代中国生产力发展和革命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与中国革命实情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是寻求中国现代性问题解决之道的根本诉求。在当前依法治国和反腐倡廉的现实背景之下,我们讨论阶级斗争学说对生存竞争观的超越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书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没有过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46-50.

[2]商孝才.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与依法治国[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2):20.

[3]辛程.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阶级斗争理论[J].中华魂,2015(1):16-19.

[4]李大钊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吴丕.进化论与中国激进主义:1859-1924[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173.

[7]陈独秀文章选编:中[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8]李大钊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李达.现代社会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14.

[10]勃兰.马克思主义问答[M]//高军.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介绍与传播.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446.

[11]李大钊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5.

责任编辑:沈宏梅

On Transcend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Class Struggle Theory to the View of Survival Competition—Talking about Thought Transformation of Early Chinese Marxists

XIANG Hanqi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Abstract:The transcendence of early Marxists′ class struggle theory to the concept of survival competition was a great event in modern Chinese thought history. Influenced by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the excellent intellectuals explained 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 of human society by using the view of survival competition, but the inherent defects of the theory had negative effects on those intellectuals′ thoughts and practices, leading them to turn to the theory of Marxist class struggle. In the process of spreading the theory in China, the understanding on economic interest groups in social field and their contradictions as well as the solutions to them had exceeded the view of survival competition theory. At present, initiating a reasonabl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urvival competition in human society has realistic inspiration for promoting the daily class struggle.

Keywords:early Marxists; theory of class struggle; concept of survival competition

中图分类号:DF0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6)01-0106-05

作者简介:向汉庆,(1987-),湖南古丈人,哲学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研究生创新项目(CX2014B172)

收稿日期:201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