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创新时代的历史教学

2016-03-21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高丽金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5期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高丽金



论创新时代的历史教学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高丽金

摘 要:本文从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和开展、教材、教学方法、教师等方面探讨传统历史课程的弊端和不足,在总结和比较过程中提出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历史教学应做出调整和转变。

关键词:创造性批判能力 掌握史论 半独立研究 教师忠于学科

当今时代需要创新活动,社会需要创造性人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社会背景下,教育应该做些什么呢?众所周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教育活动必然要体现与满足社会这方面需要,这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所决定的。那么创新时代的教育应该是有怎样的面貌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与感悟,就创新时代的历史课程改革谈些管窥之见。

一、教育目标

一般而言,历史教育目标包含三方面要素,即思想教育、能力培养、学科知识的传授。由于世界各国的历史形成、制度演变及意识形态各异,各国历史教育的目标和侧重点不同。翻开《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从有关内容可以看出,我国的思想教育侧重点在爱国主义教育和对学生世界观和政治意识方面的培养,忽略了历史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创新时代的历史教育首先要做的是教会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上的人和事。通过学习世界历史,学生关心和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生活,养成国际协调精神和作为国际社会生存的中国人的觉悟和修养;通过学习本国历史,学生认识自己的国家,努力发挥个人对国家发展应尽的作用,确认自己是未来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教育应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如自我意识、诚实态度,应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心以及创造性人才必备的素质,如自信、勇敢、善于质疑、勤奋、热情、紧迫感等。否则思想教育将失去坚实的根基而成为纸上空文,无处落实,出现类似小学生讲共产主义教育,中学生讲爱国主义教育,而大学生讲道德修养的反常现象。

我国在能力培养方面强调学生的记忆与理解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在鼓励学生批判辨别,引导学生探索、开拓等方面没有提出明确目标,这就容易使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向“内向学者型”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不利于提高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这样的历史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再现性思维而不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运动要求人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观察发现能力、想象能力、接受新思想的能力和发挥群体指挥的组织能力等。

因此,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应形成历史的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形成正确的历史思考方式,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认识到历史就是研究连续性和变化性的学科,对于当前和将来的每个问题,只能以在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和人们的看法为依据加以认识。通过考察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批判性结局,学生可以养成深邃的历史洞察力与鉴别力,增强立身处世、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对于学科知识传授方面的观点大致有两种倾向:

一种是强调学生掌握历史事实和前人的分析模式与结论,而中国属于这一种,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整体性。

另一种以英美为代表,学生运用教材中呈现的历史事实和材料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研究问题的程序、解决问题的思路。历史事实和材料只是学生掌握史论、方法论的背景,不强调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多少,很少给学生灌输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评价和结论。

这两种类型各有利弊,需要有机结合才能扬长避短。就近几年改革趋势而言,历史教学的侧重点将逐渐转移至后者。虽然创造与知识呈非线性关系,但知识的多少却决定一个人创造层次和水平,前一种观点并不能完全抛弃,仍有很重要的价值。

二、课程设置与教材

我国历史课程的课时偏少,导致历史教学内容安排过紧,教师忙于在规定的时间内教授大量内容,无暇在教法和学生的分析、研究上做更多工作。随着普通高校扩招和高考压力的缓解,中学阶段的历史课程应增加课时数,综合型的课程安排在未来将成为一种趋势。

教材在教育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传统教育方式过于注重让学生接受教科书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与观点,而不管其观点是否正确,它常会压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我国历史教材就结构而言,首先要进一步压缩古代历史内容,扩展与深化现当代历史内容,加强学生认识现实的知识基础;其次,采用中外历史合编的方式,以世界历史的进程为主要线索,把中国作为世界的一部分进行重点叙述,便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从中外历史的比较中得到启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材还应介绍并提出疑问型问题。只有包含了既鼓励学生细心分析又提倡学生独创内容的教材才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创新意识,学生才会全力以赴,学有所乐,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材还应包括灵活性的内容和能迁移的内容,以便将各门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从一件事转向另一件事,举一反三,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得以增强。尤其要指出的是,一个历史问题的分析、解决、结果、评价必须给学生展示问题、解决过程的相应内容,因为过程中包含了方法与技巧,学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才能学会“怎样去解决”,这一点恰是最为重要的。

三、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或讲述法,由教师按照教学内容,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叙述历史过程、描绘历史情境、阐明历史规律。近几年来,许多历史教育工作者根据现代学习理论研究和发明了一些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新的教学方法,如总体图表法,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三段、四段式教学法,八字教学法等,但大多未能在实践中推广。教学主体应是学生,假如方法只是教师的方法而不是学生的方法,那么它最多只对教有效而对学无效。从我国常用的教学模式(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引导——发现式、情境——陶冶式、示范——模仿式)中不难看出,学生始终是被教师“扶”着走的,学生始终没能成为真正的主人。因此,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真正保证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具体可采用西方比较流行的独立与半独立研究法、问题研讨和问题解决法、学生讨论法、学生报告法等。学生通过自学获得应有自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步养成学习历史的兴趣。但这些方法真正实施起来还需要一定时间,因为教师的因素,教学评估体系以及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等软硬件都制约这些方法的使用。

四、教师

创新时代的历史教育需要富有创造性的教师。教师必须有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熟悉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要懂得科学的方法论,掌握创造学的基本知识,这样才能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要精通历史专业知识,深入钻研与分析教材,发现并利用其中有价值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启发与培养,尽量做到用最少的知识材料讲出明确的概念、正确的方法和鲜明的观点。教师要有广泛的知识基础,不但在历史教学领域成为专家,还应熟悉相关、相近领域的科学知识。

教师必须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优点和能力界限,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提出各种问题,及时捕捉闪烁在学生头脑中的创造火花,热情赞扬学生的创造精神,对于学生中的创造性设想要及时肯定,推迟批判。需要注意的是,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常表现为不听话,教师要正确评价学生,做到学业上的“严”与其他方面的“宽”相结合。

教师要有忠于人民教育的事业心,要有为真理而奋斗的大无畏探索与开拓精神,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平等对待学生,保持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出的学生才显得独立、自信、勇敢、热情,善于发现、勇于质疑、敢于探索、乐于创新。

总而言之,创新时代要求历史教育在继承与吸收教育前辈的优秀成果外,在很多方面要做出适应时代发展的调整与改革,唯有此才能真正体现教育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施和金,朱昌颐.历史教育学新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李稚勇.美国现今中学历史教育面面观[J].历史教学问题,1992

[4]庄寿强,戎志毅.普通创造学[M].北京:中国矿大出版社,1997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5-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