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趣缘群体符号边界的建构
——以XZ户外俱乐部为例

2016-03-18许放明

当代青年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俱乐部边界集体

宁 晶 许放明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青年趣缘群体符号边界的建构
——以XZ户外俱乐部为例

宁 晶 许放明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青年趣缘群体通过其外部边界的形成,内部边界的塑造,身份边界的维持,实现其群体身份边界维持;青年趣缘群经过群体记忆的传授,群体记忆的保存,群体记忆的维持,达到其群体符号边界的强化;青年趣缘群体经过群体情感体验的获得,群体情感的调动,群体情感的表达,群体情感的维持,实现其群体符号边界的再生产。

趣缘群体;俱乐部;符号边界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政策的变化,中国社会亲属关系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口迁移分散和改变了传统的血缘关系以及过去依赖家庭的社会、文化基础,社会中的人开始反抗家的束缚。然而,对于习惯于家庭温暖的中国人来说,西方基于个人兴趣、爱好组织起来的二次集团(俱乐部)应然成为满足人们此种情感的新集团。正如许烺光所言,“在任何社会中人都是在一定的集团中满足自身社会性需要”。[1]在我国,俱乐部作为社会整合的新生事物,不仅对内部成员起到一定的支持和帮助作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社交、安全和地位的需要,成员对群体有着强烈的认同和归属感。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群体归属和认同感的形成过程就是群体认同的建构过程。然而,认同作为一种心理意义的获得,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符号、心理共同体的形成,认同的解构主要也取决于心理意义上认同感的动摇。[2]从这个角度看,异于西方俱乐部以兴趣、爱好为纽带组织起来的青年趣缘群体符号边界的建构更多的是一种心理边界的形成。因此,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就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作为一个以骑行为共同爱好自愿聚集的XZ俱乐部符号边界建构过程,以求解释这种非正式的趣缘群体心理边界的形成过程。

XZ俱乐部成立于2005年的浙江某高校车协,之后在几个爱好户外的同学狼、骆驼和眼泪的动员下于2009年5月成立第一家社团户外实体店,改名为XZ户外俱乐部。俱乐部以“走向自然,征服自我,不畏艰难,勇于进取,追求卓越”为宗旨。以“行者无疆、勇者无惧”为口号。实体店的经营范围包括组织登山、徒步、穿越、露营、烧烤以及骑行等各种户外活动。

二、类别化:XZ户外俱乐部的创建与形成

“类别化”是指当一个个体将自我与一个类别建立心理联系之后,会形成对该类别的认同,进而建构、凸显与该类别以外的人相区隔的特性。[3]XZ俱乐部的成员们在骑行这一共同爱好的吸引下聚集并围绕这一趣缘感牢固地联系在一起。经研究发现,XZ俱乐部通过将群体分为“我群”与“他群”,以及在群体内部形成“我们”与“他们”的差异来完成群体类别化的过程。

(一)俱乐部成员的相似性

巴斯认为,“组织文化不同的族群正是通过行动者的认同和归属进行分类,以使不同价值的族群得以共存,社会互动可以继续”。[4]XZ俱乐部通过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似性将群体划分为“我群”与“他群”,一般而言,个体认同的类别称为“我群”,其他类别称为“他群”。[5]

1.共同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兴趣所在,正是动力所在。XZ俱乐部成员靠着大家对单车、对骑行的热爱跨越彼此之间的障碍,紧密联系并聚集到一起。就像小王所说的:“在蹬车子的过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的道路就跟我脚下这条路是一样的,只有我不停地蹬踏板,车子才会前进,否则车子就会停下来。因此,只要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我就会去骑行,所有不快在骑行的过程中都解决了。”(2013-10-23XW)

从小王的叙述可知,骑行对他而言已经不是一项简单的运动,而是作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骑行带给他的不仅是骑车的速度感,更多的是人生的感悟。这也是骑行这项运动吸引众多爱好者的缘故。对于骑行者而言,自行车对他们而言已经不是一辆冰冷的交通工具,而是他们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正如阿超所讲:“自行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它能带给我想要的所有东西,比如幸福。我现在的工作是我一骑友介绍给我的,我女朋友也是我在骑行中认识的,所以不管怎样,在骑行的路上我会一直坚持下去。”(2015-6-15AC)

