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问题梳理及逻辑转向
2016-03-19朱尉
朱尉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传播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问题梳理及逻辑转向
朱尉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119)
传播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为近些年来的学术热点。梳理传播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研究成果发现,传播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存在着内源性不足和外源性失当的结构困局,研究视野有待拓展,研究方法急需优化。因此,必须重新审视传播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性价值,破解内源性不足与外源性失当的结构困局,厘清学科体系的基本架构,寻找两大学科的内在逻辑关联,才能摆脱学科研究的路径依赖,增强理论的现实解释力,从涵育理论与关注实践的双重维度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发展。
传播学视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审视;逻辑转向
传播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为近些年来的学术热点。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借鉴与理论互补既是植根实践的学术自觉也是增强学科自信的内在要求,加之多维开放的信息环境在实践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现实要求促生了传播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繁荣。笔者以2006至2016近十年为时间限定 (截至2016年5月),在 “中国知网”高级搜索中设定篇名精确搜索,关键词为 “传播”并含 “思想政治教育”,共搜索出期刊论文237篇,学位论文42篇,相关书籍4部;同样,篇名中精确搜索关键词 “传播学”并含 “思想政治教育”,共搜出81篇期刊论文 (如果以 “主题”项搜索,会搜索出大量文章只是部分涉及用传播学思维去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此类文章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笔者试图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继而考察当下传播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思路,探究传播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两大学科交叉研究的应有范式,以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育人效果。
一、传播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梳理
从目前国内研究的成果来看,传播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走向了狭义的研究范式,通常是用传播学的概念、理论、范式去套用新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用传播学理论及传播模式去简单套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环境、过程、模式,研究结论缺乏现实性和操作性,形成了严重的学科路径依赖,学科交叉研究处于低水平套用合并阶段,大有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播学的裹挟下发展的态势,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主体性发展。
传播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关联和理论契合是制约交叉研究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前提。此类文章全面剖析传播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对象、研究主题、传播类型等方面存在着的理论契合度,从而分析出传播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价值维度和实践创新的价值指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唐芳云在 《共契与协同:传播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价值论析》一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话语维度的传播学转向。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从学科内涵上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过程、要素、方法和艺术等层面。[1]作为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其行动研究最终落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诸多层面,运用传播环境理论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此类文章分析大众传媒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积极和负面影响,挑战与对策,全面审视新媒体及大数据作为一种传播化情境的改变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所带来的影响。有学者意识到要警惕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中的 “信息茧房”效应,缩小 “信息鸿沟”,[2]不能在数据洪流中被信息传播所裹挟,丢弃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始意义。效果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归宿。选题多在自媒体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的框架下展开讨论,认识到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 “意见领袖”的主体权威受到挑战,教育者信息 “把关人”的作用被弱化,“议程设置功能”出现转变,“沉默的螺旋”作用在增强。[3]效果研究的套路僵化,如 《传播效果理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探析》一文,所谓的有效性都是从心理学的认知、情感、行为等三大层面,在传播学5W框架下寻求原因和相关对策,这也成为了当下研究的基本套路。研究中也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如点面结合式传播、平等互动式传播、结合性的传播方法等。[4]
传播学理论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受到了学界的追崇。有文章对思政教育主体教师的地位展开研究,[5]还有对其传播职能研究,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四种形态中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和职能进行分析,凸显了不同的传播形态中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功能定位和策略安排的不同。[6]随着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作用认识的逐步深入,话语研究趋热。但已有相关研究中,多从语言学、语义学或实用语用学的角度,围绕词语的发展与变革展开,[7]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尚未多见。欣喜的是也有少数开始探讨传播学视域下的话语研究,如杨威在 《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学分析》一文中,综合运用传播学理论中的传播模式、分类、功能角度全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从信息论和符号学角度解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用传播效果理论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传播类型的适用性效果评价。[8]
