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因素理论视域中的高校志愿者激励机制探究

2016-03-21内蒙古工业大学机械学院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激励机制

内蒙古工业大学机械学院 周 晶



双因素理论视域中的高校志愿者激励机制探究

内蒙古工业大学机械学院周晶

摘 要:青年志愿者活动作为当代青年实现自我价值、增进社会沟通、扎实服务社会的一种有效载体,在广大高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阐述当前高校志愿者活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根据双因素理论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完善高校志愿者激励机制,能够增强大学生志愿者的活力。

关键词:青年志愿者 双因素理论 激励机制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当代青年实现自我价值、增进社会沟通、扎实服务社会的一种有效载体,在高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各高校已将志愿者活动作为日常化、特色性的活动,志愿者精神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青年中产生重要影响。志愿者竞争化、崇拜化现象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在青年心中逐步扩大。随着志愿者队伍的扩大,志愿者活动产生的问题层出不穷,使高校志愿者队伍管理者开始思考怎样能够有效开展志愿者活动。

一、高校志愿者活动现状

近年来,志愿者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开发和利用志愿者资源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因此,高校对志愿者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很重要。大学生志愿者具有与其他义工不同的特征,了解大学生志愿者的特点和活动现状,能够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有效性。

1.大学生志愿者的特点

(1)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时间相对集中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有相对集中的、固定的时间进行志愿者服务活动。义工只能在工作之余进行志愿活动。有固定空余时间的大学生每周、每月都有固定时间参与志愿服务。服务时间相对集中,有利于受助者产生相应的良好情绪。同时,这对于志愿者活动的常态化和秩序化有推动作用。

例如,内蒙古工业大学,问卷对200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有29.7%的学生能够经常参加志愿者活动,46.4%的同学偶尔参加一次。

(2)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活动相对不稳定

虽然大学生对参与志愿者活动有一定的热情,但当代青年活泼、新鲜感强、随心所欲的特性也决定了志愿者活动不能够持续有效开展。如果一段时间的服务不能满足志愿者自身需求,那么他可能就不再进行志愿活动。志愿者对志愿活动的要求很高,往往选择自己喜欢的、没有难度的,或者可以有奖励或学分的活动。

以内蒙古工业大学为例,调查的200名学生中,有56%的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学生参与的是无偿献血志愿者活动,参与支教活动的仅为9.8%。

同时,一些学生的生源地或工作地不在高校附近,这些学生工作后,由于时间和地域问题不能继续参加志愿者活动。这些因素使志愿活动的有效性、持续性降低。

2.高校志愿者组织的特性

无论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是否为自愿,一旦其成为志愿者,志愿者的管理制度就将对其发生作用,管理制度就会强化志愿者的责任意识。因此,对大学生志愿者来说,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制度发挥巨大作用。

志愿者意识到志愿者活动是自我锻炼的契机,是自身存在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这会对志愿者的发展和管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高校的志愿者组织在培训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相关问题。

(1)高校志愿者组织管理机制较松散、不健全

大学生志愿者与普通志愿者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使大学生志愿者存在一些不稳定性。当前高校对志愿者队伍的管理有一些不当之处。

以内蒙古工业大学为例,志愿者组织以社团、协会的方式存在,每一个学院都有相应的志愿者组织。但是志愿者组织只是学生自发组织、自发开展活动的组织,它的管理松散,没有有效的培训体系。

志愿者活动通常依托“志愿者日”“学雷锋日”“暑期三下乡”的社会实践展开,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一些志愿者不够热情、没有持续性,反应平淡,参与程度低。有些学生认为志愿者活动是志愿者的一时兴起,当志愿者活动与其他活动相冲突时,志愿者就会放弃志愿者活动。这使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不能有效地开展。

(2)高校志愿者组织运行机制尚待完善,未能实现组织沟通机制

高校内部志愿者组织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高校存在志愿者活动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志愿者活动存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问题,志愿者活动不能在一个地方、一个项目上持续开展。这就造成志愿者活动效果不明显、学生不满意、服务对象抱怨多等现象。

志愿者组织在开展志愿者活动之前不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导致一个地区、同种项目上志愿者扎堆现象严重。支教、助残、敬老院这些项目层出不穷,有时在同一天进入敬老院进行慰问的志愿者多达十几拨。志愿者活动走形式、走过场的情形造成服务对象的不满,有些社区组织甚至不接待大学生志愿者。

这些现象充分表现出高校志愿者组织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不能够对服务对象进行有效合理的分配安排。一些活动只是应付差事。这样会降低志愿者的积极性,造成服务对象的困扰。

