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在家教育”现状与宗教因素分析

2016-03-19张永广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当代青年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私塾基督教上学

张永广 张 湛(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青少年“在家教育”现状与宗教因素分析

张永广 张 湛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作为一场社会运动的“在家教育”,起源于20世纪中后期的美国,并逐渐绵延至世界其他国家。近年来,中国大陆地区的“在家教育”主要有“私塾形态的古典教育”和“基于宗教原因的在家教育”两大类。宗教因素特别是基督教信仰在全球范围内的青少年在家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教育世俗化之间的冲突,也使青少年“在家教育”的未来发展充满变数。

“在家教育”;青少年;宗教因素

所谓“在家教育”又名“家庭教育”,是指不进入学校系统,靠家庭与社会资源来学习的方式。近年来,这种教育方式在欧美国家非常流行。在国内,部分家长也开始采用这种方式教育子女。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在家教育”主要集中在青少年阶段,由于其教育形态的独特性,越来越引起社会、媒体及学界的关注。本文即拟通过文献整理及社会调查等方法,概述欧美等国青少年“在家教育”的发展情况,考察其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青少年“在家教育”中的宗教因素。

一、当前青少年“在家教育”的国际经验

作为一场社会运动的“在家教育”,起源于20世纪中后期的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存在主义、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盛行,“在家教育”与嬉皮、反战、学生运动、生态保护及妇女解放,同时并列为当时美国的反主流文化运动。著名的“在家教育”倡导者雷蒙德·摩尔及约翰·霍尔特点燃了对公立教育体制不满的火种,导致了学术界、教育界及新闻界对公立教育的鞭挞。[1]雷蒙德·摩尔指出,“在家教育”是一种低成本、高成效的教育方法,并提出著名的“摩尔规则”指导“在家教育”。另一学者约翰·霍尔特于1977年创办了《没有学校的成长》这一杂志,成为美国第一本有关“在家教育”的杂志。这些学者的努力鼓舞了在家教育者们的信心,引起了社会对“在家教育”的关注。麦克尔·法雷斯等人又于1983年创立“在家教育”法律辩护协会,为在家教育者争取各种权利。上述学者和社会人士的举动在美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在家教育”运动。美国社会对公立教育的批评与争论,为私立学校与在家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在家教育”的人数也因而逐渐增加。[2]

根据美国教育部统计的数据,20世纪60年代末在家接受教育的学生人数大约为1.3万,到1988年,这一数据已经将近30万。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随着在家教育的合法化,其人数出现井喷式增长。研究显示:1990年至1995年这5年中,全美接受在家教育的学生人数几乎呈现2倍或3倍的增长,增至75万人左右。这一人数已经占到全美入学儿童总人数的1.5%,约占全美私立教育的10%。[3]据研究“在家教育”的学者专家统计,1998年,全美从幼稚园到高中在家自行教育的学生数约占学生总数的2%,较1990年增加5倍,比纽约市就读公立学校的人数还多。[4]而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统计,2003年,全美在家接受教育的适龄儿童(从幼儿园到12年级,5-17岁)达到大约110万,占同类在校学生人数的2.2%,4年间增长了29%。到2007年在家上学的学生数增至150万左右,占整个学龄期儿童数的2.9%。[5]截至2010年,在家教育人数已经达到204万左右。[6]至今,据估计整个美国已有超过300万青少年在家学习。

除美国以外,欧洲一些国家如英国、瑞典等国的在家教育也发展迅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英国家长让子女离开正规学校,在家中接受义务教育。据英国《卫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英国自2000年以来选择“在家上学”的学生人数增长了近两倍。目前4岁至16岁儿童“在家上学”的人数大约在2.1万人左右。[7]鉴于“在家教育”人群数量的明显增长。2007年5月,英国政府发布了一份咨询文件,提出政府是否应对“在家教育”做出严格规范的议题。英国教育部还于2007年6月29日发布了供各地方当局使用的《选择在家教育指南》,对家长和地方当局在“在家教育”上的权利、义务和职责作了界定。[8]当下,“在家教育”热也已慢慢延至瑞典。瑞典国内教育研究专家预测,这股非学校形态的教育风潮,未来将会日渐盛行。[9]

