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做好高校网络统战工作的思考
2016-06-17杨世鹏王春明
杨世鹏,董 建,王春明
(广西财经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基于SWOT分析做好高校网络统战工作的思考
杨世鹏,董建,王春明
(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南宁530003)
摘要:文章在阐述网络统战理论的内涵与特征后,运用SWOT分析揭示了高校网络统战工作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现实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统战工作;高校;网络统战
SWOT分析方法即态势分析方法,是通过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通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场合,也逐渐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广泛应用于其他行业组织。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网络统战工作应运而生。基于SWOT分析,能把握当今高校网络统战工作所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
一、网络统战理论内涵与特征
(一)网络统战的内涵
1.网络统战是统战工作的新手段、新方式、新领域。有研究者认为,网络统战就是以信息化日益发展为前提,在互联网影响日益深远、迅速普及的趋势下,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以网络为平台来开展的统战工作。
2.网络统战有特定的内涵与丰富的外延。有研究者认为,从内涵来看,由于其信息化内容与统战工作的部分直接涉连,所以网络统战是统战工作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从外延来讲,其主要是在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开展统战工作,以网络为平台部署工作任务、进行党内外交流。不过像办公自动化、固定资产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等日常信息化管理工作不属于网络统战的范畴。
3.网络统战是机制、技术、物质和理念的综合体。研究表明,信息技术是网络统战能够急速发展的物质基础;新颖的统战理论、创新的工作理念为网络统战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科学合理的机制为网络统战提供了根本保证。
(二)网络统战的特征
1.创新性。网络统战是统战工作方式上的创新,同时又为统战工作信息化过程提出了先进的理念。
2.过程性。网络统战是伴随着统战工作发展和信息化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
3.可视性。网络统战具有公开性、公平性和完全透明性的特点。各界人士可以通过网络来参政议政,这样既可以让社会看到党内外人士的作用,又可以节约参政成本、提高参政质量。
4.民主性。网络平台给各界人士提供了发表意见的平等机会,为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
5.互动性。网络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它可以不受限制地互动。网络为大家提供一个平台,在此平台上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可以把不同的认识和观点通过此平台进行充分交流,实现良好的沟通和分享。
6.无界性。网络统战能够摆脱时间、地点、身份的限制与影响,解决传统统战工作的各种限制和障碍因素,提高统战工作的广度与深度,为统战工作的身份无界、领域无界、地域无界做贡献。
二、运用SWOT分析把握高校网络统战的本质
(一)高校网络统战内部优势(strength)
1.网络媒体的开放性有利于增强高校统战理论政策的研究和宣传力度。网络的开放性特征能够满足高校统战信息传播需求。统战工作涉及到较多的人、面也广,工作内容丰富,其核心内容是对信息的开发、占有和利用,“从某种层面来讲,开展统战工作的过程也就是信息的获取、选择与传播的过程”。
传统的高校统战信息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开会、信函、报刊杂志等形式,显然,这些传统媒介在传播的范围、速度以及及时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法与现代网络所具有的覆盖面广、信息发布及时、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等优势相比。高校的党内外知识分子主要以中青年为主体,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和研究能力,一般都能熟练地使用网络平台,网络于他们来说,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高校党内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只有运用网络创新工作载体,借助网络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才能增大其宣传力度,增强成员对统战工作的兴趣,提高党内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实效性。
2.网络载体的互动性为沟通交流创造了便利条件。加强党内外知识分子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是搞好高校统战工作的首要内容。政治学习、座谈会、联谊会、开会等传统工作形式由于受到时间、场所等物质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经常被使用。而且传统方式涉及到的联谊对象也不是很全面,带有浓厚的形式主义,并且工作效率不高。运用网络则可以通过技术模拟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场景,起到加强联系、增进感情的效果。网络所具有的强大互动功能,主要是通过一些程序和软件来实现,如网络论坛、电子邮件、QQ 聊天等。只要下载安装就可实现“面对面”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互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沟通,对改善当前高校党内外知识分子队伍分散、工作繁忙、不断壮大等新特点造成的沟通困难的状况较为有效,沟通交流可以不受时间、场所、经费等因素的制约,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联系。网络交流具有同步性、即时性,能产生与传统统战工作载体相似甚至相同的现场感,而且网络统战成本低廉,只需支付一定的上网费即可,方便自由。这些都是传统的工作载体不具备的优势。
