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信息行为

2016-03-19祝方林王文兵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

当代青年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图书馆资源用户

祝方林 王文兵(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

大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信息行为

祝方林 王文兵
(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

心理文化学的“伦人”认为中国人是以“我”为中心构建亲疏不同的圈子,不同圈子行事规矩也不同。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信息行为的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在利用图书馆纸质资源时,和馆员越亲,在图书馆越能自觉遵守图书馆的规章制度、行为上也能做到彬彬有礼,反之则不然。喜欢电子资源、喜欢上网是当代大学生信息行为的新特点。

心理文化学;大学生;图书馆资源;信息行为;伦人

学界从用户角度研究图书馆资源利用的信息行为,比如:王红玲课题组就用户对馆藏数据库资源的需求选取我国东中西部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党校图书馆进行了调查,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需求呈现多样、广泛、专业、系统、时效、准确、方便和自助特点。[1]张斯蕊和冯硕康以大学图书馆为例,调查了传统资源与数字资源的利用现状。高年级学生远多于低年级学生使用数字资源,另外有30%左右从未点击过数字资源。[2]毕强和滕广青的研究强调了信息行为的非线性、动态性和层次性。[3]这些研究单单就用户使用图书馆资源的行为进行了调查,但是对用户产生这样行为背后的文化背景未加深刻的分析。这个不足是因为图书馆学采用问卷调查得来数据进行研究的方法存在不足:调查问卷设定的问题预示了调查的方向,也就是说预设往往和现实之间存在差距。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能弥补这类研究方法的不足,同时伴以主位分析、整体认识就能很真实地反映所研究对象的真相。[4]我们拟利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研究在校大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行为,通过了解他们在利用图书馆资源行为上的新变化,来探讨泛在(新一代用户)之所以大行其道的文化原因以及图书馆如何应对的问题。

一、高校图书馆资源及用户情况

(一)高校图书馆资源现状

调查点H大学诞生于70多年前,是当时湖北省政府西迁后成立的“乡村师范学校”,经历师专、大学等阶段。H大学还是一所民族大学,有35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在此学习,比例达到54.6%;学生基本属1993年以后出生。①少数民族学生不包括民族为“其他”学生,不包括2015年已毕业学生。数据来源:H大学学工处。总的来说,“90后”大学生思维较理性,注重个人兴趣;个体自我意识强烈,希望得到他人关注,不喜欢被束缚。网络对他们的影响根深蒂固,就日常行为来看,频繁登录网络,对网络依赖度高;网络上表现活泼,现实中表现冷淡;迷恋网络社交,真实内心孤独。[5]

H大学图书馆拥有两万余平方米馆舍和多学科、多载体馆藏体系,地方和民族特色浓郁。在本文中,根据我们田野调查点的实际情况,界定的图书馆资源范围为纸质书刊、数字资源(数据库、软件等)、无线网络设备等几类。

根据H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历史,把图书馆历史分成三个时期。

一是纸质时代。这个时期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主要是纸质资源,图书、期刊、报纸等都是纸质。H大学图书馆自学校建立图书室到1995年属于该阶段。

二是有线时代。1995年之后的15年属于这个阶段。这个时期分为两个小的阶段,以2003年为界。前期,计算机之间只能在馆内通过有形的网线连接形成小规模的局域网。采购的数据库大多是磁盘、光盘形式,只能单机运行。之后才大规模加入Internet,但还是采取有线网络连接的方式。这时期的图书馆资源比纸质时代增加了数据库、电子阅览室、自习室等资源。1995年,馆里购置数台微机开始建立书目数据库,首先把借阅量较大的H、I类图书建立了数据库。这一年,省教委就“办馆条件和文献工作水平及读者服务工作水平”对该馆进行了评估,授予该馆“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级图书馆”的奖牌。1997年,引入ILAS系统(2003年升级到ILASⅡ),实现采访、编目、流通、期刊、公共查询等功能,能进行书刊收集、整理、分配、查询、外借、统计、目录打印等多项工作处理。2000年,学校与CERNET(中国教育科研网)相连,图书馆接入Internet。但是大量电脑和外面网络相连是在2003年校园网以100M光纤与中国电信相连之后。2004年,省教育厅又对该馆进行自动化测评,获优秀图书馆称号。