随着“在家教育”的不断发展及对学校教育的冲击,各国政府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当前国际社会治理“在家教育”的经验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合法化治理”,二是以德国为代表的“非法化取缔”。

美国的“合法化治理”。美国的“在家教育”经历了从非法到合法的发展历程。“在家教育”合法化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以前与20世纪80年代以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美国学校体制与“在家教育”的对立期。由于强迫入学政策所造成的冲突,因此寻求教育选择权与教育权的确立成为当时的重要议题。到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的新自由主义政策直接推动了美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新自由主义倡导实现“消费者主权”,作为教育服务消费者的学生及其父母对所接受的教育有更大的选择权。[10]至1993年,美国最后一个州——密西根州迫于少数家长的强烈要求,以及其他49个州都宣布在家上学合法的压力下,修改了义务教育法,同意儿童在家上学合法。当前,美国国会允许在家上学作为公立学校系统的一种选择。34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有特别的规定,将在家上学或私立学校作为私立教育的一个不同类别;其他的16个州分两种情况:一部分把它归为教会、宗教或私立学校一类,并予以特别规定;一部分以普通的公立学校管理规定来约束在家上学。

德国的“非法化取缔”。德国是严格禁止“在家上学”的国家。根据德国义务教育法,孩子的父母不能剥夺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德国政府认为“在家教育”对孩子有害,是滥用父母权利的行为;因此将“在家教育”视为非法,严格取缔,并对家长处以罚金。2013年,在德国曾发生儿童因在家上学被特警强行带走的案例。当年9月1日,家住德国黑森州达姆施塔特附近的某家长因在家教育四位子女被当地警察采取强制措施。法院审理后最终将孩子的监护权判给青少年局。青少年局给这对父母发来一份声明,称孩子仍可以待在父母身边,但必须去学校上学。这个家庭的遭遇在德国并不罕见。据德国《明镜》周刊称,2008年德国公民罗麦克一家甚至还因此“逃往”美国,在美国当地申请政治避难。德国相关专家称,德国自1918年开始,就强制规定进行义务教育。德国对家庭教育的强硬政策至今仍然存在。如果有家长无视法规,将处以最多5万欧元罚款,甚至剥夺孩子的监护权和坐牢。

对义务教育及义务教育实施的主体理解不同,是造成美德两国对“在家教育”采取不同措施的根本原因。以美国为代表的“合法化治理”认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方式可以多样化。《义务教育法》的目的就是保证所有的儿童都应该接受教育,但不是指定他们必须用某种特定的方式接受教育,只要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可以采用相合适的方式。但以德国为代表的“非法化取缔”则认为,对儿童进行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责任,家长并没有能力、条件为子女提供能够符合政府标准的义务教育。

二、当前青少年“在家教育”的中国实践

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同样有“在家教育”案例。以台湾地区为例,早在1997年台北的四名家长就向台北市教育局提出在家教育子女的申请,迈出了在家教育的第一步。2006年6月,台湾当局在修订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私人团体可以在中小学阶段办理“非学校形态的教育”,这是台湾地方政府首次明确在家自行教育的制度。2012-2013年间,台湾地区又积极推动在家教育入法,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允许合乎标准的在家上学学生在年满十八岁时,以同等学力身份进入大学学习。

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北京、上海、广东、云南、浙江等地,不让孩子进入传统公立学校的“在家上学”教育个案亦不断涌现。“在家教育”实践主要分为私塾形态的古典教育和基于宗教原因的“在家教育”两类:

(一)私塾形态的古典教育

私塾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曾经扮演过重要角色。尤其在科举取士年代,私塾是传授文化知识、进行道德教育并且通向官场的重要教育场所,具有启蒙教育的功能。随着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和白话文运动,私塾逐渐没落。尽管新式学堂已经设立一百余年,但私塾从未完全绝迹。即使在日益提速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乡土中国的传统私塾仍然在一部分人群中传承。仅以湖南平江为例,那里的私塾一直延续到21世纪,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私塾先生”的朱执中封馆弃教时已经是2003年年末。[11]

