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青年优先发展理论”的思考

2016-03-18胡荣华张震宇

当代青年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群体理论研究

胡荣华 张震宇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

对“青年优先发展理论”的思考

胡荣华 张震宇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

“青年优先发展理论”伴随着社会演变,逐步从传统的青年学科理论研究体系中显现出来,且赋予了更多现代化属性。新常态下社会创新理论内涵的极大丰富,不仅使得青年发展相关研究的目标更加明晰,还源源不断地推动着青年学开放理论积极发展,值得当下青年学者持续深入探究。

青年优先发展;青年发展;理论

现代社会变迁让青年群体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活跃时期。随着话语权和社会重视程度持续上升,青年发展系列问题也因强劲的“内需”获得了更多空间,青年特点倒逼主流社会改革,逐渐被大众接受和认可。这就吸引了一大批青年研究者,他们开始以青年发展为导向,积极深入“青年优先发展”理论相关问题探讨。

一、开展“青年优先发展理论”研究的意义

本文选择青年发展问题中的“优先发展理论”来探讨研究,主要考虑以下两点因素:第一,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更加关注青年群体的当下发展优势,并提出了具体目标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就特别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1]习近平总书记同样非常关注关切青年发展,不仅常去高校参与青年集体活动鼓舞青年,还多次给青年工作部门讲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也是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的观点,他特别强调“各级团组织要把青年思想引导工作放在首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青年,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党史、近代史和国际形势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李克强总理也从国家政府机构职能角色出发,站在落实具体工作的角度提出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都应该通过完善和修订现有法律法规来保障青年群体发展,鼓励青年扎实进步,促进青年全面发展,释放社会创新能量。[3]

第二,社会治理创新亟须“青年优先发展”理论支撑。当前,中国正处于生产方式发生转变和社会结构转型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在从人口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大国变革的浪潮中,想要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两大战略,就必然要关注到青年群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关心落实青年群体的成长成才。“青年优先发展”理论所提倡的观点,就是要求国家和社会管理机构能够正确面对当代青年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青年发展的本位需求,在城市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保证青年共同参与,并优先考虑青年群体的失业、贫困、疾病、社会服务资源短缺等问题,在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青年的积极作用,营造青年生存与发展良性空间,从而实现青年与城市和谐互动。[4]现如今,高端青年论坛中也经常出现“创新社会治理与青年发展的关系”类似研讨主题,青年群体也在青年领袖的带领下开始逐渐获得话语权,从而参与社会事务。这股力量就释放出青年群体的发展已经不再是被动与顺从地发展的信号,而是主动积极地有明确目标的继续。

二、“青年优先发展理论”研究现状

从“青年”群体真正进入社会学研究领域开始,关于“青年优先发展”的对象研究就已经迅速展开。

(一)“青年优先发展理论”文献

从文献发表时间来分析,关于“青年发展”类相关研究成果比较集中在最近几年;从文献主题与内容角度来看,关于青年工作的探讨和当前青年发展状况的社会调查实证研究仍是主流研究,青年价值观和青少年心理方面的研究受到重视,青年研究逐步向青年成长发展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延伸。青年研究学者展开了诸多理论方面的尝试,研究方法渐渐从问题导向型转变到学科理论体系,变得更加科学化。

(二)“青年优先发展”理论研究缘起

从文献来看,当前“青年优先发展”理论主要是对前期理论“扬弃”地继承,科学地来说则需要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把握“青年”,把“青年”当作一个整体来理解:把青年的本质理解为人,理解为“青年”的人的本质,这也是人类学关于“青年”的重要观点。

但是,我国长期以来的青年研究都受到传统“缺陷模式”的影响,导致学者所谈论的“青年发展”大多是以预防问题发生为主,并在此基础上成为了预防科学的理论体系,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占据着“青年发展问题”研究的主导地位。其实,“青年优先发展”是指在国家或区域层面上,政府等权力部门将青年发展提高到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来考虑,并主动把青年优先模式作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则来予以保障,充分满足青年人进步和发展的主客观需求。[5]这一观点也明确提出了“青年优先发展”更需要的是包含资源分配和优先选择的全面优先发展模式,还呼吁国家和社会需要把“青年优先发展”上升到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对待。

