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现状及问题研究

2016-03-23刘咏梅

关键词:专业设置独立学院现状

刘咏梅

(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安徽省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现状及问题研究

刘咏梅

(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专业结构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安徽省独立学院经过10年发展,学科门类逐渐增多,专业覆盖面逐步加大;但专业设置方面还存在着明显不足,专业设置对母体学校依赖性强,设置重复,缺乏自身特色,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布点较少;为此专业结构调整需要政府加强政策引导,独立学院应准确定位,有效规划,充分利用母体学校资源,与之错位发展,构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建立共建共赢机制,以加快专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现状

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提出“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014年2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做出了“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2014年4月25日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举办的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形成了关于建设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驻马店共识”,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已经成为独立学院的发展方向。专业设置体现了一所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和提升办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对安徽省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现状进行研究,是安徽独立学院实现专业结构调整并向应用性大学发展的基础。

安徽省独立学院经过十年的发展,在各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对安徽省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起到很大的补充作用。本文从安徽省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安徽省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从而提出相应的专业结构调整对策。

一、安徽省独立学院专业结构现状

安徽省共有独立学院11所,其中,综合类院校5所,工科类院校3所,师范院校2所,财经类院校1所。安徽省独立学院正在稳步发展,截至2013年9月,我省11所独立学院共有在校生76969人,占省属本科在校生比重为14.09%。

1.专业种类及设置情况

安徽省独立学院在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专业种类和数量快速增长,专业覆盖面逐步加宽。以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为例,2004年,仅有6个专业,3大门类,至2015年,发展为26个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7大学科门类,在10年间增长了4倍。

2015年,安徽省11所独立学院专业除了哲学和历史学外,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农学、教育学、艺术学10大学科门类(见表1),专业分布广泛,涉及到了各类学科的热门专业,从整体上而言,安徽省独立学院在专业学科上逐渐向大而全的方向发展。

2.专业点的设置分布情况

2015年,安徽省独立学院共设本科专业点274个,专业布点数排在前3位的是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尤其是工学类和管理学类专业,在独立学院中所占比重最大,如河海大学文天学院,这两类专业占所有专业的比重高达88.9%,其他学院如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这一比例也达到了79%、77.8%。这类专业的设置与独立学院的性质和定位有密切联系。

表1安徽省各独立学院专业设置情况统计表

二、安徽省独立学院专业设置问题分析

1.专业设置对母体院校依赖性强,缺乏系统的建设规划

经过十年的发展,安徽省独立学院在办学经验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提升,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有了相当的基础,但不可否认,安徽省独立学院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因而在独立学院办学的方方面面仍需依靠母体院校的支持。

通过对安徽省独立学院的教务管理人员的调研发现,各学院在进行专业申报时,从确定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编制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个过程,基本上都是在同类学院或母体院校的现有专业资料基础上进行调整,很少组织专门的调研,引入校外专家参与;在专业的设置时,很少能够综合考虑到师资队伍、图书资料及实验设备设施等教学基本条件的配套设施对于专业建设满足,从而导致其独立学院学科专业不能很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过度依赖母体学校导致新专业设置时缺乏严格的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导致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只求一时一地的适应性,缺乏前瞻性和相对的稳定性,短期建设行为明显;难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优势专业和已有专业。

2.专业设置与母体院校趋同

对11所独立学院开设的专业进行统计后发现,与母体院校雷同的专业比例较高,2013年,有2所独立学院招生专业设置与母体院校完全相同(见表3),2015年数字上升为3所,其他独立学院中与母体院校专业趋同率超过90%的有3所。

表2与母体院校招生专业相同的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在建校的初始时期,依赖母体院校优势专业的办学经验、师资力量、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教育资源,可使独立学院在短期内打造出一批优势专业,快速形成品牌效应,从而到社会的认可,符合现实情况。但独立学院的生源状况、办学资源等情况与母体学校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仅靠模仿母体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路,而非根据自身实际,设计出符合独立学院特色的专业建设方案,会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与母体院校相同专业毕业生相比没有任何比较优势,这对独立学院的发展起着不利的影响,同时,独立学院设置与母体院校相同专业,必然会在物质资源共享以及招生计划等方面引发冲突和矛盾。

3.独立学院之间专业设置趋同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15年,安徽省11家独立学院设置的专业中,有16个专业布点次数在4次以上(见表2),有7个专业布点次数在6次以上,尤以市场营销专业为甚,从2013年8所学院开设,到2015年11所学院中仅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未开设此专业;其次为财务管理专业,有8所学院开设,英语专业较2013年相比,排名稍降,从2013年的第1位下降到第3位;电子信息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布点数在这两年内布点数基本上没有变化。

表3安徽省独立学院本科专业布点雷同情况表

安徽省独立学院之间专业设置趋同,未能形成各独立学院的专业特色,易造成专业布局不均衡。相同专业毕业生“扎堆”,导致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结构性失衡局面出现,从而使就业市场上竞争激烈,削弱了安徽省独立学院适应社会的能力。

4.生源巿场与就业市场不对应,与安徽地区经济社会人才需求失衡

安徽省独立学院目前所设置的专业主要集中在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艺术设计、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法学、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一方面,安徽省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能够主动去适应社会经济需求,开设了许多社会上的“热门”专业;另一方面,基于办学成本的考虑,倾向于设置一些易于招生、投资回报率高的专业,更多的是依托母体院校既有专业的资源与优势,设置其优势专业。