不过,早在朱执中封馆之前,许多知名人士已经开始考虑大规模重启国学经典教育。他们主张尽快建立少量幼年古典学校或者古典班,适当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背诵历代重要的文、史、哲名篇,并且从事古文、骈文、诗、词、曲的写作实践。近年来,伴随着国际上“在家教育”运动的开展与国内对于经典教育的呼声,私塾出现了复兴之势。以位于广东深圳梧桐山脚下的梧桐村为例,该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私塾、书院汇聚地,办学机构在十余年间已经增至二三十所。梧桐山私塾的学习内容,涵盖儒释道和世界五大教经典。学生大多在3岁到13岁之间,有些学堂甚至有过半的孩子在6岁以下。梧桐山的私塾学生从早至晚诵读《论语》《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每天七八个小时,其中有一个小时读英文。与旧式私塾不同的是,除了读《论语》《孟子》等中文典籍,这里还让孩子们颂读莎士比亚、柏拉图等人的西方经典著作。[12]

私塾教学的产生是对我国现行体制教育的一种挑战和警示。近年来,私塾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私塾200余家,开办时间从1年到10年不等,接受全日制私塾教育的孩子也已万计。这些私塾被称为“现代私塾”,并且成为影响日益扩大的一种民间教育模式。[13]

(二)基于宗教原因的“在家教育”

在当前中国大陆地区,还有许多出于宗教信仰原因而开办的脱离公立学校系统的“在家教育”机构。比如在西北地区,有许多伊斯兰教的地下讲经班;某些佛教寺院或在家居士也开办有全日制书院等。不过相对来说,信奉基督教的信徒所从事的相关教学活动占到了当前中国大陆“在家教育”的很大比例。

当前中国大陆基督教性质的“在家教育”机构类型繁多,形式灵活,生源主要来自信徒家庭,但也有少部分来自非信徒家庭。根据招收学生的性质,当前中国大陆基督教“在家教育”可分为两类:学龄前办学机构和适龄办学机构。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民间基督教办学的发展,学龄前办学机构与适龄办学机构有逐渐融合之势,即同时招收学龄前儿童及义务教育年龄段学生。

若根据办学形式,当前中国大陆基督教性质的在家教育机构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在家上学

“在家上学”顾名思义就是把子女放在家中,由父母充任教师,亲自教授。在家上学的方式经海外华人引介后逐渐被一部分中国家长接受,这其中就有很多是基督徒家长。在家上学的随意性较强,虽有课程安排,但并不能严格执行。不过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众多不同城市从事在家上学的基督徒家长已建立密切联系。他们通过组织工作坊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开展游学活动。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报告统计,当前中国大陆在家上学人数约为2000人。根据参加“第五届在家上学自助研讨会”的人数状况来看,在200多名与会家长中,有六成以上为基督徒。由此保守估计,当前中国大陆基督教在家上学的学生人数应在千人以上。

2.家庭学校

家庭学校是在家上学的升级版,为几个实施在家上学的家庭联合开办。家庭学校的优点是既保留了亲密家长与孩子关系的优势,又整合了不同家长的特长,避免了单个家庭“作战”的孤单。此类家庭学校一般租借一套公寓作为校舍,每个家庭都会参与其中,并根据各自特长负责不同课程的教学工作或学校管理工作。在当前中国大陆的基督教在家教育中,家庭学校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它们一般规模较小,便于灵活运作,又易于借鉴仿效,因而开办于中国许多大型城市中。这类办学机构的课程主要包括圣经、主题课、阅读课、英文课、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书法等。