三是无线时代。相比有线时代,本阶段又增加了无线网络链接方式以及图书馆资源的移动支持。这个变化自2011年图书馆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更换为汇文系统开始。汇文系统提供了移动设备的客户端,包括支持安卓、苹果移动设备。在终端上,可以自主完成书目查询、网上借阅情况查询、续借、预约、逾期催还、新书通报等,可以说在线能完成的业务,在移动设备上也基本可以完成。图书馆还在馆内大面积架设wif i ,以支持移动设备的使用。除了支持移动设备,在固定设备的使用上,图书馆也进行了改革。图书馆将电子阅览室的所有机器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同时,将所有计算机搬到宽敞的走廊上。所有使用都是在曝光率极高的公共空间里,既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也极大地降低了用户使用这些设备做无聊事情的机率。另外,还提供一些电脑桌椅,安装好网线、电源供自带设备用户使用。

(二)高校图书馆用户的发展情况

为方便分析,我们对应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历史分期,把图书馆读者(用户)分为三代。

第一代读者,使用纸质资源的人。

第二代用户,图书馆资源建设开始数字化,混合型资源使得读者可利用的图书馆资源也丰富起来。学界对读者的研究视角开始转向以读者为中心,相应地读者的称呼也改成了用户。当然这只是一个泛称,在具体的情境中我们会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读者”和“用户”等称谓。

第三代泛在用户,也就是本文所说的新一代用户。由于有了3G/4G、wif i 等无线网络,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泛在成为常态。我们将在下面详细探讨这一代用户在利用图书馆资源时的行为特点。如果从年代上给一个大概的界限的话,最近5年左右的大学生属泛在用户。

二、大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信息行为

不同时代大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行为差异非常大。

很多第一代读者把图书馆作为整个大学生活的精神寄托,把自己埋进书海,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在很多的公开出版物上都可以看见他们回忆大学生时代的文章。他们的阅读广泛,“属于百花齐放那种,我也就来者不拒,兼容并包,像大箱子一样把各种类型、各种思想流派、各种风格的读物一股脑儿往肚子里塞。这些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牵着我走出了以前狭隘的小圈子,见识到了真正的文化真正的学术,让我成长了,也更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突然感觉曾经的坐井观天是多么的幼稚可笑,知耻而后勇,这也激发了我继续大规模地读书的强烈愿望。”[6]这虽然只是其中的一个个体,其实在我们的访谈中,的确发现这样的说法可信。在图书馆工作的甲老师,1990年毕业于武汉的大学,他说大学期间主要有三件事:看书、打球、耍(到处玩)。

第二代读者处于电子时代,在这个时代早期,电视机已经普及,从日本传来的以及国内仿制的电子游戏机充斥有小孩的家庭。使得这个小盒子(装游戏卡用)以极大的吸引力黏住了小孩,也黏住了部分青年人。到了后期还赶上了联通世界、缩地球成村的Internet。计算机游戏肆无忌惮地挤占青少年的时间,蚕食他们的兴趣。H大学80后乙老师说他们上大学期间,很多同学“游戏玩通宵、上课睡大觉”。

