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国际化管理特征及机制构建问题探讨*

2016-03-18买琳燕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16年6期
关键词:国际化院校高职

买琳燕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育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1483)

高职院校国际化管理特征及机制构建问题探讨*

买琳燕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育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1483)

高职院校国际化管理是通过有效的规范和转化方式,为实现院校国际化发展目标而制定的系统配套的制度和管理机制,具有系统化、多元化和重效益的特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管理存在国际化战略规划的有效性受限、教师参与国际化过程的主动性缺失、资源配置缺乏标准和依据等问题。据此,应组织力量形成整合式的国际化战略管理机制,激活基层力量建成多元参与的国际化运行机制并发挥评估作用建立跟踪式的内部资源配置机制。

高职院校;国际化管理;特征;机制

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与区域经济联系紧密的高职院校必须实行自身的转型升级和国际化发展策略,这是其外部环境与自身“职业”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其外部环境与自身“职业”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近两年国家出台的重大政策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职业院校的管理问题也逐渐成为焦点:《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对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提出要求;《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在工作重点中明确要求充分发挥管理工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动和保障作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要求构建院校运行管理模式、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等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服务。从高职院校的“高等”属性及内部运作情况来看,国际化是大学发展本质特征的主要体现,也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方向,诸如“创建一流”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高职院校实施国际化,不仅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身,更在于通过转变管理机制,构建现代高职院校管理制度,提高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囿于我国国情及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实力,高职院校国际化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之在此过程中很难复制普通高等院校现有的模式与做法,因此采用怎样的策略和管理方式实施国际化,既缺乏实践经验,也缺乏理论指导。鉴于此,探析高职院校国际化管理的特征及由此特征决定的机制构建问题,是为高职院校国际化设计合理的管理运行策略的理论基础,亦成为实施国际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国际化管理释义及基本特征

院校国际化管理实则是管理国际化,管理国际化活动与事务,是院校国际化的一部分。国际化活动主要包括课程与项目、教学过程、研究活动、课内外文化活动等;国际化发展规划、外籍教师管理等则可归结为国际化事务。当然,从管理层次或范畴来看,不仅高职院校自身承担着十分重要的国际化管理责任,政府及其他社会机构对院校国际化工作也发挥着重要影响。以上所说的国际化管理,并非是管理的国际化,也并非是泛指,主要是指院校内部对国际化活动和事务的科学化管理。

据此,高职院校国际化管理可理解为通过有效的规范和转化方式,为实现院校国际化发展目标而制定的系统配套的制度和管理机制。其内涵既应包含有目标的确定,更应有行动的方式,还应有运作的保障。运作主体是相关的组织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架构的建立和子体系的完善,并在此基础上能使各子体系之间保持紧密联系,相互补充和有效运转,共同服务于院校整体的国际化发展。

在其内涵下,高职院校国际化管理具有一般管理的典型特征,如有计划性、有组织性、有领导力和可控性等,但也有其自身的逻辑和独特性,并具有系统化、多元化和重效益的特征。

高职院校国际化管理的系统化侧重在统筹力度层面。从高职院校国际化管理实施的过程看,包括建立机构、培训人员、建章立制、进度监督等。国际化战略管理是由国际化战略规划、实施和评估等环节构成的动态过程,也是国际化战略目标、内容、实施手段及步骤等交织并进、协同发展的功能机制,由此形成一种流程化、科学化的运行模式,以形成院校活动的国际化和自身方式的国际化。

高职院校国际化管理的多元化侧重在参与力量层面。院校国际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力量的积极有序参与;另一方面,行业组织、企业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和依托,所以必须将行业企业方的需求置于重要位置。国际化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国际化工作的有序化、有效化。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国际化管理中,校级层面不再是惟一的管理主体,行业、市场、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师生个人同样也是主体,多元主体共同承担着国际交流合作事务的管理责任。

高职院校国际化管理的重效益侧重在资源配置层面。高职院校国际化管理涉及面广泛,需要调配整合的人、财、物、信息资源多种多样,不仅包含整体上的酝酿设计决策、多元主体的参与执行过程,更包含了教育系统中多种事务和资源的协调与分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高职院校国际化的管理中,资源应被高效地分配到能促进院校国际化快速发展的领域中。如院校决策层在开发国际交流合作的新项目时,应更加关注二级学院开发项目的基础与潜能,以便更好地分配院校资源,使得效益最大化。再如高职院校在考虑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中的预算分配和激励机制时,应不忘高职属性和使命:一要体现其“高”,通过对外合作,提升办学质量;二要凸显“职”,鼓励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服务行业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故在配置资源和评价合作项目的同时,使内部的导向或评价标准向行业企业甚至是国际市场标准看齐。

二、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管理就是一种核心竞争力。然而以教学为主导的高职院校,管理往往容易被忽视。虽然各种对外交流合作活动呈现出了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但与之相匹配的管理的国际化却发展缓慢。从目前的管理现状来看,距国际化还存在很大差距,如实际运行的教育管理基本是经验加政策导向式的,突出表现为非理性管理、凭经验办事、靠红头文件办事,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很低,严重制约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制约着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1]