3.“书院”学校

“书院”学校又是家庭学校的扩大版。随着一些家庭学校声誉的传播,会有更多的家庭希望参与进来。“书院”学校的发展解决了很多基督徒家长既希望给子女以基督教教育,但本身又没能力或精力的需求。“书院”学校一般规模较大,一套公寓已太过狭窄,它们多租借较大的商业物业,并冠以“书院”的名字。此类基督教教育机构虽形似“私塾”,但本质上已是一所未经注册的私立学校。因为它们有完整的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固定的教材、教师,明晰的分班教学,不菲的学费等。此类学校学生较多的已超过100人,较少的也有数十人,大多开办于大型城市中。

4.“教会学校”

“教会学校”是指由某个教会牵头组织兴办的基督教办学机构。自古以来,兴办教育就与教会的发展相始终。当教会力量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即开始考虑为教会子女开办学校。从此种意义来看,教会学校在中国大陆的兴起是基督教家庭教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产物。开办教会学校的教会以基督教改革宗为主,它们信仰保守,因而更渴望能在教育事业上有所作为。此类学校的特点是,有教会作为后盾和提供定期的资金支持,因而学校的发展更稳定,其规划也更长久。

5.教育培训机构

此类基督教办学的表现形式是,教育培训机构以合法注册的公司形态进行运作,并在此外衣的遮蔽下开展基督教在家教育。这些教育培训机构形式多样,有托管中心、课外辅导、家长培训等。开办教育培训机构的优势是,有了合法的外衣,可以公开进行。它们既可以隐蔽地开办一些全日制学校,也可以通过家长培训、托管等形式进行泛化的基督教教育。

中国大陆基督教性质的“在家教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人数少、规模小、发展快。中国大陆的民间基督教办学起步于21世纪,因此在当前中国大陆,接受全日制基督教教育的学生人数还比较少。据估计,中国大陆实际接受基督教在家教育的学生人数应在万人以内。尽管当前中国大陆的民间基督教办学绝对规模还较小,但其相对发展速度则很快,尤其是近两三年更呈加速度的发展趋势。据估计,超过一半以上的基督教在家教育机构成立于2010年后。从地域来看,此类教育机构已扩展至几十个城市,并逐渐呈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发展的趋势。二是低龄化、多样化、城市内。由于中国大陆的民间基督教办学起步较晚,受教育学生的低龄化特点明显。几乎所有基督教办学机构都设有幼稚园,六岁以下的幼儿学童要占到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中国大陆的基督教在家教育机构形式多样,就发展趋势来看,小型家庭学校将成为主流形态。当前这些办学机构还主要位于城市之中,这是由基督徒家庭的经济地位、城市的便利交通联谊优势和资源整合优势所决定的。三是国际性、保守性、体制外。中国大陆基督教在家教育机构的课程体系被国外高校认可,受教学生也多以出国为目的。许多办学机构最初由在华外籍人士单独建立或与当地基督徒共同建立,有一些外籍儿童就读等。这些办学机构大多由家庭教会人士开办和参与,他们信仰保守,多采用来自美国偏基要色彩的课程资源。此类办学机构普遍采用脱离“国民教育系统”的体制外发展道路,它们或者选择与国际接轨,或者选择独立发展。除少部分办学机构通过注册培训公司的形式获得合法的外衣外,多数机构采取“非公开”的方式存在。

三、青少年“在家教育”中的宗教因素分析

实际上,宗教因素特别是基督教信仰在全球范围内的青少年在家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1999年统计的数据和相关在家教育网站于2008年、2010年家长的民意测验可以发现,美国家长选择在家教育的众多原因中,对宗教信仰方面的担忧位居首位,其次才是学校教育质量不高、校园环境不良、学习自由度低等。[14]

