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秀飘逸的汉隶技法(六)
2016-03-23方建勋
文/方建勋
技法讲坛
清秀飘逸的汉隶技法(六)
文/方建勋
十九、秀中有拙
中国艺术追求丰富的内涵,追求对立而统一。秀与拙二者是两种相对的审美风格。汉代隶书中存在多种样式,本文虽着力于清秀飘逸一路,但这一路隶书却是秀中有拙。也就是说,在整体上呈现秀的面貌,局部的字则趋于拙朴。如《张迁碑》《鲜于璜碑》等拙朴厚重一路的隶书书法的形态,在《曹全碑》《礼器碑》这些秀逸一路的隶书中也能找到。这体现了汉隶的包容性与丰富性:在总体上呈现出某一种风格面貌的同时,兼容并蓄了其他种风格样式的字形姿态。
如图19-1所示:《曹全碑》“敬”字,左部有意拖长撇画,呈重心左倾,右部平稳,体现出左拙右秀;“谚”字左部“言”比例明显大于右部“彦”,加上“言”第二、三、四横有意拉长,整个字在左重右轻中见出拙态;“郎”字本可以拖长悬针竖,但此处有意藏而不出,一反清秀飘逸一路隶书的内聚外展,从而造成整个字中心空阔,结构与《张迁碑》的惯常结体手法相似,拙趣顿生。
《礼器碑》“节”字,下面的“即”是左右结构,左右拉得很开,使得中部空间极为空阔,这是朴拙一路隶书的结字法,营造了“节”字的朴拙感;“官”字与“五”字也是中部空阔,外部伸展,属清秀飘逸一路隶书中的拙类。
《孔宙碑》“鸣”字,“鸟”的波画下面的部分—横折与四点,具有如孩童般书写的天真稚拙之趣;“路”字左右分开看一派秀意,组合在一起则尽见生拙,因为左低右高,左右不完全合体,在熟中求生。“夷”字本可以左撇右捺,尽情舒展,此处则是藏而不露,质朴无华。
《小子碑》“谒”字,“言”部的“口”虽正,但上面的四个横画却是左低右高、向左倾倒,“曷”部笔画虽多却收紧不放,给左部留出空间,从而造成整个字有生拙之趣;“顽”字左边“元”部的两横有意夸张变大、下面“儿”有意缩小,整个字左高右低,中部空外部紧,不见秀姿;“高”字两个“口”大小相近、宽阔扁平,憨厚之意立现。
这里所举的只是秀逸一路隶书中的部分字例。总而言之,秀逸一路隶书虽以秀美为主要特色,但是朴拙字形依然蕴含在其中,因此才不会秀而令人生腻,如此之秀方有更深刻的艺术趣味,也更耐人回味。
圖图19-1
二十、平中见奇
平正与奇险是从中国书法的结字来说的,汉代隶书中平正一路之字不难于端正,难于平正而不平板,难于活泼而不呆滞。就像行书与草书,不难于飞动奇险,而难于沉着厚重。因此,隶书书体需追求正中见奇,稳中见险,平实中见欹侧。本文列举的几种秀美一路隶书整体上也是属于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点画倾侧。
圖图20-2 上下偏离中轴线
看图20-1中,《曹全碑》“哉”字,在完成捺画之前的笔画,重心是向左倾斜的,借助一笔粗重的捺画并下坠,使得向左倾斜之势又被“拉”了回来,整个字回到了平衡状态。再看“尉”字,左边笔画多,撇画伸展较长,右边的“寸”字向右倾斜,但并不能“撼动”左边的重心平稳,整个字仍能稳立不倒。《礼器碑》“粮”字,左边“米”字与右边“良”字都有离心而向外倒去之势,因为倒向相反方向,所以反能彼此牵掣,不失平衡。“行”字右边部分向右倾侧,左边部分的向势正好将它“拽”住,因此“化险为夷”。《孔宙碑》“琦”字中“奇”向左倒,左边的部首“王”好似将之支撑住。“恕”字也是向左倾倒,最终借助于“心”的粗重之捺将上边的倾倒之势“压”住。《小子碑》“距”重心平稳,细察之,则发现:左边“足”上之“口”向左斜的,成一仰天之“口”。“邮”字的两个横画则是“变平为斜”,打破了整个字的平整。
2.上下偏离中轴线。
传承了篆书的对称美,隶书的许多结字也是成对称形态的。不过,为了平中见奇,许多上下结构的字会不时地偏离中轴线。如图20-2中,《礼器碑》“堂”字,两竖本应在对称轴线上,但是事实上却并不在同一条线上,而是左右错移,形成一种在水平方向上的动态感。《曹全碑》“琫”字,右边“奉”本当为完全对称,而在这里的上面一竖,偏离中轴线,向左略移,对称中有不对称。《孔宙碑》“业”字也是可以完全对称的,不过顶头的四个竖画整体向左移动了。《小子碑》“僚”字右边的上部也是左移,偏离中轴线,造成平正中有变化。
3.对称中寓含不对称