田杰(2002)基于国内青年发展现实,率先在青年研究领域提出“青年优先发展原则”的理念,他认为,“从国家层面来谈青年政策的先进性应该立足全球化背景,在社会公共事务领域确立青年优先原则更是必然所在”。[6]他在《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工作的发展战略》一文中提出了青年优先首先应该基于教育优先,其次才是促进青年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福利向青年倾斜的创新观点,引起了学术界关注。杨雄(2004)从青年发展与国家未来战略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中国社会进入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关键时期,应当开始考虑制定青年发展的国家战略”观点,[7]他还指出“青年兴国”与“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呈正相关性,因此,国家层面应该建立完整的青年发展社会指标体系,持续关注青年发展动态。上海市政府率先通过青少年发展“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来完善青少年智库平台建设,并把“青少年优先发展、给青少年更多希望,增强大都市活力”[8]思维列入政府工作,开创性地把“青年优先发展”理论与科学执政下智慧城市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笔者通过搜索和整理,现有文献中即使存在一些青年研究类主题论文,但真正在文献中出现“优先发展理论”的提法却非常少,且在近几年中针对“青年发展理念”的探讨也走向低潮。2011年,“青少年优先发展丛书”在上海出版[9],弥补了学术界对“青年优先发展”话题没有专著的缺憾,还对萌芽阶段的理论增添了新的希望,然而丛书仍然未对“优先发展”核心理论展开论述。

近几年,以“就业”“教育”“住房”“发展”“心理”等相关联的青年研究文献搜索量逐年上升,而真正关注“青年优先发展理论”本源的文献逐渐淡化。用“青年积极发展”“青年向上发展”类似词汇代替“青年优先发展”文字表述的现象也时有出现,笔者认为,这可能是部分学者针对“青年优先发展”理论研究迟迟未有重大突破,但又比较认同其内涵而采取的无奈之举。

(三)“青年优先发展理论”深入研究存在难度

社会发展直接吸引广大学者关注,他们基于“青年”群体的可研究性,针对“青年优先发展”理论的内涵与涉及范围展开过各类探讨,并打破了传统青年问题研究的固化思维模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年优先发展”理念给予了科学的理论支撑。但就该理论发展的速度与研究成果水平来看,仍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存在较大差距:现有文献中涉及“青年优先发展”理论的资料无一例外都是在谈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即使在具体内容上提到理论也只是“一带而过”。对于“青年优先发展”理论本身,几乎没有学者进行真正的思辨和探讨,相反还出现了部分学者因为未能真正厘清“青年优先发展”理论内涵而对理论实质表达有误。

面对理论发展的实际情况,“青年优先发展”理论作为青年学科的重要理论分支,如果学者选择只是仅凭时下积累的团青工作经验成果来佐证“青年优先发展”理论命题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很明显会因缺乏必要的学科理论支撑和严谨的学术论证而碰壁搁浅。但如果大胆创新,迎难而上,选择构建当代“青年优先发展”理论,这可能就要求学者从哲学理论的抽象思维出发,尝试用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人的全面解放”[10]理论角度切入,同时,展开多学科综合的理论溯源与构建工作,其难度同样不容小觑。因此,笔者认为正是因为“青年优先发展”理论作为开放式的青年工作理论研究确实还不够成熟,专门从事青年理论研究的国内学者又比较少(更多还是跨领域的新生代成长期学者),选择构建理论的研究方法无疑具有挑战性。笔者认为,这可能就是该理论研究长期以来没有太多实质性突破的切实原因,并非是少数极端学者所提出对“理论本身存在缺陷”的质疑。

三、“青年优先发展理论”研究的学科化

(一)科学明晰“青年优先发展”理论涵盖对象

研究青年问题,不论是本体研究还是内涵衍生探讨,都需要对“青年”主体进行明确。但是当下的“青年”,作为社会群体角色,按照现有世界的界定标准就会出现多种认定可能:(1)联合国人口基金的界定14—24岁为青年人(1998);(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14—34岁为青年群体(1982);(3)世界卫生组织的界定14—44岁为青年人(1992);(4)中国国家统计局界定15—35岁为青年人(2000);(5)《团章》的界定14—28岁为青年人;(6)港、澳、台地区的界定10—24岁为青年人。此外,中国学者杨雄(2004)根据青年人群体的特殊性,将青年的年龄界定为14—35岁(其中14—24岁为青年人口年龄;25—35岁为广义上的青年年龄)[11]。笔者比较认同杨雄研究员提出的界定概念。

