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市民化倾向研究

2016-03-23汪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

汪璇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部,安徽合肥230051)



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市民化倾向研究

汪璇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安徽合肥230051)

摘要:在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主体的今天,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有较大的差异,他们在消费观念、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上均有改变,呈现出市民化的倾向,表明了他们希望通过消费融入城市的美好愿望,消费认同理论和符号消费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充分的解释。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到了限制,与城镇户籍的同龄群体仍有差距。因此我们要着力于户籍等相关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壁垒,让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真正融入城市。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市民化倾向;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研究背景

随着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消费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区分社会群体的一种标志。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还是一种反映一定社会心理和文化特征的综合现象。由此,对消费行为的研究也就具有了独特的意义。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称呼,“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于1980年以后,年龄在16周岁以上,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户籍仍在农村的劳动者。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894万人,其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12528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比重为46.6%,占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农村从业劳动力数量的65.5%。[1]他们长期在城市工作与生活,在生活方式、消费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都与老一代农民工存在很大的差异,正逐步实现从“生产工具”向“消费主体”的角色延伸。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消费行为的研究,展现他们的消费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政府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使其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因素。

安徽是劳务输出大省,一直将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2014年安徽全省农民工总量达1850.2万人,[2]关注安徽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消费问题,对安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重要而又积极的意义。本研究于2015年春节期间进行,选择了外出农民工的主要集中地安庆、六安、阜阳、蚌埠四个地区,采取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展开。问卷调查中,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3份。此外,结构式访谈25份,以对部分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和补充说明。问卷调查对象(283人)中,男性167人,占59.01%,女性116人,占40.99%;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62.90%,1980年以前出生的(老一代农民工)占37.10%;文化程度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10.95%,初中的占48.06%,高中的占26.86%,大专及以上的占14.13%;婚姻状况方面已婚所占比例为37.10%,未婚所占比例为62.90%。

此外,由于比较研究的需要,除了对农民工群体的调查,我们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参照群体——1980年以后出生的有着稳定工作的城镇户籍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0份。男性77人,占42.78%,女性102人,占56.67%;硕士研究生学历26人,占14.44%,本科学历87人,占48.33%,大专学历59人,占32.78%,高中/中专学历8人,占4.44%。

二、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市民化倾向特征分析

在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下,老一代农民工的半城市化决定了其消费行为的独特性,他们在城市打工,寄钱回家,在家乡消费,在城市的消费则极为简单。而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历程决定了他们与老一代农民工在消费观念、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上都有很大不同。他们进城打工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改善生活等经济目的,更多的是为了摆脱务农和离开农村,追求城市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观念上比老一代农民工更加敢于消费,消费水平也逐渐提高,消费方式也呈现多元化,手机、电脑、网络、住房、汽车、健身、旅游等这些城市人的消费对象也日益进入他们的消费视野。

(一)消费观念日趋城市化

消费观念是指支配和调节人们消费行为的观念、意识,消费观会直接影响消费行为。与老一代农民工经济实用型消费观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观上更加前卫、时尚、个性,呈现出与城市现代观念一致的趋势,表达着与城市人的同一性。以服饰和手机为例,由于两者都具有一定的外显性,消费者通过服饰消费和手机消费可以获得身份认同。在服饰消费上,与老一代农民工考虑的衣服的价格、耐穿不同,新生代开始注重款式、追求品牌,价格相对是次要因素;手机消费上也呈现出与服饰同样的追求,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手机成为日常生活的标配,宁可在吃上面节约些也要买一部手机,更有甚者即使分期付款也要弄一部iphone,手机已经不仅仅是通讯工具,还包含着消费之外的“符号”意义。

(二)消费水平有所提高

消费水平即消费者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所达到的规模与水平,是反映消费能力的主要指标。调查中我们发现,与老一代农民工“在城市打工主要是为了挣钱寄回家”不同,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也更敢于在城市打工挣钱的同时也在城市消费。安徽新生代农民工月均收入约2725元,月消费支出约为1563元,占收入的57.36%,其中未婚的基本上是“自己挣钱自己花”。老一代农民工月均收入2837元,与新生代收入水平相差不大,其月消费支出约为941元,只占收入的33.17%(见表1)。可见新生代农民工比老一代消费水平更高、消费意愿更强。

