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影响视阈下青年绿色生态观构建

2016-03-19常素芳开封大学马列德育教研部

当代青年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绿色生态

常素芳(开封大学马列德育教研部)

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影响视阈下青年绿色生态观构建

常素芳
(开封大学马列德育教研部)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绿色发展成为理论热点的时代背景下,生态社会主义因其系统而富有创见地阐述生态危机问题而备受当代青年的关注。但由于生态社会主义理论贡献与缺陷并存的双重性,当代青年如何对其科学扬弃,汲取其合理思想,摒弃其消极影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此,要对青年加强系统的生态教育, 引导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开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思维中解读生态社会主义,以理性和热情投入到中国绿色发展的实践之中,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先锋和中坚力量。

生态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绿色发展

随着我国发展理念与发展战略的调整,绿色发展备受社会关注。中国青年作为社会发展和变革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力量,面对严峻的生态危机压力,他们势必以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广泛而主动地参与到绿色发展的实践中去。而基于青年群体的特点,当他们高度关注特定社会问题时,容易自发地将问题解决的方案和路径诉诸于相关的社会思潮。生态社会主义因其系统而富有创见地阐述生态危机问题,在当代众多论述生态问题的思潮中脱颖而出,进入中国青年的视野。但和很多国外社会思潮一样,生态社会主义具有两面性。如果中国青年不能理性地分析与认识生态社会主义,而是感性地接受与浅层地解读,由此而产生的错误思想认识和盲目的实践行为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和破坏性将是非常之大的。因此,对于当代青年来说,正确认识生态社会主义,构建正确的绿色生态观至关重要。

一、准确解读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思想逻辑

生态社会主义体现了批判向度与建构向度的统一。生态社会主义以人类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为切入点, 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弊端的基础上, 通过对现代人类生存、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特别是社会制度的深度反思,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着力点提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理论构想。

(一)超越价值批判、科技批判,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的制度

与未来主义等学派单纯从价值和技术层面对资本主义进行有限的批判不同,生态社会主义尖锐而彻底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著名的生态社会主义者佩珀认为,生态危机是深深根植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其全球化扩张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建立在“控制自然”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性和无政府状态是生态危机生成的根源。更为严重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和资本积累逻辑还随着全球化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导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局部生态危机最终演变为全球的生态危机。约翰斯顿指出,这种“生态帝国主义”或“生态殖民主义”的行径是应受到严厉谴责的。

(二)反对片面的人类中心主义,遵循马克思主义“人类尺度”的原则

生态社会主义将自然和社会看作是一个整体,它主张自然应是社会化的自然,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完整统一体,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构成了人与自然本质关系的应有之义。对此,格伦德曼和佩珀都主张以人的合理利益和需要作为审视生态问题的参照点,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解决生态危机时应当遵循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人类尺度”原则,反对片面的人类中心主义,阐明了人与自然在自然本质与社会本质上是共生的,人与自然是统一和谐的整体。而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性、整体性上考察生态问题,其逻辑结果是生态危机问题不是简单的自然领域的问题,而是更为复杂的社会制度问题。因此,生态危机的解除,更重要的是社会制度问题的解决。

(三)否定资本主义的经济理性,探寻社会主义的生态重建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追求经济合理性的本质必然导致生态存在的非合理性,因此,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道路只能是构建一种强调社会理性和生态理性的新型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是既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原则又体现生态原则的绿色社会和生态现代化的社会。其核心是按照经济理性服从生态理性和社会理性的原则进行生态重建。其生态重建的理想蓝图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政治方面的建构主张符合“社会责任、非暴力、基层民主、生态学”四项原则而实行的国际化与区域性相结合,整体化与分散性相结合、自上而下的领导和自下而上的构筑相结合的新型民主政治体制[1];经济方面,生态社会主义主张超越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的“社会生态经济”模式,取代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模式,建构合理配置和利用自然资源并保证后代人发展为特征的混合型社会主义经济模式[2];社会文化方面, 生态社会主义提倡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生活范式;外交方面,生态社会主义主张构建反对超级大国相互争夺,强调平等对待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二、辩证把握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与历史局限性

生态社会主义基于当代生态困境进行的反思和探求,其中不乏合理新颖的理论观点,对于当代中国青年思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精神资源和视野参照。

第一, 有助于青年理解生态危机产生的本质与根源。未来主义的生态学派等社会思潮,在诉诸生态危机根本原因的探讨时,均回避或忽视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源性。而生态社会主义却鲜明地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系统的对立关系及资本主义制度和全球生态危机的内在联系。相对于未来主义者卡恩提出的全球生态危机只是一种地区性和暂时性问题的观点而言,这种思想体现了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价值的独特性和闪光之处。生态社会主义者通过生态危机的表象,透过资本主义制度对人和自然的严重戕害的实质,揭示了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是根本制度的问题,而不是技术发展的问题。生态社会主义还从全球视野的角度揭示了全球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态帝国主义”畸形扩张的必然结果。这为当代青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弊端,反观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提出的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的执政思路,感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二, 有助于青年探寻绿色发展观的应然性和实然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而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对于中国青年理解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和探寻绿色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生态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思想逻辑起点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强烈愿望和深切关注,生态社会主义强调应从整个人类现代化和世界系统论的立场出发提出新的社会发展观,将生态成本与经济成本叠加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参数[3]。这与我国目前所提倡的绿色发展有许多相同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诉求。从理论上讲,生态社会主义对化解人与自然危机所做的可贵探索,有助于我国青年从更宏观的理论层面理解绿色发展;从实践发展来看,生态社会主义者在全球开展的环保运动和绿党的政治实践经验为各国实行绿色发展战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支持和借鉴作用。