到了第三代用户,他们不仅出生时嘴里含着网卡,赶上无线互联时代,而且走到哪都能联通世界,泛在成日常。也因为此,“低头族”越来越多。

我们通过半年(2015年上半年)时间在图书馆进行田野调查,具体地点包括书库、大厅,并归纳他们的行为。希望我们下面的描述能还原他们在利用图书馆资源方面的信息行为。

(一)纸质书的使用情况

由于H大学图书馆实行全开架流通,用户选书行为和在超市购物十分相似。这和之前闭架借阅的图书馆时代来说,不知方便了多少倍。

场景之一:在书架前随意浏览书名、作者等信息,不时抽一本出来翻翻,然后决定借阅否。比如社会工作专业大一的丙同学,她在高中时读理科,喜欢读书主要受两个人的影响:一是班主任老师不断强调要多读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班上常举办换书活动,所以他们同学大部分喜欢读书。二是同桌,同桌受家庭影响喜欢读书。进入大学之后,班主任仍旧强调社会科学专业学生要多读书,同寝室中有同学在图书馆做勤工助学,方便借还书,同寝室之间谁借的书都会共享。丙同学在观念上接受多读书,能把这个观念付诸行动,最主要的动力来自获取图书的方便。高中时班上有换书活动,大学同寝室中又有同学在图书馆上班(同学如是说)。日久天长,读书成为习惯,自己也经常跑图书馆翻翻书,在大厅的电子书下载机下载电子书。因为同学的关系,知道同学在图书馆最主要的工作是上架。因此,自己在书架上拿书都很谨慎,尽量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场景之二:集中某一类,抱一大摞到阅览桌,但是书库阅览桌很少,很多读者会抱一摞书到靠窗子的地下、走廊的电脑桌上。每本翻阅,选取几本借出。剩下的书,有还到书架上的,也有不管一走了之的。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大三的丁同学,她说她妈妈喜欢徒步、喜欢旅游,周末妈妈“不是在旅游,就是在徒步的路上”。受妈妈的影响喜欢旅游,所以大学选了旅游管理专业,想以后自己考个导游证。在阅读方面,除了专业要求的读物外,喜欢地理、民俗文化等方面书籍。她喜欢抱一大摞相近的书,然后找张桌子坐下,慢慢翻、慢慢看,难得看了就挑几本借回家看,剩下的书一般就放桌上。她说把书放桌上是入学当年的新生入馆培训老师说的,说如果自己上架的话,会乱架,不如就放桌上,等勤工助学的同学来收拾、上架。

场景之三:目标明确,到书架上按类查看,指定某一本书,找到拿出就走。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三的戊同学,他擅长做网站,有时会为一些小公司做网站。他在图书馆找书目标明确,他说自己没有闲心挑来挑去。

(二)泛在资源

场景之四:大厅是人员密集、设备和功能较多的区域。进图书馆的闸机安装在北边,过闸机后有电子报阅读机、电子书下载机等。中间是天井,天井的东、西面有实木沙发可坐,屋顶使用透明材料,透光不透雨;东北角是服务台、西北角是门岗,东、西、南三面是书库。南面书库外走廊里安装有一台OPAC书目检索机,一顺排开的还有五台自助借还机。在这个大厅还架有开放的wif i 。

在大厅使用移动设备的读者,有靠柱子站的,也有站在走廊上的,大多数坐在天井的沙发上;低头看手机(平板非常少),面部表情一般很严肃,但少数会微笑,也有的戴着耳机仰望着;半数使用移动电源。在电子报阅读机和电子书下载机前也经常有人在操作。电子报阅读机的屏幕和地面有一定的夹角,阅读时眼比较舒服,颈部也相对比较舒服;而电子书下载机的屏幕则和地面垂直。这样的设计可能和阅读时间长短有关系。电子书下载机因只操作查找和下载,所以时间很短,短则几分钟,长也就10分钟左右,而电子报阅读机则不同了,因是在线阅读,短则10分钟,长则视兴趣而定。

我们在对电子书下载机使用情况的观察时,发现同学们的行为和在书库观察到的行为非常相似。有一本一本翻、仔仔细细地看介绍,然后选择扫描二维码下载的同学;也有一屏一屏地翻,一本一本地扫,好似抱了一大摞书在手回家慢慢细细看的同学;还有呼啦呼啦翻屏,找到自己要找的书,简单瞄下介绍,扫描完立马走人的同学。

(三)大学生读书行为分析

丙同学、丁同学和戊同学是我们熟识的同学,也可能有同学在场时能比较文明地处理自己和图书的关系。而在我们对其他同学的观察中发现,大部分人不是这样,大量的图书被乱丢、乱放,也有大量的图书被乱写乱画,甚至开天窗撕掉等。我国几乎所有的图书馆都遭遇过这种尴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熟人之间能自觉“文明”,而不认识的人之间“野蛮”的现象呢?

