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筋柳骨”与石曼卿
2016-03-23傅如明
文/傅如明 张 雷
精英论坛
“颜筋柳骨”与石曼卿
文/傅如明 张 雷
“颜筋柳骨”出自北宋范仲淹《祭石学士文》,是对石曼卿书法的评价。石曼卿既是北宋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也是北宋书法取法唐人的典型之一。石曼卿与范仲淹等文士交游甚广,因此,在石曼卿去世后,范仲淹对石曼卿的诗歌成就、书法风格都做了客观的品评,遂有“颜筋柳骨”之论,这一论断成为后世重要的书法评判标准。
北宋;石曼卿;范仲淹;“颜筋柳骨”
石延年(994—1041),字曼卿,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屡试不第,以武臣叙迁得官。曾为金乡县令、海州通判、秘阁校理,终太子中充。有《石曼卿诗集》。《宣和书谱》载有:“其在宝元、康定间,文词笔墨映照流辈,得之者不异南金大贝,以为珍藏。其正书入妙品。尤喜题壁,不择纸笔而得如意。一挥而成,人以为绝笔。”[1]可见石曼卿的书法主要以正书为主,经常采取抒情性相对较弱的正书流露胸襟,在宝元、康定年间其书法很受时人青睐。
一、石曼卿其人其诗
石曼卿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书法家,他嗜酒如命、风流倜傥。北宋中期,他的诗、书成就在当时很有影响。通过陈志平所校编的《石延年年谱》,可梳理出石曼卿在当时的交游甚广,上自达官下至布衣、文臣武将、僧侣宦官,“遇人无贤愚,皆尽忻欢”。[2]如他与当时社会上有影响的石介、范仲淹、欧阳修、范讽等贤达的交往,传为一时佳话。石延年为人英风豪气,他出众的才华与滑稽幽默的个性吸引了无数志趣相投的朋友,这些文臣武将、僧侣布衣,他们或者为着宋初诗文革新的共同目标团结到一起,[3]或者在北宋时期因文人士大夫的政治、文化、艺术生活的趣味相投而走到一起。
石曼卿在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知济州金乡县,是年,他在山东与刘潜、吴灏、卫不伐等人来往密切,且经常纵酒自豪。欧阳修在《归田录》里记述“石曼卿磊落奇才,知名当世,气貌雄伟,饮酒过人。有刘潜者,亦志义之士也,常与曼卿为酒敌。闻京师沙行王氏新开酒楼,遂往造焉,对饮终日,不交一言,王氏怪其所饮过多,非常人之量,以为异人,稍献肴果,益取好酒,奉之甚谨。二人饮啖自若,傲然不顾,至夕殊无酒色,相揖而去。”[4]可见石曼卿之酒量与酒风。在任馆阁校勘时石曼卿一时豪气,饮酒后失态,导致当时的大庆殿廊“自后不复开矣。”如此饮酒之态,在中国古代诗人里也是少有的奇才。
石曼卿为人豪放,诗才超绝,是北宋前期著名的诗人之一。范仲淹在《祭石学士文》中谓“曼卿之诗,豪气而奇。”北宋初期,以杨亿、钱惟演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效法李商隐的诗歌形式,即堆砌典故、嫁接妙语。创作的诗歌大部分辞藻华丽,在当时社会上影响很大,被称为“西昆派”。西昆派辞藻华丽,内容空洞,有华而不实之弊。所以在当时以石曼卿、欧阳修、梅尧臣等为代表的创新派,经常在一起饮酒合唱,有逆时流之功。“年去年来来去忙,为他人作嫁衣裳。仰天大笑出门去,独对春风舞一场。”[5]此诗乃石曼卿代表作,意为不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独立人格。读之若有胸襟坦荡、豪放雄健之气!比之浮艳空洞的“西昆派”诗,大有一股清爽之风,更有生活情调。
故而,范文正公《祭石学士文》,其略曰:
曼卿之才,大而无媒。不登公卿,善人是哀。曼卿之诗,气豪而奇。大爱杜甫,酷能似之。曼卿之笔,颜筋柳骨。散落人间,实为神物。曼卿之心,浩然无机。天地一醉,万物同归。不见曼卿,忆兮如生。希世之人,死为神明。[6]
欧阳修亦作诗美之曰:
延年醉题红粉壁,壁粉已剥昏烟煤。河倾昆仑势曲折,雪压太华高崔嵬。[7]
可见,范仲淹、欧阳修二人对石延年的评论有共同之处,即对石延年书法成就的充分认可。
圖石曼 卿筹笔驿(局部)
圖柳公权 玄秘塔碑(局部)
圖颜真卿 颜勤礼碑(局部)
二、石曼卿与范仲淹之交游
