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及其政治参与的主要特点

2016-03-19○徐

党政干部论坛 2016年12期
关键词:非公有制知识分子群体

○徐 军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及其政治参与的主要特点

○徐 军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领域成长起来的一个新的知识分子群体,主要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管理技术人员、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和技术人员、民营中介行业的专业人员、民办社会组织的管理和专业人员、自雇知识分子等[1]。目前这一群体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参与政治生活也很活跃,执政党也给予了高度关注,早在2000年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就明确将“自由择业的党外知识分子”纳入统战工作范围,2006年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又将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并列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要组成部分,2015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又对做好两新组织中的知识分子工作做了明确规定。然而,学界对此的研究却并不多,特别是对于这一群体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参与的主要特点,尚未见明确的归纳。笔者拟根据该群体在新世纪以来发展的基本状况,结合在武汉的实证调研,及与其他相关群体特别是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比较,对此作一初步的分析。

一、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主要特点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尽管群体众多、行业不一,但由于其共同的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共同或相似的社会资源占有状况,在来源、年龄、性质、规模、分布、流动、收入、文化、政治面貌及思想等方面仍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

第一,从来源来看,我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经历了一个历史性变化: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其产生和初步发展阶段,其主要来源是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下海的人员,基本上是体制内干部和知识分子;进入新世纪后,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开始直接进入非公有制的经济和社会组织,逐步成为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重要来源。笔者曾在武汉作过一次调研,在“初始职业”这个问题上,选择来自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占总数的40%,其中属于干部和管理技术人员的占总数的34.23%;而选择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占45.94%,选择是私营企业主、个体户的占8.1%,另有6%选其他。由此看来,我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从源头看也基本上属于知识分子,与体制内同行业知识分子存在相当多联系,这一点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有很大区别。后者在其初期,主要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中的精英群体,二是城市中的边缘人群;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才有大批机关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充实其中,但同时也包括许多普通的下岗工人,直到新世纪后,才有大学毕业生和归国留学人员在“全民创业”的激励下开始创业。

第二,从年龄来看,我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总的来看是个比较年轻化的群体。武汉市的调查情况显示,40岁以下的占到69.4%。这是因为这些群体所在行业在我国多半属于复兴行业或新兴行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尽管存继时间不长,但知识更新换代很快,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参照国际惯例推行的职业资格制度,在许多行业形成了较高的知识门槛,不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和锻炼很难进入,也只有比较年轻的人才能经受住这种严格的考验。我们在武汉市一些市场中介机构和外资企业乃至民营科技企业见到的,除了负责人年龄稍大以外,其他都是年轻面孔,这里面,大概只有民营医师是例外(调查中民营医师50岁以上比例达到60%),因为这主要是个经验职业。

第三,从性质来看,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是在非公有制领域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群体,尽管其中一些人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可能身兼投资者,但从总体上看他们主要是依靠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不是靠资本获得收入,包括一些大型市场中介组织的负责人,尽管他们在机构中占有大量股份,但首先是专业执业人员,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排除了非专业人员担任这些机构的法人代表,这是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与私营企业主的本质区别[2]。从本质来说,他们基本上是劳动者,或者说是知识劳动者、专业劳动者。

第四,从规模来看,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日益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据笔者测算,截止2012年总量已达1500~2000万之巨,其五个主要群体中每一个群体都有上百万乃至数百万人规模,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今后发展速度肯定会快于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不同于私营企业主掌握资本这种经济硬实力,他们更多的是掌握知识这种软实力,特别是不同于大多数私营企业主只专注于某一行业或某一企业、社会联系面其实并不广,他们中民营市场中介专业人员、民办社会组织的管理和专业人员社会联系广泛,在社会上具有相当大影响力,这一点以律师最为突出。

第五,从分布来看,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目前主要集中在一些大中城市,这是与我国产业结构和社会组织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在我国,只有较大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才可能有职业化的管理技术人员,而这种上规模企业大多只可能在大中城市,而外商投资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更是集中在一些特大城市;我国市场中介组织、民办社会组织总体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服务对象和主要市场也都集中在大中城市,这一点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遍布城乡各地很不一样。同时,由于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是同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紧密联系的,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明显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在东部地区的密集度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另外,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集中在经济领域不同,他们在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都有相当大的数量。

第六,从流动性来看,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是个流动性比较强的群体,且不说最初的自由择业知识分子都是从体制内流向体制外的,就是已经进入这一群体的,也在经常发生流动。在调查中,我们设计了“更换工作次数”这一选项,以考察职业流动率,结果选未换过的只占29.73%,选1次的占28.83%,选2次的占24.32%,选3次的占9.91%,选4次的占6.31%。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其所在行业多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行业之间、机构之间很不稳定,武汉市许多大型民营市场中介机构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分拆,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主要依靠的是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有不少还是完全可以个体独立执业,相对而言转换工作岗位也比较容易。