2.相同的身份

社会身份理论告诉我们,“社会身份是一个过程,在模糊的群体关系中,既是相同类别的人群相似性强化的过程,也是不同类别的人群差异性强化过程”。[6]在XZ俱乐部这样一个学生群体内,其相似性中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他们的学生身份,这一身份带给他们的不仅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相似,更多的是内在的认可,彼此在心理上信任与认同对方。同时,相同身份作用使得成员之间在交流和活动组织方面比较顺畅,并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俱乐部的活动。

3.相似的性格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际互动的一个重要效应就是“相似性导致喜爱”,相似的价值、相似的个人特质、相似的地位和身份、相似的生活经验等促进友谊和亲密关系的形成,使得人们团结在一个具有内在凝聚力的团体之中。[7]在XZ俱乐部内,成员们对自然的向往、张扬不羁、个性豪放的性格使他们之间具有超越外在的吸引力,彼此沟通交流起来更为融洽,发展出一种超越于个体性格之外的彼此之间强烈的归属感。此外,最重要的是他们性格中的执著与顽强,不仅表现在他们坚定不移地骑车,更体现在他们顽强抵抗骑自行车所带来的身体疼痛。

(二)俱乐部成员的差异性

约翰 • 特纳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自我分类理论(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认为人们确实会自动地将事物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区分内群和外群。[8]XZ俱乐部成员通过他们特有的骑行装备和梦想区别于类似的户外群体,进而凸显群体间的差异性,刺激了群体成员内部群体认同的建立,建构具有个性化的群体。

1.户外装备的差异

XZ俱乐部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户外俱乐部,包括登山、骑行和徒步三种户外运动,不同的户外运动对应不同的装备。对于骑行者而言,他们装备中最重要的是自行车、骑行服、骑行镜、头盔以及码表等。这不仅是骑行中必不可少的装备,也是彰显骑行者身份的重要标志。小吴骑行厦门的经历表明,骑行装备对于骑行者而言就是一种符号,一种外在的彰显其身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骑行厦门在村子里讨水的时候,当地村民看我穿的骑行服、骑的山地车,不仅没有过多询问我身份,还邀请我参加了村里举行的20年一次的盛大法会。”(2013-10-26XW)

2.梦想的差异

梦想不管是对个人还是群体而言,其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就像科学界的诺贝尔、音乐界的格莱美、电影界的奥斯卡以及体育界的奥运会等。对于骑行者来讲,川藏线就是骑行者心中的诺贝尔,可以说只有在骑行过川藏线才敢说自己是真正的骑行者。从酒酿骑行川藏线的经历可以感知这一梦想的魅力。“大四那年暑假我成功完成了川藏线的骑行,为了这次骑行我整整准备了一年时间,在节假日我通过各种短途和长途的骑行,提高自己的体能、积累自己的骑行经验,并在各大骑行论坛查看各种攻略,为的是终有一天可以实现自己梦想。”(2014-3-15JN)

简言之,俱乐部成员在社会分类和自我归类的基础上形塑了群体差异性和相似性。正如埃里希 • 费洛姆指出的,“个体通过社会分类把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并通过自我归类将自己归于某一群,将该群的特征赋予自身,内化其价值观念,接受群体的行为规范,最终实现社会认同的构建过程”。[9]所谓社会认同是指,“个体认识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10]

三、社会比较:群体身份边界的维持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与周围他人比较获得其意义,Festinger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社会比较。[11]社会比较又可称为人际比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通过内外群体的对比,凸显内部的相似性以及与外部的差异性。XZ俱乐部通过外群比较、内群比较以及积极区分原则维持其边界。

(一)俱乐部外部边界的形成

XZ俱乐部通过与其他类似俱乐部在成立方式、活动成型以及活动项目三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比较,得以强调外群的异质性而忽略内群之歧义,进而形成内群同质性与外群差异性,凸显自身优势,从而形成俱乐部的外部边界。

1.虚拟网络平台到现实俱乐部

XZ俱乐部与一般俱乐部最大的差别在于其从虚拟到现实的形成过程。最初由三个爱好户外的学生自主发起成立QQ群(行者之家),之后随着队伍的壮大,在简单的网络平台满足不了队伍需求的情况下成立车协和社团实体店,并依靠实体店经营项目来缴纳房租和更新装备。最初实体店的运营只依靠组织班级春游和秋游两大项目,后扩展到获得美利达自行车的代理权以及出租学士服和户外装备等。从虚拟到现实的成立过程,一方面体现了俱乐部的非营利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俱乐部对于成员们的重要性,XZ俱乐部不仅是一个兴趣的交流平台,更多的是满足个人需求和寻找认同的空间。

