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群众工作水平的提升路径探析
2016-03-19○李威
○李 威
网络时代群众工作水平的提升路径探析
○李 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也迅猛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止2016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了7.1亿人,并且还在不断增加。网络时代背景下,通过互联网平台走群众路线,业已成为新时期群众路线的重要方式,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对此做了很好的探索与实践,如领导信箱、政务微博、网络问政等,但也面临不少新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创新,并提升群众工作水平。
一、网络时代群众工作的特征
在新时期,面对人数众多的网民群体,许多政府部门通过开设留言板、微博、论坛等形式在网上了解民情民意,回答网民的疑问,解答网民的难题,与网民进行沟通交流。这既是网络时代背景下群众工作的创新与实践,也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群众工作任务。
(一)联系群众更迅速
目前,互联网已成为群众意见表达的最大平台、热点难点问题的集散地、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纽带和渠道。只要符合法律法规,每个网民都可以通过网络合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并可对党和政府的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网络具有信息传播快捷高效的优势,各地政府正在积极推行电子邮箱、政务QQ、微博、微信等网络公众服务平台,通过这些平台群众可以了解当地政府的服务指南,进行办事咨询和诉求反映,实现了政府和群众的零距离接触和无时差联系,架起了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快速通道。
(二)服务群众更高效
互联网方便、快捷、低门槛的特点,已经成为群众反映民生诉求的便捷途径。即便是偏远贫穷地区的群众,凭借互联网也可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资讯和政策,接受诸如远程教育、医疗等服务。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通过开设网络政务平台,拓展网上办事、网上审批、网上查询等功能,真正实现“群众少动腿,信息多跑路,事情快办结”。如一些地方政府借助“互联网+”高效、便捷的优势,积极创新农村电子商务运行模式,实现农产品“家门口营销”,为更多的农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指尖服务,搭起便民服务新桥梁。各地信访部门依托互联网载体,将“信、访、电、网”等形式反映的信访事项全部纳入“阳光信访”系统,统一流转,规范了信访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群众监督更便捷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现已成为群众行使监督权的重要载体,正在逐步代替传统媒体的监督。群众监督通过互联网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不仅快速、便捷,而且廉价、高效。广大群众包括大多数网民生活在基层,对民生的疾苦、人民的需求感受最深,了解最多,自然最有发言权,网上留言、发帖、投诉等已经成为监督各级政府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地方领导留言板”这种民众提问题、党政机关解决问题的做法,就是一种很好的群众监督形式,成为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的有力补充。对于一些热点新闻,网民可足不出户便可知晓最新消息,动动手指即可发表评论和意见,甚至可以通过网络舆论监督政府决策的执行。
二、网络时代做好群众工作面临的挑战
当前,互联网迅速普及,人民群众形象地说,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和发言人”。网络已经成为大部分群众反映意见和诉求、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但网络传递信息迅捷、覆盖面广、互动性强,具有很强的放大效应,使一些突发事件回旋余地减小,反应时间缩短,给群众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一)网络知识滞后
近年来,虽然不少党员干部的网络知识和应用能力明显提高,但现实中有些干部上班工作忙、下班业余时间少,不善于上网,不经常上网,网络知识与广大网民尤其是群主、网红相比,大都属于“新手”“菜鸟级”,不能相提并论。据有关部门对当地党员干部2015年上网情况统计,党员干部上网率超95%,但85%的人只是上网看看新闻,40%的人不会使用QQ、微信等新型交流工具,参与论坛交流的人只有5%。有些党员干部网络知识滞后,没有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不熟悉网络语言,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不同程度存在“网络恐慌”心理。面对网民正常的权利诉求,像“暂无意见”“谢谢关注”“已阅”等“雷语雷事”不时出现在网络上,很容易引起群众的误解,失去政府的公信力。
(二)互动交流不足
有些地方党员干部对网络时代背景下群众工作的形势不理解,习惯了等老百姓上门来解决问题,而不主动地查摆问题,不主动转变工作作风,衙门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消除,运用网络服务群众的能力严重不足,还停留在等客上门的服务层面上。网上与群众的互动交流平台不足,层面不够广,程度不够深,效果也参差不齐。虽然很多地方政府都开通了官方网站,也尝试了网络问政,但是也存在不少“僵尸网站”“空城网站”等,很多地方网络问政没有形成制度化,干群桥梁作用发挥不明显,政府与网民之间的互动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舆论引导困难
互联网时代的最大特征就是信息传输呈现“爆炸式”,控制起来非常困难。群众可以随时随地传输信息,来源也更广更及时。网络的迅猛发展加速了社会思想意识的多元多样多变趋势,催生了许多非理性、非制度化的网络政治参与现象,对传统舆论引导格局带来了深刻冲击。有些地方党员干部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认识不够,认为网络民意是虚拟的,不可理喻的。一旦在网上发现不良的信息,习惯采用以往长期使用的堵、盖、封等手段,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导致“小事情”演化为“大事件”。特别是病毒式传播的负面消息和谣言极具感染力和煽动性,加上敌对势力利用网络鼓动渗透,容易引发群体性、政治性突发事件。
(四)网上信访不畅
网上信访是一种新兴的信访形式,与之相配套的工作体系和保障措施有待完善。网络实名制处于探索阶段,其它的相关网上信访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当前社会上涌现了众多的“高人”、法律工作者、常年上访户等为其他信访人出谋划策、“指点迷津”,无节制的上访,越级上访,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上访日渐增多。网上信访工作量大,必须要有专职的人员方可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但是有些地方信访干部职数偏少,信访干部对网上信访缺乏业务指导和规范,难免会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网络上恶意煽动、“指点”他人散布各种各样的信访信件,导致网上信访总量居高不下,处理难度增加。对于网络信访投诉,有些部门和单位因为怕担责任,怕答复错而采取轻描淡写、敷衍塞责的方式应付信访人,造成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五)网络文化不齐
网络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作品。开不开博客,建不建微信圈,写些什么内容,都是由网民自己决定。因相关立法的滞后,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限制那些言语不通、思想低俗的作品,所以导致网络作品良莠不齐,网络色情、暴力等违法行为泛滥。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网民的素质良莠不齐,网络文化的质量难以保证,虚假信息充斥网络,真假难辨,甚至网络恶搞成为时尚。网络提供了海量的免费信息,可是网民无法有效甄别网上信息,这样就给网络违法投机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当前网络文化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人才队伍匮乏,业务素质有待提升,导致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社会对网络文化管理的认同度不高,都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三、网络时代提升群众工作水平的路径探析