事实上,社会上对“青年”定义广狭不拘是普遍现象,我们一直认为的“青年”既可以代表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也可以用以表示一种特殊的群体,还可以描述处于人生某一阶段的个体。与此同时,不同学科语境下对“青年”概念的界定也不尽相同,例如,从青年的机体生命活动和体内器官功能的生理特点出发,可以得出“青年是处在生殖能力成熟阶段的人”的生理学概念,这往往又容易和壮年时期联系在一起;从青年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等方面角度可以得出“青年是处在成熟心理过程的人”的心理学概念;如果从社会进化的角度,社会学上的“青年”则可以定义为“青年是从依赖成年人的童年到能够进行独立负责的成人活动的过渡阶段的人”。

为此,国内青年研究学者就根据当下青年群体和青年学科建设的现实情况,针对全球青年发展现状和青年实际需求,把理念中“青年”的界定变成了一个相对开放性的群体概念,主要从学术研究和科学范畴的角度谈青年人的“优先发展”理念。

(二)科学提升“青年优先发展”理论内涵

我国针对于青年发展理论的专门研究起步较晚,基本发端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面对当前的社会现状,便开始通过《新青年》来传播“青年本色”,敢于以本体主人角色来看待物质世界,并把青年人的诉求和反抗压迫传递到祖国的大江南北。此时的“青年”不再被看作是某种心理和生物本身的变化,“青年发展”俨然也已经被认为是一个文化进步过程。陶国富(1993)把我国的青年发展理论研究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开端阶段”(1915—1927年),期间研究范围较广且与中国当时国情紧密结合;“深化阶段”(1928—1949年),期间主要是研究中国青年运动以及从青年发展的本体出发探讨优先重要性;“曲折阶段”(1949—1978年),期间青年优先发展过分依赖政治路线来阐述,不利于理论科学化程度提高;“繁荣阶段”(1979年至今),期间青年发展理论更加学科化,青年具体工作更加科学化,青年群体研究动态化,青年研究方法开放化。[12]从研究领域来说,我国青年发展理论研究还是从青年心理学研究首先开始:朱智贤(1982)从青少年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学历能力出发,结合发展心理学相关知识展开了早期青年发展问题研究;王极盛(1983)更是从青年智力、情绪、情感、兴趣、品质、性心理等问题入手,把“青年优先”问题进行了必然探讨,并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本讲述青年发展心理活动的专著《青年心理学》。直到社会学、人类学、文艺学等学科在中国兴起,大量的学者便开始了关于青年发展理念的多学科探讨,此时的“青年发展研究”就成为学科研究的交叉领域,出现了一股小高潮,学术成果也明显增多。

杨雄(2003)等一批专注于研究青年社会学理论的学者站在青年与社会发展角度明确指出,“如果说20世纪青年研究主题是青年教育,那21世纪青年研究主题则将扩展至青年发展”[13],他提出要特别注意从价值、技术、效用三个维度来关注青年发展中的“新白领”与“后现代”现象,这是当前中国青年发展的新特点。伴随国家对青年思想工作的重视,部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学者也开始投入到关注青年思想发展的研究领域,且结合国家现有政策诠释了当下青年发展理论的“优先”理念。方章东(2009)认为,真正的青年全面发展应该是为青年群体在解决成长成才诸多矛盾中开辟优先发展的道路,且国家应该主导群众在独立个体奋斗中始终坚持青年前进发展的正确价值观,把青年发展与国家进步紧密结合。戴冰(2014)对当代青年工作的价值导向进行了充分阐述,更是提出了用先进文化所涵盖的价值导向来引领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实现青年工作价值思路。[14]经过不断深入挖掘,我们有理由相信“青年优先发展”理论研究作为青年学发展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表现在与越来越多学科结合甚是密切,还表现在存在一批热心青年问题,关注青年发展的学者。

