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公众考古学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2016-03-21郝龙

卷宗 2016年1期
关键词:解决策略

摘 要:公众考古学理念发展源于美国,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其理论和实践都已迈向成熟,如今,在很多国家都获得了普遍认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公众考古学这种全新的学科也逐渐在我国开始生根发芽。但是,由于它在我国的发展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而我国社会因素较为复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其发展造成了阻碍。本文简单的分析了公众考古学在我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发展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公众考古学;发展阻碍;解决策略

当前,我国公众考古学不管是在理论知识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还没有彻底完善,在社会学界中还没能明确界定出它的内涵和范畴。但可以肯定的是,让公众对考古资源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得以唤醒,并以此来传承文化遗产是公众考古学的最终目的所在。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开展公众考古学的实践工作,且也取得了一些良好效果,但是作为新生事物的公众考古学,还不具备成熟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不管是在应用还是实践上它所面临的问题依旧还有很多。

1 公众考古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1 公众能力和动机层面上的问题

由于考古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独立性,这也致使考古学的相关阐释,以公众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很难做到有效理解,从而也促使当下的考古学的科普释读很难被大众所接受[1]。同时,很多考古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虽然有很多人来参观,但其中真正是来获取考古知识的人却少之又少,大多不是出于好奇来观看,就是想知道文物的经济价值。这些错误的动机也就促使很多考古公众化活动的最终目的很难得到实现。

1.2 不完善的考古学发展

我国的考古学自发展到现在也才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在理论和方法上都还不是很成熟,学界对很多问题都无法给予正确的定论,从而也就更难向公众去解释。如果强行解释,就很有可以会将错误的信息传递给了民族,这种行为是对公众和科学的不负责任。此外,我国的考古学还没有完全科学化,而在此基础上进大众化,就更加的艰难。而且,由于我国国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致使我国很多考古发掘工作大都成为了抢救性质的发掘。

1.3 公共考古学实践活动上的问题

我国很多公众考古实践活动都还需要完善,很多实践活动规模都较为简单、单一,很难吸引到公众的关注和重视。而且很多活动的规模都比较小,严重限制了公众参与的数量,从而致使活动效果覆盖面积太过狭窄,公众也缺乏参与度,活动的集群效应无法得到充分发挥[2]。而且举办活动的次数也太过稀少,时间和空间很难得以接种,从而也就无法成为完整体系。

2 我国公众考古学发展建议

2.1 改进和创新实践模式

首先,和考古学有着最为紧密关系的就是博物馆,其应该主动承担考古工作的开展。合理的去利用博物馆,以公众为基础,对公众的思维方式做到尊重,要将各类文物以最为生动的方法进行体系化展示,让趣味性和互动性得以增强,并将考古学的基础知识和文物保护观念融入到其中,引导公众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去对待国家和民族遗产,从而让民族自豪感得以激发出来,促使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得以有效唤醒。

其次,相关机构或组织应该在对文物安全不会造成危险并且对工作秩序也不会造成影响的基础上,对考古发掘现场进行定期的对外开放,让公众真正的了解到考古发掘程序,让其错误的认识得以更正,真正懂得考古并不是探险工作,更不是盗墓行为[3]。一些遗址和墓葬如果已经发掘完,也可以对其进行合理利用,例如:将相关的遗址公园或者遗址博物馆给建立起来等,将遗址发掘前的面貌保持住,并将其对外开放,让民众可以借此参观和学习。

第三,普及考古知识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施讲座,相关专业人员借助于讲座,将一些正确的考古学知识讲解给公众听,而且举办讲座相对于其他方式来说,要更加的方便和简单,只需要很小的时间和空间,就能够实施讲座,而且还能够取得较大效果,因此,应该将讲座的集群效应给充分发挥出来,定期的开展讲座,逐渐系统化讲座内容,对听众数量和范围进行最大程度的扩大,从而让讲座效果可以更加的广泛[4]。

第四,公众对考古学认识并了解的主要渠道就是通过电视等一些公众媒体,可以对此进行充分利用。在选择媒体时,应选择一些主流媒体,让考古节目或相关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能够得到保障;要对考古学科普释读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简单来说就是在播报相关考古学知识和问题时应该尽可能的运用一些公众语言,让公众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科普释读需要一步一步的循序渐进,它能够提高相关人员的学术水平和文字功底,要严禁一些炒作行为,时刻保证考古学的纯洁性,对学科的严谨和科学进行严格坚持,不应该跟随公众爱好来使其科学性和严谨性遭受遗失,不管是什么风格的科普释读,其开展的基础都是科学;此外,脱离了考古学公众化的最终目的,在生动以及具有可观赏性的过程中,也要将历史事实给正是客观的展现出来,从而让提升公众文物保护意识的效果得以有效发挥[5]。

2.2 转变学界观念并进行深入研究

最为重要的资源都是掌握在学界中,可以说考古学是否可以公众化都要取决于学界的态度;对观念进行转变,公众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也直接影响着考古学科的发展和文物的保护工作;要合理的整理和研究考古发掘,合理的转化专业的考古资料,使其可以逐渐成为公众可以懂得以及其他学科能够进行运用的知识,让其更加的简单易懂,从而让民众保护文物的观念得以提升。学界决定了考古学的公众化,因此,其自身应该积极的去传播公众考古理念,从而能够引起更多的关注,得到更多的政策、经济以及公众支持[6]。通过学界来主导,政府来支持,结合我国自身的国情建立起最为有效的公众考古理论体系。从各个理论层次上去界定,并将实践体系也构建出来,促使实际操作的办法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督体系得以及时的制定出来。

2.3 完善政府职能

要对本地文物考古资源进行合理运用,应该在文物能够得到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适当的进行对外开放,不在乎经济利益,只为宣传考古知识;并从政策、资金以及法律等各个方面上给予公众化考古学有效支持。要将政府的职能给有效发挥出来,对文物保护观念进行大力宣传。同时也要将相应的应急方案给制定出来,从而在进行考古学公众化实践过程中进一步的保障文物的安全性,为了推动考古学公众化,可以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有针对性的进行。

3 总结

综上所述,公众考古学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教育以及管理等多个领域,我国的公众考古学发展才刚刚起步,在应用和实践上都还不是很成熟和完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政府、社会等各界对其做到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公众考古学发展必定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好。

參考文献

[1]夏一博.论中国公众考古学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黑龙江史志,2013,13:146-147.

[2]郭立新,魏敏.初论公众考古学[J].东南文化,2016,04:54-60.

[3]李琴,陈淳.公众考古学初探[J].江汉考古,2010,01:38-43.

[4]尼克·麦瑞曼,周晖.公共考古学的多样性与非调和性[J].南方文物,2011,02:113-119+106.

[5]杜正胜.新史学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J].文物季刊,1915,01:34-54+81.

[6]刘庆柱.21世纪中国考古学面临的任务[J].科技导报,2014,31:88.

作者简介

郝龙(1989—),男,宁夏中卫市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考古学。

猜你喜欢

解决策略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处理好四对关系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科研项目申报书撰写中的“难点”解决策略
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关于我国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