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情感渗透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2016-03-21罗婷婷

卷宗 2016年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教学

摘 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下简称思政课)的主要目标和本质规律已经悄然发生改变。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针对思政课开设的要求,也从原来的形式化教程上升到了全面规划改革的宏观角度,树新风、强创新、重实践、构建夯实基础,思政课建设的效果已经出现成效。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成功经验也被慢慢总结出来,例如:情感渗透法受到越来越多高校思政教师的青睐。那么,到底什么是情感渗透法,在结合实际课堂的基础上,如何利用情感渗透法来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教学效率,这些问题都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情感渗透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情感渗透法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自身的情感变化以及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素材,通过教师自己的方式,寻求其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共融点,进一步获得学生在情感上对教师教学的支持。简而言之,情感渗透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认知因素,强调情感因素,提升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这样指出:在新时代大背景下,高校开设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要注重教学效果,还需要秉承着创新精神,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该积极融合新时代概念,利用全新表述方法,将中国故事又好又有效率地讲给每一位大学生,要将思政课的教学本质从一种政治概念慢慢转化成为生活叙事。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讲话,其本质便是要求高校需要加强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上的创新精神,积极开拓进取,突破现有束缚,从情感的角度上,走入学生的真实情感生活中,与学生发生情感上的共鸣,促使学生在思政课上学到真正有用、有价值的知识。

1 高校思政课实施情感渗透法的必要性

1.1 迎合了时代的声音

高校思政课改革步伐正在快速前行,新时代不仅仅是各种思想观念的冲突时代,更是问题频出的时代,而马克思主义存在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解决这些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新时代下,高校思政课的开设,不单单是将课本上一成不变的知识逐字逐句地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会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基于理性、情感的角度看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而情感渗透法正好适应了这种宏观趋势,加强大学生思想工作的建设,强调大学生塑造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教师和学生从情感的角度上实现信任和相互支持。

1.2 迎合了思政课改革的声音

在《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意见》中,教育部就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开展思政课教学,不仅仅要理论结合实际实施教学,还要坚持创新理念,改变现有教学方法,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传授给学生理性看待问题的方法。过去,思政课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关系是完全不相等的,前者高高在上,近乎是强迫式的教学,将课本上的知识全部灌输给高校大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显然没有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考虑在内,师生关系也会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如今,伴随着情感渗透法的开展,其要求寻求师生情感、思维、心理上的共鸣理念正好符合新时代下思政课改革的角度,真正体现出了民主、科学和平等原则。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照搬照套,强迫学生接受其理念和观点,学生真正有了选择性的学习,对于教师的教学,学生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决定自己是否可以认同教师的教学内容。这种趋向于理性的教学方法,无疑为思政课改革注入了全新的动力。

2 高校思政可实施情感渗透法的具体运用

2.1 在讲故事中实现情感渗透法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过程中,过去许多思政课教师会采用反复强调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来深化学生对价值观的体验,这种方法固然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但是无法真正让学生从情感和理性的角度上完全接受和塑造全新、陌生的价值观。对此,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情感渗透法无疑可以改善这方面的问题,而讲故事的形式,正好是情感渗透法在思政课堂上最好的表现手法之一。“社会价值观如同生活炒菜的调味品一样,缺乏了它,我们吃菜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有了它,我们吃菜不仅仅会保持身体的健康,还能够提升佳肴的口感。如果将调味品直接摆上餐桌,这不就是舍本逐末的方法吗?生活与学习中,如果直接将调味品摆在我们面前,你们愿意吃吗?”这种形象的比喻方法正好从生活实践的角度,表现出教师希望可以从情感生活上获得学生的支持,并且寻求和学生在情感上的交融。该比喻直接的目的是想表达教师这样的想法:思政课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不能照搬照套,要循循教导,注重叙事方式,学会基于情感和民主的角度,将政治概念慢慢转化成为生活叙事逻辑方法。这种讲故事一样的教学方法,正是情感渗透法在实践教学中的真实写照。而要想充分利用好这种教学方法,教师所要做的是尽快提升自身的理论素质,开拓知识视野,巩固人文底蕴,培养科学、良好的文化修养,积极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从心理上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切实将思政课教学开展效率提升上来。

2.2 从民主平等的视角实现情感渗透法

基于情感渗透法开展思政课教学,要求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待问题,真正从学生的想法出发,挖掘学生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积极和学生开展交流合作,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融,获取学生的信任和支持。新时代教学背景下,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一种长者角色,教师需要像学生的朋友一样,在课堂上与学生实现贴心互动与交流。例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称呼学生为“朋友”。“朋友”这一词语本身便代表了对话双方主体的平等性,教学本就是在对话中实现,利用情感渗透法来开展思政课教学,不仅仅是长者与年轻人之间的对话,更是一位历史经验者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教学的方法正在快速发生变革,原本传递知识的方法已经渐渐跟不上时代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人生与生活中的问题。教师除了扮演自身的教师角色之外,还需要扮演朋友交谈中第二人以及生活顾问等角色,站在朋友的角度上,为自己的朋友即学生提供解决矛盾的论点,将自己的观念全盘托出,寻求与学生之间的共鸣,创造性地让学生拥有选择接受论点的权利。民主平等的角色定位,显然更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自由、和谐等概念,更好地锻炼学生形成科学、民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用知行合一的方法实现情感渗透法

高校开展政治教学,就必须拥有自己的特色。党的十八大后,许多新词和网络热词纷纷涌入社会中,学生也受到这些新词的一定影响,面对这种变化,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找到和学生交流的切入点,利用这些新词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要想正确认识这些新词,教师就必须身体践行地去了解、翻译新词的内容和含义。知行合一,是情感渗透法在现代思政课教学中最重要的实践体现。知行合一从根本而言就是一种体现民主的方法,而情感渗透法正是基于民主角度发展而来的教学方法。民主并不是随便说说算的,而是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身边存在民主。例如:学校相关委员会的选举前开展民意测验,这就是一种民主真实写照,而这样的实例,思政课教师完全可以将其开展的过程以及方法说与学生听。这种切实迎合学生现实生活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从情感上接受民主,并且重新领会民主的含义。其实,身体践行的主体可以不单单是思政课教师,还有高校教学环境下其他一些工作人员,只有大家共同来关注、实践,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才能被保障,思想品德建设才能真正呈现效率,每一个地点,每一个服务人员都可以成为教师,而每一次对话有可能就是一次情感交流的机会,学生正是在这种科学育人的环境下不断成长起来的。

参考文献

[1] 闵桂林,郑双花,卢忠萍. “问题式”教学法在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J]. 文教资料. 2012(23)

[2] 邵军. 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3] 张晓兵. 试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转化中的意志问题[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25)

[4] 王丹. 情感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18)

[5] 张艳芬. 浅析师范院校隐性课程的开发[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09)

作者简介

罗婷婷,女,汉族,湖南长沙,就职于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教学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生之歌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