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功利性学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2016-03-19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当代青年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功利性教育学生

宋 岭(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大学生功利性学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宋 岭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功利性学习是以学习为工具,片面追求个人利益、需求和结果而忽视学习本身的学习行为。目前高校与社会的人才供需关系不协调,加之受社会传统观念、功利价值观、社会用人制度和教育评价、考核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功利化学习的现象有增无减。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人自身的健康成长,更不利于社会和国家的持续发展。解决大学生功利性学习的问题,首先应从它的根源“社会”入手,构建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改革社会用人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其次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视教学过程,淡化评价结果,这样才能淡化大学生的功利性学习动机,培养出合格的高等人才。

大学生;功利性学习;大学;考试

教育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学校作为一种机构存在于社会当中,学校教育中的问题必然是社会的问题。一方面,当分析学校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时,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既要看到教育本身的原因,也要看到人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另一方面,教育要为社会作出贡献,不仅仅是教育人的分内之事,社会各方也要有声音。问题的出现都是各方面因素的合力所致,但必有某些或者其一起到关键性的“主力”作用,谈到大学生功利性学习现象,其根本问题就是价值观问题,是社会功利价值观在教育领域的一种延伸和侵入。

一、功利性学习的内涵

“功利”指功名利禄或功业带来的利益,多指眼前的功效和利益,汉语中多含贬义。“功利化”是指以强烈的最终利益为欲望追逐的动力,完全忽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目的,无视过程的本质和感受,仅仅求得结果速成的一种心理和行为模式。“功利性学习”是以功利原则为依据,为追求眼前的功效和现实利益而进行的学习,其判断的标准是学习的有限目的性。[1]这种学习正在窒息人的心灵,让人渐渐地丧失自由和创造力,失去批判精神,一味地认同于现实而缺乏对生活更美好的想象、更高的追求,成为单向度的人。[2]这是把学习当作工具,而不是为了满足求知欲或是满足情感需求。学习的目的应该是学习本身,学习过程的本身就是快乐和幸福的,而不是通过学习获得附加品,一旦学习成了获得利益的工具,学习便会被功利绑架。功利性学习与理性学习相对有其合理的一面,是外部学习动机的一种,虽然能短暂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是当它增加了学习动力的同时,必然会导致负面的影响,其中隐藏着很大的潜在危机。现在的问题不是怎么合理利用功利动机学习的问题,而是应怎样避免的问题,我们应该寻找其他更多合理的外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倾向和正确的学习观,培养和提倡理性学习。

二、功利性学习的成因

(一)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功利价值观的侵入

中国是一个很重视传统的国家,老辈人留下来的劳作经验和为人处世的经典被奉为佳话和真经,传统社会观念根深蒂固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传统观念中有精华也有糟粕,还有一部分在流传中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环境影响而慢慢地变了原来的味道,比如“学而优则仕”被曲解为“为仕途而学习”,古代确实存在为仕途而学习的普遍现象,“其主要是中国人的面子文化促使人们追名逐利,从而形成功利性的成就动机,中国古代的‘读书做官论’就是一个体现,现在则是‘读书考学就业论’”[3]。“学而优则仕”的最初本意是“优又有余”则可以为社会为大家做事,而如今这种学习的过程和服务的品德被不少人遗忘,只记得结果——“仕途”。目前,“学习改变命运”的思想充斥着不少人的脑袋,通过学习进入上层社会和获得最终物质财富被奉为一条“康庄大道”。虽然我国现在一直在极力地控制着贫富差距,但是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社会地位有着相当明显的层级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成了进入上层社会的途径,尤其是在农村,孩子成了家里的唯一希望,学习成为改变生活现状的唯一有效途径。学习好就意味着有好的前途,名牌学校就意味着好工作,公务员就意味着铁饭碗,这样的观念长久地印刻在了社会成员的内心中。