2.自主与自助活动方式

作为一个旨在传播户外活动精神,行者无疆、勇者无惧的非营利俱乐部,其目的在于引导更多大学生走出寝室、远离游戏,看看外面的世界,找回应有的激情。在活动组织方面俱乐部没有严格的活动程序、活动方案以及活动形式。一项活动的成形包括成员提议、集体讨论(面对面或QQ群讨论)、作出决定以及领队就活动强度和注意事项的说明等。自主与自助活动方式更多的是调动每一位参与者的积极性,号召每位成员积极融入到整个活动中去,让群体成员切实体会到自己在规划路线、制定出行方案、处理突发状况中的乐趣,体会到户外活动的精髓所在。

3.个性化的活动项目

在活动项目上,俱乐部最大的特色在于活动时间及内容不受限制,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在出行时间上,一般会在周末安排短途骑行,在一些节假日选择远途骑行;在出行地点上,他们总的原则就是省钱,也就是现在常说的“穷游”,花最少的钱,走最远的路,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世界;在具体活动地点的选择上,俱乐部成员尽量会选择一些比较原生态,没有过度开发和商业化气息不那么重的地方,追求原生态的大自然。这些个性化的活动项目体现了大学生对自然本真的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态度和俱乐部学生群体的独特性。

(二)俱乐部内部边界的塑造

XZ俱乐部内部通过盈利问题和出行地点两个方面进行积极的内部比较,以消除群体内部的差异性,塑造群体内认知的高度统一。

1.关于俱乐部是否盈利

作为一个仅靠成员爱好和热情成立,低门槛没有入会费用的俱乐部,它的盈利主要依靠组织活动、出租户外装备、单车出售以及少量的活动费用。一般来讲,XZ俱乐部一年的盈利在一万多元左右,除去房租8000元,几乎没什么剩余。这也就意味着作为实体店的日常负责人得不到任何报酬,一般情况下,实体店都是俱乐部内比较有能力的学生在打理,但由于学生时间精力有限,无法每天在店里,导致俱乐部的盈利更不理想。因而,在实体店是否应该盈利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分歧。针对这一分歧酒酿谈到,“在是否盈利的问题上,俱乐部出现了两派:一部分人认为,俱乐部需要盈利,只有盈利了才能请专人打理俱乐部,俱乐部才能走得更远;另一部分人认为,俱乐部盈利了就违背了我们当初成立俱乐部的初衷,而且盈利了还面临一个利益分配问题,容易分配不均起矛盾”。(2015-6-01JN)

2.关于出行地点的选择

在XZ俱乐部内部,群体成员们长时间共同接触难免形成成员之间交往程度和感情亲疏的差别。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由于成员们的经常性交往,自然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非正式群体。[12]俱乐部内由交往偏好所形成的小群体在出行地点上也产生一定的偏好,就像小朱所讲,“俱乐部内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去哪儿不重要,关键要看和谁去’。俱乐部成员在出行地点上的分歧是不可避免的,就算同是云南,每个人所去的地方还不一样。比如,有的人喜欢去商业开发程度较高的知名景点,而有的人却倾向于去开发程度较低的地方,去寻找刺激”。(2013-10-12XZ)

对群体而言,群体分化是群体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内部分歧的解决也是消除群体内部差异,增加群体认同的过程。通过对内部差异的消除从而使得群体成员在组织内部达成认同的高度一致。

(三)俱乐部身份边界的维持

所谓积极区分是指个体为了满足自尊或自我激励的需要会突出自己某方面的特长,使自己在群体比较的相关维度上表现得比外群体成员更为出色。[13]在访谈中了解到,XZ俱乐部作为一个由学生自主创建,旨在满足个人爱好的俱乐部,其内部每位成员都是独立、平等的个体,没有严格、具体的规章来约束每一个成员的行动。俱乐部内部奉行的原则就是快乐至上的原则,即快乐骑行。在XZ俱乐部内,每位成员都是自由的,不受任何约束,想去哪玩就去哪玩,大家聚在一起就是因为开心,其他的无所谓。这与滕尼斯所描述的共同体有相似之处。在鲍曼看来,“共同体是一个——温馨的地方,一个温暖而又舒适的场所,它像一个家,在它的下面,可以遮风避雨;它又像是一个火炉,在严寒的日子里,靠近它,可以暖和我们的手,在这个共同体中,我们可以放松起来——因为我们是安全的,在那里,即使是在黑暗的角落里,也不会有任何威胁”。[14]同样,XZ俱乐部对于骑行爱好者来说也发挥了这样一种作用,为他们提供后勤保障、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提供一个归宿。