宋朝建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就吸取以往教训,政治上通过强化文官的统治以达到稳固赵宋江山的目的,这一统治方式有利于文人们在政治上的发挥,同时也推动宋代的文学艺术发展。石曼卿与范仲淹无疑是典型的宋代文人之间的交往。范仲淹在政治上有建树,其诗词文赋在当时也名世。石曼卿作为与范仲淹同时期的诗人,在仕途上怀才不遇,却在诗词上与范仲淹有着很多的唱和。
范仲淹(989—1053),字希文,原名朱说。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按《范仲淹年谱》记载:“天禧三年(1019),31岁,加秘书省校书郎,仍从事于谯郡。与诗人石曼卿(994—1041)交际于太清宫。”[8]可知范仲淹与石曼卿相识应在天禧三年,是年范仲淹31岁,石曼卿26岁。石曼卿于“本年参加进士考试,落第。”[9]
石曼卿在《长城葆光提名》中有如下记载:
长城葆光,高平希文、师古,颍川天经,太原子融、子野,陈留商叟,天水元甫、子渊,荥阳天修,清河子思,昌黎稚圭,广平予京,河东伯垂,饯南阳道卿出守嘉兴,于钜鹿介之北轩。明道二年六月十七日曼卿书。希文者,范文正公也;稚圭者,韩忠献公也;子京者,宋景文祁也;天休者,郑文肃戬也;子融者,王曾之弟皞;子思者,张知白之嗣子;道卿者,叶清臣也;曼卿者,石延年也。[10]
可见,石曼卿与以范仲淹(字希文)、韩琦(字稚圭)、宋祁(字子京)、赵宗道(字子渊)等十五位文人学士们聚“于钜鹿介之北轩”,给将要出守嘉兴的南阳道卿(即叶清臣)践行。传《长城葆光提名》有石刻拓本传世。
宋景祐元年(1034),范仲淹于政务之余,常寄情山水,并有佳作迭出。范仲淹徙知苏州,有书《与石延年》可以说明两位北宋文人之间的交好之情。
某再拜。去冬以携家之计,驻骡东郊,朋来相欢,积饮伤肺,赖此闲处,可以偃息。书问盈几,修答盖稀。足下亦复懒发,绝无惠问,非求存慰,欲知起居之好尔。近诗一轴,寄于足下与腾正言,达于诸公,必笑我也。[11]
以上可知,石曼卿与范仲淹之间的这种文人交往可谓真情流露,以至于关心到生活起居,有“欲知起居之好尔”“近诗一轴,寄于足下与腾正言”。腾正言者,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滕子京也。
康定元年(1040),李元昊反宋,石曼卿因曾有“上书言十事”,[12]“召见,稍用其说。”[13]奉使河东,因事经过陕西。恰好范仲淹在陕西知永兴军。范仲淹有《送石曼卿》云:
河光岳色过秦关,英气飘飘酒满颜。
贾谊书成动西汉,谢安人笑起东山。
亨途去觉云天近,旧隐回思水石闲。
此道圣朝如不坠,疏封宜在立谭间。[14]
范仲淹与石曼卿的交情可见非同一般,从中可知北宋时期文人之间的应和交往之风的普遍。在石曼卿与范仲淹以文书样式交往的同时,彼此的书写手迹也因此而被对方熟悉。石曼卿在拜读范仲淹文学作品时,也在同时欣赏范仲淹的书写手迹;反之,范仲淹也是。故而,范仲淹了解石曼卿的诗词特点和书写用笔的特点也是必然的。
三、“颜筋柳骨”与石曼卿
众所周知,品评书法风格时有“颜筋柳骨”之论。“颜筋”指唐颜真卿的书法,劲筋入骨;“柳骨”指唐柳公权书法,骨峻如削。这是古人经常评论书法风格的基准。这种基准是建立在对唐人书法(一般指楷书)临摹、学习、创作基础上。“骨”在书法中常有骨力、骨法、骨势、骨气等。“筋”在书法中常有筋力、筋道、筋肉等。古人对书法以“筋骨”品评早已有之。最早引入“筋骨”之说的如东汉赵壹在《非草书中》云:“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可为强哉?”[15]还有最早以“筋骨”品评书法风格的晋人卫瓘载有:“我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靖得其肉。”[16]可见古人在品评书法时对“筋骨”的关照。“筋”“骨”原本并非用来品评书法。只因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人物的品藻之风影响而被借用于书法品评。魏晋时期对人物的品藻开始依人物道德、政治生活为据,逐渐转为对人物精神面貌、风采神韵、内质修为等方面的,在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有广泛影响。品评不仅在书法,还涉及绘画理论、文学理论方面。如品评人物的相关要素“筋”“骨”“血”“肉”“气”大量用于书法。即如苏轼所谓:“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17]