(一)国际化战略规划的有效性受限

国际化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管理工程。对院校而言,需要立足长远,注重宏观顶层设计,建立长期的国际化战略规划。我国一些高职院校虽成立了专门的外事机构,但学校除对重要外事活动进行短期的统一协调外,平时很少进行系统的整合。一种情况是还未将国际化定位为战略,另一种情况是即使已确立为战略,却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来指导如何管理。国际化管理既缺乏长远战略规划,又缺乏综合协调,行动上则缺乏流程。因此,对于以国际化为目标的职业院校而言,有必要将国际化作为一项战略内容列入其使命之中。通过充分获取国内外教育科技发展动态,分析自身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以对自身定位进行把握,依照自身优劣势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判断,合理调整管理结构,配置资源,从而实现自身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二)教师参与国际化过程的主动性缺失

国际化战略规划的执行需要集体行动的合力,而教师是院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一线教师的活力直接影响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效果。在我国高职院校现有的管理体制下,基层组织缺乏相应活力,多数教师缺乏参与国际化活动的主动性。其原因,一是教师的参与度不足。教师往往被视作院校国际化政策的执行者,参与什么国际化活动及如何参与等问题被认为是相关机构如国际化工作委员会的事情,理所应当是院校行政管理人员负责。而事实上,高职院校在推行国际化的过程中,培养国际化人才是重点,教师本应是实施主体;实践中教师却鲜有参与国际化及其管理的权力。二是缺乏对教师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国际化的推动过程中,若仅靠自觉,缺乏竞争和激励,在高职院校教师本就课程压力大的情况下,很难有动力主动寻求、参与和推进院校国际化活动或项目。

(三)资源配置缺乏标准和依据

影响高职院校国际化管理效果的因素包含决策者的视野与动机、参与者对国际化的兴趣与动力、学校氛围的营造、资源的争取及现有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院校办学自主权虽已在逐步落实,但常因缺乏优质的对外合作教育资源及无法有效配置现有资源而阻碍国际化发展的进行。当对外交流合作政策由上而下转移到以院校为主体的运行模式时,教师国际交流能力不足、缺乏合作资源及资源运用缺乏弹性等种种问题对院校的国际化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从院校层面看,平均主义、均衡主义思想仍在起作用,决策层的方向性指导作用未发挥,囿于制度原因,资源配置缺少标准和导向,随意性较大;二级学院间各自为政,彼此间的资源调配互设壁垒,资源损耗或重复现象严重,不能有效配置。

综合来看,高职院校国际化管理难以得到有效实施的原因,一是战略实施缺乏有效的载体,二是资源有效配置常与战略目标相偏离,三是组织协调管理困难,战略执行效率不高。而这些问题的本质可以归结为不断增多的项目、有限的资源与院校战略目标间不一致的矛盾。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将项目、资源配置与战略目标三者结合起来。

三、构建有效的国际化管理机制

高职教育国际化不仅仅是外籍师生、国际化课程、国际职业资格证照、国际参赛和国际培训的数量和比例问题,更是一个要将一系列国际化要素有机地结合、科学合理地运作实施的管理过程。提升高职院校对国际化管理的重视度,就是要把管理的运转思维逻辑作为院校国际化的主线,鼓励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管理者在研究国际化推进过程中从管理的视角进行系统思考,理解高职院校国际化的目标导向,找到最有成效的激励方式,符合资源运转的高效原则,从而实现院校国际化管理目标。

(一)针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管理的系统化特征,应组织力量形成整合式的国际化战略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框架的行动化实施、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及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已将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从单纯的外事活动提升到战略高度层面,成为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各国高等院校的国际化历程来看,高职院校是否推行国际化以及推行的程度,“是学校是否具有国际化办学的眼光、策略和举措”[2]。相比而言,高职院校把国际化当作一项战略目标加以制定还比较容易,而要将其付诸实施却困难重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尚未发挥战略管理的作用。战略管理是“由在结构上紧密联系、功能上关联互补的构成要素为主体,并以彼此间具有承接性、递进性和循环性而相互连接的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为客体,以充分发挥战略管理绩效……而形成的一种复杂功能机制”[3]。简言之,战略管理是对战略要素和战略环节实施管理,构成要素是主体,功能机制是客体,增强竞争优势是目的。相应地,高职院校国际化战略管理的实施者从组织结构来看主要包括院校、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三个层面;客体是运作环节,即国际化战略规划的环境分析、内容制定、实施转化和评估调整等,从而推动高职院校的国际化绩效和程度,提高院校竞争力。所以,如何及时有效地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并系统执行,如何才能用完整的过程环节来表现院校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最大可能地展现现代高职教育实践运作的本质要求,是高职院校在接下来的国际化战略管理活动中所应关注和完善的。

