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绿色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作用

2016-12-27赖聪聪

学理论·下 2016年11期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绿色发展十三五

赖聪聪

摘 要:绿色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它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同时吸收了古今中外的先进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加强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是解决当前生态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绿色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005-02

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党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上升,但生态危机却逐渐威胁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经济建设是首要任务,但绝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作为经济发展的代价。早在2005年,习近平同志就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因此,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绿色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民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这不仅指物质生活,同时也包含人民的精神生活。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全面”。具体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与消费模式。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已大幅增长,人民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丰富和改善。但是,工业化与现代化建设并未在实践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雾霾、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等生态环境问题都是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果。人与自然的非和谐状态已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的重大障碍,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挑战。据研究,曾在古丝绸之路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楼兰古城最终消失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古人对罗布泊的过度开发使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导致古城最后消失在漫漫黄沙中,留下一片废墟引人遐想。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生态环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切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举措都违反客观规律,不利于人的发展。

面对当今环境现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这里“绿色富国”就是要重新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把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生态平衡,全面小康。从内涵来讲,绿色发展解决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把生态健康、资源节约作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这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创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二、绿色发展理念的思想来源

绿色发展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以及西方文化中的生态理念而形成的发展观念。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思想

19世纪的欧洲在工业革命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西方国家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马克思深刻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虽然他并未系统地提出生态理论,但在他的著作中仍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

1.马克思科学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1]56-57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保障。自然为人类提供了必需的生活生产资料,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人类通过劳动,在对自然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中,改变了自然的面貌,使自然界打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因此人类的生存仍无时无刻不能离开自然,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基于此,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不应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应与自然和谐相处。

2.对资本贪婪性的批判中蕴含生态思想。马克思说过:“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产阶级为了筹集更多的资本以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从而采取强制和暴力手段开始对自然资源进行疯狂的掠夺,土地、空气、水源、森林等等自然资源被人类恣意占有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浪费,因此一些地区受到了自然的惩罚。英国是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是生态破坏最严重的地方。曾经鱼虾成群、碧波荡漾的英国泰晤士河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由于工业废水恣意排放,水质严重恶化,被称为“臭河”。“18世纪开始,随着两岸居民的增加,以及造纸厂、肥皂厂、制药厂的建立,废水和污染物被源源不断地排入河中,河水开始变得污浊不堪,并发出阵阵臭气,肮脏的河水还造成沿岸地区疾病流行。”[2]这种无止境的贪婪,无视了生态的重要性,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挑战,因此我们不能放任对资本的贪婪。

3.马克思告诉我们规律的重要性,不遵守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一方面人对于自然具有主观性,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1]53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人存在着制约性,人类若为了自身生存,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物质资料,必然会引发生态危机。

4.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对保护和改善环境做了相关论述。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3]之后,毛泽东发起了“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以及“美化全中国”的号召,这些思想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认真梳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难发现古人的诗词歌赋中都包含着大量的自然情怀,这些诗句描述的内容,是古人最原始的生态意识,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来源。《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4]167、“鸿雁于飞,肃肃其羽”[4]259,既描写了植物的俊,更包含了动物的灵,充满画意的语句体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敬意。老子用“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63告诉我们宇宙由道、天、地和人组成,并且人居于末。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人类不是自然的统治者,而是组成世界的一员,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应遵循自然规律。此外,还有“天人合一”“仁民爱物”等等都包含了古人最原始的生态理念。

(三)近代西方的生态运动为我国带来反思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人类因破坏环境,在世界范围内先后发生了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等八次轰动世界的公害事件,造成大量人群发病和死亡。八大公害事件的发生,逐渐引起人类对环境的关注,生态学家、医生、律师等群体纷纷参与到生态运动中。同时,西方国家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使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代替了传统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模式,人们更加关注生态环境建设,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了山清水秀天蓝。在这过程中,之前被称作“臭河”的泰晤士河得到了治理,鱼儿们又回来了。生态运动推动了各个国家环保意识的发展,也促使我国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建设固然重要,但不能建立在危害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付出极其昂贵的代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绿色发展。