利润最大化成为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的基本原则,金钱和社会地位成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利益倾向性原则冲击着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功利主义盛行。其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以个人经济利益为中心的高薪工作,学习成为获得工作的途径和工具,而不是为了学习本身。中国人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即注重从实用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强调知识的实用性。[4]社会文化的这种“急功近利”的实用思想,必然促使成就动机的功利化,也导致了学生的功利化学习动机。这种思想渗透到教育领域,就会导致中小学所有的工作围绕着升学展开,大学的工作围绕着就业率展开,家长们认为考上了好学校就等于找到了“好工作”(薪水高、轻松又舒适的工作),就是人生的成功。这些社会的教化必然导致学生的功利性学习,只注重学习结果和利益得失的现象一旦长久,则学习本身被遗忘,学习质量下降,学生成长与发展便变了味道。即使培养了再多的智力上的“人才”,也只不过是金钱和利益的奴隶,一旦有丰厚的物质诱惑便会忘国求荣,或者抛开道义做着违背伦理甚至违背法律的事情。

(二)用人制度的导向作用

师范类学校没人报考,农业类学校造校门冷落,这些现象的出现必然会导致人才的不合理分配。这种选择的趋势是父母朋友长期“好言相劝”的结果,用所谓的“亲身经历”加上现实的生活状况作为“实证”,向下一代传递着功利主义的思想,从而出现了“什么专业出来能赚钱,什么专业就会热门”的现象。热门专业学生抢着报考,能“赚钱”的专业才愿意读,完全不考虑个人兴趣。家长和学生这样的认识来源于社会用人制度的导向,走到哪里要看学历,不管岗位是否需要这样的学历。虽然很多单位逐渐开始认识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开始注重实际能力,但学历仍然是一个就业的敲门砖,“唯学历用人”的现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同时,员工的工资水平、职称的评定和职位高低与学历有直接的关系。“本来是边检站的军人,却非要赶在2017年之前考上金融学的在职硕士”,就是因为无论学历离你的职业有多远,只要有这样的学历在,就能涨工资,就能晋升。这样让人惊讶的现象出现在大多数单位,这种制度直接导致了学生混文聘的现象,“混文凭”就是功利性学习最大的表现。

(三)学校考试及评价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钱理群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5]

“高考工厂”形容得非常贴切,在这种考试制度下,学校成了考试的附庸,学生成了工厂里的产品。考试作为检查教师教、学生学的一种评价手段以及调控和促进学习的一种手段在任何教育模式下都是必需的,但把考试作为促进学习的第一手段,甚至是至高无上的目标,这就是一种“方向”性的错误。[6]学生、家长和学校更大程度上注重的是学习成绩,而非学习过程本身,在这里学习成绩等于考试分数。在分数为核心的评价模式下,学生的品德、个性等领域的成功都显得不太重要。在这种考试评价体制下,学生慢慢地产生应付心理,“你看重结果,我就想办法达到这种结果”,加上不正确方法的使用和进入大学后的宽松环境,进一步助长了这种功利思想。大学中的学生会已经成了一些学生勾心斗角、历练人事能力和耍小聪明的场所,成了获得利益的手段。奖学金评定制度进一步驱使着学生有目的性地参加各种组织和活动,而不是从自己身心健康和服务他人的立场出发。很多不合理的学校规定也导致了很多研究生想尽办法发表论文,而不是为了学术本身和追求思想的解放。诸如此类,说明教育中的评价机制出了问题,评价的导向作用牵制着事情的发生。这种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的评价,导致不少家长、教师和学生“不择手段”来达到目的。

(四)高校与社会的衔接问题

高校是连接规范教育与社会的入口,然而影响大学生发展动机最大的问题是高校与社会人才供需关系的不协调。现在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大量的毕业生等待着合适的岗位,大量的单位也在寻找着合适的员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学在培养人才上出现了问题。第一,是专业结构的问题,高校各专业招收学生的数量比不能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定,不仅导致学生就业困难,更导致了大量的教育资源的浪费。第二,学校设置的课程不能与市场的需求对接,同一个专业,在学校学的是一套东西,但是工作中用的却是另外一套东西。第三,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很多高校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或是条件的限制,缺乏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学生毕业不能很快适应工作。这种现象的出现致使很多单位还需无奈地对这些人才进行“再培养”以适应岗位的需要,就业难反过来又加剧了大学生浮躁和功利的情绪。

