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

2016-03-19刘文卿

大连干部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刘文卿

(滨州医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山东烟台26400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

刘文卿

(滨州医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山东烟台264003)

摘要:时间和空间是一切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客观的物质存在,其存在形式必然是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要在未来5年内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延展和空间格局,对其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进行定位,对其所处的时间节点和空间基点有个清醒的认识。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维度;空间维度

中图分类号:D61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因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1]这就是说,时间和空间是一切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战略发展阶段,也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其必然存在形式就是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坐标进行定位,找准其时间节点和空间基点,就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精准把握。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维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维度就是人进行现实实践活动的历史维度。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维度,首先要用历史的眼光把握其内涵和价值导向的历史演进、现实基础和未来价值。

(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延展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建立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历史演进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2]“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是因为“小康”生活是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的社会理想的具体描绘。“小康”一词出自《诗经·大雅·民劳篇》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意思是人们有劳有逸,日子就算过好了,那样的社会就“小康”了。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宽裕殷实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深切期待。

“符合中国发展实际”是指小康社会是当代中国人民的现实奋斗目标。邓小平首次赋予“小康”以全新的思想内涵是在1979年12月6日,会见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的,他用了“小康之家”来直观形象地描述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这就首次从生活层面提出了现代化的理想,也描绘了未来20年中国的发展前景。党的十三大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其中第二步战略目标就是“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3]。从此,达到“小康”水平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在对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党做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

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小康目标做了更加详尽的阐述:“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生活资料更加丰裕,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社会服务设施不断完善。”[4]此后,经过“八五”和“九五”十年的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显著发展,到2000年,我国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将千年以来的小康理想变成了现实。但是,“总体小康”作为一种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很大差距。2002年,党的十六大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3],这就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重申了这个奋斗目标,并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差,彰显了我们党的坚定决心和必胜的信心。党的十八大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的更高要求。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同志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5]至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四个全面”的统领,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组合在一起,“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被完整地提出来。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收官阶段,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又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指出:“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6]。“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显示了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决心和信心,也充分体现了党对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清醒认识和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

从时间维度看,小康社会的内涵从“小康”到“小康之家”“总体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一步一步地演进发展。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从千百年来人们的热切期盼中走出来的,是从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历史传承中走出来的,是从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小康社会不仅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基因,也是中国的现实诉求。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建成以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不会因此而结束,它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进步和飞跃。

(二)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理念的沿袭来看,民生是其永恒的价值导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历史的选择,又有其现实必然性,其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其主体向度和价值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为了谁”的问题。

“从时间维度看,它处在由温饱有余向现代化的转化期,这一时期的主线,是以民生为导向的现代化发展;从其基本表象看,它是一种极具动态性的社会形态,随着历史的演进、时间的推移而发展,总是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为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发展准备着必要的条件。”[7]“民生导向”是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的核心理念。从理论渊源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小康的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思想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为基础的,是对这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8]具体说来,邓小平“小康”社会的概念一经提出就以满足人民的期盼作为其价值导向。邓小平的“小康”概念是从生活层面作了规定,即“从生活角度看,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9];并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则是江泽民“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其根本落脚点还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空间维度

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说:“空间不是社会的反映,而是社会的表现。换言之,空间不是社会的拷贝,空间就是社会。”[10]空间维度,是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现实时间维度上的空间分布或空间关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地域覆盖、全人群覆盖、全领域覆盖,都说明了全面建成小康这一社会存在在空间维度层面的“全面性”。

(一)全面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空间维度的基本要义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领域覆盖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全面”,是相对于“总体”小康而言提出的一个概念。根据原国家计划委员会与国家统计局1995年1月联合提出并征求12个部委意见修改完成的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到2000年,我国已经实现各项指标的96%。也就是说,我国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是,当时达到的小康只是总体小康,它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而解决全体人民的温饱问题,在社会各个领域建设“全面小康”势在必行。因此世纪之初,在达到总体小康后,我们顺应人民的要求,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小康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层面的概念。党的十七大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全面小康的内涵在空间层面又得到了丰富和扩充。党的十八大审时度势,及时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期间,“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是未来5年我们要着力完成的战略目标[11]。全面小康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等全领域、全方位的小康社会。