(二)高校网络统战的内部劣势(weaknesses)
1.网络是个“放大镜”,会将污点放大。网络正成为各种利益诉求和各种社会思潮汇聚的平台。截至到 2013 年6月底,我国的网民规模已高达 5.91 亿,较去年年底增加了2656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44.1%,较去年年底提升了两个百分点。
特别是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国内社会矛盾和国际政治问题间的聚合性、突发性、关联性通过网络的放大和催化,极易把一些局部问题扩大为全局性问题,把一般性问题演变为政治性问题,把个人的过激言论催化成非理性的社会骚动情绪,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谐。
2.部分高校统战网络建设停留在表面工程上。目前,一些高校虽已相继建立了统战网站,但只是停留在介绍层面,没有很好地发挥网络统战的优势,导致网站的宣传教育功能大大减弱,有的甚至成为摆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部分高校普遍长期不维护、不更新、不检查,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存在更新速度慢、设计呆板、信息量少、互动性差等缺陷。因此,怎样保证网站在高校统战工作中起到实效性,是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三)高校网络统战的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
1.网络为高校党内外知识分子参政议政提供了新平台。参政议政、献言献策是党内外知识分子的权利和职责。高校党内外知识分子知识能力兼备,参政议政能力较强,传统的开会、信访、座谈等工作载体显然已不能满足他们及时参政议政的强烈意愿。因此,作为新平台的网络可以有效满足他们的需求,既可拓宽他们参政议政的有效渠道,激发其参政议政的热情,又可使党能更好地了解与掌握社情民意,为今后更科学民主的决策奠定基础。近年来“网民参政”与“网络问政”已成为中国政坛一道亮丽的风景,正在逐渐改变中国的政治生态。互联网是高学历人群的工具平台,近年来,在我国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居民中,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90%,基本与发达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持平。可见,高校党内外知识分子统战载体的网络化是大势所趋。
2.网络的优势和统战工作与时俱进的需要相契合。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平台,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海量性、及时性等特点,对人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带来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现在,统战工作大环境有所改变,高校传统统战工作在遭遇挑战的同时,不难发现,网络的优势和统战工作与时俱进的需要相契合,即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平台与渠道,不但能实现统战职能履行方式的新突破,而且能够帮我们达到期望的传播效果。
(四)高校网络统战的外边威胁(threats)
科学技术是柄“双刃剑”,网络在给统战工作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挑战。
1.统战对象的思想受到史无前例的冲击。互联网信息是一种不局限于民族和国界,是公平开放的公共信息资源,由于网络平台是个“香饽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都想占据一席之地,所以不同文化的碰撞在国际互联网上也愈演愈烈。而且,由于互联网信息多元易变,很多人没来及对信息进行理性思考、判断处理,就已囫囵吞枣似地转化为自己的东西[1]。这将导致人们失去判断是非的能力,增长思想波动性,易造成阶级意识、政治意识甚至民族、国家意识的淡化。
2.统战工作面临西方敌对势力的挑战。 西方国家凭借其优势试图垄断国际互联网,试图抢占价值观高地和舆论阵地,利用网络传播方式的快捷性、超地域性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并对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产生销蚀和覆盖作用。尤其是在西方网络霸权的主导下,“网络政治革命”已形成了从技术支持到资金保障,从目标设定到工作流程,从工作战略到渗透策略等一整套体系。网络统战工作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形势变化。
(五)高校网络统战分析矩阵(详见下表)
表 高校网络统战分析矩阵
三、高校网络统战的战略选择
(一)SO战略:提高统战工作者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
在信息时代,传统的个别谈心或书面、面对面的交流等工作方式已不能满足统战工作的需求。高校统战工作者要想适应网络时代统战工作带来的挑战,就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学会把网络技术和统战工作结合起来,学习并掌握网络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为统战工作服务。因此,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肩负起促进网络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高校知识与技术密集的优势,有效运用网络这个平台,使其成为宣传党的理论政策的喉舌,成为展现党的精神风貌的窗口,增强党内外人士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纽带和桥梁。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提供关于统战工作者如何运用网络信息开展工作方面的专项培训,提高统战工作者的信息素养,从而提升整个统战队伍运用网络信息的能力。