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援助:大学生志愿服务新探索

2016-03-21赣南师范学院田有煌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

赣南师范学院 田有煌



心理援助:大学生志愿服务新探索

赣南师范学院田有煌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心理援助志愿服务是青年志愿者工作的重要创新和发展,是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增强民族心理素质的重要举措。本文对心理援助在志愿服务中的基本做法、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列举心理援助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心理援助 志愿服务 志愿精神

大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是践行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有效实践与探索,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特别是中央十六号文件下发以来,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普遍重视。一般而言,高校主要通过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中心和专业的专职师资队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依靠数量有限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是远远不够的。2008年10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特别强调:“高校要把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依托高校各级团学组织,发挥大学生志愿者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是对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有效实践与探索。

一、心理援助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基本做法

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精神不仅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求一致,也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是志愿服务活动的核心。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更是践行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有效实践与探索,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援助在大学生志愿精神实践中的基本做法是:依托高校团委、青年志愿协会,成立“高校大学生心理援助志愿者队伍”并接受校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统一组织与管理,统一标志名称为“校心理援助志愿者协会”。校心理援助志愿者协会面向全校公开招募、培训会员,结合工作需要,每个班级设有心理援助志愿者2~3名(至少男、女各1名)。

二、心理援助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心理援助志愿服务者社会心理不成熟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任务之一是引导他人以正直的人生心态激发对真善美的追求。在特定的陌生环境中从事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在心理上会有所变化,如自我意识发展,独立性增强,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逻辑思维转变。尤其是在相对独立的志愿服务环境中,他们倾向于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和事物,对已有的结论表现出较少的轻信和盲从。

由于逻辑思维基础不深,社会经验不丰富,识别能力不高,青年志愿者在认知事物和问题时常常出现片面性,他们更倾向于按照自身目标对援助对象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和控制或对他们偏离目标的做法加以抑制和纠正。但是这样很容易让援助对象产生一些排斥、抵触、抗拒心理,其特征不仅在于不接受志愿者的引导,更麻烦的是引发双方误解。

青年志愿者受此影响表现出心理上的不适应,有时会出现以下几种现象:

(1)评价不适应

援助对象对志愿者在服务工作中所做的事实判断或价值判断持不一致倾向。

(2)情感不适应

援助对象对青年志愿者在其工作过程中蕴含和表现的情绪、情感倾向性产生拒斥、厌恶。志愿者是公众角色,不是为自己做事,而是帮助或者辅助他人做事,这样理解有助于志愿者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理想扩大化,否则既让自己沮丧,也容易和援助对象产生矛盾。

(3)行为不适应

青年志愿者期望援助对象采取某一行为,而援助对象却置若罔闻。在与援助对象相处中,志愿者必须正视双方在知识文化上的差异,平等地与他们沟通,双方是互助、合作的关系。

以上三种社会心理是相互联系的。评价不适应会激发情感不适应进而导致行为不适应,而情感不适应可以诱发评价不适应,只是三者在志愿服务实践中表现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2.援助对象对心理援助的心理抗拒

在心理援助志愿服务过程中,援助对象除了产生一些排斥、抵触、抗拒的心理外,不能正视自身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拒绝接受心理援助服务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一大难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精神家园”的理念,表明我国已经把全体社会成员的心理关怀,尤其是群体心理关怀放在社会的整体背景中思考,使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心理基石。

由于心理援助在我国还是处于初级发展水平,很多人没有正确认识到心理问题产生的复杂社会因素,也没有科学看待社会心理问题的广泛性和专业性,片面、笼统地将心理问题看成一种病态。大众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还处在低级、保守甚至是错误的,很多人不愿直面问题,固执地坚信自己是健康人,对志愿者给予的心理援助以及志愿者本身抱着一种对抗、排斥态度,影响心理援助志愿服务有效开展。

三、心理援助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应用

1.学生心理状况观察和报告

高校招募的大学生志愿者包括心理援助志愿者。校团委委托学校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中心进行专门的心理知识专业培训,然后派驻到各班。坚持实行学生心理状况每周报告制度,以班级为单位,2~3名心理援助志愿者负责观察本班学生的心理状况,填写《学生心理状况反馈表》,交至学校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中心。

若发现学生心理异常个案或苗头性心理问题,学校马上派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任教师“上门”给予心理援助。通过心理援助志愿者开展的学生心理状况观察和报告,学校能准确、全面地掌握全校学生的心理动态状况,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2.新生心理测试和建档工作

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在进入大学以后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慢慢形成的。学生融入大学生生活之前也会有心理问题的前兆,所以针对踏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来说,心理测试和建档工作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和及时诊断有心理问题、需要危机干预的学生,学校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中心坚持每年开学初都对每名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而这项庞大而又繁重的工作成为学校大学生心理援助志愿者每学年的第一项重点工作。从安排、组织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到给每一名新生建立心理档案,再到招募、培训大一心理援助志愿者(心理委员),一系列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工作大部分由学校大学生心理援助志愿者完成。

3.日常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

日常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是心理援助志愿者的中心工作,因它在内容、方法、手段以及功能上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相似之处,可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有效补充。

学校设立专门的个体心理咨询室和团体辅导室,大学生心理援助志愿者可利用晚上课余时间接受学生咨询。心理援助志愿者在学校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下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心灵有约”QQ、“心灵好友”邮箱、《心海导航》报、“心灵驿站”网,成立“525阳光剧社”。

广大心理援助志愿者通过电话、网络为全校青年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竭力为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此举为学生释疑解惑、排忧解难以及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和心理训练工作

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产生了一系列与就业有关的心理问题,如就业焦虑、迷茫困惑、招聘紧张、沮丧灰心等。

针对这一特点,学校大学生心理援助志愿者协会每年坚持为毕业生开设就业心理辅导,通过一系列毕业定向、求职技巧、缓解就业压力等专题辅导讲座进行“自信心训练”和“人际交往训练”团体辅导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5.以“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营”为主体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

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学校大学生心理援助志愿者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模式,它主要依据“努力/放弃”的心理学模型以及“体验、了解、控制、超越”的心理适应规律——通过户外体验项目活动中的情景设置,使参加者充分体验所经历的各种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深入了解自身(或团队)面临某一外界刺激时的心理反应与后果,进而学会控制,实现超越。

6.立足校园,面向社会,为地方市民和青少年提供心理援助

学校心理援助志愿者协会一方面立足校园,积极整合资源,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媒体,积极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搭建活动平台,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在活动中完善自我。

此外,学校大学生心理援助志愿者协会还走出校门,服务社会,通过服务热线或“上门服务”等方式帮助市民家庭解决青少年沉迷网络、早恋、自卑等心理问题。

加强和规范大学生心理援助志愿服务工作,使之正规化、组织化和规范化,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弘扬和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赵 经. 积极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立体教育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

[2]高 山.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

[3]黄素娟.费汝倩.医院青年志愿者压力源及应对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

[4]魏立强.荀轶文.高超.部分学生志愿者参与奥运会服务前后的心理变化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

[5]田卫征.吴远军.拓展运动课程化研究现状与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

[6]刘 珊,风笑天.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类型及问题[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报,2005

[7]余 蓝.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障碍性因素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9

[8]黄 晖.大学生志愿者文化与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

[9]李培超,皮湘林.构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志愿精神的意义解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10]张晓红,张海涛.后奥运时代志愿精神的大学延伸——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性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2008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5-0154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
大学生金融知识进社区志愿活动实践思考
推进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建设 构建志愿服务新常态
高职学生志愿服务城市社区常态化机制实证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