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培养模式研究
2016-03-21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电气信息系张慧萍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电气信息系 张慧萍
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培养模式研究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电气信息系张慧萍
摘 要: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应用软件普遍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软件工程专业随之兴起。人才培养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本文就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意见。
关键词:软件工程 工程化 培养模式
软件工程是结合多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涉及面较广,其专业性人才相对缺乏。因此,对软件工程专业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难度。为满足社会需求,工程化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随之兴起。然而,软件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型人才不对口。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很多公司高薪聘请人才而又无人面试。各高校都在进行创新却收效甚微。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其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意见,希望为对工程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有所帮助。
一、创新培养方案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社会发展程度不同,软件开发的方向亦有变动。因此,我国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应以整个软件开发行业的发展方向为基础。软件开发行业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院校对学生培养的重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结合学校实际、公司、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学校应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选择的专业一般与就业直接挂钩,选择的专业直接影响学生的其就业状况。
随着软件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就业前景和改革情况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社会飞速发展,学校应积极响应号召进行改革。但是学校在工程化软件专业的课程分配、教学、考察等方面仍存在严重问题。
例如,教学理论陈旧老套,考察学生成绩只注重笔试而忽略实践考核。面对科技的高速发展和高等院校落后的教育体制,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势在必行。
二、创新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1.构建工程项目式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现代化科技更新换代十分迅速,软件更是如此。面对更新如此迅速的行业,学校如何设计课程才能紧跟时代潮流,这就需要学校时刻关注社会动态并对自有课程进行调整,适应新的社会形势。
例如,笔者所在院校同时开设很多学科,不仅使学生的学习任务繁琐沉重,知识点散且多,消耗学生的大量时间,不利于学生学习。学校可以预先对其进行整合,将有联系的课程整合到一起,有规律地循环复习,这样既可以节省人力、财力,还可以节约大量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教师的理论知识需要不断更新。
2.构建工程化需求的教学模式。随着教育事业发展,投影仪成为及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虽然教学模式有所改进,但其教学方式没有实质性突破,仍然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听、记为辅。现代社会需要综合性人才,工程化教学模式就是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教学理论突破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观念,提倡师生互动,教师授课时注重传授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实践,学生在实践的同时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作为一门新的研究课题,工程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要想发展就离不开像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技术,它改变了先教学后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将教学、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对其观察更直接、明了,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师生可以互换角色,不仅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不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构建专门的软硬件资源体系。学生作为软件工程专业培养对象,其自主学习能力十分重要。但是,教师作为专业的启蒙者,对学生学习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我国高等院校应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示范课、开展研讨会等一系列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另外,学校可以建立一些制度,以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目前,我国大学生都是以理论为主,加以文字练习为辅的学习方法,这种传统的学习方法降低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应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三、未来发展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对软件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可以与相关公司联合办学,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另一方面,公司借鉴、启发学生实践,增强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除此之外,见习的同时,学生可以接触实际项目,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
随着社会发展,创新性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要,而我国高等院校就是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工程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院校的应用可以提高人才质量,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唐光义,高俊锋,张宏国.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6.03
[2]郑旭飞,方永慧.软件工程专业中澳合作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5
[3]张小川,凃飞,王 森,徐传运.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3
[4]卢 苇,蔡圆媛,邢薇薇.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1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