第三, 有助于青年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有些青年循其名求其实,认为生态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生态社会主义。而实际上生态社会主义虽以马克思主义为分析问题的方法论,彻底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但其在本质上不同于科学社会主义,并不是科学和革命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和实践观,通过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而揭示社会主义必将替代资本主义客观规律的科学体系。而生态社会主义则是试图超越资本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构建生态原则与社会主义原则相结合的新型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体系,很多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有所偏离甚至是背离的。但生态社会主义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内涵与发展空间。生态社会主义立足于生态危机批判和反思资本主义制度,重审和超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 从社会自由、人的自由到自然的自由三个维度,提出了独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我们从整体的角度理解社会主义提供了更大的思考空间。

第四, 有助于青年理解当前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虽然我国经济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发展的回旋空间和韧性、潜力巨大。但越来越突出的中国经济高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前乃至将来制约中国发展的严重阻碍。[4]今后,在坚持发展可持续性、平衡性、包容性的基础上,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这个方面,生态社会主义提出了一些颇具借鉴意义的宝贵思想。如生态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高兹在生态社会主义经历了经济发展从“稳态经济”到“理性增长”的理论探索之后,强烈主张“应把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置于可控的条件下和范围内”[5],在保证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同时实现生态合理性的目标。这对我国当前正确选择发展模式与发展速度,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理性增长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尽管如此, 生态社会主义毕竟不是科学社会主义, 囿于其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生态社会主义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重大理论缺陷d[6],这容易使当代中国青年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产生混淆与误区。

第一,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问题上,夸大人与自然的矛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而生态社会主义把人与自然关系恶化导致的生态危机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以人与自然的张力矛盾替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阿格尔说:“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本马克思主义关于只属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失去效用。今天,危机的趋势已转移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7]这容易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青年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错误认识, 服从于生态社会主义主张的人与自然之间张力形成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观点,从而否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依然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集中体现的事实,进而产生取消社会革命的思想。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 容易使当代青年单向度地、表象性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缺乏对其深刻性的、本质性的理解,最终导致淡化意识形态教育的思维误区。

第二,在阶级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反对暴力革命的作用。科学社会主义首次科学地阐明阶级斗争虽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却是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直接动力,其中暴力革命则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彻底得以解决。而生态主义与其他的生态主义以及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一样,主张将“非暴力”作为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动力。虽然生态社会主义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也不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同意将某种形式的阶级斗争作为议会斗争的补充方式,但在现实途径的选择上,佩珀的主张很具有代表性,他主张将革命手段严格限定在 “示范” 和“教育”的范围内,强调思想和伦理道德等主观变革力量,反对暴力革命,反对通过任何主动的、积极的革命行动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8],可以说,佩珀的观点具有明显的历史唯心主义的倾向,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改良主义的思想。

第三,在生态危机解决道路问题上,强调“微观革命”的模式。生态社会主义高度关注生态危机,殚思竭虑,多方求索。它以鲜明的社会主义倾向而独立和区别于其他社会思潮,试图超越传统的苏东社会主义模式和资本主义制度,通过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结合,寻求根除全球生态危机的正确道路,但又找不到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只是将目标的实现寄托于“思想启蒙”,期盼有良心、有道德、有文化的人们自觉认识到生态社会主义的美好而投身于其中,依靠“微观革命”实现理想蓝图,解决全球生态危机。这种方案,比起它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而言,是薄弱与不完善的,在诸多方面具有强烈的主观的、改良的、空想的色彩。

三、科学扬弃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路径

(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提出明确的绿色发展观,但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论述中,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绿色发展思想。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社会是人与自然的辩证的统一体。《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固有的逻辑结果。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指导中国青年认识各种生态思想和流派的科学方法论。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是在马克思主义启发下形成的社会主义思想,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系统观、实践观和唯物史观,虽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视角和批判内容方面与科学社会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很多观点已然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轨道。所以中国青年科学地、完整地、客观地分析生态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必须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绿色发展观,否则就可能被生态社会主义所宣扬的一些错误观点所误导,最终导致对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危机。

