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解蔽”到“无蔽”的跳跃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论视域下的真理观及其超越

2016-03-19冯德浩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358

大连干部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真理海德格尔自由

冯德浩(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从“解蔽”到“无蔽”的跳跃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论视域下的真理观及其超越

冯德浩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358)

摘要:真理问题是海德格尔哲学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以往真理问题被定位于认识论范围,“符合”是真理的本质。而海德格尔前后期对真理有不同的理解,由前期此在的真理到后期存在的真理,由解蔽到无蔽。海德格尔为真理奠定了一个存在论基础,并将真理转向了语言和艺术,由此体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诸多超越。海德格尔的真理观不仅实现了对传统真理观的转向和超越,同时也对整个西方哲学的转向和发展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海德格尔;解蔽;无蔽;真理;自由

从古至今,真理问题一直是哲学家热衷讨论的话题,对于一代哲学大师海德格尔也不例外,但由于每位哲学家的哲学理论和哲学运思方法的不同,由此得到的真理观也不尽相同,历史上曾出现过几种不同的真理观,如符合论、融贯论、实用论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梳理西方哲学真理观的发展历程,从而体现出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真理观的继承发展和超越。

一、海德格尔真理观的思想缘起及传统真理观的思想发展

“真理”一词源于古希腊文aletheia,原意为“去蔽”,即去除遮蔽,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因此,对古希腊哲人来说,追寻真理也就象征着对万物之本源的追求。

(一)古希腊真理观

在西方哲学发展中,巴门尼德首次把存在和真理联系起来。他认为,存在是惟一的真理,正如其在《论自然》残篇中所说:“一条是存在而不能不在这是确信的途径,与真理通行;另一条是非存在而决不是存在,我要告诉你,此路不通。非存在你不认识也说不出,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1]巴门尼德的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真理思想,正是海德格尔真理思想的渊源所在。苏格拉底转变了真理观的基础,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实现了哲学研究重点从自然向人本身的转变,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命题。他认为,只有认识了人,才可能认识真理,并以“善”为最高真理;同时他提出的精神助产术显然就已经涉及到语言与真理的问题,对海德格尔的语言观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哲学的全部源头就在于柏拉图前的古希腊,他诸多的思想也体现了其向之复归的愿景。柏拉图区分了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认为真理的根源是理念,作为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又将“善”的理念提升至本体论的高度,从柏拉图开始,在场的形而上学也建立起来,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由此开始。符合论是亚里士多德的基本观点,“灵魂的‘体验’,‘表象’,是物的肖似”[2]。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的心灵生来只是一块腊块,观念是对物的符合。由亚里士多德开始,这种符合论真理观逐渐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式。

到了黑暗的中世纪,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统治了人的思想领域,上帝的概念被无限提升,真理概念也以一种畸形的方式被上帝所代言。

(二)近代认识论真理观

中世纪过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加之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经院哲学受到猛烈冲击,与上帝同义的真理概念被一种科学化的普遍知识所代替。这一时期,真理观发生了两个重大转变,一是哲学研究从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变;二是知识论成了认识论的主题。但这一时期由于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分歧,真理问题也丧失了统一性,建立在了二分化思维的基础之上。

近代哲学的奠基人笛卡尔将“天赋观念”作为真理的源泉,他秉持怀疑一切的态度,提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一伟大命题,树立了人心的中心地位。笛卡尔从根本上打破了西方中世纪以来各类外部权威对人心的支配,清除了人们认识的各种障碍,也由此奠定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康德发动了哲学界的“哥白尼革命”,调和了经验论与唯理论,将以往的认识符合知识转向了知识符合认识,弘扬了人的主体性。同时,康德的自然向人生成,人为自然立法思想也进一步地强化了人类中心主义。尼采的真理观源于其权力意志本体论,因此尼采认为,权力意志高于一切,真理也不例外,真理仅仅是权力意志的工具。因此,“真理,这个概念是没有道理的,真理是一种驳不倒的假说。”[3]尼采的真理观是从否定符合论真理观入手,认为人类的真理是人类无可辩驳的错误,并认为艺术高于真理,人类中心主义也发展到了顶峰。尼采的思想或多或少影响了海德格尔,但尼采把权力意志作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一切世界、意志、激情的源泉,归根到底还是一种传统的形而上学思想,所以海德格尔把尼采称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

从古希腊到近代哲学中,真理问题一直被划归到认识论的范围,传统理性主义和传统神学,都在追求一种具有现成规定性的永恒真理,而忽略了人生存的历史的一面。因此,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视域下的真理观开辟了一种新的思路。

二、海德格尔存在论视域下的真理观

关于真理问题,海德格尔的前后期有侧重点的转变,出现了从“解蔽的真理”到“无蔽的真理”的跳跃。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哲学的终结,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海德格尔提出了他独特的存在论真理观。