从更长的历史时期来看,美国的“在家教育”原是一种旨在传播宗教信仰的行为。在殖民地时期,当时热衷于宗教的英国清教徒不满足国内的宗教改革,决定远渡重洋到达一个新的世界来完成宗教改革任务。为了传承信仰,他们决定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并把教育看作是实现他们理想目标的重要途径。为此,当第一批清教徒刚刚在马萨诸塞殖民地立足,他们就将教育提上了重要日程,但是由于各种客观条件不成熟,所以教育子女的主要责任便由父母承担,并颁布法律予以监督。1642年,马萨诸塞殖民地颁布了《马萨诸塞学校法》,该法规定:所有家庭的户主都必须给他们的孩子提供一定的职业培训,并保证孩子们能够“阅读和理解宗教的基本准则以及这个国家的重要法文”。[15]马萨诸塞殖民地教育法令后被其他殖民地所效仿,1650年的康涅狄格学校法令、1665年的纽约教育法令、1689年的新罕布什尔颁布的法令等也都强调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些法令规定父母不仅要负责训练子女基本的读、写、算技能,还要提高他们阅读、理解宗教教义的水平。[16]

由此可见,在美国实施义务教育以前,“在家教育”是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义务教育普及之后,随着家庭社会功能的削弱,“在家教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过,由于美国政府在20世纪六十年代规定,公立学校不准教导《圣经》,不准教导孩子祷告,墙壁上不准挂《圣经》字幅等,许多保守的福音派基督徒家长认为美国的学校,甚至是私立的教会学校已不能为其子女提供纯正完整的基于圣经的基督教教育。为将其子女早日带到“神”的面前来,他们更倾向于自己在家亲自教授,进而开启了新时期的在家教育运动。

为更好实施基于信仰的在家教育,美国许多保守的基督教会及信徒开始按照圣经原则开发各科课程,例如圣经、语言、数学、科学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ACE教材体系。ACE是“快速基督化教育”(Accelerated Christian Education)的缩写,由美国著名基督教教育家侯维德夫妇于1970年自发创立。这套教材体系最早是为传教士的子女提供教育服务的,后来逐渐走向本地化。据有关资料介绍,在过去的40多年中,这套课程系统已在135个国家的4000多所学校被采用,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学生。使用ACE课程的学校毕业生,已经被世界各地1500多所学院和大学接受。[17]

ACE课程体系同样被引入中国。对于中国大陆的基督徒家长来讲,ACE的优势在于有一套成熟的自我指导式课程体系,尤其适合学生年龄差距大、难以统一安排课程的学校。当前正处在发轫期的中国大陆基督教在家教育,多数都选择了使用这套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体系。中国基督徒选择ACE的另一大原因在于,ACE为其体系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配套的支持服务,包括各种教师培训、学生交流等。此外,ACE已经完全与国外的高等教育接轨,因而解决了基督徒家长最为关切的孩子出路问题。正因为ACE所体现出的这一“留美预科学校”的特点,因而吸引了许多非基督徒家长的注意。他们把孩子送到ACE学校就读,进而实现其子女留学美国的梦想。

当前中国大陆基督教在家教育机构兴起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第一,宗教信仰方面的原因——某些基督徒相信“非基督教教育不是教育,而是异教教育”,这是此类机构在中国大陆民间兴起的根本原因。在某些基督徒看来,基督教教育或者说信仰的传承,是上帝美好的旨意和严肃的命令。因此,保守的基督徒认为只有基督教信仰才有可能达到让一个人成为人的根本教育目标;而且教育不但关乎结果,更是关乎过程,教育过程本身也带有敬拜的性质。因此,他们多偏执地认为,基督徒进行基督教教育乃是理所当然的并且只能是“唯一”美好的选择。第二,30多年来,中国居民人均收入的普遍提高,使中国城市家庭教会、信徒群体经济实力增强,有能力开办全日制的基督教在家教育,这是此类机构在中国大陆兴起的经济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基督教家庭教会渐渐兴起。至21世纪初,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神学装备上,中国基督教家庭教会整体逐渐走向成熟。当前,城市新生家庭教会成员多为城市中产阶级,他们的子女(基督徒二代)进入幼教年龄和小学年龄的人数逐年增多。其在思考信仰传承时,已不再满足于教会开办的主日学教育,而开始兴办虽投资更大但可以承受的全日制基督教在家教育机构。第三,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更加广泛,境外基督教在家教育资源的强烈渗透迎合了国内某些基督教家庭子女进行基督教教育的需求,这是此类机构在中国大陆兴起的主要诱因。如果说在10多年前,中国城市家庭教会信徒对基督教教育还尚处于渴慕阶段的话,那么,境外基督教教育资源,特别是来自美国成系统的基督教在家教育理念、教材体系、课程安排、师资培训以及升学之路,则为中国信徒家长提供了资源支持并解决了后顾之忧,进而使这种“渴慕”成为现实。第四,教育多元化的发展及新式教育理念的提倡,对留学教育的向往,使许多非信徒家长也选择让子女接受基督教在家教育,这是此类机构在中国大陆兴起的时代背景及教育环境。多元化的社会,催生多元化的教育。许多高收入家长相信,教育到了多元化的时代,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潜能都是不同的,需要的教育也不同。当前,留学机会的增多和高等教育之外就业途径的拓宽,增强了社会大众对在公立教育体制之外开展教育尝试的信心。 基督教在家教育因其“留美预科” “双语教学”等特色也吸引了许多非信徒子女的加入。尽管绝大多数家长对其基督教性质并没有认识或认识不足,但客观结果是为这些机构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也进一步促进了基督教在家教育在当前中国大陆的发展。