(五)学生自身存在的急功近利因素

大学生已经是成人,“成人”的内涵就是责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成人就应该有独立的学习和判断能力。大学所培养的学生仅仅成为追求“洞穴影像”的“囚徒”,而不是在“学园”里询问、追求真理的具有批判精神的理性之人。[7]实用唯学、急功近利几乎成了当下大学生的通病。面对外面世界的诱惑,他们模糊了双眼,看不清自己的方向,忘记了初衷,丢掉了本应该有的纯净和干脆,开始学会应付和遮掩,开始学会人情世故,浮躁、腐败的气息正在弥漫。在功利目的的驱使下,他们唯成就是举,丧失了自由的思想,很少再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似乎成了分数和就业绑架的机器,牢骚和懈怠是他们反叛的工具。[8]他们住着城市里最美丽的屋舍,享受着最人性化的服务,却浪费了那些丰富的图书资料,空下了整洁舒适的自习室。再看一看研究生,他们很少能沉下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他们面对就业的压力,控制不住自己,开始急躁起来,于是开始学会学术造假,开始学会拿钱发表文章……这都是急于求成的表现,好似一开始他们能够得到些什么,但是他们得到的都是暂时的、表层的。这样做得不偿失,不仅难有持久的学习动力,也丢掉了积累和打基础的最佳时机,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很难在学术的道路上走远。

三、针对功利性学习的应对策略

(一)构建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

从社会层面入手,我们根本上要解决的是目前混乱的价值观问题,价值的问题不仅是教育的本源性问题,更是解决社会中各方面问题的根源。解决急功近利问题的根本,在于社会环境的改变。教育的问题不只是教育的问题,而应是社会的问题。人总要面对现实,人的需要是有层次、有先后顺序的,功利性学习也有迫不得已的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造就了功利性学习,功利性学习的根源是社会,解决功利性学习这个问题首先要从社会入手。改变社会风气的途径很多,例如,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正在努力做的,也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学而优则仕”的本意是优有余之后再出仕,出仕的目的是应用自己所学,造福更多的人,而不是为了自己。德行问题解决了,不仅惠及教育,社会各界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会变得简单,因为“德行”包含了人的所有社会活动。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期望的社会态度,很有必要努力在他的整个经验过程中改善他所处的环境,这就要求提高环境的一致性程度,并努力强调社会性的态度,而不是自私的态度。[9]所以,伴随着在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方面的努力,我们校园文化环境和家庭氛围也要呈现一致性的改变。

(二)改革社会用人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

现在仍然是一个为生存而激烈竞争的社会,社会用人制度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用人制度就有一套什么样的应对“策略”。你重视学历,我就会想办法迎合你,无论你的初衷是多么的美好,结果达到就行了;大家都看中名校、热门专业,那我就不顾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复习三年也要上名校、读“好专业”。其实,“好专业”不是热门专业,不是稀缺专业,更不是将来能获得更多利益的专业,“好专业”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是适合自己的专业。所以,必须从根源上截断学生和家长的这些想法,改革用人制度,注重毕业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当社会上这种学历至上的观念被震撼和动摇时,才能让学生和家长清楚学习的真正目的。另外,职称的评定要注重能力和贡献,而不是只看论文的数量和一些无关的学历证书等。教师职称的评定不能只看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学。各行各业都要有自己合理的晋升制度,不能让关系和利益钻了空子,助长功利性思想的蔓延。

(三)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学校应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学中的事实问题本身就包含着它的价值前提,体现着人的价值追求,人们对教育事实问题的叩问是从自己的价值立场出发的。[10]人们对待教育的不同的看法和行为体现着他们不同的价值观,所以解决教育问题要从人的思想层面开始。关注“人”的教育,从小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感知和追求,使其从内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学生内心没有了这些功利的思想,就不会有这样功利的行为。此外,注重“真人”的教育,需要合适的教育方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一直在教,却没有起到理想的效果。因为只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实践,所以就没有感知,就不会理解,更不会践行。所以,在情感和道德的培养中,应有实例教学和实践感知,比如以角色扮演和法理学探究等模式进行教学,或者直接的社会实践,使学生真正理解这种观念并相信,这样才能践行。关注“人”的生命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界的基本主体,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正在慢慢地接近人生的真谛,成为为人的教育。关注人的幸福一旦成为强势话语,就会使人们过多地迎合个人的现实和当下的需要,从而导致教育自身的平庸与肤浅。[11]教育必须关注“人”和“人性”的方面,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从“心”不想、不愿做功利性的事情,并以这些事情为耻。

