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媒“碎片化”环境下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探讨

2016-03-19李秀芳

高教论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碎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李秀芳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传媒“碎片化”环境下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探讨

李秀芳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摘要:传媒“碎片化”以其话语模式和传播模式“碎片化”的特征,正在影响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的冲击。文章通过传媒“碎片化”的内涵释义及其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传媒“碎片化”环境下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碎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殷切希望与明确要求。目前,伴随大学生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新媒体正呈现出两个方面的“碎片化”特征:一是话语主题广泛化、话语表达口语化;二是传播速度快捷、传播周期缩短、传播主体多样。传媒“碎片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模式,做好传媒“碎片化”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并积极投身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媒“碎片化”的内涵释义

“碎片化”是一种由完整走向破裂、从整体变为零块的现象和过程。其产生有赖于两个方向,一是内力的影响,使自身断裂或肢解,最终破整为零;二是外力的作用,导致同类事物原有的权威性被消解,并发生分化,而传媒“碎片化”就具有这一外力作用的特质。

传媒“碎片化”正以其愈演愈烈的趋势改变着人们的话语环境和传播模式,是一个伴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日益信息化、数字化,并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反思、断裂的渐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介的话语权及影响力在减弱;而以微博、QQ、微信、手机APP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却呈现发展势头快速、信息海量扩容、传播渠道多样、意见表达多元等多样性。当然,传统媒介话语权的减弱并非一夜之间发生,而是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却给人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即似乎传媒领域一下子催生了很多媒介的新载体,传媒领域的深刻变化着实让传统媒介感到有点措手不及。

传媒“碎片化”是以传播媒介的新生与多元发展呈现在人们的生活空间。由于数字技术的介入,使传统媒介传播信息的内容及形式发生了分化,如期刊杂志扩容、电视频道增多等。数字电视、互联网、手机APP等大量的新媒体出现,不仅弥补了传统媒介在传播信息时速度过慢、时空地域受限等缺陷,而且在当今互联网、卫星电视等新媒介的作用下,传媒“碎片化”日益加速,传媒的内容无限广博,传媒的速率空前快捷,可以说,传媒“碎片化”使得各种新媒介渗透到了当代生活的所有领域,正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当然,“碎片化”的影响除了传播内容及速度发生巨大变化以外,还体现在传媒的纵深影响。传统的主流媒体除了影响力下降之外,仍然保持着与新媒体的并存,并具有日渐活跃的趋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媒“碎片化”的深度益发变幻莫测,受众在向“分众”裂变。同时,由于话语模式和传播模式的“碎片化”,使大学生对个性传媒的互动形式极为喜爱,昔日的传统媒介主流影响力正面临着颠覆的考验,势必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传媒“碎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

(一)传媒“碎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培育带来的机遇

1.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互动性。在传统教育环境下,大学生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教育,往往是在师生之间非常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师生的交流互动难以敞开心扉。但在传媒“碎片化”环境下,由于其共享开放、平等交互等特性,极大增强了师生与社会的交流互动,使大学生在自由、愉快和宽松的环境中接受了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及核心理念,并积极主动地在学习论坛、QQ空间、微博、微信等载体上互相辩论和交流,最终达成“核心价值观应成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这一共识。

2.丰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形式。在传统教育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通常是采用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主题讨论、开会讲座等形式进行,这种形式虽然能够以心换心,并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去感化学生,但难以顾及大学生的性格特征、接受能力,容易产生“满堂灌”和“一刀切”的不良现象,抑制大学生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传媒“碎片化”环境下,大学生通过手机、互联网,甚至网络电视等媒介,就可以轻松便捷地获取学习资料,甚至可以通过移动学习平台手机APP、QQ、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形式接受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及方式方法,最终实现利用新媒体和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双重效果。

3.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信息和素材。在传统教育环境下,大学生主要从书刊杂志、电影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获取核心价值观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很难实现共享,更不可能随时随地随处使用。但在传媒“碎片化”环境下,高速度、大容量的网络信息传输系统,使核心价值观在培育过程中能有效将不同的网站信息融为一体,并随时不断更新信息内容,使大学生通过智能手机、ipad及网络平台等途径随时随地随处上网和获取海量信息资源,从而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素材。

4.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在传统教育环境下,由于高校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灌”,教育手段呆板单一,很难促使大学生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并外化为自觉行动。而传媒“碎片化”环境下,高校教师借助新媒体技术,将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声、像、动画、文字等立体化、多样化网络媒体形式展现给大学生,这样既可以使大学生敞开心扉表达感情、发表见解,又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为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提供了新的契机,从而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

