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作文,让作文教学走上快车道
2016-03-23胡上泉
摘 要:微作文这种写作训练形式须营造合适的情境,用较少的文字以碎片化的状态加以呈现。常见的微作文训练形式有对对子、写作者、补留白等。不管采用哪种微作文训练形式,其训练重点都在于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借助合适的教学资源营造恰当的写作情境,同时篇幅只求短平快。
关键词:微作文;操作方法;写作情境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说:“没有一种数学思想,以它被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发表出来。一个问题被解决以后,相应地发展成一种形式化的技巧,结果使得火热的思考变成了冰冷的美丽。”而作文教学,就是要让潜藏在学生内心里的写作的“冰冷的美丽”重新变成“火热的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利用微作文这一训练形式,可以让作文教学走上快车道,较快地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
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营造合适的情境,用较少的文字以碎片化的状态呈现的写作训练形式。它是写作训练中的轻骑兵,可以让学生作文训练走上快车道。那么,微作文有哪些具有实效又好操作的方法呢?
一、对对子
对对子其实就是微作文,在古代写作教育中功效卓著,今天仍值得借鉴。据张志公先生介绍,在中国古代语言系统中,词语可以分为实词、半实词、活虚字、死虚字,但是古人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几乎不会去教这些静态的经过归类的词语类型,可是学生却能够在实际中熟练运用这些词语,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在语文学习中熟练使用对对子这一训练方式。
“对对子”训练中有“一字对”,要求“实对实”、“活对活”、“死对死”,这有助于学生树立基本的词类观念。有“二字对”,要求“上实下虚”(风吹—雨打,龙吟—虎啸),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运用过程中掌握主谓、动宾等词语结构形式。此外,“三字对”、“四字对”则是造句训练,而“多字对”则须运用到修辞和逻辑等知识,例如“两岸晓烟杨柳绿”对“一园春雨杏花红”等。
在“对对子”训练中,包含了字音的训练(如字音、四声),韵律的训练(平仄、节奏),也包含了词法、句法、章法的训练。例如,张志公先生特别列举古人一种“增字对”训练的例子:先说“龙”,对以“虎”;再说“神龙”,对以“猛虎”;再说“豢神龙”,对以“降猛虎”;最后说“异术豢神龙”则对以“奇威降猛虎”。古人很少讲词法句法,着重采用对对子练习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词语的运用和句子的结构。因此,对对子这一微作文训练方式体现了对写作学习规律的本质把握,对今天的作文训练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二、写作者
作者简介在很多的课文里都有一定的注释,很多教师在对作者进行介绍时,只是简单陈述,让学生记忆而已。但特级教师董一菲对《长恨歌》一文开展教学时,布置学生以“关键词”加“关键词解读”的形式介绍作者,教师仅做补充和评价。如能借鉴这种微作文的方法,一个平常的教学资源,很可能因为老师的放手,学生就给你一个莫大的惊喜。笔者在教学《鸿门宴》时,让学生采用这一方式,有的学生交上来的习作,让人眼前一亮。现举一例:
我选的关键词是“勇气”。我认为真正的勇气不是街头的耍横卖蛮,真正的勇气是敢于忍辱负重地活着。司马迁,因言语而横遭腐刑,可谓极辱,而司马迁背负着极辱,忍受着重创,顽强地创作完成了《史记》,字字皆血泪熔铸而成。为了崇高的目标,可以忍受世俗所不能承受的苦痛,可以担当一般人所无法担负的重任,这难道不是真正的勇气吗?相比之下,悲壮不卑怯地死去容易,忍辱不高尚地活着困难。放眼历史,此真勇之人,司马迁之后,能有几人?
课文里扁平化的作者简介在学生重新加工后显得文采盎然,充满了意趣之美。平常教学,因为思维惯性,较少尝试或是创新,很多时候,认为作者只须简单介绍,让学生了解记忆就可以了,但是,这样的尝试却告诉我们:只要教师敢于改变习惯,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依托微作文的形式,作文教学是可以变得活力无限的。
学生对写作的畏惧,首先在于字数。中职生作文要求一般不少于600字,这对不常动笔的他们来说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事。鉴于此,教师进行化整为零的微写作训练,往往可以让学生对写作的排斥转为接受。如果根据董一菲老师的模式,再设置诸如“司马迁的家庭”、“司马迁的作品”、“司马迁的品格”等写作链,学生依托互联网查找资料,融入自己的理解,写成200字以内的微作文,就可以完成一个专题的学习与训练。这种微写作训练,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作者、背景资料,还有其他更多的东西。
三、补留白
留白,传统绘画的一种极高境界,以留取空白构造空灵韵味,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给人以美的享受。文言文,因其文字凝练笔墨洗净,往往留有很多的想象空间,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开掘其间留白部分,把文本中的“无言之美”用自己的理解转化成“有声之美”,同样可以收到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笔者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发现文中有许多留白之处,于是,引领学生结合文章的情境发挥想象,并写成微作文。现举一例:
夜空依然美好,星星闪烁,让夜行的人看到希望与光明。
郑国君臣都聚集在大殿里,大臣们有的坐着,有的站着,有的用手擦汗,气氛显得有点紧张,但他们都把目光投向了烛之武,那目光里有希冀,有信任,也有隐隐的担忧。终于烛之武打破了那沉闷的氛围,他对郑伯说我要出发了,没有豪言壮语,唯有略显苍老的双眸闪烁着坚毅与自信的光芒。郑伯上前一步,紧紧握住烛之武的手——有力而又饱含厚望。
走了。只有绳索嗖嗖的下滑声,每个送行的人都听得特别清晰。烛之武紧抓着绳索慢慢从墙上滑落,在那短短的瞬间,他却想了很多,想到年轻时,未能一展才华,如今年迈,才得担当重任,这一刻等得太久太久了,如同久在樊笼的雄鹰终于可以展翅蓝天了,想到这,不禁浑身充满了力量。再向秦军驻扎的方向望去,只见远处灯火明灭,隐隐约约有人影晃动,烛之武脸上浮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到了地面,解开绳索,借着夜色,烛之武渐渐消失在黑暗中。只有星星依旧在闪烁,结满露珠的草叶在夜风中摇曳着。
从这堂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文言文教学如果能与写作训练相结合,将课文中的留白部分,转换成写作训练的资源,利用微作文的形式进行训练,可以让学生既领会了文章内核,又锻炼了写作能力,还培养了想象力,一石多鸟,何乐而不为?
微作文,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需借助一定的写作情境。对对子,上联是对出下联的情境;写作者,原有的作者素材是情境;补留白,已经呈现的课文是情境。可以说,依托一定的情境,是写好微作文的关键。
教师在进行作文训练时,只要营造合宜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借助微作文这样短平快的训练形式,放手让学生去写,学生那潜藏在心中的“冰冷的美丽”就一定能化成“火热的思考”,喷薄而成灿烂的文章。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近大师[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178-179 .
[本文系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发展基金课题“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作文教学序列性研究”(课题编号:FZJJ2013040004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上泉(1975—),男,福建省大田职业中专学校高级讲师,主研方向为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