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背景下高校艺术审美教育研究
2016-03-19杜凤霞
杜凤霞
(安阳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大众传媒背景下高校艺术审美教育研究
杜凤霞
(安阳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摘要]在大众传媒正在进行产业化改革的背景下,一些传媒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引起观众的注意,各种不好的负面的信息充斥着大众传媒,特别是对高校学生的成长有着令人无法想象的恶劣影响。互联网本身就是信息集合体,所以学生很容易接触到大量负面信息,且没有相应判断能力,很容易被诱惑。因此高校艺术审美教育至关重要,而开展相关的艺术审美教育课程是高校进行大众传媒的主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大众传媒;艺术审美;审美教育
一、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影响
1.大众传媒的特征
第一,大众传媒的当事人一般不与接受者直接接触,而是通过专门的媒体传播机构如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等第三方编码和传输,间接地传播信息;第二,大众传播活动因为需要大范围的传送信息往往需要借助先进的机械和电子设备,传播信息量相当的巨大,传播速度快捷迅速,范围波及相当广阔;第三,信息接受者为匿名接受的,各种形色的人都有,且数量很多,传播者与接受者不曾见过面,也没有固定的接触方式;第四,信息和传播方式的内容是完全公开的,不仅仅局限在少数人或特定群体,和人际传播的隐秘感、组织传播的特定对象性都有区别。
而大众传媒的功能有监视、联系、传承、娱乐等,但作为使用的人会使大众传媒既有正面的、积极地功能,也有可能产生功能障碍,出现反面的,消极的作用。随着每年出版的书籍越来越多,只是新陈代谢速度加快,信息交流的速度有如闪电,使得时空在一定的意义上被压缩了,知识成为了至关重要的生产力表现,信息经济与其他经济部门如实体经济部门相比占据绝对优势,知识成为衡量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指标。
2.大众传媒对大众的影响
信息革命带来的其中一个结果是信息过剩。信息革命使得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垃圾信息泛滥泉涌,而有用的信息则被大量垃圾信息所掩盖,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信息污染,是指信息内容和传播方式对社会带来的危害,首当其冲的有色情信息、暴力信息、失实信息。色情和暴力的内容因其庸俗和低级趣味更能迎合大众心理,这符合媒介经营的经济效益,故而传播者为满足自身利益不管不顾的加大信息污染。
二、高校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和作用
1.高校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
高校艺术审美教育是塑造完美人格的需要。第一,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大学这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因为大学在某种程度上是步入社会的过渡时期(除了继续深造)。第二,适时地对高校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对高校青年具有终身意义,是极其重要的。高校美育应该使高校学生发自内心自愿接受美的熏陶,获得学科知识,接受美德教育,抵制不良诱惑、精神污染、生活恶习,对自身的尊严的维护,完善人的良好正确人格塑造。在关键时刻能表现为跨越生死,不计个人得失,不计个人荣辱甚至舍生取义的高尚行为。
艺术审美教育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情感心理性、形象准确性、趣味表达性、丰富多样性。这是优美与自身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2.高校艺术审美教育的作用
审美教育以艺术作为教育的基本手段,但不局限于艺术,审美教育应该是在艺术活动中能够调动受教育者情感的共鸣,使心灵受到震撼或抚慰,获得愉悦欢快的心情。
生动的形象是集体美育过程,道德情感的参与,使情感境界得到净化,使其不具备明显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美育要实现以情动人,必须通过审美形象为手段来加以实现。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的心灵美,这个心灵美并不是简单抽象的概念,而是和他的行为举止所构成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正是经过这种外在的形象才使感知者具有感知某个人心灵美之所在。审美形象作为美感的基础,只有在与一定的审美形象相联系的基础上建立的美的才称之为美感。审美欣赏的对象应该是具体的可以被感知的,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则是审美感受的极致。然而,美育的形象性并不仅仅意味着感性形象,更意味着对象的情感意蕴的体验与领悟,审美对象的感性形象性又是表面特征,具有深刻的本质特征是孕育在生命活动与形象之中。因此可以得出,寓教于美的形象性正是美育本质功能的具体表现。
美育的感性形象性可以感知美的趣味性。美育的趣味性是指对受教育者的吸引力,使其始终对审美的创作与欣赏保持高度热情。从主体方面看,美育的趣味性在于美育过程中对个体特征不同的充分尊重。活动中个性的尝试性对于个体有着高度的趣味,对新奇事物的一种自发的探索冲动是青年人的心理特征,一旦没有探索和尝试的需求感也就没有兴趣,缺乏趣味性。使自发性趣事的美育过程能够充满活力,新颖不同,趣味高涨,全身心的投入自发趣事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从美育趣味性可以看到审美活动的高度个性化的特征是由美育过程的探索性和尝试性决定,只有在不断创造的探索和尝试过程中才能使美育的功能和目的实现。就创作行为本身而言,如何掌握和运用媒介并通过媒介来达到与内心冲动目的相适应的形式就是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反复尝试的过程。在欣赏活动中将感性材料创造成一种有意义的对象并达到某种领悟也是一种探索与尝试,而探索本身就没有统一的标准,美育正是培养创作和探索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趣味性,是受教育者对之感到兴趣而接受教育,并欣然接受。
