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外语教学中多模态教学研究

2016-03-21肖苇曾小鹂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4期
关键词:多模态

肖苇,曾小鹂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大学外语教学中多模态教学研究

肖苇,曾小鹂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要:所有模态都具有意义潜势。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多种模态的有机整合有助于学习者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大学外语教学必须朝着多模态方向发展。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境论为参照点,探讨现今大学外语课堂多模态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影响多模态外语教学的关键因素——教学内容、师生角色定位及其关系和教学条件三个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旨在促进大学外语教学意义建构的最大化和教学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多模态;大学外语教学;语境论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将人类社会推入全新的媒体时代。新媒体涵盖的范围极其广泛,这种传播方式以强大的传播力量快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传媒技术的发展与结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语言学界开始关注交际过程中的各种符号模态,重点是多模态在话语中的协同关系及作用。Kress和Leeuwen[1]认为,多模态指口头或书面交际中交际符号的多样性。朱永生[2]则从涉及模态的种类和符号系统的多少这两条标准来识别多模态。顾曰国[3]认为,用单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的叫双模态,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张德禄[4]指出,多模态话语分析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本文将采用张德禄的定义,对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多模态教学进行分析和探讨。

1多模态外语教学的源起及研究现状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来源是Pierce的符号学理论,但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是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2],包括文化、语境、意义、形式和媒体五个层面。多模态话语分析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吸收的观点主要有:不同话语模式的选择潜势都体现了一定的体裁(文化层面);除语言外的其他符号系统都可产生意义,所有模态都具有表达意义的潜势(形式层面);包含多种模态的话语同样具有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意义层面);多模态话语意义的解读与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语境层面);多模态话语包括语言与非语言两种表达形式(媒体层面)。

而与多模态外语教学关联最早的则是“多元识读能力”(multiliteracies)概念的提出。1996年,New London Group[5]在《多元识读教学法:设计社会未来》一文中指出,由于文化、语言的多元化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飞跃发展,为应对急剧的社会变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学校的读写教育已不单单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只涉及读和写的个人认知行为。而是既包括传统的语言读写能力,却又不单单局限于此。它涉及人类的多模态接收系统,包含Suhor[6]所说的“媒体转换”的过程,即以一个表意符号系统取代另一个表意符号系统的过程。

Stein[7]第一次明确提出多模态教学这一概念,他指出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利用多模态进行实践。Kress和van Leeuwen[1]则分析了多模态教学中外来信息借助感官在学习者身上形成文字文本或形象文本的机制。顾曰国[3]对外语教学中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强化、协同、补充作用进行了探讨。张征[8]对多模态教学中PPT演示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相关性做了实证研究。代树兰[9]指出新时期多模态的出现不仅要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模态读写能力,还要考虑不同传播媒介形成的各种文化和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现状表明,多媒体设备的普及与教师计算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外语教学课堂已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时代了。音频、视频、图像的普遍使用让外语教学进入了全面的多模态教学时代。这也意味着在教学中学生应掌握更多的主动权,教师也需要从学习的主导者变为辅导者,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有效地整合各种模态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意义构建最大化和教学效果最优化。

2多模态外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在国内教育教学领域备为推崇。虽然外语教学课堂与多媒体设备的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外语课堂教学的实施不仅受到教学内容的制约,而且还受到教学环境、师生关系的影响。Halliday曾经说过,他创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初衷是“教育性的”[10]。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论,情景语境包括三个变项:1)话语范围(field),表发生了什么事,包括题材和内容等;2)话语基调(tenor),表参与者间的关系,包括交际者的地位、态度、情感等;3)话语方式(mode),表语言在情景中的作用[8]。笔者认为,在外语教学中,这三个变项可分别表现为教学内容(包括教学方法)、教师/学生的角色及其关系和教学条件。

从教学内容看,首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虽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所学知识,但整堂课多是以老师为中心,以语法、单词、短语和句型为重点。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易对外语学习失去兴趣。其次,大学外语课堂教学多以考试为目标,对考试题型和技巧进行强化训练,而忽略对学生的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不符合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语言文化素质的要求。

从教师方面看,当前从事大学外语教学的很大部分教师接受的是单模态教育。虽然在逐渐适应多模态教学模式,但不少教师自身所备的综合技能还不够。在自身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的局限下,很难在大学外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和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从多模态本身来看,多媒体课件特别是PPT课件的广泛使用虽然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如果设计或使用不当,不仅不会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还会对大学外语教学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教学条件来看,很多大学外语教学课堂缺乏良好的多模态外语教学环境,如传播媒介、空间场景、教具设备等。马莉和沈克[11]认为,外语学习中创设的情境与实践中真实情境的一致性越高,产生的教学效果越好。

3应对策略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让人们的目光开始转向了话语的不同表达方式层面。大学多模态外语教学课堂着重强调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课后评估等方面的有效整合。但不是无重点、无方向的结合,如果能有效地处理各方面,将会使课堂意义构建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

