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青少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认同探究
——基于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的研究视角

2016-03-19夏自军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哲学科社教研部

当代青年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青少年战略

夏自军(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哲学科社教研部)

我国青少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认同探究
——基于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的研究视角

夏自军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哲学科社教研部)

增进我国青少年网络意识形态认知认同,关键在于谨防美国对华“网络自由”渗透战略引起的破坏颠覆活动。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是“互联网总统”奥巴马大力推崇的有着严密的组织运作,其实质是美国冷战思维和政治价值观的网络翻版,是美国国家利益和霸权主义在网络上的延伸。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对我国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认同产生重大影响。只有消解美国“网络自由”议题,增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保障能力,完善网络社会治理体系,才能规避美国“网络自由”渗透风险,提升我国青少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认同

我国青少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事关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和网络强国战略建设。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如影随形地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随着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的持续发酵,增进我国青少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认同的严峻性和重要性愈发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1]可见,搞清楚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的来龙去脉,深刻认识其欺骗性和危害性,主动跟进、积极作为,提升我国青少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和归属感,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政治课题。

一、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评析

(一)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的形成

随着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和网民数量急剧增加,人类社会进入以用户为中心的web2.0时代,参与者信息互动性开启了网络的草根化时代。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世界性,使网络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美国把持着全球互联网的域名解析权、根服务器、全球IP地址分配权,并拥有网络软件、硬件制造能力和技术方面的绝对优势,这就为推进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美国重视发挥网络的渗透作用。奥巴马时期,美国内外交困,不仅国内经济陷入困境难以自拔,而且在中东通过发动战争推行民主化浪潮屡屡受挫,但借助互联网,不仅可以发展网络经济,而且成功发动了对他国渗透的“颜色革命”。因此,美国开始将网络当作对他国进行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渗透的重要工具。

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本不应成为各国角力的主战场。然而,早在1993年,克林顿政府为建立国内“信息高速公路”首次倡导“网络自由”。9·11恐怖袭击后,小布什政府打着“反恐”大旗,把“网络自由”纳入到美国国家安全问题。2010年以来,“网络自由”由个人理念演化成国家战略。2009年11月,“互联网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将“网络自由”作为核心人权议题,宣扬网络言论自由是全体民众都应享有的基本权利。2010年1月,谷歌宣布拟退出中国大陆市场不久,前国务卿希拉里就发表“网络自由”的主旨演讲,宣称公开的形式与不受国家主权约束的信息自由流动,是值得大力倡导的价值观;[2]2011年2月,埃及政权更迭的第四天,希拉里再次发表“网络自由”主旨演讲,进一步细化阐释“网络自由”战略,大肆鼓吹自由、开放、稳定的互联网使普世价值得到尊重,也为更大进步和长久繁荣创造空间,[3]并将其纳入美国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2011年5月和7月,美国政府和国防部接连出台《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和《网络空间行动战略》,“网络自由”渗透战略被列为七大政策的重点之一。2012年12月,奥巴马政府签署绝密的第20号总统政策指令《美国网络行动政策》,详细制定了进攻性网络效应行动和防御性网络效应行动两个行动方案,强调网络空间“全球公域”[4]和“多方利益攸关者”[5]治理模式,否认网络主权,限制政府治理模式。2014年至今,美国政府虽然对“网络自由”渗透战略进行整合优化,但其本质仍未改变。

可见,“网络自由”渗透战略是“网络自由”战略的升级版,其视角由“内向”转向“外向”、由侧重“强内”转向“攘外”,争夺全球网络空间的通讯信息控制权,谋求网络意识形态渗透、内政干预等战略利益。

(二)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的构成

1.输出“网络联络自由”理念

美国“网络自由”战略的核心是网络联络自由,即网络表达自由、集会自由和结社自由。美国以“网络联络自由”为幌子,在国际交往中与经济援助和商业利益捆绑销售,或与政府政治审查和限制手段应用挂钩。同时,为了争取输出国民众的支持,美国向输出国民众尤其是青年提供免费的网络工具和上网便利,培养他们对“网络联络自由”理念的认同。另外,美国在输出国培养和扶植亲美的网络意见领袖,直接左右输出国的网络舆论导向。