其次,全面小康不仅是指它所涵盖的领域的全面性,还指它覆盖的地域和人群的全面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不分地域”的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足迹遍及全国,也包括农村、少数民族、苏区老区,如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2]。并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时指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13]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时指出:“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14]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把13亿多人全部带入全面小康的坚定决心。

(二)世界各国奋斗目标的一致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空间维度的应有之义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辉煌成就与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文明成果相互激荡。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点从一定程度上说是源于中国要融入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潮流的历史诉求。从空间维度来看,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离不开世界现代文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深受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影响。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交相辉映。造福广大民众,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梦想和期盼,是世界性的潮流。奥巴马在2012年竞选获胜演讲《为了永远的美国梦》中曾热情洋溢地指出:“大家都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上最好的学校,有最好的老师,同时美国在技术以及创新领域继续执世界之牛耳,并因而,诞生更多的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德国总理默克尔在2013年5月也曾经讲:“发展经济是为了服务人类,造福人民”;2013年2月,韩国总统朴槿惠在就职演讲中谈及的“国民幸福”,就是指国民“年老时可以安居,养子女没有顾虑”。

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科学把握中国的现实国情,而且始终把握时代潮流和世界变革的大趋势,始终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上发展。”[15]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与空间的实然约束

“实然”就是指事物的现实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所以首先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现实状态的约束,不能跨越时间和空间而存在。因此,要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就要在精准把握其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准确定位其时间和空间坐标,把握其时间节点和空间基点。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在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前曾深刻地指出,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其中,“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和“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就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和空间坐标。

(一)“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处的重要时间节点

“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11]“十三五”时期就是这个决定性阶段的收官阶段,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整整五年的时间。在这关键的五年里,我们“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形势非常严峻。正确地分析和判断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科学定位和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政策措施,“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11]。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现实规定性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既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倒推,厘清到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任务,又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办法”[11],就是从时间的“顺推”和“倒推”中找到其准确的时间节点。

(二)“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空间基点

当代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首要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经世界第一。2014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亚洲开发银行《亚洲经济形势展望2015》报告指出,2015年中国对亚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到2020年我们将要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就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16]的小康社会。届时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将会更大。正如土耳其中央银行北京经济参赞尤科赛尔·戈迈兹2015年4 月10日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的: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本身,就是对全球经济的巨大贡献。可见,中国越来越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已经从一个追随者变为一个主动引领者和引导者。

在全球治理的大环境中,找准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的空间基点,有利于为如期建成小康社会擘画蓝图、指明路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的规划,首先强调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把开放发展放在新的发展观的一个主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提出了“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表明中国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空间位置的定位和把握。

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和空间基点,就是在把握现在的基础上去创造未来,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绘就蓝图。“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确立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而中国人民“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则是全体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如期完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正是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49.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廖盖隆,庄浦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年史(1949-200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4-12-15(1).

[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5-10-30.

[7]岳彬.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思考——基于“十二五”的历史起点[J].学术论坛,2011 (1).

[8]辛向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三大基本逻辑[J].求是. 2015(11).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5-10-30.

[12]习近平.习近平到河北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31.

[13]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侧记[N].人民日报,2015-01-19.

[14]习近平.把革命老区发展时刻放在心上——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侧记[N].人民日报,2015-02-13.

[15]辛向阳.“四个全面”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J].理论导报,2015(3).

[16]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0-30.

[责任编辑:于洋]

作者简介:刘文卿(1979-),女,汉族,山东临朐人,滨州医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收稿日期:2015-12-13

文章编号:1671-6183(2016)01-0005-04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关于学习型社会建设与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探讨
长征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源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途径
坚持绿色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作用
发生逻辑、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多维透视
如何有效发挥离退休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实施“十个全覆盖”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加强农民有序政治参与,助力小康社会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