(一)此在——解蔽的真理

海德格尔在其早期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真理是此在的揭示活动。海德格尔重新解释了古希腊的真理概念,从哲学的词源上分析,哲学原意为爱智慧,即追求真理,但从近代哲学家真理观的认识演进来看,真理被理性主义所控制,理性成为至高无上的终极标准,与神学无异,因而海德格尔将之称为理性神学。理性神学之下的真理观建立在主客二分相符合的基础上,而与这种主客符合论认识方法不同的便是现象学的方法,即“面向事情本身”,因此只有把真理问题纳入到关于存在的问题中才能解释清楚,因而海德格尔将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称之为此在。此在的本真展开状态即“在世”。只有通过此在的展开状态才能达到最源始的真理现象,真理是此在一种本真状态。对于海德格尔而言,真理并不是什么现成或者具体的东西,真理只有在澄明之中,才是有意义的。“我们必得把无蔽思为澄明,这种澄明才首先允诺存在和思想以及它们互为互与的在场”[4],也正是海德格尔思想中所蕴含的内在张力,促使了海德格尔运思方式和对问题切入点的转变。

(二)真理的本质是本质的真理

在海德格尔后期,他对真理的理解不是单纯的去蔽,而是遮蔽的无蔽,只有在遮蔽与无蔽的争执中产生的澄明之境,才是更源始的无蔽。澄明之境亦是自由之境,自由并非人的一种属性,澄明之境也并非一种现存的状态,真理的自由在于人进入存在者的敞开性。其次,遮蔽有源始的遮蔽,这种遮蔽之遮蔽,我们称之为“神秘”遮蔽是无蔽的不动心脏。而在解蔽的过程中,也总不免发生遮蔽,我们称之为“迷误”,所以存在总是在遮蔽与解蔽之中。“真理意味着作为存在之基本特征的有所澄明的庇护,真理之本质问题的答案就在于下面这个命题:真理的本质即本质的真理。”[5]231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将真理作为此在的本真展开状态,仅当此在在,才会有真理。“人是被存在本身抛入存在之真理中的,人在如此这般绽出地生存之际守护者存在之真理,因为按照存在之天命,作为绽出地生存者必须守护存在之真理。人是存在的看护者。”[5]389

(三)艺术的本质就是真理自行设置入于艺术作品之中

真理既然无法通过认识而获得,那如何通达真理呢?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这篇文章中给出来了答案,在这里,海德格尔引出了艺术。传统观念中的艺术往往认为,艺术是美的或者是与美的东西相关的;而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唯有艺术作品能够通达真理。海德格尔首先对作品和一般的物进行了区分,传统对物的界定是把物作为一个对象,以主客二分观点为基础的。海德格尔分析了造成这种认识的原因:罗马——拉丁思想对希腊词汇的继承和汲取,使基体成了主体,呈放者成了实体,特征成了属性;而这些翻译的背后,隐藏着希腊经验向另一种思维方式的转渡。“罗马思想接受了希腊的词语,却没有继承相应的同样原始的由这些词语所道出的经验,即没有继承希腊人的话。西方思想的无根基状态即始于这种转渡。”[6]8作品不同于单纯的物,单纯的物会消失,而作品中的物会得到保存。在保存中作品打了敞开之境,存在者通过作品进入了它的存在之无蔽中,无蔽即是真理。“艺术作品以自己的方式开启存在者之存在。在作品中发生着这样一种开启,也即解蔽,也就是存在者之真理。在艺术作品中,存在者之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艺术就是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中。”[6]25也就是说,存在者存在的无蔽之真理只有在作品中才显现。因此,海德格尔用了一部不属于表现性艺术的作品——希腊神庙的例子来说明作品和真理的关系。海德格尔举了神庙的例子意在表达艺术作品的作品之所以为作品的两大本质特征:建立世界和制造大地。“作品在自身中突现着,开启了一个世界,并且在运作中永远手持这个世界”[6]30,作品张开了世界之敞开领域。世界建基于大地,但又意图超越大地,世界不能接收锁闭,而大地本质上却是锁闭者,两者截然不同,因此世界和大地始终处于争执之中,这种争执便是存在者之真理。

海德格尔指出,存在的真理向存在者的真理的生成过程,是通过艺术作品来实现的。“作品建立着世界并且制造着大地,作品因之时那种争执的实现过程,在这种争执中,存在者整体之无蔽状态亦即真理被争得了。”[6]42作品的本质就包含着真理的发生,海德格尔由此转入了对作品的创作与保存,也就是真理如何把自身设置入作品的论述之中。首先,创作就是存在的真理通过裂隙被固定于形态之中。争执是一种裂隙,这种裂隙是在作品中实现出来的争执,裂隙必然要把自己置回到大地中并且被固定起来成为是形态。“作品的被创作存在意味着:真理之被固定于形态中。”[6]51因此,作品的被创作存在就是真理通过裂隙被固定于形态之中。其次,作品的被创作存在寓于作品之中,并形成一种“冲力”,显示并且保存着作品的作品存在。作品被创作存在产生的“冲力”使作品能够得以稳定持续的呈现和保存。作品既然有创造者就必然有保存者,但海德格尔所指的保存不是我们传统理解上的保护和收藏,而是指参与并逗留于作品所开启出来的敞开领域,即在真理的发生过程之中。真理的现身需要通过创作,通过“裂隙”来勾画,才能诉诸于“形态”。同样,保存也是积极地纵身于敞开性中,守护作品开启的真理,因而海德格尔的保存一词相当于现在的鉴赏。此外,海德格尔认为艺术是历史性的,“艺术作品的本源,同时也就是创作者和保存者的本源,也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性此在的本源”[6]66。但还是要强调作为无蔽状态的存在之真理与作品所传达出来的艺术之美并不一样,美属于真理的自行发生。最后海德格尔认为,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藉此海德格尔又转向了语言之说。