心理文化学“伦人”概念的分析[7]。“伦人”概念与费孝通先生创立的“差序格局”[8]概念颇为相似,但他们只在描述基本人际状态的特点时一致。中国人的“我”是依据与他人的关系亲疏来确定,这个关系圈子,是以“我”为中心,由内而外,依次是亲属圈子、熟人圈子和生人圈子。“我”与圈子中的他人的亲密程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责任、权利、义务等,也由内向外递减。中国人在不同的圈子中有不同的行事准则,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人在不同圈子里,讲不同的规矩。为什么中国人那么愿意论远近亲疏的关系呢?因为在不同圈子里面,适用的规矩不同,交易成本自然也就不同。因此,攀亲戚、论师门、讲乡情,构成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基本人际互动模式。[9]这就是为什么和馆员是熟人的同学能自觉遵守馆里规章制度,而不认识的同学则肆意而为了。同理,对自己的影响也是存在这样一个个圈子。在心理上,以“己”为中心形成圈往外推,和自己越亲密的,对自己的影响越大。在丙同学的心里,同桌、同寝室、班主任都是和自己很亲近的人,是自己所欣赏的人,所以他们的行为对自己影响很大。他们喜欢读书,自己也受影响喜欢读书。爱屋及乌,在她的心目中,图书馆是比较亲近的,所以也喜欢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了。

文化对行为起了很大的决定作用。[10]这些同学出生时嘴里就含着网卡,是网络一代。网络对他们的影响根深蒂固,是一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得来的。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如果不能和周遭的人保持一致,便觉得有悖大家的价值取向。丁同学对阅读虽没有丙同学那么热爱,但有空喜欢到图书馆下载电子书,也喜欢在手机上看网文。她说看电子书比较方便,有空就可以看,而且大学有许多无聊的课可以看手机,借此机会就可以看电子书。而且,在他们同学中,网聊是主流,如果不加入,似乎另类。如果自己也经常成为“低头族”,在同学中就不会太另类,而容易和同学打成一片,同学们也容易接纳她。

四、图书馆的服务原则

从用户的角度规划图书馆服务。根据差序格局理论,和自己越亲近的人,对自己的影响越大。在图书馆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而论,要想同学们能充分利用好图书馆,需得到同学们的青睐,服务态度一定要好,对待任何读者都要有发自内心的微笑,也就是要有亲和力。如果把这个题目做大一点,就是如何营造图书馆文化的问题。当然这只是第一步,对图书馆而言,提供用户需要的资源也是图书馆建设的根本。服务和资源两者缺一不可。

私人订制。“90后”大学生注重个人兴趣,个体自我意识强烈,希望得到他人关注,不喜欢被束缚,再加上网络对他们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针对不同个性的同学需要提供不同的服务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用时下时髦的词说叫“私人订制”。

用心理文化学的“伦人”概念来分析基本的人际状态,已有学者进行了验证[11],本文只是拿来解释了图书馆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中的行为,目的是为了图书馆在理解这种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使其成为服务改进、提升的文化动力。

[1]王红玲、张齐增、林宁.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需求调查分析[J].图书馆论坛, 2005(02):29-34.

[2]张斯蕊、冯硕康.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6(06):91、92、118.

[3]毕强、滕广青.国外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进展及热点分析——基于IRMJ和JASIS的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9(05):80-90.

[4]王子舟.田野调查:人类学方法在图书馆学中的应用[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4(06):12-21.

[5]秦霞、李志斌、陆建澄.“90后”大学生行为心理特征与网络影响分析及建议[J].学海, 2012(06):194-198.

[6]赵晋伟、李晨晨.我的大学生活[J].山西青年, 2009(04):66-69.

[7]尚会鹏.心理文化学要义: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71-74,306.

[8]费孝通.乡土中国[M].人民出版社, 2015:30.

[9]尚会鹏.心理文化学要义: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306.

[10]奥莫亨德罗.人类学入门 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38

[11]王冠玺.《秋菊打官司》的心理文化学解读[N].中国文化报, 2013.6.24(03).

Abstrraacctt:: The term Lun-jen from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 asserts that Chinese create close or alienat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network as I am in the center and different relationship network has different rules. To investigate information behavior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using library resources, it’s found that about using paper resources, they can consciously abide by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library and do it politely, or conversely on the contrary. There are two new traits for information behavior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including liking electronic resources and the internet.

Key worrddss:: Psychoculturology; University Students; Library Resources; Information Behavior; the Lun-jen

责任编辑 杨毅

University Students’ Information Behavior of Using Library Resources

Zhu Fanglin Wang Wenbing
(The Library,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G203

A

1006-1789(2016)02-0109-05

2015-11-19

祝方林,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行为;王文兵,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献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图书馆资源用户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图书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