范仲淹《祭学士文》中所谓:“曼卿之笔,颜筋柳骨。”顾名思义提到唐代两位书法名人颜真卿、柳公权。一方面,颜真卿、柳公权都是唐代忠君爱国、刚正不阿的名臣。另一方面,颜真卿、柳公权二人在书法上都有卓越的成就。不管是人品还是书品都值得标榜。范仲淹在此以“颜筋柳骨”大赞“曼卿之笔”,其实也是对石延年人品、书品的认可。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官至太子师,因平叛“安史之乱”有功,后又因爵封开国公,世称“颜鲁公”。颜真卿的书法幼承家学,传得草圣张旭亲授,又以端正、忠义名世,故其书法风格以体态端庄、沉雄奇古、风力遒厚、宽博厚重。尤其颜真卿楷书自成一家,史称“颜体”。颜氏家族在平叛“安史之乱”中牺牲很大,在叛臣李希烈的威逼下数次未降,终被害死于汝州龙兴县佛寺,颜真卿及颜氏一门忠君爱国之气节垂范后世,颜体书法也体现了这种恢弘之气。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人。拜左拾遗、侍书学士。柳公权才思敏捷,书法出众,他一生都受皇帝宠爱,仕途得意,高居二、三品大员之位三十年。《宣和书谱》有载:
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笔正。”帝改容,悟其笔谏也。[18]宣宗时,召升殿作字,赐以银彩,且令自作书谢状,勿拘真行,欲以为珍玩也。然其书名达于外夷,往往以货贝见购之。当时大臣之家碑志,非公权书以子孙不孝。[19]
可见柳公权做人的正直与忠诚。如同他的人品一样,柳公权楷书乃一大正宗。柳公权是继承颜真卿书风,从他的传世碑刻可见颜书的影子,此说已成定论。宋朱长文《续书断》云:“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一家。”由此可知,范仲淹在《祭石学士文》中对石延年的品评也是依人品、书品而论。
关于石延年书学渊源,有这么一段文献记载:
石曼卿,志气豪迈,早岁即刻意临池。中年草书笔迹奇宕,妙处乃欲突过颠、素,然不肯频为人作,嗜饮以自放,奇篇墨宝,多得于醉中,真一代文翰之雄也。[20]
石延年,字曼卿,幽州人,官至太子中允秘阁校理。书学颜鲁公,而长于题署,余则浊俗,盖师《东方朔像赞》故也。[21]
可见,石曼卿早年精研书法。按丰坊的记载,石延年书法最得益于颜真卿。
范仲淹在《祭石学士文》中云“曼卿之笔,颜筋柳骨”之语评石曼卿书,即其书筋脉相连有势,笔画刚劲,气势雄强。亦如欧阳修所云“河倾昆仑势曲折,雪压太华高崔嵬”。现今能够见到的石曼卿的楷书作品,如《长城葆光提名》《筹笔驿》《泰山环咏亭题名》等,知其对颜、柳的传承。
《筹笔驿》是石曼卿于宝元二年(1039)迁秘阁校理,为诸葛武侯赋也,为大书《筹笔驿》诗,后刻入《群玉堂帖》。宋周必大在《跋曾无疑所藏二帖》云:
予家藏石曼卿大书《筹笔驿诗》,宛类颜鲁公心画。今友人曽无疑又示其行草二十一字,绝似柳诚悬。范文正公:“云曼卿之,笔颜筋柳骨。”谅哉。嘉泰元年七月癸丑。[22]
《筹笔驿》中最明显与颜体字“劲筋”者如“室”“坤”“宁”中横的写状与颜真卿《颜勤礼碑》中横细竖粗特点相似。再如“坤”“筹”“卿”在转折处以方折为主,多骨势,且字的结体呈右上斜,与柳公权《神策军碑》中字有相似处。
四、结语
范仲淹的“曼卿之笔,颜筋柳骨”是书法史上最早提出颜筋、柳骨并相提并论者,对石曼卿书法的评价,同时也使“颜筋柳骨”成为一种书法审美标准。这句话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宋代科举取士不再像唐代那样重视书法,科举士子们为了博得当世主文者的欢心,接力模仿其书体,造成了背诵初期“趣时贵书”的现象,这种现象直接阻碍了书法的发展。米芾在《书史》中说:
本朝太宗,挺生五代文物已尽之间,天纵好古之性,真造八法,草入三昧,行书无对,飞白入神。一时公卿以上之所好,遂悉学钟“王”。至李宗谔主文既久,士子皆学其书,肥褊朴拙,是时不誊录,以投其好,用取科第,自此惟趣时贵书矣。宋宣献公绶作参政,倾朝学之,号曰“朝体”。韩忠献公琦好颜书,士俗皆学颜书。及蔡襄贵,士庶又皆学之。王荆公安石作相,士俗亦皆学其体,自此古法不讲。[23]