仔细分析上述层面的传播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发现研究未能深入探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部,没有从根本上分析变化了的社会情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转向,而是从外围层面分析如何将传播学的原理套用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研究路径,势必加剧传播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性困局。
二、传播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结构性困局
传播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结构性困局已经显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只有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主体性的前提下,寻找当前不断变化的社会情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发展空间,在明晰内源性不足的基础上借力传播学寻求外源性发展,才能消解结构性紧张,全面推进学科内涵式发展。结构性困局主要表现为:
1.内源性不足和外源性失当
内源性是指制约学科发展的内部因素,从根本上决定着学科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外源性是指推动学科发展的外部力量,外源性因素的合理有效利用会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科发展内涵。二者之间在逻辑上存在着如下关系:第一,确立内源性发展的空间和不足应该是寻求外源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无疑需要向外寻求外源性因素的支持,积极利用外部学科传播学的视角来审视自己丰富自己本无可厚非,但前提应该是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内源性因素存在的不足与空间,利用外源性来弥补内源性因素的不足,厘清两大学科的内在机理及逻辑关联,形成二者多样性、丰富性和深入性的融合。因此,必须正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源性不足:学科发展始终无法摆脱对教育学的过度偏向;学科建设过程中不注重内容的本质性差异过度强调形式上的特征而造成的严重泛化;学科建设思路上刻意追求宏观体系建设,缺乏对现实问题观照而造成的脱离实际。这些不足将从根本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走向。第二,外源性因素的有效利用推进内源性发展。交叉学科研究实质是强调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渗透,应该是跨出学科界限进行混合化、逻辑化、系统化和一体化的整合过程,[9]以交叉学科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视野观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可以带来全新的研究思路。而目前传播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尚处在简单的概念借鉴和理论的嫁接渗透阶段,学科建设已走向 “自我意识”但未能走向 “理性”的最高阶段。目前研究有将传播学直接嫁接或者植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态势。如传播学研究中传播规律及受众研究历来是研究高地。诚然,育人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归宿和价值考量,效果研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传播效果理论中每个理论都有其适用的理论前提,这些前提在阶级性、政治性为本质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面前还是否成立应有所讨论,不能在没有探讨其适用性和特殊性的前提下生搬硬套。
2.研究视野有待拓展和研究方法急需优化
研究视野是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认识领域,宏阔的学术视野可以全方位立体化地认识学科研究主体,推进学科内涵和外延的不断丰富。研究方法是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手段,其创新有助于学术规范的形成和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传播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就存在着研究视野狭窄,研究方法固化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为:第一,理论研究多停留在基础层面,涉及实践层面的机制模式研究基本空白,严重偏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学与传播学两个学科有着很多共同的价值面向,二者都是以现实问题研究为核心基点,强调理论研究的现实观照,其实质都是教育者通过一定媒介进行思想内容的传播活动,最终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这些相融部分决定了二者在很多层面可以互相借势,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载体等。但目前借鉴层面或者说交叉研究视野多停留在传播学的范畴理论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应用,极少将传播学的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社会认同模式、信息处理模式应用于思政学科研究,对实际应用的指导性欠缺。第二,方法创新研究不够深入,研究方法多是经验研究和现象研究,没有实验研究和定量研究,也缺乏具体的个案文本分析。交叉研究本应充分考量各个学科研究方法在交叉时的适用度,传播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就应该将传播学的定量研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定性分析过程中,也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方法与传播学的实验法、问卷法相连接。只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个案解读与现象剖析相结合,才能全面推进传播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科学化。
三、传播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讨论交叉研究视野下的思政教育学科发展问题时有一个必要前提就是明确交叉研究的可为与不可为边界:交叉研究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指导思想应该明确,即交叉研究的可为空间可以借鉴创新,但其不可为空间即原始创新领域必须坚守学科本源。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方法等的创新可以借鉴其他学科先进思想,但是学科发展要想实现更高突破,必须回到学科本源中去,回到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读当下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活生生的现实中,实现思想理论对社会实践的现实观照。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交叉学科范式尚在形成中,研究已将传播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系统,用传播学的理论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在拓宽论域与推进学科发展进路上,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学交叉研究应在宏观拓展和微观开掘的双重向度上发力,实现交叉研究视野下的学科转向。
1.打破结构困局,寻找内源性发展空间
在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立自主的发展基础之上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行动研究为基本取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方法在实践研究中发展理论,逐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外源性因素借鉴传播学科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进行转化性创新,注重学科资源的整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必须要摆脱狭窄的理论视野,构建集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历史与未来于一体的学科体系,廓清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宣传三者的区别,把握三者内涵所指的包含关系基础上找到内在的逻辑关系,方可明晰思政教育学科研究的基本论域和学科体系构建的基本逻辑:思想政治教育学应该以传播学为基本的方法论依据,把宣传理论体系纳入宏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体系由最初的微观人际传播和琐碎工作经验总结与宏观的意识形态宣传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宽论域建构丰富完整的学科体系。