2.斥巨资研发“网络自由技术”

美国政府、基金会、学术界、企业、军方斥巨资研发“影子互联网”计划、手机项目、“突岩”等“网络自由技术”,以突破他国信息关防。2008年至2010年,美国国务院投入2100万美元支持“弹弓”计划,同时,还把募集的5000万美元专款用于“网络自由技术”项目;2010年国会拨出3000万专款研发推广“网络自由技术”;希拉里提出2012年“网络自由技术”预算费用为4500万;同年5月,国务院宣布再投入1900万用于突破伊朗等国的网络封锁;西亚北非政局动荡后,国务院向网络公司注资2000万,帮助各国网民突破政府的网络过滤。

3.推行“去政府化”网络空间治理模式

美国“网络自由”战略以网络空间的“全球公域”为前提,强调以企业、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等“多方利益攸关者”为网络空间治理的主体,否认网络主权,限制政府在网络空间治理中发挥作用。美国充分利用其垄断互联网运营的国际机构和企业,以“网络自由”为借口抹杀他国的网络主权,增强美国在网络空间的全球介入能力。同时,美国利用网络空间治理平台——“伦敦进程”[6],向他国兜售美国“去政府化”的网络空间治理模式,进一步抢占网络空间治理领域的话语权。可见,美国推行“去政府化”的网络空间治理模式,目的是企图建立美国的网络霸权。事实上,美国政府不但主导和策划国内的网络空间治理,而且通过控制ICANN(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掌握了互联网的封疆权和路由权。这种国际和国内层面的双重标准,势必会让美国陷入信任危机。“棱镜门”事件暴露出美国开展网络监控、干涉他国主权和垄断互联网管理权的丑闻,体现了网络空间治理模式“去政府化”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三)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的实质

美国“网络自由”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其渗透战略是实现美国价值观、国家利益和霸权主义的网络政治伎俩。

1.美国价值观渗透的网络翻版

冷战时期,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相互之间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颠覆活动。冷战结束后,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并没有放弃冷战思维,反而在网络信息技术时代变本加厉地对他国进行价值观渗透。为实现网络价值观渗透,美国采取一系列政策举措。一是以价值观为标准,形成国际网络价值观同盟,排斥他国的网络价值观。二是通过鼓吹网络信息自由流通,反对网络主权议题,干涉他国网络公共政策,进而攫取他国网络空间的利益和资源。近年来,美国频频借“网络自由”向中国发难,其实质是中国的网络管理政策阻碍了美国的网络价值观渗透,美国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2.美国国家利益扩张的网络包装

网络空间作为新的传播平台和信息集散地,是获取国际经济资源和利益的必争之地。美国打着“网络自由”的幌子,收集和整合各种信息资源,企图强迫主权国家开放市场,把美国的IT企业推向全球,从而实现美国国家利益扩张。美国通常以违反“网络自由”为借口,在道德上给具有竞争力的他国企业进行抹黑,从而影响国际市场对其产品的采用。与此同时,美国利用“网络自由”打入他国社会,培养和扶植亲美势力,扩大美国政治

经济影响,进而攫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如若渗透失效,美国就会利用单边控制网络关键资源优势,在他国煽动街头政治,引发政权更迭,为实现美国国家利益创造条件。因此,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背后是赤裸裸的美国国家利益,是美国国家利益扩张的网络包装。

3.美国霸权主义作祟的网络延伸

美国不仅操纵现实世界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而且企图利用“网络自由”渗透战略重塑虚拟世界的国际新秩序,以实现美国霸权主义在网络上的延伸。任何国家都应尊重网络主权,固守网络边界,自主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网络发展道路、网络管理模式和互联网公共政策,绝对的“网络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维基解密”事件定性为“盗窃行为”、斯诺登“棱镜门”事件的持续发酵,佐证了美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霸道逻辑。其实,美国大肆宣扬“网络自由”,无非是希望各国门户开放,实现美国对网络空间权力、资源、财富的控制,强化美国在网络空间的全球霸权地位。