范仲淹看到了时弊,他对于石曼卿书法的推崇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对其书法的评判,其实也是在纠正时风。这句“颜筋柳骨”成为宋代乃至后世书法取法新的航标,颜、柳的地位日益凸显出来。这种现象直接影响了石曼卿、蔡襄、苏轼、黄庭坚等人,他们都非常推崇颜鲁公。“颜筋柳骨”也就成为后世书法学习和品评的一个重要标准。
注释:
[1]潘运告.宣和书谱[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2][3]任晓丽.石延年交游小考[J].文教资料,2007.
[4]欧阳修.归田录[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57.
[5]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
[6]范仲淹.范仲淹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潘运告.宣和书谱[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8]苏轼.范文正公年谱[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
[9][10]陈志平.北宋书家丛考:石延年年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11]范仲淹.范仲淹全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12][13][14]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5]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赵一非草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16]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张怀瓘书断[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17]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苏轼论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17][18]潘运告.宣和书谱[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19]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朱长文续书断[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20]王绂.书画传习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21]丰坊.草书诀宋人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22]周必大.庐陵益国文忠公集[M].北京:线装书局,2004.
[23]米芾.书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作者傅如明系博士,副教授,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任教于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张雷系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就读于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导师傅如明。
约稿、责编:徐琳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