2.着力推进多元研究主题和跨学科研究方法
学科发展要想有理论源流、理论自觉和理论高度,研究主题就必须呈现系统化、精细化的基本样态,研究方法必须科学多元。一方面,研究主题在宏观上要加大意识形态宣传体系的研究,“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大系统的互动,关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时代格局”,[10]微观上重视实践层面的技术性机制创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对话语研究的传播学转向能够获得更为客观更为科学的分析方法。可以综合运用传播学中霍夫兰的说服理论、语言学的内容话语研究等理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另一方面,研究方法上要对传播效果的发生机制等进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历史研究与逻辑研究的统一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传播学创新。
3.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方式方法、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在理念方法层面进行全面适度的传播学更新很有必要。应该着力探讨微环境的创设技巧;研究思政教师议程设置的隐性策略如何平衡公共议题的平民化,切合关心热点;推演微媒体传播体系层级架构,把握缺失的舆论管理中心从而掌握思政教育的主动权;研究传播效果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本体系构建的合理路径,主要涉及文本创制和传播方式研究等。这些议题都是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研究的重中之重。
4.强化传播形态互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多种传播形态需要以一种合理结构实现效果的最优化,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多方合力。需要研究如何发挥人际传播润物无声但最长效的特殊优势,使组织传播发挥全覆盖和强参与的传播优势;构建网络阵地与传统媒体、校园媒体的联动机制,使新媒体能够在确保有效发声的前提下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与自觉性。
传播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必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增强学科合法性。只有注重了传播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价值,寻找到传播、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内涵以及学科逻辑关联,破解了内源性不足与外源性失当的结构困局,在宏观拓展和微观开掘双重向度上确定交叉研究的主题论域,完善立体化的多元研究方法,才能有助于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建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最终实现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与繁荣。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2]刘辉.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传播化 [J].思想理论教育,2014,(6):83-84.
[3]王琪.传播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趋势——基于自媒体的对策性分析 [J].新闻知识,2013,(3):105-106.
[4]郑春晔.从传播学视角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5,(6):83-84.
[5]刘占祥,胡凯.传播学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主体地位初探 [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6):130-131.
[6]段舒颀.传播学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传播职能 [J].东南传播,2012,(4):53-54.
[7]杨月霞,吴琼.传播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 [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2,(10):114-115.
[8]杨威.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学分析 [J].思想教育研究,2006,(1):63-64.
[9]邱柏生,李敏.交叉学科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J].思想教育研究,2014,(10):3-4.
[10]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自觉和新未来 [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5,(1):105-106.
(责任编辑田晓苗)
A Review of Issu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ts Logical Tur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Zhu Wei
In recent years,scholars have found the commensurability between the discipline of communications and the disciplin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t is very necessary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oretical
and benefit from other disciplines,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n internal need to enhance academic self-confidence based on practice.By means of a systematical summary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es in the two disciplines in recent years,this author has found that the value of communication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re-examined,and that the basic architecture of subject system should be further clarified in order to find the inherent logic of two disciplines.Only by this way,can we get rid of academic panic and the approach dependence in research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al interpretation of related theory,and to improv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using two perspectives of cultivation theory and focused-on practice.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value assessment;logical turn
G641
A
1672-4038(2016)08-0082-05
2016-05-05
朱尉,男,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和新闻传播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