(二)传媒“碎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挑战

1.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不够重视。通过调查得知,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智轻德,过于偏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对爱岗、敬业、诚信、守法等核心价值观教育往往不够重视,有被边缘化的倾向。为了追求高质量的就业,有些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新生入校时就已经制定为用人单位录用量身打造“准员工”的育人计划,这种“能力本位”的提出使核心价值观教育出现了空场。虽然高校开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也进行一些核心价值观教育,但毕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按照中央精神,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落实到全员和全过程,从目前高校的教育情况看,显然是不够的。

2.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遭遇“碎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铸魂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传媒“碎片化”的推进,无障碍时空和无极限资讯的“碎片化”特点也越来越显现。昔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面对面交流,而现如今大多表现为人与数字、符号之间的互动交流,大学生就是在这样的传媒“碎片化”环境下,瞬间获得了海量资讯。由于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学识和偏好,他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不同的信息,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核心价值观被“碎片化”接受。以“标题党”为例,有的大学生往往只看标题,不看内容,更不愿意去过多了解标题下面的事实阐释,如前段时间各大网络媒体的标题“大学生掏鸟窝获刑十年半”,不少大学生只看标题,就不顾事实地针砭社会,他们认为,大学生小闫不就是掏自家门前树上的鸟窝吗?为什么被判刑?且判那么重?这是法理缺失!可见,这个案例中,核心价值观的守法意识遭遇了“碎片化”。

3.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受到冲击。当下,传播核心价值观的舆论阵地有两个,一个是主媒舆论阵地,即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党刊党报、电台、电视台等,它们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另一个是民间舆论阵地,即老百姓通过网络媒体,在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上谈论国事家事和世界大事。因此,网络媒体也被称为“自媒体”。由于传媒“碎片化”,使媒介体由原来的单向传播变为立体式、参与式和交互式传播,让“人人都是作者,也是读者”的自媒体成为现实。因此,伴随着主媒舆论阵地与民间舆论阵地的共融,一些真假难辨的不良信息会充斥到网络媒体中,倘若大学生媒介素养不高,此前所接受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就会受到冲击,容易导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陷入迷茫的境地。

三、传媒“碎片化”环境下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

从前述可知,传媒“碎片化”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如此深刻,我们应充分利用其海量性、及时性、交互性的优势,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理念得以内化,并外化于工作学习和生活实践中。

(一)充分利用“碎片化”优势,挖掘和开发核心价值观的信息资源

在传媒“碎片化”时代,不仅是媒体平台及媒体的专业工作者可以发布各类信息,而且我们普通的网民都可以发布,只要有移动终端,我们每一个网民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可见,新媒体时代,信息资源的发布是以其“价值”为标准,而不再受传统媒介的时空限制,只要大家觉得信息“有价”,无论何时何地发生何“微事”,网民都可以上传到微博、微信,使小事迅速扩大成大家关注的大事和焦点,如湖北的“信义兄弟”、广西的“化缘校长”、浙江的“最美妈妈”等好人好事和凡人善举的正能量在全社会迅速广为传颂,并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而像广西的杨彩兰,利用网民对天津“8.12”爆炸事件的同情心和善心进行诈骗,这种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行为,最终遭到网民的强烈谴责,并受到了刑法的处罚。随着传媒“碎片化”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所能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将是无穷的,只要我们深入生活,贴近实际,并及时关注和挖掘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典型案例,新媒体都能为我们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提供鲜活的素材。的确,作者所在的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正是借助新媒体这一“无穷大”的优势,根据高职生的认知能力和专业特点,开发了移动学习平台“静思学堂”手机APP,通过学习资讯、微课学堂、学习社区、实践活动等模块,把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内容嵌入各模块中,并把学生自己制作的反映核心价值观的素材和事例的微课视频上传到APP,不少学生在观看微视频后,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接纳和认可核心价值观,有的视频点击率逾万,很受欢迎。

当然,要做好挖掘和开发核心价值观的信息资源,必须注意以下三种方式:一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当今社会是一个思想多元化、人群多样化的社会,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已经形成的各种各样背景不同的圈子中画好人生每个圈。当然,由于身份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即使发生同一个事件,也会有不同的利益感受和利益评价。因此,在舆论场中真正发挥关键性作用的只能是情感传播所带来的关系认同效应。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想要说服人、感染人,想要实现有效的社会沟通,如果没有情感认同和关系认同,任何道理都是不可能入耳、入脑、入心的[2]。二要语感恰当,魅力当先。现实中,为什么有的媒体传播不起效应,那是因为缺少魅力十足的语感,即话语结构方式缺少魅力。当前不少媒体传播方式多“以物为本”,即提出一个主题,说一件事,宣传一个政策,根本看不到温暖人心的情感语言,如果媒体传播核心价值观时,能从具有生活质感的故事出发,肯定会使媒体魅力巨升。三要构建公信力,取信于民。在当今传媒“碎片化”时代,公信力非常关键,没有公信力,大学生就会质疑,传播就无效力可言。为此,新媒体必须做到不失语,有新闻就要报道;如实公开信息,在互动中增进互信;及时更新信息,不断满足大学生的信息需求;把握媒体报道的道德和法理红线,不造谣、不传谣,打造媒体的良好形象。