总之,XZ俱乐部群体成员通过外群比较、内群比较以及积极区分的过程,凸显了外群同质性和内群差异性。积极的比较过程增强了成员对于群体的认同,符号边界得以维持。

四、集体记忆:群体符号边界的强化

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它不是某种神秘的思想,而是人们根据当下来对集体的过去进行理解与建构、回忆与再现”。[15]集体记忆通过社会和心理的相互作用过程,为群体共同体及个体界定和认同自己提供一种非常必要的意义背景或情境,同时,为后继一代提供了认同的基础。鉴于研究的需要,本文借鉴艾娟等对集体记忆的定义,“集体记忆是各种各样的群体所保存的关于自身的记忆,它是关于一个群体过去认识和评价(实物的、实践的、知识的、情感的等)的总称”。[16]

(一)群体记忆的传授

康纳顿曾说过,“记忆是当下的建构,但‘绝对的新’往往还是做不到的,因为记忆本质上还存在着内在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对于记忆本质内容和精神的维护和传递是社会传承记忆的重要功能体现”。[17]在XZ俱乐部内,集体记忆的传授主要依靠成员之间的沟通和集体活动。

1.微信群(QQ群)

对于一个具有巨大流动性的学生俱乐部而言,成员的不稳定性决定了俱乐部成员之间的沟通除了在场的互动外,更多的是不在场的互动。俱乐部成员通过微信群(QQ群)进行不间断的沟通交流,使得群体记忆由老一代成员传递给新成员。在聊天过程中,新成员不仅可以了解俱乐部的过去,俱乐部成员还能够借助这一平台加深感情、回忆过去。这样一种方式不仅能够维系群体成员的感情,而且在群体成员各自分享的过程中群体认同得以强化。

2.重走原路

艾娟曾指出,“缅怀过去的知青纪念活动是一种典型的集体记忆维护形式”。[18]对于XZ俱乐部而言,通过发起集体性的重走原路活动,让群体成员重新走一次过去走过的路,重温过去的回忆。重走原路不仅能触景生情,更能强烈地唤起当年的记忆。俱乐部群体成员通过这种集体性的活动再现过往的记忆,加深和强化了群体成员头脑中的记忆。正如小冷所言,“前段时间参加了俱乐部发起重走北山的活动。当再一次和成员们骑行在北山的路上,以前的记忆全都浮现在脑海中,感觉自己似乎又回到了大学时代。在骑行的路上,我们一起编队骑行、说说笑笑,真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2013-11-20XL)

(二)群体记忆的保存

一个群体不但需要积极建构自身的记忆,还需要积极维护自身的记忆,只有这样才可以让集体记忆得以稳定和长久。在XZ俱乐部内,群体成员通过网络日志和静态物品保存着他们的过往的集体记忆。

1.网络日志

集体记忆的存活和传承离不开记忆的媒介,通过媒介集体记忆可以大量、真实和逼真地保留。俱乐部以网络日志这样的方式记录过去,一方面实现了记忆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方便随时查看。同时,以文字加图片的方式记录每次集体活动,既可以展现当时活动的场景,又弥补了个体记忆随时间发展会出现遗漏、歪曲、忘记的缺点,利于建构新的集体记忆。阿超讲到:“对于旅行而言,有些记忆只能停留在脑海里,而有些却需要通过照片、文字来加以表达,以方便过后查看和追忆。”(2013-11-23AC)

2.静态物品

一踏入XZ俱乐部最抢眼的莫过于形状各异的纪念品,既有成员自己制作的、密密麻麻签满名字的手工旗,还有每次集体活动或单人活动所带回的工艺品。这些琅满目的纪念品并没有因为它们体积小、落满灰尘而被忽略,而是作为俱乐部成员们共同的记忆的承载而显得异常沉重,它们一方面承载了俱乐部成员的旅途记忆,另一方面也是俱乐部发展经历的记载。对于XZ俱乐部的成员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的记忆会逝去,但这些小小的物品却可以附着和渗透在群体的记忆当中,使得记忆可以持续保留。