点画部首的对称一方面可以带来对称美,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重复与单一。因此,在对称中寻求不对称是隶书这一书体追求自然天趣的重要法则。我们看图20-3:“兴”字上部的对称笔画,有大小之别—左大右小。“乐”字上部左右各有“8”形相对应,形态活泼而不重复雷同。“遭”字对称部分中间之横一个与左右竖画相接,一个断开不接。“曜”字上部的“羽”,乍看相同,细看却有很大差异。表现在最下一横画,左边与竖画一体化成竖弯状,右边则成独立一横画与竖画相碰。“异”字的两个“十”,形势各异。“录”字右边下部的点则是高低错落。这些对称中不对称的变化,都是一些细微的变化,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在书写时行笔轻松活泼自然而来,如果刻意为之反而会不自然,弄巧成拙。
圖图20-3 对称中寓含不对称
二十一、隶外功夫
前人说:“书之功夫,更在书外。”我们学习隶书则可以说,要学好隶书,功夫更在隶书之外。无论是厚重朴拙一路隶书,还是清秀飘逸一路隶书,要想达到一定的高度,均有必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努力。
首先,学习篆书。篆书是书法之源,隶书从篆书演化而来。隶书的用笔、结体、对称之美等,其本原皆在篆书。因此,学习隶书知解篆书则是“知其所以然”。以篆法入隶则古,以楷法入隶则不古,篆书是隶书之源,是写好隶书之基础。如清代金石篆刻家黄易,篆刻注重金石气。他的隶书,如其刻印般浑厚凝重,笔笔有篆意,故有一种沉着渊深之趣。(图21-1)
其次,在行草书体方面着力。孙过庭《书谱》说:“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这虽然说的是楷书与草书之间的关联,其实也适用于隶书。隶书属正体,正体容易写得板正、不灵动。如果习隶书者在行草上也下点工夫,那么再写隶书必然会轻松活脱一些。如现代书家钱君匋隶书(图21-2)。钱君匋隶书先习汉碑后习汉简,以书行草之法写简,以绘画布局布置隶书章法,从而将隶书的写意色彩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又如现代书家陆维钊,精于行草、篆书与隶书,注重书体之间的通融,其隶书为碑法厚重一路,行笔节奏全从行草而来,痛快淋漓、恣肆率性,有清人伊秉绶隶书之博大气象、汉隶《石门颂》之野逸、《鲜于璜碑》之重拙,在近现代隶书中独树一帜(图21-3)。
再次,知古今隶书之变。学习隶书,不能只是一味埋头于书写实践,还要了解隶书的发展历史,从它的起源,到隶变,到现当代隶书名家。从隶书整个的历史发展,看出隶书风格的演变规律,看出哪些是需要守定的不变之理,哪些是可变的。然后找到自己的着力点,为形成自己的隶书风格而努力。如现代书家商承祚也是一位杰出的古文字学家,他对隶书发生与发展了如指掌。所以他写隶书主攻早期隶书—秦隶,以碑派笔法写秦隶字形,融入自己静穆淡远之心境,最终形成了拙朴古雅之书风(图21-4)。
最后,综合的人文素养。
中国艺术,是讲境界的艺术。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列举的二十四种诗歌风格,其实也是一种意境或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开头便说“词以境界为上”。书法艺术的境界其实即是书法家的内心境界映现,故有“书如其人”之说。一个书写者的内心若无很高的境界,则“书如其人”之说便没有真正的意义与价值。境界需要后天的修养,综合的人文素养决定了书法境界的高低。隶书一体要想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不是光临习一两种隶书碑帖就能达到的。如清代竖画大家石涛,隶书虽非主攻,但是自成一格。他的隶书(图21-5),把他对行草、绘画、印章的艺术感觉与法规都融入其中,于是形成秀而奇、奇而不怪,率意成章,水墨淋漓的独特艺术美感。这主要就得益于他极高的艺术禀赋与深厚的人文修养。又如有“艺苑全才”之誉的现代书家马公愚,诗书画印皆精,学养也高。他的隶书以格调胜,气息醇雅,有白云初晴、洗尽铅华之境(图21-6)。
作者系北京大学美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北大校友书画协会秘书长兼导师。
本栏目内容选自2015年12月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书法技法讲坛—清秀飘逸的汉隶技法45例》。
约稿、责编:金前文
圖图21-1 清 黄易隶书
圖图21-2 现 代 钱君匋隶书李商隐诗句
圖图21-3 现 代 陆维钊隶书
圖图21-4 现 代 商承祚隶书
圖图21-5 清 石涛隶书题画句
圖图21-6 现 代 马公愚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