三、大众传媒时代审美教育与高校艺术审美教育的主体及原因
1.审美教育的主体
在当今社会,影视影像等大众传媒因其具有声文并茂,视觉和听觉的紧密结合使信息传播更为方便,更容易接受,所以成为能被广大群众所能接受认可的主要大众传媒接受方式。而在大众传媒时代,青年人作为大众传媒主要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所以审美教育的主体主要就成了青年人,这些青年人又是国家长期繁荣发展的主体,所以好的审美教育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大众传媒时代的传媒方式对于青年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对于青年人的审美心理、审美品位和价值判断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审美主体具有自主地位,且主要体现在:首先、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具有积极主动性。美的形象本身就让人心情快乐、身心放松,激发审美主体主动“献身”投入,“痴情”追求。其次、就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效应上获得的精神和个性的自由舒展性。审美主体以无法言喻的心态去体验美,在美的海洋里遨游,在美的环境下进行精神上的再创造,从而获得感情和个性自由的舒展。最后是美育实效行为的自由性,既为受教育者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教育氛围,使之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又使受教育者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发挥创造才能。
而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又体现在:第一,审美意识的高度敏感性。青年人因为生理发展,思维活跃、敏捷、跳脱,对于事物充满活力和激情,对新鲜、美好的事物充满渴望,这使得他们极容易被感兴趣的事物吸引目光、拨动情绪。高校青年普遍拥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他们的审美视野相对普通大众比较开阔,在所接触到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中吸收了相对较多的审美经验,增强了更多的艺术感受力,因此他们在生活中对艺术作品更为敏感,审美理解也与常人较之深刻。随着文化修养的提高,青年的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对新颖事物的惊奇感更能激发青年审美意识的敏感性。不仅美的事物可以引发他们的惊奇感,只要是一切能接触到的事物都能激起他们敏感的审美。第二,审美意识的憧憬性。现实是无法满足青年人的需求的,且青年还没有能力主宰世界,他们主宰的是未来。未来和希望有着一定的重合,犹如梦想和理性的关系。对未知性、未来性的渴求和热衷更能表现对美的憧憬。第三,这种憧憬性还表现在青年对想象性的偏爱上。现实未必是可爱的,但想象完全可以是完美的。想象又是最能体现青年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最符合年轻人的自由心理。第四,审美意识的丰富性。青年是人生精力最充沛、最活跃的时期。审美兴趣的广泛性和审美方式的多元性使得体现着审美的丰富性。第五,这种审美的丰富性,还表现在其审美空间的复杂性上。青年人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大胆的探索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决定了审美意识的独特性,青年人随着自尊心的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使得他们在基于自身心理生理状况下对周围的一切有了自己的看法。他们不愿意墨守成规,勇于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这种间接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尤其是信任的人的认可,那么他们就会迅速的将自己的这种看法理念迅速的付诸实践。高校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在审美活动中,就表现为他们的审美的独特性,我们会发现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高校学生往往最先接受,新的服装款式流行后,最先也是高校学生穿在身上,一种新的电子产品新的流行趋势的出现和发展,往往与青年人的喜爱与否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因为这决定能否流行。
高校审美教育的主体除了学生外,还有教师、辅导员和一应的教职工等,因为这些人是学校的管理者、教育者,他们引导着学生的价值观。教会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为人处事的态度,因而他们也需要具有良好的审美教育,一定程度上甚至应该比学生更要了解时代审美步伐和审美特征,要以他们自身建立的艺术审美魅力去影响学生的审美能力。
2.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在高校,学生是网络时代主要适应体,通过网络对外交流。网络作为第四媒体,使得学生可以快捷的了解天下事,而不再是中国传统的“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校园网络文化则是以学生密切关心的事情为主体,无论是校园网站、影视、音乐、动漫等都是在网站内容上占主要地位,这从一方面反映网络文化正成为学生文化的一个集中体现。因为校园文化的环境是校园,从一定方面来说校园网络保持了校园文化的纯净性,且具有学生的独创性,没有太多的社会的勾心斗角。