三、坚持绿色发展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探索

绿色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我国已经提出了相关的政策,但绿色发展仍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展。因此,我们要坚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迎来生态文明建设质的飞跃。

第一,加快民众绿色价值观的培养,用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宣传教育。近几年,随着雾霾现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生态危机逐渐进入到普通民众的视野,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对生态的破坏是出于没有树立绿色价值观念。缺乏绿色生态知识,人们就很难在生活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因此,除了对在校学生加强生态观教育之外,我们还要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生态伦理教育、生态法制教育、生态忧患意识融入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使绿色生态观教育贯穿于人的整个生活过程。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通过举办世博会及其相关活动,不仅使人民群众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关注了生态问题,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同时更能引起全社会高度聚焦环境问题,号召全社会的人民群众坚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二,倡导绿色消费,以低碳节约作为主要生活方式。绿色消费,并不是消费绿色,而是保护绿色。绿色消费以保护环境为基本内涵,在追求自身健康的同时,我们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生存需要,地球是属于全人类的,每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地球资源的权利。现如今中国在经济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人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都大幅上升,倡导绿色消费,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我国绿色消费虽起步较晚,但也有一定的成效。“限塑令”、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行为使绿色消费理念在我国得到广泛的推广。但绿色消费理念的践行仍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我们要提高绿色产品的供给力度、降低绿色产品的入市难度,通过各种途径不断鼓励民众绿色消费,构建低碳生活方式,用更加积极、合理的消费模式建成小康社会。

第三,健全绿色发展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治理力度。1989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通过了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虽然我国对于环境的保护有一定的举措,但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对于环境法的重视还有待加强。在媒体报道的案件中,因破坏环境而被法律制裁的案件数量远低于民事和刑事案件的数量,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群众对环境法的认识和敬畏程度。目前,环境保护法属于社会法的范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绿色发展是重要的发展理念,应将《环境保护法》写入《宪法》中,从立法的角度提高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地位。此外,加强资源使用规定、生态补偿制度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大力发展绿色科技,多措并举贯彻清洁生产。在市场中我们会发现,绿色产品的价格往往高于普通产品的价格。以最常见的小油菜为例,据调查2016年1月30日在北京某超市中,有机小油菜每斤19.49元,普通小油菜每斤3.99元,二者之间相差近5倍。作为普通民众,在对绿色产品缺乏科学认知的情况下自然选择价格便宜的产品,因此昂贵的价格成为普通民众坚持绿色发展的障碍。所以,大力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降低绿色产品的价格,提供更多符合绿色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的产品供大家选择比较是人们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一项保障。同时,企业或者农户在生产劳作的过程中,要带头做好清洁生产,注重节能减排、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对于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企业可以以征收环保税的形式促使企业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

第五,政府要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加大社会绿色生态建设力度。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6]189政府的一言一行,对普通民众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政府向民众倡导的理念,自己要做到率先垂范,才能影响、号召民众争相效仿。比如,在办公场所使用节能产品、在办事大厅为民众提供回收废旧电池的窗口等等,这些行为看似渺小,却可以深入到群众的内心。同时,政府可以把民众纳入到监督层面,使政府的决策、政府官员的行为受到民众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监督和制约。此外,人的思想观念往往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的,可以说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绿色发展的背景下,政府为民众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绿色文化,有助于唤醒人们保护自然的欲望,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被广大群众接受并践行。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赵阳.泰晤士河鱼儿又回来了[N].世界新闻报,2005-03-11.

[3]毛泽东.论十大关系[N].人民日报,1956-12-26.

[4]诗经[M].王秀梅,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5]老子[M].饶尚宽,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6]论语[M].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猜你喜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绿色发展十三五
发生逻辑、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多维透视
如何有效发挥离退休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实施“十个全覆盖”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