(二)借力互联网,做实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传播平台

传媒“碎片化”环境下,新媒体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传播平台。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终端智能化、便携化和视频传输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是以网络视听为代表的新一轮媒体变革的根本动力所致。如今,媒介的传播方式在变革,个性化需求始终是大学生的终极目标;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大学生不再受传统媒介特质的限制,而是随时随地随处点击“碎片化”的信息资源,不再浪费“碎片化”时间。与此同时,媒介传播内容的外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拓展,使大学生能“用”的成分不断增加。比如,作者前述的“静思学堂”手机APP,我们开设了“最美年俗”随手拍评比活动,学生回家过年,把最美的年俗拍下来,上传到APP中,满足了学生可以网上“秀”作品的需求;媒介传播要加大“微视频”“微课程”等作品形态的分量,并增加系列节目的内容;媒介提供的节目制作流程也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分工分类包装,后台制作及前台使用的人员要明确职责,不可出错,这样才能提供海量的、与各门课程内容相符合、对师生的教与学具有帮助的信息资源,做到各抒所感,各取所需。除了高校根据实际,借力互联网开发新媒体传播平台外,媒介制作商还应积极开发移动客户端和手机网站等新业态,最终做实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传播平台。

(三)加大技术攻关,确保网络安全,净化网络空间

传媒“碎片化”环境下,新媒体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他们带来不利的一面。首先,新媒体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不仅新闻机构的专业媒体人,而且每个大学生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因此,当今的新媒体又具有“多、快、稳、杂”的特点。正因为如此,目前的网络资源真可谓复杂多变、真假难分,各种流言蜚语、八卦新闻,甚至虚假信息充斥着网络,有的还被无限放大,使新媒体世界呈现出混乱无序的状态。其次,新媒体是敌对势力用以反共、反华的重要工具。在传统媒体时代,境内外敌对势力发布的有害反动信息,有关部门可以比较容易屏蔽掉。但传媒“碎片化”时代,敌对势力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微信、微博等形式较容易地将大规模、低成本、迅捷的有害信息,如攻击共产党、反华、反社会主义的信息上传网络中,尤其是司法部门无法根除的信息,敌对势力完全可以毫无顾忌、无需成本地向高校大学生散布,使不明真相的大学生对党不满、对社会主义抱有怀疑的态度。再次,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借力”新媒体,以各种犯罪的新形式进行网络贩毒、诈骗、卖淫等,其作案手法隐蔽,打击难度增大,对大学生网络犯罪,消解其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起了负面作用。

为此,网络媒体机构及专业人员应做到以下几方面要求:一要做好网络安全的维护工作。习近平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3]。”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的网络媒体机构,都要不断增强技术攻关和创新能力,提升网络安全维护水平,以防黑客和病毒入侵网站。二要开发和创建识别和防护信息资源的软件系统,做到查堵及时,屏蔽快速,营造有利于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信息网络空间和环境。三要加强新媒体的普及宣传教育工作,充分调动大学生弘扬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来一场净化网络空间的“网络战”。当前,政府对网络环境的监督和管理不断加强,一些互联网行业积极配合政府工作,从大学生健康人格和成才的目标出发,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信息技术,为推动我国互联网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比如,腾讯公司于2014年向整个社会和业界发出了《向网络诈骗黑色产业链宣战》的倡议书,吹响了向网络诈骗黑色产业链宣战的号角,这是网络营销者,以行业自律规范自己营销的策略优势。这些规范性文件,对于激发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不良言论、不雅行为,激发他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规范和导向作用。

(责任编辑:时锦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5(1).

[2]王金磊.借力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112.

[3]习近平.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2-28(1).

The Study of Cultivation of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 Base on Media Fragmentation

LI Xiu-fang

(Guangxi Technological College of Machinery and Electricity,Nanning 530007,China)

Abstract:The media fragmentation not only has an impacton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but also produce a certain dash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 and the connotation of media fragment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path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

Key Words:new media;fragmentation;core socialist values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16)4-0014-04

作者简介:李秀芳(1963-),女,广西凭祥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6-02-12修稿日期:2016-03-05

基金项目: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课题“移动学习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开发及应用研究”(15JDSZK037);2015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传媒‘碎片化’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2015SZ009);2015年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KY2015LX693);2015年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网络社会思潮传播视域下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2015KYLX022)。

猜你喜欢

碎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微时代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浅析《生命册》叙事策略
想象力都去哪了
微剧将成为视频消费的主餐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