网络是艺术品的新媒介,成为可以搜索查到审美艺术品和审美教育的资源基地。网络的技术特性决定了艺术品呈现方式是虚拟的,走向歌剧院、音乐会、画廊已经不再成为我们欣赏艺术的主要手段,通过网络就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不同的艺术作品。同时,网络可以数字化精确地复制能被复制的艺术品,模拟三维立体空间效果,让观众犹如身临其境感觉。网络艺术品特性使得艺术品面向的人群主体更加广泛,扩大了人们的艺术视野,加深对艺术品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艺术品的鉴赏水平。
四、高校艺术审美教育的应对措施
审美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一般原则,所以在高校审美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审美目的和审美特征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在高校开展艺术审美教育,是大学时代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要求,是对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丰富与完善,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延续,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有利于地方普通高校形成特色鲜明的公共艺术教育模式。
1.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青年身心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需要知识积累和培养来形成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认识世界的能力,进入高校后,是大学生全面人格建立的关键时期,此时是德、智、体、美均衡发展,尤其是对美的定义有了自己的看法,但是容易片面化,所以需要高校对学生全面人格的培养来塑立起引导作用。尤其是曝露在大众传媒时代背景下,各种社会文化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网络文化的影响。
2.在高校青年中加强审美观念的培养
高校审美教育应该让学生看到自身的审美缺陷,意识到当今大众传媒背景下大众审美的高度,自身与之的差距和对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性。利用大众传媒的优势,以美学理论为指导去鼓励学生实践,通过审美实践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传播美。用美的规律、美的思维完善自我,塑造全面和谐的人格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内驱力量。充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大众传媒为手段去获得自身需要的知识文化,加强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3.加快实施者和接受者的角色转换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起着中心地位,教师的权威在教学中的严肃地位性,但是在当今大众传媒时代的背景下,教师的身份已经不再是一直的主导地位,而是与学生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更多的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而更多倾向于朋友关系。
4.非艺术课程的美育培养
每一门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美学含义,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本专业、本课程的美,使学生真正爱上自己的专业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身学习积极性,不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很痛苦。要建立本专业宏观美、微观美的趣味性。
结语
在大众媒介正在进行产业化改革的情况下,一些传媒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引起观众的注意,各种不好的负面的信息充斥着大众传媒,这些都对人的成长有着令人无法想象的恶劣影响。互联网本身就是信息集合体,所以学生很容易接触到大量负面信息,且没有相应判断能力,很容易被诱惑。因此高校艺术审美教育至关重要,开展有关的艺术审美教育课程是高校进行大众传媒的主要手段之一。总之我国的大众传媒和高校艺术审美教育的道路还很漫长,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参考文献]
[1]厉国刚.大众传媒文化[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1.
[2]包鹏程,孔正毅.艺术传播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3]钟仕伦 李天道.高校美育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陈先元.大众传媒素养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5]张晶.传媒艺术的审美属性[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6]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J].大学文化,2009,(3).
[责任编辑:舟舵]
[收稿日期]2016-02-23
[作者简介]杜凤霞,女,主要从事美术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J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6)03-01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