二、从“双因素理论”分析高校志愿者活动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激励员工的理论。他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这两个因素当中,激励因素能给人们带来满意感,保健因素能消除人们的不满。

保健因素未满足,员工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后,继续改善保健因素也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难以再次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时候需要改善激励因素,以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1.高校志愿者现行机制中的保健因素

志愿者服务需要有良好的、和谐的、轻松的工作环境,高校志愿者组织要对志愿者的努力程度进行划分,让每一个志愿者有足够的动力进行志愿活动。

高校志愿者组织在资金方面有一定欠缺。高校往往没有专门的志愿者支持经费,志愿者组织缺乏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因此,高校志愿者组织提供的志愿服务具有业余性、自发性的特征。它很难开展具有特色的、持久的志愿服务项目,导致志愿者对参与此类志愿服务的热情不高。

由于国家、地区、学校对志愿者活动没有相应的后续保障机制,一些学生认为从事志愿者服务对自身的发展前途没有太大影响,因此对参与志愿活动没有兴趣。

2.高校志愿者现行机制中的激励因素

高校志愿者组织中的激励因素主要可以分为:让志愿者参与培训提升个人能力,组织和搭建志愿者工作平台,帮助志愿者提供就业机会。这些因素主要是从大学生志愿者的现实情况提出的。同时,志愿者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担任志愿者管理层的职务,发挥自身管理才能,实现个人价值。

三、完善高校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对策

志愿者组织将个人资源进行集中,它的出现和发展可以有效弥补市场失灵。高校是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依托组织之一,高校团委担负组织志愿者开展志愿活动、引导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职责。高校团委应该把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作为引领青年积极向上的有力抓手。

随着志愿者活动的普遍化,其表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因此,高校志愿者组织在研究“志愿失灵”时,也应该为志愿者组织设计一套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

1.提升志愿者专业能力的培训

高校志愿者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志愿者培训,提升志愿者服务技能,强化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提高高校志愿者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现在,高校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专业能力的培训欠缺,没有相应的专业能力培训。这样志愿者服务工作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导致志愿者热情降低。

(1)通识性培训

通识性培训的内容是志愿者组织的概况简介,这其中包括组织发展、组织结构、组织运作、志愿者组织的总体安排以及志愿者拥有的权利义务等。

(2)专业技能培训

专业技能培训指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服务主体具备完成志愿服务的基本技能和技巧。高校志愿者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有助于提高志愿者的专业技能,使志愿活动更顺利进行。

(3)素质拓展训练

高校志愿者组织应当提升志愿者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决策能力。加强对志愿者的素质拓展培养,能够提升大学生志愿者各方面的能力,对志愿者今后融入社会有积极作用。

2.拓展志愿者服务领域

高校志愿者组织应该充分利用志愿者不同的学识背景、工作经历、管理能力,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创新服务项目,改善大学生志愿者只能提供临时性服务的现状。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因此,高校志愿者组织应当积极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领域,拓宽日常性的志愿者活动,多开展一些与社会有益、与个人成长有益的活动,使大学生志愿者融入时代发展的浪潮,体会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意义。

3.建立完善的志愿者考评制度

志愿者考评制度是志愿者组织制定完善的绩效评估制度,让志愿者认识自己的实际能力,为今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高校志愿者组织的绩效评估一般由志愿者组织进行,评估结果一般趋于一致。志愿者对评估结果不抱希望,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没有针对评估结果进行沟通交流,导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不积极。因此,高校志愿者组织可以让志愿者参与绩效评估,加强志愿者之间的经验分享、自我总结,使志愿者及时发现志愿活动存在的问题,为志愿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人们一般认为,志愿者应当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提供无偿服务。但是高校志愿者组织也应该根据志愿者的实际表现,为其提供适当的奖励和惩罚。高校志愿者组织可以提供一些志愿者服务证书或志愿服务纪念章,以此提升志愿者的活动参与度。同时,主办方还可以推荐志愿者参与其他更具有吸引力的志愿服务活动。

大学生志愿者是志愿者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志愿者的组织和教育中增加激励机制已成为推进社会公益事业持续、健康、有效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志愿者组织的领导者,要考虑志愿者活动开展的情况,还要思考志愿者活动如何有效开展。这能够推动志愿者活动持续、健康、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苏 红.基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的激励机制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0

[2]何 杰.双因素理论视域中的社区志愿者激励机制探究[D].广西大学,2013

[3]赵 辉.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

[4]胡 蓉.我国志愿者的激励机制探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5-0248

猜你喜欢

双因素理论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河南省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分析
双因素理论在我国企业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建构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激励的“中庸之道”
建构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激励的“中庸之道”
新生代员工忠诚度的研究—基于双因素理论的视角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
浅议中小企业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