(三)西方相关理论研究获得持续突破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学术界中许多哲学家、社会思想家就开始从各自领域和研究角度出发,不同程度地涉及“青年现象以及青年一代与年长一代之间关系等社会现象问题”的探讨,这其实就是青年群体研究主题下逐渐关注“青年发展”问题的开端。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从世代理论的高度充分肯定和赞扬了进步向上的青年人群体,并提出了“青年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主要是美德,而在老年人身上所表现的主要是缺点”的发展观点。工业革命后,青年群体又因生理优势而获得了更多关注,他们通过生产力进步的必然优势逐步开始影响和改变社会发展结构,成为了国家不可忽视的内在力量。随着现代社会发展,青年群体的发展问题便自然成为了重要的社会话题,此时全球关于青年现象、青年发展、青年需求的议题更是吸引了诸多学者,他们开始对青年成长过程展开各类研究。社会学家孔德(1869)便开始针对青年展开了诸多田野调查,通过仔细观察和思考后认为,“青年一代在整个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革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15]美国心理学家G.S.霍尔(1904)经过多年努力提出了“青年心理危机学说”的概念,他认为,“青年期的来临看成是一种新的诞生,而这种成长经历又会因为与成人世界的对立和矛盾而变得躁动与反抗”。[16]弗洛伊德(1913)也把目光聚集在关心青年自身的发展问题上,他更是从神经分析学说的角度出发关注个体在青春期的代际关系,并相信青年人至少在某个时期会出现对父母或其他权威人物不满,甚至是敌视的行为。而这种严重的俄狄浦斯情结后来又影响了E.埃里克森、K.凯尼斯顿等著名心理学家,这种研究思维都在后来很多青年发展心理学的著作上清晰可见。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各国都意识到青年群体的巨大能量,正是这种对人类发展潜力的兴趣,促成了世界各国的研究者对青年发展问题展开本体研究探讨,并逐渐建立了与各个学科的理论联系。波兰社会学家阿尔姆斯基(1971)通过其《青年社会学问题》一书,把青年研究开始向综合、系统、学科理论的方向转化,他认为从青年发展的自身特征来谈论“优先发展”观念会更加科学。保加利亚高斯波迪诺夫(1977)更是在“青年社会学研究委员会”(Research Committee on Sociology of Youth, RC34)成立之后,对青年群体的研究内容能否成立独立学科进行了思考与阐述。基于青少年发展的研究方法角度,他认为“青年发展”的“优先原则”应该既是超越生物主义的,也应超越社会学主义,他还呼吁学术界应该对“青年群体”专门给予学科理论构建上的支持,真正把“分析个体青年转化为群体青年的过程”形成专门研究青年群体的人类学,以便开展更系统、更专业的青年问题大讨论。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青年优先发展”问题研究随着全球化发展开始从一般问题转向个别具体化思维,主要涉及教育、就业、工作、婚姻、家庭、劳动等多个方面。美国社会学家查德•弗拉克斯(1989)通过《青年与社会变迁》一书,把青年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科学化分析,明确支持和肯定了青年在当下社会“优先发展”的必要性。其实,联合国(United Nations)通过国际青年年会(1985)活动,倡导一种制定跨部门的一体化的国家青年政策的思维,并希望被许多成员国解决青年所关注的事情与问题而采用。[17]当前,联合国还专门针对青年出了许多类似于有关青年议题、联合国系统与青年、青年参与联合国[18]等专栏,密切关注全球青年人的发展。世界银行(World Bank)作为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关心青年发展问题逐渐成为了世界发展负责事务的一项中心工作,还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世界青年发展的实证报告;世界青年大会的召开,通过青年世界性组织参会来进行青年发展的世界性交流,“青年优先发展”开始逐渐被国际理念所认同。欧盟一直以来也非常重视“青年优先发展”的理念,并在诸多条令针对青年领域单独给予“青年政策”模块,来满足青年群体的权利与需求,这种法理上承认“优先”的地位原则正是现代法治国家发展趋势,也被大众接受和看好。