二、美国“网络自由”渗透下我国青少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认同情况

美国始终把我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视为“网络自由”渗透战略的眼中钉肉中刺,把我国青少年视为“网络自由”渗透对象。为更好地了解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对我国青少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认同的影响,2015年10月至12月,课题组在东、中、西部地区6个省市(上海、江苏、河南、河北、陕西、山西)进行调查,每个省市选取6所学校,市区、城乡结合部、郊县各2所,初中、高中、大学各一所(每省含一所职高),同时,选取地学校与社会青少年属地相匹配。共发放问卷3800份(学生2500份,社会青少年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3527份(学生2378份,社会青少年1149份)。此外,课题组对300名青少年进行立体式访谈、小组访谈和深度个案访谈;还面对面访谈5位教育家、心理学家、法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度总体上是良好的。但受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认同状况不容过分乐观。

第一,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知度与其年龄呈正相关关系,认同度与其年龄呈反相关关系,学生的认知认同明显高于社会青少年,市区青少年的认知认同比例最高,高中三年级学生增幅最大。在本次调查的青少年中,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对网络空间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度分别是68.7%、74.5%、79.6%,而他们的认同度分别是85.2%、80.8%、76.7%。调查结论同样在与青少年访谈和社会青少年问卷调查中得到验证。在与专家访谈中得知,年龄越小的青少年,越依赖学校德育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交往和接触面的广泛,尤其是接触网络负面信息和青少年辨别能力弱等因素的影响,认知度越来越高,而认同度却越来越低。学生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认同(认知度74.3%,认同度80.9%)比例较社会青少年认知认同比例(认知度62.4%,认同度68.5%)分别约高11.9个、12.4个百分点。市区学校的学生认知认同比例分别为76.3%、84.4%,高于城乡结合部(认知度71.8%,认同度79.8%)、郊县(认知度74.1%,认同度82.3%);市区的社会青少年认知认同比例分别为74.4%、81.6%,高于城乡结合部(认知度69.7%,认同度78.9%)、郊县(70.9%、80.2%)。实地调查发现,市区的政府管理网络信息比较严格和规范;在城乡结合部和郊县,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对青少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认同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在问卷调查的青少年学生中,高中学生认知认同比例处于平均水平,但高三学生认知认同比例大幅上升,由高二的认知72.7%、认同79.3%上升到认知76.6%、认同82.9%。实地调查发现,属于高考课程的政治理论课应试教育,对高三学生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有着重大促进作用。

第二,青少年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论争的频率加大,“呲中捧美”青少年参与者正呈现准组织化发展趋势。美国对华“网络自由”渗透的最大影响,就是我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污名化、边缘化危险,进而使青少年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信仰产生危机。问卷调查显示,近九成的青少年认为,美国对华“网络自由”渗透影响我国青少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在问卷调查的青少年学生中,认为会产生信仰迁移占85.8%,而认为会产生信仰淡化占92.4%;在问卷调查的社会青少年中,认为会产生信仰迁移、信仰淡化的比例分别是87.9%、95.0%。究其原因,美国以“网络自由”为幌子,利用单边控制网络关键资源优势,对华输出美式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造成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使青少年对我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信仰动摇,甚至信仰迁移。由于美国对华“网络自由”渗透和国内亲美势力的随声附和,我国青少年对网络意识形态论争的频率加大。近年来,国内外反华势力相互勾结,在网络空间中把普通事件炒成热点事件,把热点事件炒成政治事件,引发了青少年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大争论,进而达到搞乱青少年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认同的险恶用心。问卷调查显示,2010年参与网络意识形态论争的青少年比例仅为18.3%,2015年这一比例上升为32.6%。不同意识形态舆论论争频发态势,持续不断地冲击青少年网民的心理。值得注意的是,“呲中捧美” 青少年参与者正呈现准组织化发展趋势。逢中必反、逢美必捧,已经成为网络上青少年诋毁、攻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典型特征。近年来,网络上存在着一些打着“网络自由”幌子形成攻击、诋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准组织结构,尤其是被网络誉为“打假斗士”“青年导师”的青年“网络意见领袖”,他们利用舆论场上的话语优势和网民从众心理,通过网络舆论炒作、散布谣言、夸大其词等方式,形成一次次“呲中捧美”的舆论风暴,扰乱人们思想,破坏社会共识。