(三)群体记忆的维持

集体记忆是一种社会行为过程,一种灵活的、动态的、不断被激活和唤醒的,并可以进行加工润色的行为过程,是一个容建构和维护于一体的过程。在XZ俱乐部内,群体成员通过经常性的聚会和分享维系着共同的回忆。

1.聚会

聚会是俱乐部维持集体记忆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这种经常性的聚会,创造一种氛围,成员们不自觉陷入对过去的回忆当中。正如王明珂所言,“人们从社会中得到记忆,也在社会中拾回、重组这些记忆,借此,该群体才得以凝聚及延续”。[19]通过这种周期性的聚会,散居各处的群体成员聚集在一起参加某项活动,以实现增进群体认同这一隐功能。[20]

2.叙事

哈布瓦赫曾说过,“我们保存着自己生活的各个时期的记忆,通过对这些记忆的不断再现和叙述,记忆一直留在人们的头脑中,认同感得以终生长存”。[21]所谓叙事就是对已发生或已经开始发生的事情进行重新整理或重新讲述的过程。[22]俱乐部成员们一起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骑行经验就是一个叙事的过程,这不仅是将自己的经历讲给别人听,同时也是一种对过去杂乱无章的记忆进行整理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讲故事”的过程,不仅使得过去的经历变得有意义,而且也使得记忆可以维持。

五、情感:群体符号边界的再生产

群体情感理论指出,情感因素是群体建构过程中一个不可忽略的环节。社会群体作为社会性自我的扩展,具有群体情感的属性,它表征了对内群的“热爱”以及对他群的“不热爱”。[23]

(一)群体情感体验的获得

情感体验是指俱乐部成员在群体活动中所收获的心理层面上的感知。这种体验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了归属感与认同感,并积极依赖群体保持对群体的积极认同。XZ俱乐部成员积极的情感体验来自群体活动与单人活动的对比。作为一名业余车手的阿超,他起初骑车是将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后来喜欢上自行比赛带给自己的那种速度感与快感,通过前后个人经历的对比,他认为自行车还是群体运动更有趣,大家一起骑到某个地方,一起吃饭,一起聊天或编队骑行,同时新老车手之间在骑行的时候可以交流经验。同样,与阿超相似的小冷作为骑行爱好者,从最初的单人骑到后来的团队骑使他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一个人孤独,一群人温暖。

(二)群体情感的调动

情感动员是指群体成员以情感为工具,进行策略性的运作,以达到唤起、激发人们的群体感情,增进群体认同的目的。俱乐部通过举行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仪式,将成员们的关注度集中于同一时间点上,调动每一位群体成员的积极性,创造一种集体欢腾状态。[24]通过这样的一种集体性欢腾,调动每一位成员内心的情感。正如阿超提到,在每一年老成员毕业的时候,俱乐部都会为他们举办一次毕业骑行,简称“最后一次骑行”,以此告别大学时代,迎接新的未来。

(三)群体情感的表达

所谓情感表达是指在群体互动过程中,通过情感表达来显示愉悦的情感体验,传递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表达,不仅增加了群体成员的互动,还提高了整个群体的融合性。在访谈中得知,已经毕业工作的老成员,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着自己那份对于俱乐部持久的感情,主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物质方面既包括阿超这种借助工作之便以优惠的价格给俱乐部成员们订制骑行服和装备,为俱乐部的活动拉一些车店或者骑行服的赞助。还有住在俱乐部附近的小朱在空闲之余经常组织成员们采摘或者自炊。通过举行这样的活动,不仅表达了自己对于俱乐部和成员的关心,另一方面还增加了俱乐部成员之间的凝聚力。阿超认为,“俱乐部是从我们这一代从无到有,它对我而言已经不是一个冰冷的实体店,更像是我的一个朋友。我盼望它能够一直发展壮大下去,给更多爱好户外、爱好骑行的学生创造一个大平台”。(2014-12-10AC)

在精神方面,主要是俱乐部的老成员带领新成员活动,传授经验给新成员,在困难的时候鼓励他们,并经常关注俱乐部的动态,在QQ群或微信群里发布活动的强度、活动内容、一些骑车小技巧以及对俱乐部的发展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四)群体情感的维持