第七,从收入来看,总体来说,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收入在整个社会处于中上水平,但内部差异极大,高收入占的比例并不大。从2011年在武汉调查的情况看,在3万元(这基本上是当年武汉市平均工资水平)以下的只21.62%,3-10万元之间的占比超过了50%,反映出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大部分是处于收入中等偏上水平;但高收入的人不多,10-50万元之间的不超过20%,50万以上的只占2.70%,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我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从总体来看基本属于劳动者范畴。与此相关的是财产问题,也可以得到印证,据在武汉的调查,他们自有住房的占到80%以上,且近80%的住房面积大于50平方米。当然近些年来,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内部也开始呈现两极分化现象,在武汉市律师界就有“20%律师拥有全行业80%收入”之说。

第八,从文化来看,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作为知识分子的一个群体,文化程度自然不会低。从武汉的调查情况看,大专以下仅占2.7%;而本科占81.08%,但高学历的也不是很多,硕士、博士只占16.22%,其原因在于:尽管经过这么多年改革,目前我国高学历的大多仍集中在公办高校和科研院所,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虽对文化层次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大多数非公有制组织规模都不大,还处于起步阶段,对高学历的现实需求并不强,承载能力也有限。与此相关的是职称问题,据在武汉的调查,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拥有高级职称的不多,大部分是初中级职称甚至干脆就没有职称(高级占17.12%;中级占28.83%;初级占22.52%;没有职称占31.53%)。也许很多人奇怪,作为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在国外被称为专业人士的人,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没有职称,这是因为我国许多中介行业采取的是以资格为主的体制,只要有执业资格,就能正常执业,职称对于执业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而本次调查中中介行业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另外,在非公有制企业,企业看重的是实际能力而不是职称,这或许是与体制内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区别。

第九,从政治面貌来看,中共党员与民主党派都有一定比例,但主体还是无党无派的知识分子。从在武汉调查的情况看,中共党员占38.74%,民主党派占6.31%,其他为无党无派知识分子。中共党员占这么高的比例可能出乎一般人预料之外,这是因为我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中上层人士大都是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下海的,他们原就具有中共党员身份,近年来,各级党委大力加强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又吸收了一批党员;各民主党派也大力在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中发展成员,所以也具有一定比例。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信教问题,据在武汉的调查,不信教的占85.59%,信教的不到15%,其中又以信佛教的居多,占信教人员的近70%,这一比例与我国公民信仰状况大体相似,反映出我市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信仰状况总体仍较稳定,特别是近年来增长较快的洋教在他们中信仰人并不多,相反倒是有较多人信仰佛教,反映出他们尽管在执业上可能受西方影响较大,但在信仰上受到的影响并不大。

第十,从思想来看,理性务实又渴望变化是其总基调,这可以从多方面得到印证。据在武汉的调查,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在希望获得的工作回报列第一位的排名前三位分别是高收入占59.46%,发挥个人才智的占15.32%,长期工作保障的占9.91%;在流动动机方面,希望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占29.73%,更高收入的占26.13%,其它的都没有超过10%,显然他们在职业态度上是把获得更高收入放在更高位置而不是很在意工作岗位的稳定。从消费倾向看,如衣着消费,大多数人都选择的是大型商场而不是品牌专卖店,最看重的是方便舒适而不是名牌时尚,同意和比较同意“实用比时尚更重要”的占83%。而对自己未来生活预期方面选择比现在更好的占到60%,对子女未来生活预期方面,选择“比我过得好”的也占60%以上,选择“不如现在”和“不如我的”没有,反映了他们对未来生活较有信心。

二、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主要特点

上述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参与政治生活中表现出与中国当代社会其他阶层不同的特殊性,具体体现在主体、动因、性质、定位、心态、内容、强度、程度等方面。

一是从主体来看,目前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主要还是以精英型参与为主,同时兼有民众型参与,且在不同群体之中很不均衡。当前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主要有人大、政协、政党、政府及司法机关、人民团体、行业、媒体等途径[3],这其中搞得热烈或者说较有声势、成效的主要是在人大、政协舞台上的参政议政或是通过媒体进行,而这些基本上都是由群体中一些有实力、有影响的较有代表性的人士所实现,这些人在群体中实际只占很小比例,即使是参与面最大的律师,担任人大、政协委员的比例也只在1~2%左右。相反,普通的自由择业知识分子能够较多参与的途径,如政治性选举或行业途径,要么是频率很低,几年才有一次,要么是效果很差,基本上是说了等于白说。另外各个群体发展得也很不平衡,民营市场中介行业的专业人员明显高过其他群体,而在中介行业的专业人员中,律师又明显高过其他群体,武汉市律师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人数比其他中介行业的总和还要多。

二是从动因来看,目前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主要还是以价值型参与为主,同时兼有补偿型、功利型和理想型。他们参与政治最主要的是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一点迥异于私营企业主,对于还处于刚刚形成期的这一阶层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当然在看到这一动因主流时也可看到,也的确有不少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参与政治是为了发展自己行业、群体甚至是所供职机构乃至个人事业,这对于正在成长期的这一群体来说也无可厚非;还有的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是希望能重新获得曾在体制内所具有的地位和尊严,也有的希望能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虽然不是主流,但在当下中国,这些动因总的来看都是比较积极的,值得肯定[4]。