(四)学业评价要重视过程,淡化结果

从教育制度上来讲,学业评价制度在其中也起着导向的作用,所以要设计合理的学业评价制度,从制度层面给予保障。目前,学业评价和考核的这种重视结果轻视过程的机制必然导致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过度追求结果,必然造成功利性学习的现象。过度追求分数和荣誉必然使其忽视教育的本真,让人看不到教育的真善美。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创新、学习能力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注重教育的本真就是注重教育的过程,过程才能体现本质,过程才能体现价值。评价和测量只应该是反映教和学的真实情况,是促进教和学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其目的是服务于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的管理,最终目的还是要通过教师、学校和学生自己的改变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而不能把其视为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但是目前的学业评价却成了人们追求的最终目的,认为完成了测试就是结束。学业的评价和考核应重视过程,淡化结果,以此来逐步地引导学生、家长和教师关注教育的过程,关注教育的本质,引导学生淡化功利性学习的动机,真正追求自身的发展。

(五)推进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

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最多,但是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还相差甚远,尤其是本科生教育。不少普通高校本科生浪费了很多时光,各种原因使他们始终认为大学所学的大多数课程与将来就业无关,于是便在迷茫与牢骚中虚掷了青春。这里虽然有大学生对知识发展能力和品质的认识不足的问题,但是也存在着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生发展、不合时宜之处。所以,高校的改革要从课程和教学开始,更要涉及评价、管理和政策等方方面面的综合变革。目前高校改革正在艰难地尝试着,所以,有了600所地方院校转型,开始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解决就业结构矛盾,如此才能缓解就业压力,改变浮躁、功利的情绪。

现实中教育的问题很多情况下不只是教育的问题,我们要多层面、多角度地考虑问题,解决教育的问题不仅要从教育内部出发,还要看到社会、文化等方面影响。功利性学习的问题不只是教育中的“人”本身的问题,也是社会文化、经济等环境的问题,社会环境影响了教育,教育中的问题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中的问题。功利性学习和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专业化有一定的联系,现代职业越来越分化、越来越专业,人们越来越重视工具理性,而淡忘了交往理性。在整个世界的各个部分里,人逐渐地异化为整个社会运转的一个部件,成为社会发展的工具,遗忘了人的本质——精神的存在。人们逐渐发展异化为只会追求物质而忽视精神的工具性动物。在专业世界里不能自拔的人们忘记了生活的本意,不能回到充满情趣、活力和幸福的生活世界。在追求幸福的同时,忘记了幸福本身,在追求将来幸福的同时痛苦着现在。教育不是为将来做准备,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当下。教育要培养人、发展人,教育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但是教育更要满足人的当下。倘若教育只顾将来而不顾学生当下的需求和幸福的话,便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曲解了教育的本意,况且,做不好当下的教育,是不可能做好将来的。

[1]李会转.大学生功利性学习调查与危机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06):37.

[2][8]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 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5,39.

[3]邓辉平.大学生学习功利化的心理机制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02):21-22.

[4]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348.

[5]钱理群.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N].中国青年报, 2012-05-03(03).

[6]游永恒.论学生学习动机的功利化倾向[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61.

[7]毛亚庆,黄启兵.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基于知识的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

[9]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 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79.

[10]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7:94-101.

[11]刘铁芳、刘艳侠. 精致的利己主义症候及其超越:当代教育向着公共生活的复归[J].高等教育研究, 2012(12):4.

The Caus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Utilitarian Learning

Song Ling
(School of Education,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ract: Utilitarian learning is a learning phenomenon, which is a tool to pursue individual interests, needs and results, instead of learning itself. Utilitarian learning hides the crisis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utilitarianism. Universities and social talent supply and demand relationship is not harmonious.With the impact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society, utilitarian values, social system,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ssessment system and other aspects, students’ utilitarian study phenomenon increased but no decrease. In the long run, it’s not only disadvantageous to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ir own, but also disadvantageou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society. To solve this problem, firstly it should be the root of “society” of building a healthy social cultural environment, reforming the social system and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system. Secondly,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emotions, attitudes, values, cultur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light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o as to dilute the college students’ utilitarian motivation and cultivate qualified talents.

ds: Utilitarian Learning;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Examination

G642

A

1006-1789(2016)02-0114-05

责任编辑 杨毅

2015-10-25

宋岭,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功利性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警惕功利性支教
最有价值的阅读,恰恰是非功利性阅读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特长班”该少些功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