从对XZ俱乐部成员的访谈过程中发现,俱乐部之所以能够一直维持和延续下去,源于成员对于XZ俱乐部这个大家庭、对于骑行、对于户外运动的真正热爱,凭借着这份“热爱”,延续了对于俱乐部的情感。正如阿超所说的,“我现在已经停不下来了,我觉得我的使命就是将骑行这项快乐的运动传播出去”。(2015-6-12AC)小吴也谈到骑行这项爱好对他的意义:“爱好这个东西,一开始喜欢,你会慢慢地爱上它,离不开它,它会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现在一旦有时间,就想出去兜风,出去骑一圈,距离就算不是太长,心情也会变得很舒畅。”(2013-10-21XW)

俱乐部成员维持他们对于俱乐部的情感除了他们发自内心的对于骑行的热爱,还有一部分来自俱乐部成员的爱情经历。在访谈中得知,XZ俱乐部内部促成了很多对情侣,像狼、眼泪、小朱等他们的女朋友都是在XZ内部认识的,还有一部分是像阿超这种拥有初恋经历的。总之,俱乐部成员对于XZ的感情既包括他们对于骑行的爱好,也包括他们私人感情,这样的组合使得关于XZ的记忆成为他们人生中无法泯灭的一段回忆。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骑行俱乐部群体符号边界的分析发现,对于一个以爱好为核心聚集起来的趣缘群体,其群体符号边界的形成包括类别化、社会比较、集体记忆以及情感四个方面,经历了一个从形成、维持、强化和再生产的过程。简言之,群体符号边界的形成过程就是群体认同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首先,通过类别化的机制在群体外与群体内形成“我群”与“他群”、“我们”与“他们”的界限,从而创建和形成群体符号边界,群体认同得以产生。其次,在外群比较、内群比较以及积极区分原则的作用下,突出群体内部的相似性与外部的差异性,群体符号边界和群体认同得以维持。再次,通过记忆的传授、维持和保存的过程,集体记忆得以进一步强化和巩固了群体内外的差异,强化了群体符号边界及群体认同。最后在群体成员情感体验、动员、表达以及维持的作用下升华了成员对于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再生产群体及群体认同符号边界。可见青年趣缘群体符号边界的建构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

[1]许烺光.宗族、种姓、俱乐部[M].薛刚译.尚会鹏校.华夏出版社, 1990: 1-281.

[2]张禹青.论族群符号边界对族际通婚的影响[J].理论界, .2013(2):77-80.

[3]杨宜音、张曙光.在“生人社会”中建立“熟人关系”对大学“同乡会”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社会, 2012(6):162-181.

[4]张禹青.论族群符号边界对族际通婚的影响[J].理论界, 2013(2):77-80.

[5]杨宜音.关系化还是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J].中国社会科学, 2008(4):148-208.

[6]Hogg,MichaelA.&Dominic Abrams 1996.Social Identification.Routledge, 20-21.

[7]张瑜.BBS网络空间的社会交往领域[J].青年研究, 2007(8):22-28.

[8]周晓虹.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J].社会科学, 2008(4):46-187.

[9]埃里希·费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凯详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 1-329.

[10]TajfelH.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 Studies in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M].London:Academic Press, 1978.

[11]L.Festinger.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J].Human Relations, 1954(7).

[1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50.

[13]周晓虹.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J].社会科学, 2008(4):46-187.

[14]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序言)[M].欧阳景根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2.

[15]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导论)[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39-40.

[16]艾娟、汪新建.集体记忆:群体认同的新路径[J].新疆社会科学, 2011(2):121-148.

[17]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36-40.

[18]艾娟.知青集体记忆研究[D].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71-125.

[19]王明坷.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24.

[20]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赵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8: 1-278.

[21]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1-435.

[22]转引自许子东.当代小说阅读札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1-245.

[23]聂文娟.群体情感与集体身份认同的建构[J].外交学院报, 2011(4):83-95.

[24]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1-634.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Symbolic Boundary of the Informal Interest-related Group——Illustrated by the XZ Outdoor Club

Ning Jing Xu Fangming
(Institute of Law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Through the formation of its external boundary, the shaping of internal boundary and the maintaining of identity borders, youth interest groupachieve to maintain its group identity boundary.Then through the input of collective memories,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collective memories, they maintain collective memories to strength its group symbol boundary.Eventually after acquiringgroup emotional experience,transferringgroup emotion, and the expressing group emotion,young interest grouprealize reproduction group symbol boundary.

Interest-related Group; Club; Symbolic Boundary

D432.7

A

1006-1789(2016)01-0034-07

责任编辑 杨 毅

2015-10-31

宁晶,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初级社会关系;许放明,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初级社会关系。

猜你喜欢

俱乐部边界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拓展阅读的边界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