三是从性质来看,目前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主要还是以制度内参与为主,也有制度外和反制度的,但基本上只能以个案计。从目前他们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看,这一阶层参与政治基本上都是在现有制度内,不管是人大、政协途径还是政党、政府、团体、行业、媒体乃至近些年新创造的“同心”主题实践活动等,都是现有政治体制所明确规定或允许、提倡的,有些尽管没有法律、政策明文规定,但也是符合宪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精神的。当然,这一群体也会有制度外的参与,如通过个人接触方式影响地方一些党政部门和官员为自己或所供职单位谋利,也有反制度的,主要是各种贿赂行为,还有些处于制度内与制度外、制度外与反制度之间的,如个别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参与一些地方的未经法律许可的群体上访、游行、集会、示威等,有的甚至酿成很大群体性事件,如武汉市某区曾经发生一起公路行道树引发农作物生病事件,本来经过当地党委、政府工作已基本解决,但在外地律师鼓动下,当地农民多次群体上访,并到法院起诉,希望获得巨额赔偿,尽管只是个别行为,但也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四是从定位来看,目前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主要还是一种手段性参与,当然也有目的性参与。与过去计划经济年代许多政治运动本身成为目的不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从一开始参与政治时起,其定位主要并不是为了参与本身,而是为了自身价值实现,或者是为了行业或个人事业的目的,表现为利益诉求的表达,当然在参与过程中,他们也希望他们参与的途径能够更加规范、渠道更加畅通、层次得到提升、数量明显增加。事实也是,通过这些年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自身的积极行为和持续推动,其参与状况也发生了很大改善,越来越多党委和政府主动搭建舞台、畅通渠道,为他们持续、有效参与提供方便,如在全国普遍建立起来的政府及其部门法律顾问制度就是在律师的积极推动与实践下实现的。

五是从心态来看,目前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主要是一种理性参与,而非激情参与。所谓“激情参与”是以朴素的政治感情和政治热情为基础的参与范式,在改革开放之前,可以经常见到这种参与范式;而“理性参与”是在参与者的大多数具有一定的参与知识、技术和资本基础上形成的参与范式。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作为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他们的政治参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可能是一种理性参与,这从他们参与政治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尽管目前执政党为他们提供了多种参与途径,但真正能起大作用的不多,自由择业知识分子虽有不满足,但他们总认为这些年国家在不断进步,执政党也在努力为他们政治参与创造条件,因而很少有人认为需要在政治体制上短期内进行革命性变革,在与他们平时交往中,也很少听到对西方政治的盲目崇拜。当然这不排除个别所谓“维权人士”走上与党和政府相对抗的道路,如媒体披露的北京锋锐律师事务所少数律师之所为[5]。

六是从内容来看,目前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主要是一种建设性参与。在改革开放之前,“革命”是当时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形态和主旋律,特点之一是它以大规模群众性、周期性政治运动为参与的基本形式,特点之二是以对原有的政治秩序、政治格局和政治体制的否定为取向,特点之三是以“先破后立”的思维逻辑安排政治运行秩序[6]。反之,我们看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首先是摒弃了群众性政治运动方式,更多地表现为经常性、平和性、有序性的参与,其次是坚持参与方式的合法性,以认可现有的政治秩序、政治格局和政治体制为前提,其三是把有序的政治参与作为推进政治文明渐进性发展的基本手段,其四是参与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和行业发展,体现了十足建设性特征。

七是从强度来看,目前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还处于形式性参与与实质性参与交织的状态。尽管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一阶层的政治参与有了很大发展,参与途径初步归纳就有六大种,具体参与方式更是达数十种之多,但是我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毕竟还处于刚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政治参与也处于刚刚启动和初步发展期,许多时候,他们参与政治的确是形式大于内容,比如人大、政协安排,这从在政协内该群体表现远弱于传统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就可看得出来,尽管这些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自己本身非常认真,他们也很希望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地方建设作出一份贡献,但实际上许多时候他们的影响力还停留在他们的专业领域,真正在事关国计民生的大政方针方面,他们的影响力还很弱。

八是从程度来看,目前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主要是适度性参与。表现在主体上,绝大多数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平时忙于自己的职业,他们参与政治活动除了每位公民都能参加的政治性选举外,主要是在行业内,真正在经常性政治舞台上展示的是少数精英分子,就是这些精英分子,主要精力也在自身执业上,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目前还没有职业的社会活动家;表现在方式上,他们也感觉这些方式基本上能满足自己政治参与的需求,并不觉得还需要多少激进方式;表现在内容上,他们大概也没指望自己的参政议政质量一下能达到多高水准,这些恐怕也大致符合当前中国政治现实。

[1]徐军.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相关概念的辨析及在实践中的应用[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5).

[2]徐军.非公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比较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2,(6).

[3]徐军.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途径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4,(10).

[4]徐军.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动因研究[J].党政干部论坛,2015,(2).

[5]一个“死磕律师”的收场——聚焦北京锋锐律师所主任周世锋案庭审[N].人民日报,2016-08-10.

[6]王俊拴.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范式转换的新取向[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作者系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合作导师、法学博士)

(责任编辑 周吟吟)

猜你喜欢

非公有制知识分子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树立正向的价值观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启示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