第三,美国对华“网络自由”渗透方法多样化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覆盖率、影响力不断上升,但是,青少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遭受冲击的态势依然严峻,美国不仅把我国青少年作为“网络自由”渗透对象,而且渗透方式方法更加隐蔽、更加多样化。在对美国对华“网络自由”渗透方式方法的问卷调查中,选择“扶植‘网络水军’或‘网络意见领袖’”的青少年比例高达83.7%,选择“推行‘公共外交’”占比72.7%,选择“病毒式视频”占80.9%,选择“传播政治谣言”占84.5%。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不能被他们渗透手法多样化蒙蔽,更不能落入他们的陷阱。

三、增强青少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认同的对策

增强青少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认同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消解美国“网络自由”议题,又要增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还要完善网络社会治理体系,更要在网络上正面宣传、正面发声。

(一)消解美国“网络自由”议题

议题设置不仅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可能催生各类社会运动,尤其是“人人都有麦克风”[7]的新媒体时代,谁拥有议题设置的主导权,谁就拥有话语权。西亚北非“颜色革命”(亦称“媒体革命”)证明:一旦丧失了议题设置的主导权或处于失语状态,不仅网络舆论混乱,甚至面临政权颠覆的危险。

“网络自由”原本是中性话题,美国却赋予了其冷战思维、价值观、国家利益和霸权主义标准的议题设置,被反复阐释、演绎和包装成巨大的话语陷阱,加上我国国内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网站的持续放大、聚焦和推波助澜,对青少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认同形成了较大冲击。“网络自由”表面看是网民的人权、民主、自由,事实却是美国通过“网络自由”干涉我国网络主权与网络治理,达到渗透、颠覆我国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险恶目的。

面对美国“网络自由”议题设置扰乱我国青少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认同的现实,我们要着力消解美国“网络自由”议题,既不能沉默不语,又不能辩驳不力,要深刻揭露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的欺骗性和危害性,引导青少年网民看清真相和实质,更重要的是加强我们的正面议题设置进行对冲,正确阐释主旋律正能量以主导传播,反制对我攻击污蔑以正本清源,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增强青少年政治敏锐性和是非辨别力,增强青少年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

(二)增强青少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保障能力

增强青少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认同,关键在于增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保障能力。

首先,增强青少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说服力。针对青少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认同亟待加强的现状,坚持问题导向,紧密联系青少年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增强青少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解释力;遵循规律指导,适应青少年成长规律和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增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未来瞻望力;秉持开放态度,吸收借鉴各种社会思潮的有益成果,增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整合力。

其次,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正面发声。主流媒体的正面发声,是反驳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的有力武器,也是增强青少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认同的杀手锏。进一步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同时,强化互联网思维,进一步提升新型主流媒体信息生产能力、舆论引导能力和服务能力,让新型主流媒体正面发声,让主旋律正能量刷新网络空间。

再次,建设正面宣传的网军。面对美国对华“网络自由”渗透的攻击,我们不能一味被动防御,而要主动出击、重在建设,建好网宣、网管、应急和网评队伍,注重培养体制内“意见领袖”,建设一支能够正面宣传、驰骋纵横的强大网军。网军建设,既要倾听网民的声音,尊重网民的民意表达,又要揭露网络“呲中捧美”的实质和危害,更要把握正面宣传的主旨要义,提高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形成正面宣传的强势效果,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宣传态势。

