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2016-03-21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波德莱尔美学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肖 迪



浅谈《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肖迪

摘 要:波德莱尔的美学理论推动欧洲人创立的经验方式和协作方式的发展,并给其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使诗歌创作的美学理论发生转变,给艺术史带来重大的影响。《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是研究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非常重要的作品。

关键词:波德莱尔 美学 唯美主义

一、《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中评论内容的美学渗透

《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的评论内容丰富全面,它都是从美学角度评论作品。例如,对《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包法利夫人》、《悲惨世界》等作品,波德莱尔从诗人的角度进行评论,从艺术美学的视角对创作内容进行评介,评论中没有掺杂社会背景和创作意图。

波德莱尔极为关注同代人的文学作品。作品代表着一个时代,是对当时社会的思考。与波德莱尔同时代的文学创作者包括维克多·雨果、泰奥多尔·德·邦维尔、奥古斯特·巴尔比埃、居斯塔夫·勒瓦瓦瑟、泰奥菲尔·戈蒂耶、皮埃尔·杜邦、玛丝莉娜·代博尔德-瓦尔莫、艾杰西普·莫罗等。《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从美学理论的角度评论这些大家的作品。《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中的论几位色彩家、论几位素描家、论爱情题材和塔萨埃先生、论色彩、论折中主义和怀疑、论流派和工匠、论阿里·舍佛先生和感情的模仿者等论文,在评论的过程中分析了“批评有什么用”“为什么雕塑使人厌倦”等问题,这对艺术创作者有一定的启发性。

哲学与美学是密切相关的,《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采用唯美主义的视角,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对哲学的艺术评价更为精辟,其评价的内容包括现代艺术家、想象力的统治、现代公众和摄影、各种能力的王后等,其所涉及的更多是艺术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对绘画艺术的评论,包括肖像画、风景画、宗教画、历史画、幻想画、雕塑等。波德莱尔对批评观点的阐述渗透着各种讽刺,表达了反抗、愤怒、鄙夷。在波德莱尔看来,美存在与丑陋之中,评价要善于发现丑陋的一面,从中寻找唯美元素,这是波德莱尔的独特美学视角。

二、《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中体现的唯美主义观

《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中的唯美主义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文学的美学境界,要能够将本体的真实表现出来

文学创作者在文学创作中,通常不会以真实作为对象,而是从主观目的出发将自己的思想纳入唯美境界。文学作品流露的真实是一种渲染,与作品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并无干涉。但是,这并不意味文学作品就不会表现真实,它是采用了文学创作手法中尚虚求异的特征。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波德莱尔强调文学的自律,文学作品达到的境界要与真实的现象有所区别。

波德莱尔认为,我们的世界是显性的,在显性的世界背后存在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这个不为人知的世界才是真实的。采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可以明确波德莱尔将世界分为本体和存在两个构成部分。只有在本体世界中才会有美存在,而现象世界无法体现真实的美感。波德莱尔所言的真实,就是存在于本体世界的美的东西,是文学创作中所要追寻的最终目标。波德莱尔寻找本体的途径是想象力。波德莱尔感叹,想象力是真实的王后,也是艺术通向本体的虹桥,它可以将人的思想由现实世界引领到精神世界。

2.文学的美学境界,要能够摆脱功利目的

在西方文学史中,真、善、美是统一的。波德莱尔打破这一论断,他认为真是科学的基础,是科学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善是道德层面的追求,美是文学创作所要的达到的境界。在文学创作中,波德莱尔将写作看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对词汇精雕细琢主要是为表达到位,将作品的美感呈现出来,发挥文学的创作价值。波德莱尔将美与真和善剥离开来,就是为了让文学之美能够独立存在。美不存于社会背景中,也关乎不到功利性,美仅仅是文学构思之美,是对文学风格之美的追求。在波德莱尔看来,如果文学创作之美等同于科学的真和道德的善,就会将文学推向死亡的边缘。这并不意味波德莱尔完全抹杀文学作品的功利效果,波德莱尔主张将道德暗藏在文学创作材料中,但不以道德为目的。

三、波德莱尔从功利到唯美的文艺观转变

直到1851年,波德莱尔的文艺观才由功利转变到唯美。1851年之前,波德莱尔对政治给予了希望。他曾经创办革命报纸,希望能够通过政治变迁改变黑暗的社会环境。由于生活所迫而投入文学创作的波德莱尔,在文学创作中充分使用了功利色彩。波德莱尔认为艺术与功利是密切相关的。诗人创作诗歌,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取悦公众。《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中《给资产者》的内容中,就已经说明这本书是献给资产者的。资产者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群体,波德莱尔认为一本书如果不是针对拥有智力的多数人,这本书就不会被社会接受,就要被淘汰。

1851 年,波德莱尔创作了《论比埃尔·杜邦》。它被收录在《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中的“对几位同代人的思考”中。波德莱尔还在抨击唯美主义者,主张诗歌创作要从众,要符合公众的情感,为艺术而创作的思想不仅排斥道德,还无法激起创作激情,因此不会有所成就。那时的波德莱尔认为,艺术不仅离不开道德,还要具有功利色彩。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波德莱尔对艺术的观点也有所变化。1848年法国革命失败,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起政变,让波德莱尔放弃了原有的政治信念,开始寻求艺术的真谛。此时,他的功利文艺观开始向唯美主义文艺观转变。波德莱尔提出,诗歌除了其自身不应再有其他目的。同时,他还倡导文学创作要善于在恶中发现美,要求诗歌要实现其自身的美感,即将诗歌之美与真和善剥离。

《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中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深究和探索。笔者浅谈几点感受,在自我表现欲膨胀的今天,波德莱尔的美学评论能够给人以启发。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5-0222

猜你喜欢

波德莱尔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命运是自我选择”:《波德莱尔》传记批评解读
波德莱尔
外婆的美学
生活美学馆
多多与波德莱尔诗学理念比较研究
多多与波德莱尔诗学理念比较研究
VR崂山:虚实相生的美学
南方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