在教学内容方面,首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可推行“建构主义”替代传统的“训导主义”。所谓的建构主义,就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多模态的环境下理解各种经历,建构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且能在多模态环境下有创造性地学习和做事。如阅读网络超文本、设计学习互动软件、模拟大学外语教学课堂等,逐渐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观念,从而促进大学外语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信息多元化时代,学习的目的不能仅局限于应试或找工作,更多的是让学习者主动了解和吸收多元文化,培养多元识读能力和多元文化交流意识。

在师生角色定位及其关系方面,首先,应提高目前大学外语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技术水平。教师除了需要掌握满足大学外语教学的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外,如PPT电子课件的制作,还要能综合各种模态进行教学,如把PPT、黑板板书(视觉模态)与课件相关的音频(听觉模态)和手势语(姿态模态)等融入一堂外语教学课。一项针对英国的英语课堂的研究表明,任何模式都是构建教学意义的潜在动态资源,且每种模态在整体中各自发挥作用[12]。所以,在大学外语教学中不仅要有有声语言模态,还要有无声非语言模态、适当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这些都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外语学习。其次,应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New London Group[7]指出,学校教育应帮助学生应对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意义表达方式多样化和思维方式多样化等客观现实带来的挑战。他们建议,学校教育应朝着培养学生的科技读写能力、媒体读写能力、文化读写能力、政治读写能力和批评性读写能力等多元识读能力方向发展。要实现这一目的,学生不能只靠传统的视觉模态与听觉模态学习,而是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多媒体软件进行创造性学习,并结合一些常用的模态,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另外,师生间积极的互动是大学外语教学成功的“催化剂”。教师可将文本中的知识点或文化背景设置为课堂任务。在网络和多媒体的辅助下让学生进行个人任务、小组活动、小组竞赛等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大学外语课堂变成知识的海洋,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他们的多模态应用和实践能力。这样,老师也在潜移默化中从课堂的主导者变成了引导者和辅助者,而学生也能根据不同的课堂任务,加强对多模态符号系统的体验,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融合。

在教学条件方面,首先,教师应积极在课堂内营造丰富的个性化多模态资源。对外语学习者来说,真实的语言环境非常重要。创建近乎真实的语言模拟环境、课堂教学环境和任务执行环境对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会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如果能有效地将文本、超文本、视频、音频、图片等材料通过网络和媒体为学习者创造模拟的真实语境,将语言、视觉、听觉、空间、姿态五大模态有效地融入大学外语教学课堂中,学生对知识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一旦全部得到满足,大学外语教学课堂的意义构建自然也会朝着最大化和最优化方向发展。其次,课堂外的多模态自主学习平台也应得到不断完善。多模态外语教学能否成功实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园数字化网络平台和多媒体设备的完善。高校应努力创建一个以传统教学空间为基础、以数字化教学空间为重要补充的教学平台。及时提供大学外语教学所需的超文本、音频、图片等多模态资源,全面实现教学资源的信息化,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教学动态与趋势。同时,学校举办的“英语角”、演讲比赛、戏剧比赛等活动也能为大学生创造一定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多模态学习。

4结语

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多模态外语教学具有极大的优势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当前大学外语教学的现状后,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论出发,分别对多模态大学外语教学的教学内容、师生角色定位及其关系和教学条件(分别对应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三个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大学外语教学课堂实际上属于一种教学语境,通过运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有机整合课堂内外的多种模态,不仅能刺激大学生的多种感官享受以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多元识读能力,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这不但符合我国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更能提高大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Kress G, van Leeuwen T.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 London: Routledge, 1996.

[2]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3] 顾曰国.多模态、多媒体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3-12.

[4]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4):15-20.

[5] New London Group.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 designing social features[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96(1): 60-92.

[6] Suhor C. Towards a Semiotics-based Curriculum[J].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984(16): 247-257.

[7] Stein P.Rethinking resources: Multimodal pedagogies in the ESL classroom[J]. TESOL Quarterly, 2000(34): 330-336.

[8] 张征.多模态PPT演示教学与学生学习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外语,2010(3):52-56.

[9] 代树兰.关注多模态话语教学,提高学生交际能力[J].山东外语教学,2011(3):45-49.

[10] Halliday M A K, R Hasan.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pective[M]. Geelong, Vic: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

[11] 马莉,沈克.增强现实外语教学环境及其多模态话语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7):49-53.

[12] 张德禄.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中国外语,2010(3):48-53.

(责任校对龙四清)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4.046

收稿日期:20150911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湘教通[2012]401号:256)

作者简介:肖苇(1991-),女,湖南湘乡人,硕士生,主要从事语篇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4-0145-03

猜你喜欢

多模态
多模态视角下《星际穿越》的存在哲学隐喻解读
基于多模态视角的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计
多模态语境下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探讨
多模态话语中的詹姆斯·卡梅隆电影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多模态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研究
探析多模态环境对提高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
英语文化PPT课件的多模态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