相辅之,其一,要明确国际化战略制定的前提,确定国际化发展目标、院校优劣分析和主题选择。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国际交流合作的目的是培养培训技术技能型人才,以便更具针对性地对企业和行业组织服务,侧重点在院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员工培训上,落脚点是课程国际化、师资国际化、职业资格认证国际化等,国际化发展目标的确立要确保与院校发展目标相一致。其二,在方法选择上,可利用项目管理确立发展重点实施国际化战略。近年来,一部分先行的高职院校已经以自身对国际化的理解,以边学边做的态度在国际化道路上进行尝试,而更多的高职院校亟需了解应如何制定尤其是实施国际化战略以在新环境下获得竞争优势。项目管理正是一种具有灵活性、有效性的系统管理方法,可为国际化战略从设计到实施提供视角。

(二)针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管理的多元化特征,应激活基层力量建成多元参与的国际化运行机制

明确的管理程序和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的内部管理制度是建立国际化管理机制的关键,构建符合国际化运作模式的管理机制更是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相关活动项目的重要基础和目标。据此,在参与主体上,可将高职院校的国际化主体分为决策层、战略层、战术层、运行层四个层面。其中,决策层应主要由校级领导、国际化工作指导委员会组成,负责项目组合的选择,确定项目的优先发展次序;战略层由国际化工作指导委员会和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组成,负责项目的组合分析、监控管理以及资源分配;战术层的主体为负责国际交流合作事务的机构,负责项目群管理以及提供项目进度报告等;运行层为各教学单位,负责项目的执行,并提供项目运行状态的基础数据等。

以上的管理机制应辅以更加细化的管理方法,其一,应建立用数据方式存储院校国际化发展轨迹的机制。重视调研测评和数据统计工作,如从事跨文化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测评,并将结果提供给国际交流合作部门。其二,应建立起对项目参与机构或人员的激励机制。除了课时转化量分外,可考虑给予参与教师更多的地位与话语权,将有助于激活基层组织在院校国际化管理中的自主性;在制度上可为各教学单位有效的国际化管理业绩提供正向激励,设立教学单位的国际交流合作专项账户,以项目运作及项目达成度测评的方式,适时拨付奖励,如美国密西根州门罗郡社区学院就通过划拨专项经费加强学院与外界的联系[4]。其三,应建立国际化管理的总结与转化机制。在重要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完成后,必须适时启动总结和转化机制。院校国际化管理部门应抓住机会,着力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院校国际化管理机制进行变革创新。如对国际化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对活动启动、活动运作等方面的评价,并深刻剖析管理环节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国际化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综合、分类,并分别提出整改措施逐项落实,从而提高管理能力。

(三)针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管理的重效益的特征,应发挥评估作用建立跟踪式的内部资源配置机制

在项目的推行过程中,二级学院或教师虽拥有一定的项目决策自主权,但囿于缺乏资源或无法掌控现有资源,项目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受限,运转效益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资源的配置又是通过一定的机制实现的,如动力机制、信息机制、决策机制等。据此,高职院校可考虑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国际化定期跟踪机制,根据项目进度及与战略目标的达成度合理有效配置内部资源。定量评价方面,应建立高效畅通的国际化工作信息系统,动态定期收集处理相关信息,必要时可建立相应的项目资源库;在定性方面,应加强对国际化项目质量评估的重视,对其进度及质量成效进行评估。

为此,高职院校可建立专门的国际化质量评估机构或将国际化质量评估纳入现有的院校质量评估体系,沟通外部质量保障系统进行相应的调研与实践活动,真正发挥方向咨询的作用。评价时,应注重能体现职业教育国际化特性的指导,如职业教育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等活动或项目的引入、开展情况,引进和开发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课程和教材比例,与国外高校和企业联合办学甚至招收国际班的情况等,并可根据专业特征适时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

综上,高职教育要真正走向国际化,需要的不只是形式和标签式的交流与合作。高职院校国际化的发展需要从多种多样的国际化活动、项目上升为院校层面的规划、政策及组织程序。因此,高职院校国际化不仅应在理念上更新,在教学中应用,更应对院校的整体运行模式和流程进行重新思考。

[1] 陈亚玲.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2001,(4):36-38.

[2] 姬玉明.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现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4):107-109.

[3] 郭世春.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本质特征分析[J].商业时代,2009,(15):41.

[4] 任君庆,王义.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1-3.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AI Lin-yan
(Institut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Guangzhou 511483, China)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realized through effective regu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the supporting system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for the re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development goals, with the systematic, diversified and efficient characteristics. At presen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has limited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planning, lacks of teachers' participation, there’re also some problems with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lack of standard basis. Accordingly, the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 organization formed integrated power, activated the basic power building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mechanism of multi participation and played evaluation function to set up internal resource allocation mechanis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mechanism

G717

A

2096-272X(2016)06-0019-05

2016-09-28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基金项目“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15YJC880052);2014年广州市高等学校第六批教改项目“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与管理策略研究”;2016年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青山湖青年学者”项目“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政策研究”(2016Q002)。

买琳燕(1978-),女,河南焦作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国际与比较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国际化院校高职
聚焦港口国际化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