表1两代农民工消费水平比较

(三)消费结构向多元化转变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慢慢抛弃了老一代农民工单一的基本生存消费结构,逐渐趋于多元化。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老一代农民工在吃穿住行物质生活方面的消费占消费总额的87.27%,通讯、娱乐、人际交往、技能培训方面的消费仅占11.06%的比重,而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结构上则相对均衡。大多数被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明确表示自己不再认同解决温饱后把剩下的钱全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的老一代农民工的做法,除了吃穿住物质生活方面的消费,他们还会有选择性地在通讯、娱乐、交际、学习等精神生活方面进行消费,娱乐消费需求较高,空闲的时候通过上网、KTV、运动、看电影、电玩等活动来放松自己;人际交往消费成为重要支出项目,通过构建人际关系来达到积累社会资本的目的;尤其是在自身的教育提升上,相比老一代农民工的“零”消费,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很愿意自费参加技能培训来帮助自己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折射出对自身发展的强烈诉求。由此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层面的消费方式越来越城市化,与城市人的消费方式渐趋一致,他们不再像老一代那样在工作之余用睡觉、打牌等方式来消磨时间,而是主动走进城市,积极地参与城市生活并逐步融入到城市人群体中去。

表2安徽两代农民工消费结构比较

(四)消费方式向现代化迈进

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方式即消费产品的形式和方法上也明显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例如,在“购买衣服选择什么场所”这一问题中,他们购买衣服时选择的场所层次更高,有17.3%和23.4%的新生代农民工去“专卖店”和“大商场”,而老一代在这两项上的比例分别是3.1%和10.2%[3],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买衣服的场所层次更高,而且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实体店购物,也会选择“网络购物”的方式;支付工具的使用上也出现了信用卡、支付宝、微信、手机银行等新的形式。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方式上的变化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对于“网购”、刷卡消费、网络支付等新生事物接受速度较快、适应能力较强,已慢慢从传统走向现代。

(五)消费内容上与城镇户籍同龄群体间仍存在差距

尽管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相对老一代农民工更加贴近城市,呈现出市民化的倾向,但与城镇户籍的同龄群体(“80后”)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体现在住房消费上,面对城市高昂且不断上涨的房价,新生代农民工很少会有在打工所在地买房的想法,他们通常是在家乡盖房子或者在小集镇县城买一套房子,而在城市里一般选择租房子居住;在这一点上城镇户籍的同龄群体要求颇高,他们的工作、收入相对稳定,大多已经在城市通过公积金贷款购房,即便还没有付诸行动的也在积极地做着准备。其次体现在休闲娱乐等精神消费上,如前所述,新生代农民工在休闲娱乐消费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也比较重视自己精神生活的需求,但层次略低,上网、KTV、电玩、打牌是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城镇户籍的同龄群体娱乐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健康,健身、旅游等更具品质的休闲方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访谈中一位在国企工作的80后女性:“我每年旅游一次,花费在1万元左右。近的地方是自由行,远的地方就选择跟团。国外不是每年都去,可能两三年会去一次,一般都在国内省外。”而旅游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几乎是一种奢望。再次体现在教育培训消费上,新生代农民工在培训上的消费虽然已经实现了“零”的突破,但在消费总额中所占比重仍旧很低,仅占1.79%;而城镇户籍的同龄群体的教育培训意识和需求更加强烈,他们一般每年都会参加相应的培训,有自费也有公费,通过培训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最后就是生活保障方面的消费,城镇居民都生活在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庇护之下,新生代农民工虽也有这方面的诉求,但由于户籍不在城镇,无法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保障,他们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消费较少,未来也就不会真正享受到城镇居民的福利待遇。

三、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市民化之理论基础剖析

新生代农民工相比老一代农民工接受的教育更多,电子通讯和网络的发展使他们拥有了和城市人一样接受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文明熏陶的机会,因而他们也更加认同和追求现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在全国总工会2010年发布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一项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认为自己依旧是“农民”的只有32.3%,低于老一代农民工22.5个百分点,认为自己是“工人/打工者”身份的有32.3%,比老一代农民工高10.3个百分点;而“90后”农民工在职业身份认识上的差异更加显著,认为自己是“农民”的比例只有老一代农民工的1/5,认为自己是“工人/打工者”身份的比例则是老一代农民工的2倍多。另一项调查中关于“未来发展打算”上,新生代农民工中只有1.4%的人选择“回家务农”[4],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有了很强的城市融入意识,城市对他们而言比农村有更大的吸引力。据此,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之所以显示出市民化倾向,主要是因为消费行为本身之外的意义与价值,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第一步。

(一)消费认同理论

韦伯认为,消费是区分社会群体的一种标志,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不仅仅能获得使用价值和体验价值,还能获得社会价值,而在社会价值中,对消费者购买动机最有影响力的就是获得社会地位,取得别人的认同[5],以及对自己社会地位和角色的接受。这些认同使得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时,决定哪些产品或服务是适合的,哪些是不适合的,哪些是与消费者自身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哪些是不一致的。因此,人们的消费行为是围绕着认同在进行的。消费认同理论认为,消费已成为现代人构建社会角色、维持社会地位的重要方式,人们通过消费向周围人展示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同质性或异质性,以此来完成对自身的身份定位和社会归类。