(一)加强网络知识教育
在网络时代,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基础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载体快速、便捷、海量地获取信息,否则就是“网盲”,会被社会所淘汰。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党建网、政务网建设,广泛开展网络问政、网上民意调查等活动,鼓励主要领导开通政务博客,提高网络运用水平。要在服务群众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与网民打交道的意识和能力,增强运用网络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结经验教训,对党员干部开展网络事件案例教育,推动各地各部门“一把手”定期与网民开展在线交流,建立突发事件网络首发和日常回复机制等,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干部参加网络知识培训,使各级领导干部的网络知识水平能够大幅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学习网络新知识,思想随“网”而动,走出对网络的认识误区,学习网络、热爱网络、运用网络,把网络变成联系群众的一条绿色通道,成为开展群众工作的最有效方法。
(二)完善互动交流平台
网民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网上社情民意往往代表大部分群众的利益诉求,因此,各级政府必须主动开辟网上互动交流平台,与网民实现有效沟通交流,增进共识。第一,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各地要通过设立书记市长信箱、网络发言人、政府论坛、在线回复,开展文字、音频、视频等在线访谈活动,让网民充分表达意见和诉求,切实把网络当作了解民情、听取民声、体察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渠道,充分发挥网络交流平台的积极作用。第二,积极推进网络问政。及时开展意见征集、网上调查、社会听证活动,推动科学民主决策。对于医疗、教育、社保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都必须问需于网、寻策于民。如南京市建立政务微博,对涉及民生民情的决策部署和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实时发布,广泛征求网民意见。第三,推动网上网下对接。促进网上诉求与实体服务、矛盾调解无缝对接,推动网上问题网下解决。如南京市普遍建立了政府热线网络版、网上居委会、网上派出所等互动服务平台,可在线办事服务300余项,并完善了在线申报、办事查询、在线咨询等服务功能。
(三)强化网络舆论引导
正确、有效、及时的信息发布是引导网络舆论的最直接路径之一,也是避免炒作、消除谣言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围绕社会热点,有针对性、前瞻性地开展主动引导、正面引导、深度引导网络舆论工作。在与网民交流中,要使用网络通行的语言方式和特点,不能严词说教,不能官话套话连篇。第一,要注重信息的公开性、透明度。在重大舆情发生时,政府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发布真实的、权威的信息,解读舆论事件中深层次的意义,利用网络媒介参与舆论表达,进行舆论引导,掌握主动权。同时,网络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手机报等快速跟进,形成立体式发布网络,实现信息全公开,人群全覆盖,快速形成主导舆论,将传言淹没在真实信息的“海洋”里,不给谣言留死角。第二,培养论坛版主、网络舆论名主持人和名评论员,既要把关又要导航,积极引入具有权威性的社会主流意见,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正面回应社会质疑和纠正错误信息,有效主导网络舆论导向。第三,健全法律法规,推进网络相关法规的立法进程,推动其更好地为联系服务群众所用。积极把“互联网+群众工作”纳入到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上,加强对网络发帖、交流、跟评、转播等网络行为的监管,坚决打击“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等制造和传播谣言的行为,维护正常的网络秩序,净化网络舆论空间。
(四)规范网上信访工作
网上信访是新时期的一种新型的信访渠道,必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规范网上信访,约束、惩处非法网上信访,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确保网上信访标准化、制度化。严格按照《信访条例》等相关规定,依照“急事快办、特事先办、易事即办”的工作原则,规范“网上受理-网下办理-网上反馈”各环节,通过落实责任、明确时限、确定目标等方式处理好网络诉求。对反映属实的问题,要尽快在网上公布办理结果;对暂时无法处理或短期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做出合理的解释,及时疏导群众情绪。信访部门要采取网上督办、电话督办、上门督办等多种形式,确保群众网上信访“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感到网上信访解决问题更方便更实惠。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在平台首页醒目位置将网上信访须知、注意事项等内容置顶,引导信访人理性、依法、有序表达诉求,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理性信访、依法信访、阳光信访。对网上随意上访、不实信访、虚假信访等别有用心、图谋不轨、情节严重的人员实施行政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对被他人蛊惑非法信访的人员以说服教育为主,依法规范信访秩序。
(五)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已成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坚持以先进文化引领网络文化,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强化正面宣传,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引导网民依法、理性和文明上网,争当遵纪守法的好网民,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第一,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推动网上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剧场等建设,努力构筑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阵地,开展普法网络宣传,倡导文明风尚,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第二,推进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各地大力创作和传播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积极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网民、贴近生活的网络文化主题活动,引导社会热点,弘扬新风正气。第三,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大力实施网络文明工程,培养网络文化的中坚力量,进一步强化政府宣传部门的“把关“作用,通过党建网、党报网、政府官网等骨干力量来引导网络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注重行业自律和网民自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互联网协会,强化互联网企业和社会的责任。
(作者单位 湖北省京山县信访局)
(责任编辑 田莺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