(四)语言是存在的家

海德格尔后期的真理思想以语言学转向的形式展开,他认为,艺术本质上是诗。传统的语言观往往将语言作为一门知识或者将之归为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海德格尔将语言作为存在之真理的发生,海德格尔并不想建立一种元语言,而是要依循语言的经验,“经验意味着即在行进中,在途中通达某物,通过一条道路上行进去获得某物”[7]159。我们要找到一条通往语言之路,对于语言我们需要倾听,语言也离不开说,这个“说”不是指我们日常理解中的口腔器官的震动,而是“道说”。道说不是说,道说“即逻各斯——即显示着让存在者在其‘它是’中显现出来的道说”[7]236。任何存在者的存在都在词语之中,语言是存在的家。

思是一种自行道说,思与诗处于一种近邻关系,这种切进便是大道,大道作为道说而运作。在道说中,语言许诺它的本质,道说即是让我们通达语言之说,道说让我们通达存在之真理。

三、海德格尔生存论真理观对传统形而上学真理观的超越

早在公元前9世纪的古希腊神话中,就已经提到了生成性的概念,海德格尔关于真理的运思将对无蔽的真理的追问和对存在的追问紧密结合,一同展开,体现其哲学思想的源头和向古希腊传统的复归。海德格尔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在遗失了古希腊源头下的堕落发展和对存在的遗忘,进而在对源头的回溯过程中敞开了存在之真理的本真的可能性。海德格尔存在论上的真理观对缺少存在论基础、建立在无根的本体论上的传统真理观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拥有诸多的超越之处。

(一)建立了存在论视域下的真理观,打破了传统二分化的思维模式

在海德格尔之前的传统真理观,不论是古希腊哲人们将真理作为理性的认识,还是由亚里士多德肇始的符合论真理观,或者近代经验论唯理论者所追求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这些真理观的共同点都是将真理作为认识论的范畴,在认识论的视域下研究的,这是一种典型的二分化思维模式,因此传统形而上学遇到了无法突破的障碍,无法走下去了。而在海德格尔眼中,真理和存在是分不开的,真理与存在息息相关,真理的认识论意义也是从真理的本体论意义中衍生出的,因此海德格尔实现真理问题从认识论向本体论的转向,使真理问题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建构了存在论视域下的真理观。

(二)由现成性真理转至生成性真理

传统形而上学二分化的思维方式下的传统真理观往往把人的理性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当作真理,这样的真理就是静止的,现成规定性的。而海德格尔的思维模式是动态的,建构性、生成性的。对海德格尔而言,建构这个过程本身比建构出什么结果更为重要,真理是一种去蔽,去蔽的重点不是它揭示出什么,重点是它正在揭示。真理是一个发生之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现成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海德格尔这种生成的动态思维方式把名词性的真理变成了动词性的真理。

(三)将真理引入语言和艺术

传统形而上学认为真理的获取途径在于人的理性认识,而海德格尔将艺术作为通达真理的途径,将真理引入到语言和艺术。而全部艺术的本质真谛就是诗。海德格尔这里的诗并不是指狭义的文学意义上的诗,而是广义上的囊括绘画、雕塑、音乐等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这些各种各样的艺术都是真理的显现。在海德格尔那里,诗是真理之澄明着筹划的一种方式,即诗让存在者之无蔽进入敞开领域之中,诗让真理发生,让存在者存在。

结语

海德格尔不仅在真理问题上实现了对传统真理观的转向和超越,更重要的是对整个西方哲学的转向和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海德格尔实现了对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颠覆和对近两千年来形而上学彻底的解构和清算,也为哲学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新的方向和出路。海德格尔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二分化思维方式的批判,揭示了传统真理观主客二分的局限性,也点出了传统形而上学走不下去的顽疾,并且他将真理奠基于一种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整体性基础之上,开辟了整体性思维方式之先河。这种崭新的思维模式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更为生活在当下的现代人展示了一种泰然处之的处世态度和生存方式,引导人们重新审视一些关于人自身精神世界和生存状况的问题,指导人们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并对后来的生态伦理学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思考与论证。

参考文献:

[1]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92.

[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247.

[3]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699.

[4]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M].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83.

[5]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海德格尔.林中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责任编辑:于洋]

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83(2016)05-0011-04

收稿日期:2016-04-23

作者简介:冯德浩(1990-),男,山东曲阜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西方哲学。

猜你喜欢

真理海德格尔自由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换个角度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
潜伏在应试教育背后的“真理”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