(二)提升青年的生态理论素养

青年生态理论素养的培养不仅要借助于以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人类的生态责任意识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生态教育,更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主动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时代发展潮流,主动拓宽视野,将现代的、崭新的生态观念、生态意识纳入到生态教育的体系中来,使青年的生态教育实现中国向度与世界向度的统一。在当代国外的社会思潮中,除了生态社会主义、未来主义之外,关于生态问题研究的思潮和学派纷繁众多。这既为中国青年的生态理论素养的提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给中国青年正确生态理论素养的形成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对此,中国青年应主动建构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的科学思维,提高辨别社会思潮的能力。[9]青年要系统地把握各种生态主义思潮的发展轨迹与历程,理解其基本主张,探究其理论价值与历史局限性。通过对社会思潮系统的逻辑梳理和深层的学术审视,在广阔的时空中维理性地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现实与未来,进而实现拓宽生态理论视野、增强生态责任意识、培养生态保护情怀、培育生态道德人格,提升生态理论素养的目标。

(三)构建完善的生态教育体系

现代生态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未来社会建设者的社会、历史责任感、使命感,通过对青年的生态教育,将青年为国家、为民族担负重任的意识扩展到自觉适应绿色发展需要的范围。而 “人的能动性是有层次和深度的,它不可能由人们自发地完全释放出来,而需要对其进行深度挖掘”[10]。从以往的教育实践来看,在松散的、零星的、不成体系的社会生态责任意识中,青年难以自觉地激发强烈的生态责任主体意识。所以,将生态责任主体意识教育内容贯穿到我国整体的国民教育序列之中,科学规划和设计青年生态教育体系,并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包括青年在内的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翁姿态和积极主动性,奠定好青年生态素养和绿色发展责任认同和价值认同的理论基础。而完善的生态教育体系既包括理论教育,又包括实践教学。在理论教育方面,学校要通过编写相关生态教育教材、开设专业教程、开展演讲、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通过课程设置的专业化、规范化、多样化和科学化实现生态教育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头脑。在实践教育方面,学校要积极回应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态实践观,践行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的理念,依托生态教育实践基地、社区等教化力量,促进生态教育的人性化、生活化与生动化。

(四)开展生态基本国情教育

我国的生态基本国情,是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社会发展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状况的综合反映。只有通过实事求是的生态基本国情教育,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估基本生态国情,才能让广大青年理性认识到生态困境不是国家和政府单向度的行为,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任务,增强当代青年对绿色发展的融合度和亲切感,激发青年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开展基本生态国情教育应包括生态环境基本现状教育和政策教育。从生态环境基本现状教育来说,有的青年错误地认为生态问题只是个别地方才存在的现象,或者只是偶发的现象,对于生态危机的严重性估计不足,认为生态危机的观点是危言耸听和杞人忧天。而有的青年则片面夸大我国的生态问题,认为生态危机已无药可救、无力回天。这两种态度都反映了我国青年对生态环境基本现状缺乏正确的认知。目前,高等院校很少开设关于生态国情教育的相关课程,有学者指出,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场所,生态国情教育资源的缺失使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无疑是雪上加霜[11]。因此,开展基本生态国情教育已是大势所趋。广大青年只有实事求是地了解我国的基本生态国情和中国环境变迁的历史背景,才能促使他们内化生态责任意识,外化生态保护实践,积极参与到国家的绿色发展建设之中,自觉承担推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历史使命。

开展生态基本国情教育还要加大国家有关生态保护政策的宣传,国家政策的导向和发展理念的引导,对于青年生态保护的自豪感、认同感和责任感的形成将是极大的推动力。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及绿色发展的基本方略。可以预见,中国青年在新战略、新理念和新思想的指导下,将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生态保护的建设中,在宏阔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坚定地肩负起实现中国绿色发展的历史重任。

[1]戴卫·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M].刘颖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 232-233. [2]娄菲菲.生态社会主义及其双重价值[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4 (07) :188-191.

[3]袁莉娜.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对我国青年的影响及教育对策[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03):14.

[4]康鸿.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参照[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09):105.

[5]韩秋红,杨赫姣高兹的生态理性——社会主义的另一种阐释[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1(02):55.

[6]吕虹.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嬗变及其意义[J].理论学刊, 2010 (11):104.

[7]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486.

[8]祝士明.生态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比较[J].广东社会科学, 2008(04):72.

[9]徐岩.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 2014(05):21.

[10]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122.

[11]张建东,邓倩.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的青年生态责任意识培育策略 [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06):7.

The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Youth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cological Socialism

Chang Sufang
(Department of Marxism, Kaifeng University)

ract: Ecological crisis is serious day by day and the green development becomes hot spot theory background. Ecological socialism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youth because of its system and original ideas on ecological crisis. But due to the coexistence of dual nature of ecological socialism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and defects, how contemporary youth absorb its reasonable thought and abandon its negative influence are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regard, we need to strengthen system of ecological education, guide the use of Marxist ecological view, interpret eco socialism in the unity of openness and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actice into the green development in China with reason and passion, so that the youth can be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well-off society and the backbone of the pioneer.

ds: Ecological Socialism; Marxism; Socialism; Capitalism; Green Development

D64

A

1006-1789(2016)02-0057-05

责任编辑 曾燕波

2015-12-31

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厅2014年度软科学项目“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视域下的校区互动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豫科鉴委字[2014]第617号。

常素芳,开封大学马列德育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绿色生态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绿色低碳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生态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