最后,创新网络正面宣传的方式方法。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不仅要增加正面宣传的思想厚度、扩充正面宣传的信息含量,而且要创新正面宣传的方式方法,改善正面宣传的实际效果。要摒弃传统的空洞说教、照搬照抄,克服语言生硬、形式刻板的模式化、套路化现象,构建符合网络青少年身心特点的认知体系、价值体系。同时,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话语体系要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用青少年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表达出来,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体现出来,让青少年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完善网络社会治理体系,做到张弛有度

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杂草丛生、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为此,必须加强网络社会治理,还网络空间一片净土。

首先,加强网络立法。网络社会治理,网络立法先行。美国对华“网络自由”渗透花样繁多、创意迭出,而我国网络立法治理却严重滞后,影响了青少年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因此,必须加强网络立法治理,不断规范涉及网络意识形态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历史事实也证明,人为地管理网络内容,尺度很难把握,而依靠完善的法律法规,就有了标准和依据。

其次,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有了完善的网络法律法规,如果束之高阁,不依法执行,则很难发挥法律法规的制度优势,发挥其刚性约束作用。因此,必须把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结合起来,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不断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网管人员对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敏感性不强,对诋毁、攻击我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听之任之;为了博取眼球和获取信息量,一些网络行业和网站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对“呲中捧美”反动言行不予制止,反而却暗中支持和纵容;一些民众在网络上肆意传播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世界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反动社会思潮,公然发表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论。这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不负责任行为,会扰乱青少年网络意识形态频谱,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再次,坚持网络秩序和网络活力的有机统一。网络社会治理是一门高超的科学艺术,要把握好网络秩序与网络活力的关系,既不能治理太严,又不能不予治理;既要井然有序,又要保持活力。对网络意识形态要根据其性质和实质分类管理。对先进的网络意识形态要积极培育和宣扬,对反动的网络意识形态要依法限制和管控,对中性的网络意识形态要积极加以引导。对网络民意要尊重和保护。一方面要善用网民热情,完善网络表达机制,另一方面不能因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而随意上纲上线,打压正常网络话题讨论。只要把握尺度、掌握艺术,处理好网络秩序和网络活力的关系,才能使网络清新起来。

[1]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 2013-08-21(01).

[2][3]蔡玮.从技术控制到政治塑造——美国“互联网自由”战略的解读与批判[N].学习时报, 2011-03-28(02).

[4][5]鲁传颖.奥巴马政府网络空间战略面临的挑战及其调整[J].现代国际关系, 2014(05):54-60.

[6]黄志雄.2011年“伦敦进程”与网络安全国际立法的未来走向[J].法学评论, 2013(04):52-57.

[7]李明.引导网民慎识慎思慎言慎独[N].光明日报, 2015-04-21(07).

Abstrraacctt:: To promote youth’s network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 and recognition, the key is to guard against US“ network freedom” penetration strategy causing damage subversive activities. US“ internet freedom”penetration strategy is the“ internet president” Obama’s praised organization with a close-knit operation, and its essence is the United States Cold War thinking and the network replica of the political values and the US national interests and hegemony’s extending over the network. US“ internet freedom” infiltration strategy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network people, especially young people’s cognition and identity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nly by eliminating the US“ internet freedom" issues, enhancing the capacity of network security of mainstream ideology, perfecting the network system of social governance, we can circumvent the risk of US“ internet freedom”penetration and promote youth’s sense of identity and belonging to the network mainstream ideology.

Adolescents’ Cognition and Identity of Network Mainstream Ideolog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US“ Internet Freedom” Infiltration Strategy

Xia Ziju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Party School of CPC Zheng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dss:: US“ Internet Freedom” Penetration Strategy; Network Mainstream Ideology; Cognition and Identity

D432.62

A

1006-1789(2016)02-0018-06

责任编辑 曾燕波

2016-02-04

本文系2015年全国行政学院科研合作基金课题“依法治网与维护网民尊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HZKT133。

夏自军,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哲学科社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青少年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青少年发明家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战略
战略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