长期以来,农民工是一个被贴上了户籍标签的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非工非农”的社会群体,他们虽然在城市工作生活,但在身份上不属于城市人,所以想要融入城市,第一步就是消费行为的转变。所以,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在城市消费,通过消费向外界传达自己和城市人的同一性以及与农村人的差异性。如他们更加注重外表,使自己在穿着打扮上与城市人差异缩小,喜欢购买品牌手机,使自己看起来更像城市人,即通过这些消费行为得到来自他人对自己城市人身份的认同,从而融入城市,成为市民。因此,消费行为的市民化是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二)符号消费理论

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认为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还具有符号价值,符号价值可以传递地位、身份、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信息,因而人们可以通过自己所消费的产品来向周围人传递一种信息,告诉别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5]。人们消费商品的过程中在得到其使用价值的同时也会通过商品所具有的符号价值去构建理想的身份形象。因此,消费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商品的符号价值的消费。一辆汽车、一件衣服、一部手机乃至于一包香烟,都可以作为标示消费者社会地位、文化品味、生活水准的符号,都可以充当建构消费者身份和地位的工具。而我们要对一个人进行评价,也会选择从对众多“符号”的推断中得出某种结论,比如他使用的手机的品牌,着装的质地风格等等。于是,“当我们消费物品时,我们就是在消费符号,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界定我们自己。”[6]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想要从真正意义上进入城市,就必须消费那些体现城市人特征的商品,以此来获得市民身份,改变别人的看法。有一位受访90后的农民工说:“城里人总说我们农村人土,瞧不起我们,所以我对自己的衣服很在意,我觉得我现在和城里人没什么区别,至少看上去是这样。”这位受访者穿着打扮前卫时尚,我们的交谈过程中还不时地拿出自己的iphone6翻看上面的信息。

四、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市民化进程中的制度障碍及解决路径

(一)影响农民工消费的制度因素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之所以呈现出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的市民化倾向,同时又与城镇户籍的同龄群体显著差异的“半市民化”特点,国家制度安排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已是不争的事实,他们中大部分都有在城市定居的打算,但制度是新生代农民工实现消费市民化的最大瓶颈,而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则是问题的根源。在城乡二元体制的框架下,户籍制度将新生代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从各个领域分割开来,对他们区别对待,给予不同的社会福利和权益。由户籍衍生的包括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具有二元性质的制度犹如鸿沟一般横在新生代农民工面前,难以逾越,硬生生地将他们挡在城市社会之外,无法真正融入城市。

(二)解决路径

新生代农民工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他们能否顺利实现市民化直接影响到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上的市民化倾向,表明了他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使得他们从思想上支持城镇化建设,行动上愿意为城镇化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顺利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市民化,进而发挥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就必须打破城乡之间的制度壁垒、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水平、完善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一系列制度建设。

1.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提高收入水平

就业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存之根本,通过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来达到提高其收入水平的目的。首先政府应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消除户籍制度衍生的城乡人口在劳动权益差异,实现城乡就业人员的同工同酬和同工同权[7];其次企业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根据行业劳动力价格确定合理的薪酬标准,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的劳动权利,注重其职业发展。

2.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完善制度建设,使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潜力得以充分发挥

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户籍制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从本质上说,户籍制度只是阻碍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替罪羊”而已,附着在户口上的各种利益,以及户籍制度背后隐藏的各种制度才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现状的根本。如果不将依附在户口上的各种利益剥离,不把与户籍制度相连的住房、教育、社保等制度与户籍制度彻底割裂开来,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预期就得不到改善,他们“进入”城市的筹划就难以实施。当然,这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住房上,政府可以先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这部分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让他们能够实现在城市里安家落户的愿望;社保制度方面,就目前情况而言,政府应积极探索并实施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险办法,提高参保率和保障水平,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就业、医疗、教育制度上,政府也应做出统筹安排,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和积极消费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8]。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5/t20140512_551585. html.

[2]安徽2014年农民工总量达1850.2万人同比增长3.8% [N].合肥日报,2015-03-18.

[3]李培林.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态度和行为选择[J].社会,2011(3).

[4]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2010-06-01.

[5]陈艺妮.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消费问题的研究述评与展望[J].消费经济,2014(6).

[6]黄波.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述评[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3).

[7]王冬.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实证研究[J].西北人口,2015(1).

[8]李刚.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特点、困境及其路径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11).

责任编校刘正花

作者简介:汪璇(1982-),女,安徽桐城人,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副教授,硕士。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2014年度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SK2014A169);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流动视角下的‘X二代’现象研究”(13CHS021)

收稿日期:2016-01-07

中图分类号:F24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83(2016)01-0060-05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
“九零后”大学生消费行为误区和疏导方法
浅析花卉市场中的消费行为
关于消费者对苹果消费行为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与第一代的比较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思路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因素的分析
浅析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
大学生衬衫消费行为分析
基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团购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