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的“气”与“ 度”

2016-03-23毕泗建

语文教学之友 2016年3期
关键词:灵气大气文本

摘 要: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要接地气,拓展宽度,与多彩的生活世界接通;在文本解读上要显大气,开掘深度,使学生成为大气的人;在课堂氛围上要蕴灵气,增加温度,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自由地舒展童真与灵气。

关键词:地气、宽度;大气、深度;灵气、温度

一、教学内容上:接地气,拓展宽度

“接地气”是一种形象性说法,教师要善于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效地勾连起来。语文教学强调俯下身子引发对生活的感触,把学生对生活的体味纳入到教学的体系框架中,引领学生运用亲身体验去贴近文本,让气象万千的现实存在潜入到学生丰富的精神家园里,让学生真正走入到激情似火的现实情景中,回到健全发展使之成人的教育原点。语文教学的内容无不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教师应引领学生沉浸于理想社会与完美生活中,在生活中历练语文技能,形成高尚的思想境界,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中善于发现生活的美,放飞心灵阐释生活,迸发智慧创造生活。

要拓展语文课堂的宽度,师生要从以教材为中心走向以课程资源为中心,由课堂生活走向常态生活。面对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坚实壁垒,应该搭建一座使课堂与广阔社会时空妙合的平台,使语文教学走出应试语文的阴影,成为生活化场景的语文。语文教学的外延等于生活,这意味着应把语文教育的价值诉求投射到学生个体对生活的感知中去,实现与生活的零距离接触。语文的学习离不开生活阅历的融入,更离不开对生活的潜心体味,否则技能的形成就可能举步维艰,写作过程就会变成忸怩作态、装模作样、虚假作伪横行的过程。我们要摒弃模式化教学,以活动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让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让学生吸吮生活的清新气息,才能够站在坚实的大地上,真正接触地气。

二、文本解读上:显大气,开掘深度

“大气”意味着大境界,可以让我们从更多角度来观察和分析问题。有了大气,你才能教给学生大智慧;有了大气,你才能高屋建瓴;有了大气,你才能海纳百川、波澜壮阔。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要善于使每一个学生,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有困难的学生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所谓“深度”,意味着对文本的解读要深入、对文本的理解要有深意、对文本的感悟要透彻深刻。孙绍振教授说过,当前语文教学的潮流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教师的规定情景进行对话上。但是,文本并未得到深入的理解。教师对文本的深度理解,是语文教改成败的关键。而对文本的理解每深入一步,就要求教师的学识相应增加。没有学问,滥用对话,只能在感知的平面上滑行。语言是抵达文本深处的交叉花园的小径,没有对文本语言的深入咂摸与回味,就难以体察作者饱蘸的情感指向与人生感悟。我们语文教师最上乘的境界就是要与学生一起浸入文本,在语言的茂密丛林里采摘带着清香的花朵,在语言的大海里打捞起纯粹的蚌珠,做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得到人生的感悟与灵魂的洗礼。

由此,我们应从语言出发,在语言里穿行,再回到语言,倾听文本,揣摩文意,感悟升华,在发现文本奥区的同时打造淬砺自己。善于利用文本催生问题情境,用温馨对话浇灌学生的情感之花,拓宽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思维大门,提升他们的心灵境界,进而使他们成为大气的人。

三、课堂氛围上:蕴灵气,增加温度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主张知识不是静存于课程文本之中的,语文教师要从静态的语文知识观理念中摆脱出来。任何知识要具有生命力,都必须存在于一定的生活环境或问题情境中。语文教师要激活、活化知识的“种子”,赋予知识以生命的活力,让知识嵌入学生的思维之壤,并用自己的体温小心呵护这些具有生命活力的知识种子,用自己的匠心把种子播撒到学生的脑海中,用爱意浇灌这些活的知识让其在学生的头脑中慢慢萌生,使知识蕴含且富有灵气,使冷冰冰的知识变得有温度,进而滋养学生的个性、智慧、品格、气质等。常态的课堂充满了人性的光辉,饱含着温暖的关切,充盈着智慧的碰撞,但一些常见的侮蔑性的话语却如同暑天的寒雪,会让学生感到课堂的枯燥寡味、情感上的折磨苦痛,使学生脆弱的心灵不得不去承受本不该承受的压抑烦闷、冷漠放弃,这种语文教育的结果只能抑制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扼杀学生的活力和灵气。

语文教学应当有温度。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感受,用自己的智慧火把点燃学生的智慧星火,用自己的心灵世界温暖学生的弱小心灵,用自己的真诚感染学生的灵魂家园,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教师最温暖与最敏锐的细腻情感。教师应站在儿童的视角去观察现实教学情境,把自己视为孩童,由此就有了同理心,才会对学生的多样化、异质性观点感同身受、真心悦纳,才能成为一个富有人文关怀精神的教师。

语文教学要将教育目的定位成“让学生成长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将学生的发展从待灌装的知识之“桶”的层面提升到能自由呼吸、自主发声的“人”的层面,重心不要只放在对知识的填充与灌装上,更要倾听学生成长的拔节之音,加固学生精神灵魂的底座,进而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提升。

有温度的语文像一坛老酒,绵长醇厚,芬芳醉人。教师要理解并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把学生看成是一块块有待打磨的璞玉。有了如此大度的涵容与衍化,学生才会沉醉于自主阅读、思考探究中,才会愿意在课堂上自由地舒展童真与灵气。

作者简介:毕泗建 (1971—),男,山东省泰安市泰安一中高级教师,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培训专家库入选专家,泰安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年度教育创新人物,主要研究方向为作文教学、阅读教学与校本课程。

猜你喜欢

灵气大气文本
印花之心
揉以成器,大气悠远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大气光学现象
镂空工艺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微趣图
一路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