培养一支既懂得思想政治艺术,又兼备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的队伍,全面提升统战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二)WO战略:发挥和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党内外知识分子在高校中占的比例较大,而且职称高、层次高、学历高,不少人有显著的学术和教研成果,这些人不仅是学校科研、教学的骨干力量,而且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高校中聚集着参政议政能力强、有影响的民主党派成员和少数民族代表及无党派人士,很多人是各级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身任各种领导职务。高校知识分子中,有许多海内外知名归侨、侨眷、学者和三胞眷属,他们在拓展海外宣传与联系中起着纽带作用。这些统战成员素质普遍较高,能熟练地操控网络。因此,高校统战部门要充分发挥网络传播覆盖面广的特点来开展统战工作,加强与高校知识分子的联系,凝聚他们的智慧,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把科学发展观和高校自身的实际相结合,广大统战对象的思想和行动与科学发展观相统一。统战部门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势,在统一战线中形成一种各抒己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民主气氛,比如可以采用电子邮件、网上留言等方式,充分发挥统战人员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各项事业、学校党委的重大决策谏言献策,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ST战略:正确掌握与灵活运用网络工具,推动网络统战工作的全面开展
要加快建立各级党委统战部门的工作网站,打造出统战宣传阵地。当前,随着工作的需要和形势的发展,包括中央统战部在内的各级党委统战部门都相继建立了工作网站,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网络统战的工作实践。以此为基础,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力争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县及县以上的党委统战部门统战网站的全覆盖,打造出统战主流宣传阵地。以各级统战网站为平台,大力宣传统战政策,普及统战知识,及时传达相关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宣传的积极作用,推动网络统战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WT战略:构建统战网站的有效管理机制
在网络环境下,统战工作由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体系转换成扁平化管理体系,一改以往单一的信息传递渠道,采取全方位、多途径、多层次、多形式的传输渠道,上层管理者与下层群众在信息获得的时间、范围和数量上的区别不断缩小[2]。所以,在统战网站正常运行的基础上,要想丰富网站内容、不断完善网站功能,积极开拓高校统战网络的新途径,把统战网变为学校党委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渠道,就需要明确统战网站的主要职责、组织机构和网上内容管理,制定网站管理、网站安全、保密规定和信息发布管理规定。并且,高校统战网络管理,绝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技术融于一体的新型管理。因此,不但要尽快面向统战工作者开展有关网络知识的培训,而且还要求高校统战工作者有高度的责任心,要学会从网络上搜集相关信息,摸准统战成员的思想脉搏,并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同时,还要学会运用高校统战工作的网上成果,把正面材料及时地上传到网络上来,加强正面宣传的深度和广度。
需要强调的是,在大力倡导高校网络统战工作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传统的统战工作途径与手段。“面对面”的统战工作在情感交流互动方面有独特优势,传递的信息也更全面、更准确,两者要相互促进与补充。
(责任编辑:时锦雯)
参考文献:
[1]郭小安.网络民主在中国的功能及限度[J].中南大学学报,2008(5):13-14.
[2]刘洋.网络民主在转型期中国的意义与困境[J].天府新论,2009(2):30-31.
Reflections on the United Front Work via Network at Universities Based on SWOT Analysis
YANG Shi-peng,DONG Jian,WANG Chun-m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ning 530003,China)
Abstract:Internet,as a fast-developed new media platform,had a tremendous social impact on people's traditional way of life,but also challenged the United Front Work of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ted front through network,SWOT mode had been applied in this paper to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problems of the united front work in universities,and some realistic solutions was propos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Key Words:the United Front work;universities;via network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16)4-0003-04
作者简介:杨世鹏(1978—),男,广西桂平人,讲师,院党委统战部副部长,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6-02-24修稿日期:2016-03-16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广西高校统战工作研究专项课题“网络条件下高校统战工作创新研究”(2014ZTZ011)。
·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