总之,“在家教育”作为一种非学校形态的教育方式,其不仅面临与规范性学校形态之间的张力,同样因其所具有的宗教背景,还面临着与教育世俗化之间的冲突。这也使青少年“在家教育”的未来发展充满变数。

[1]申素平. 在家教育的法理分析——从我国在家教育第一案说起[J]. 中国教育学刊,2008(7):28-30.

[2]美国“在家教育”现状剖析[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4b8ebb0100iwzn.html.2010-06-05.

[3] Princiotta, Daniel, and Stacey Bielick. Homeschooling in the United States:2003[R].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February.2006:5-7.

[4]林淑珍. “在家教育”在美国[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4b8ebb0100ix5v.html.

[5]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1.5 Million Homeschooled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07[EB/OL].http://nces.ed.gov/ pubs2009/2009030.pdf.2012-7-13.

[6 Homeschool Population Report 2010[EB/OL].http://www.nheri.org .

[7]英国“在家上学”蔚然成风[N]. 中国教育报, 2007-03-01.

[8]官芹芳. 英国立规“在家教育”[J]. 《上海教育》,2012(26): 27-29.

[9]瑞典在家教育日渐兴起[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a246c70100jcmc.html.

[10]朱丽华. 择校—新自由主义影响下美国基础教育改革政策[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2):103-107.

[11]杨正莲.私塾的民间轨迹[J].中国新闻周刊,2011(16):67-70.

[12]杨正莲.私塾“聚变”——梧桐山里的私塾聚落[J].中国新闻周刊,2011(16):62-66.

[13]熊江宁、李勇刚. 北京“现代私塾”的现状与出路[J]. 北京社会科学, 2011(5):57-61.

[14] Home school World Poll “What is your main reason for homeschooling?” [EB/OL]. http://www.home-school.com.

[15] Sol Cohen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 A Documentary History[M].Random House ,New York,1974:393.

[16] 宋颖. 美国在家教育发展现状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5: 8.

[17] 李光敏. 大陆教会学校调查[EB/OL]. http://news.ifeng.com/shendu/fhzk/detail_2012_02/24/12764276_0.shtml.2012-02-24.

The Religious Factors of Home Schooling for the Teenagers

Zhang Yongguang Li Bin
(Institute of Religion,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act: As a social movement, home schooling originated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gradually stretches to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two major categories of home schooling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the private school of classical education” and “home schooling based on religious factors”. The Christian faith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school of the teenagers in home schooling. Because of conflicting with the secularization of educati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home education is full of variables.

ds: Home Schooling; Teenagers; Religious Factors

B978, G78

A

1006-1789(2016)02-0044-06

责任编辑 杨毅

2016-02-28

张永广,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基督教教育史及当代宗教问题;张湛,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宗教问题。

猜你喜欢

私塾基督教上学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上学啦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种类型的“基督教哲学”
基督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