现代社会早已不同于原始追求简单力量的冷兵器时代,青年群体也会不再因为拥有强壮的体魄而占据社会绝对优势,相反现在的青年由于生产生活经验不足、人际交往圈子较小、社会资源匮乏、财富积累微弱等现实制约,使自身发展在遇到竞争时经常处于劣势地位。因此,青年要发展仅仅靠青年内在自我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外在因素,比如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多方面的支持和国家政策层面保障。于是,“青年优先发展”作为青年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就是从现实需求出发,指出当代中国青年发展的阻碍因素,并希望国家和社会能够在“青年优先发展”理论影响下制定更加科学的青年发展规划,积极为青年群体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保障。事实上,该理论仍属于开放性命题,且正处于不断丰富阶段,其所表现出的巨大现实意义更值得学术界持续研究与探讨。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ldhd/2011-07/01/content_1897720.htm.2014-07-01.

[2]习近平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ldhd/2013-06/20/content_2430671.htm.2013-06-20.

[3]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解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EB/OL].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03/06/t20150306_4740363.shtml.2015-03-06.

[4]李征.城市发展应落实青年优先发展理念[EB/OL].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expo2010/news/roll/2010-11-01/13552139 2869.shtml.2011-11-01.

[5]吉海东.刘刚.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及其涵义[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01) :12-14.

[6]田杰.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工作的发展战略[J].当代青年研究, 2002(05): 1-9.

[7]杨雄.国家战略与青年发展[J].青年研究, 2006(12):37-41.

[8]青少年发展“十二五”规划座谈会[EB/OL].上海共青团.http://www.shyouth.net/html/defaultsite/root_index_tpxw/2011-02-25/Detail_103420.htm.2011-02-05.

[9]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青少年优先发展丛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1-3.

[10]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1-16.

[11]杨雄.再论新世界中国青年的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 2004(01): 1-8.

[12]陶国富.国内外青年发展理论的探析与思考[J].青年研究, 1993(11): 40-43.

[13]杨雄.21世纪主题:青年发展与发展青年[J].当代青年研究, 2003(01):1-8.

[14]戴冰.当代青年工作的价值导向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4:156-158.

[15]Auguste Comte.Cours de Philosophie Positive V4: La Partie Dogmatique De La Philosophie Sociale (1869) [M].US: Kessinger Publishing, LLC.2009: pp1-15.

[16]G.Stanley• Hall.Adolescence: Its Psychology and Its Relations to Physiology, Anthropology, Sociology, Sex, Crime, Religion and Education, V.1(1904) [M].US: Forgotten Books, 2012:2-4.

[17]联合国青年股主任威廉.D.吉尔在中国联合国青年主题会议上的讲话(1999-11-18)[J].青年研究, 2002(02):1-8.

[18]Youth Social Policy and Development Division.[EB/OL].http://www.undesadspd.org/Youth.aspx.2015-07-25.

Study on “Priority to the Youth Development Theory”

Hu Ronghua Zhang Zhenyu
(Guangdong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

With the social evolution, “priority to the youth development theory” gradually showed from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raditional youth study, endowed with more modern social attribute.Under the new normal, the theory greatly enriche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youth development theory”.Therefore,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priority to the youth development”, the related literature is sorted and in-depth thinking, which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tatus, which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tatus, and is advantageous to the open theory of youth to continue to develop.

Priority to the Youth Development; YouthDevelopment; Theory

C913.5

A

1006-1789(2016)01-0115-06

中国学术期刊

总库——中国知网(CNKI)作为文献搜集来源,以“青年发展理论”和“青年发展”为检索词,检索出在2000—2015年间大约有200余篇论文;如果就只以“青年优先发展”作为检索词,即使检索时间最大限度也只能采取模糊检索的方式找到7篇论文。

责任编辑 杨 毅

2015-10-28

本文系2014年度中国青年工作院校协会重点项目“青年优先发展理论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16;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构建凸显团青特色的四位一体德育体系”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DYZZ035;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和工作创新项目“六位一体:团属高校思想政治育人新模式探索” 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CX039。

胡荣华,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发展、青年创新创业;张震宇,广东青年职业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政策。

猜你喜欢

群体理论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