根据麦可思《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的所发布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红、黄牌15个专业中,安徽省独立学院中开设的动画、生物工程、法学、艺术设计、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占了多数。红、黄牌专业的学生中大部分即使能够就业,也学非所用,形成了人才培养的结构性浪费,产生教育过度现象。而绿牌专业在我省独立学院开设的专业中,所占比例很少。

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在2015年7月16日发布的《安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局情况分析报告(2015)》中指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本科专业名单:车辆工程、生物制药、电子商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学前教育、康复治疗学(妇幼保健医学)[1]。在这些紧缺专业中,目前独立学院已经设置的专业有软件工程,布点4次,车辆工程,布点3次,电子商务、学前教育、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分别布点2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布点1次,专业设置上与我省经济状况适应性不强。

表4 2014年中国本科毕业生红黄绿牌本科专业

三、建议和对策研究

专业设置既是一种社会行为,也是每个学院的个别行为,专业设置的合理与否,既关系着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有效发展,还直接影响着学院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合理的专业结构建设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学院的主导作用以及社会的广泛参与三者相结合[2]。现阶段,安徽省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加强政策引导,科学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明确专业结构优化思路

安徽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专业建设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发动力量,开展社会调研,做到特定阶段市场上人才需求状况明晰,并将调研结果以适当的形式定期公布出来,同时发布省内各地区人才需求状况和紧缺人才专业目录,以此来指导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针对学院的不同性质和不同的专业制定准入标准及质量标准,加强分类指导,才使专业设置具有前瞻性,科学规划,避免重复投资和趋同竞争,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3]。

安徽省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要全面统筹安排,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厘清专业结构优化思路,根据各独立学院办学定位、优势和条件,确定优先发展及重点建设的专业,避免学院之间的重复建设。

2.制定和完善学院专业发展目标,处理好趋同和差异之间的关系,打造特色专业[4]

专业建设和发展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目标。各独立学院应根据相关政策和规划,设置自己的专业建设目标,不仅要使专业发展建设与学院整体发展目标相符合,同时要注意专业建设需要实验室管理、教材管理、经费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相辅相成,涉及到独立学院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要把加强专业建设作为学院工作的核心内容,做好计划,投入足够的建设经费,合理进行指标和任务分解,使每一项具体指标都落到实处,以充分完成此项工作。

各独立学院在制定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规划时,首先要深入研究学院所处地域的产业特点、产业结构调整状况及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专业设置的相关研究,其次对现有专业的招生情况、就业状况以及行业特点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与其他批次本科院校相比所具有的差异,既要在学生的组织、沟通、管理等非专业素质方面进行优化,也需要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进行创新,处理好与这些不同批次院校之间的趋同与差异,打造自己的特色专业,以形成各独立学院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充分依托母体学校,与之错位发展

独立学院依托母体学校举办,凭借着母体学校丰富资源,得到迅速发展。但独立学院照搬母体学校的专业设置是不合理的。因此,独立学院必须坚持错位发展,参考母体学校的发展模式,充分抓住机会,制定符合学院实际情况的总体发展规划。

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定位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点:母体学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条件;独立学院自身本身的资源状况;三是所处区域市场的专业需求状况。在专业设置时,要凸显出独立学院的“独立性”,从而更好地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现阶段,各独立学院的专业建设应以母体学校的优势学科专业作为基础,以培养符合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的,根据市场需求,开展专业建设,重点进行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逐步构筑其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同时以自身的特色、主干专业作为依托,开发相近的专业,在其基础上进行新专业的繁衍,形成相应的专业增长点,实现学院的教育资源共享,最终形成各独立学院自身的核心竞争力[5]。

4.适应安徽省经济发展需求,整合资源,实现共建共赢

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发〔2003〕8号)中规定: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

独立学院专业布局应该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充分体现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到: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我省转型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战略任务。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公共安全产业。

因此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首先充分分析社会人才市场及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需求,既要考虑到学院的专业和资源优势,又要考虑到生源状况及学生家长的意愿[6]。设置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相适应的应用型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同时,在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时期,安徽省独立学院在制定专业设置发展战略时,要立足地方经济,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探索并实施地域内或跨地域的独立学院与企业、独立学院与政府以及独立学院与其他院校之间的强强合作,院校重组的机制和形式,创立创建新型专业,加强独立学院与合作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进行优势互补、共建共赢,同时处理好多种关系,做到适时性与前瞻性、稳定性与灵活性、普适性与针对性、通用性与特色性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徽省教育厅高教处.安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局情况分析报告(2015)[EB/OL].(2015-07-16)[2015-08-20].http:// www.ahgj.gov.cn/72/view/3447.

[2]李硕豪,王丹丹.甘肃省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6).

[3]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4]朱建华.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克服趋同性,瞄准差异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

[5]凌飞.专业评估视角下江苏省独立学院专业建设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6]刘献君.论独立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

责任编校秋晨

作者简介:刘咏梅(1976-),女,安徽濉溪人,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硕士。

基金项目:2015年安徽省振兴计划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等教育向应用性转型背景下安徽省独立学院专业结构调整及对策研究”(2015zdjy195);2015年安徽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TPACK框架下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重构与实践”(2015jyxm721)

收稿日期:2015-12-1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83(2016)01-0124-05

猜你喜欢

专业设置独立学院现状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江海联动开发与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研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