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向选择*

2016-03-18陈诗慧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16年6期
关键词:常态院校高职

陈诗慧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1483)

新常态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向选择*

陈诗慧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1483)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走创新发展之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而创新创业教育也将成为助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为了更好地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高职院校应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建设为“根”,以创新创业人格培育为“本”,以创业创新精神塑造为“魂”,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为“策”,以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为“基”,共同开拓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新常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调整的步调加快,步入一种社会分工更加复杂和精细化、产业结构逐渐迈向高端化、经济结构走向合理的新常态阶段,要将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改革的逻辑起点。新常态背景下,在保障我国经济稳中求进、行稳致远方面,固然需要有居安思危的平常心、有所作为的进取心、克坚攻难的自信心,但归根到底还在于能否成功调动大众创业、激发万众创新,使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既有传统增长点的保驾护航,更有新兴经济增长点的鼎力相助。有鉴于此,2015年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式被写入到政府工作报告,并将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双引擎”,由此不仅彰显出国家对于创新创业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意味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继经济发展新常态之后,也将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成为助推我国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从传统资源要素导向型经济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走创新驱动战略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创新促发展的关键在于依托科技进步,特别是技术的优化升级,而核心在于培养掌握先进技术、引领科技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业能力的现代化人才将成为助力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核心要素。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下,担负着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和使命。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第一线的技术工人、管理人员以及创新创业型职业人才,重点培养劳动者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生就业、创新创业联系十分紧密。[1]与此同时,培养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浪潮的生力军,是高职院校服务于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重要责任担当。然而从现实来看,很多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还处于探索初试阶段,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二、新常态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不足,缺乏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从学校管理者层面来看,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经费投入不足,使得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难以得到有序开展,部分高职院校甚至未开设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讲座。

其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缺失,缺乏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构建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支撑和分工协作的体制机制,对于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务处、学工部、团委、二级学院等多个部门。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大多高职院校尚未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主要是由就业指导机构负责组织实施,而仅仅将其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附加部分,难以在全校形成有效的资源聚合。

再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服务和保障平台。一方面,高职创新创业师资薄弱,缺乏一支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尚未建立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尽管部分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先行先试,开设了一些相关的理论课程,但是未能将其纳入到高职院校主流教育体系当中,受众也十分有限。

最后,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尚存在“重技能训练、轻创新创业精神和人格培育”的倾向。创业教育不仅要向受教育者传授创业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创业精神和人格。然而目前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更多地是进行创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讲授,较为欠缺精神教育和人格培育,这已成为制约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上问题的存在对于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主动迎接和融入“双创时代”,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敢为人先,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主动肩负起引领“人格升级”的时代使命。要立足受教育者的实际,立足于现实生活,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为我国社会创新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应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向进行深入思考,走出符合高职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之路。

三、新常态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路向探析

(一)以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建设为“根”

变革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应当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价值理念传导,主要培养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中敏锐地捕捉市场机会,在创新创业中实现自我价值,进而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在新常态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打破“创新创业即创办企业”的狭隘思维束缚,突破企业家速成教育的传统误区,转变以就业为目标导向的功利化价值取向。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2]我们应以唤起高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塑造其创新创业精神以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营造尊重和崇尚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他们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下,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多样化的创新创业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只有在形成文化认同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激活大学生追求创新与创造的潜能与需求。[3]因此,要在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次同时发力,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创业精神、鼓励创新创造、营造宽容失败的氛围,彰显学生个性,尊重和引导学生创新,点燃他们的创业热情。因此,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将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发挥校园文化对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染作用,促进其创新创业进取意识的培养。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主动地融入到地方创新创业文化当中,并深入结合院校自身的专业学科优势和教学资源优势,集聚地方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和服务,培育创新创业文化的精品工程,再促使创新思想和创业活动的不断涌现,成为师生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动力和源泉。

(二)以创新创业人格培育为“本”

创新创业人格是个体基于一定的社会环境所形成的与开创事业、创新创造有关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个性特征,集中表现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4]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人格既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追求,也是潜藏在专业技能之下起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素质。由于受传统德育观的影响,我国人格教育仍缺乏现代意义上的人格建构之义。与传统人格教育“律己修身”,强调公共利益和道德人格不同,创新创业人格既是强烈责任心和责任感的“责任人格”,也是弘扬主体能动性、自主性的“主体人格”,还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格”,以及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协调与融合的“和谐人格”。高职创新创业人格教育应坚持文化自觉与自修相结合的原则和立足生活、立足于学生实际的原则。[5]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主要采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教育等载体进行显性灌输、考试促学的方式,收效甚微。一方面,“照本宣科”使学生面对现实问题困顿无解;另一方面,脱离实际,使学生丧失兴趣。而要想创新创业人格教育收得实效,必须让教师“真懂、真信、真用”,将抽象的、艰涩难懂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平实的语言,结合到高职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所关注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讲解。要进行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格的培育,必须尊重学生多元化思想,平等沟通,循序诱导,让创新创业成为学生的自主、自发的思想与行动。

(三)以创新创业精神塑造为“魂”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自主意识。[6]创新创业教育又可以区分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大板块,其中创新教育主要侧重于理论层面,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创业教育更为强调实践性,主要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实践能力和开拓性的创造能力。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体系,而是连贯相通的,存在紧密的逻辑联系。从本质上来看,二者都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创业精神为主要目标。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关键在于培养其批判性思维[7]。而在当前“应试教育为本、学历为基”的教育背景下,受教育者从小学到大学都是经过层层的考试选拔,“逢进必考”的文化氛围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教育导向上注重对受教育者的应试能力培养,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受教育者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的培育。可以想象,一个缺乏创新创业精神、批判性思维意识的社会人,面对着当前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爆炸时代,很难扛起创新创业的大旗,也无法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走的更远。对此,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根据地之一,高职院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主动承担起对高职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培育,激活受教育者的创新创业精神。首先,要营造自由的教育氛围。尊重和解放个性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而受教育者个性张扬必须有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氛围。[8]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自由、生动的育人教学环境,相信并尊重学生学习的本能,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及时肯定学生探究的新认知。其次,要转换教师角色,弘扬科学精神。应将教师从教学组织者、内容确定者、成绩评定者的权力角色,转化为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平等关系角色。第三,要全面推行探究式教学。传统教育方式的主体是教师,而探究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以问题和实践为导向,鼓励和引导学生有创新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指导和帮助学生寻找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方案。探究式教学给学生更多思考和创新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批判精神。

(四)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为“策”

新常态下,构建“众创空间”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战略选择,要求在高职院校范围内建立“全覆盖、分层次、差异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作为一种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全覆盖、分层次、差异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显著特征是面向全体学生,既要考虑广大学生的共性需求,也不能忽视少数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其核心是面向全体与分层施教相结合,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统筹,在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相衔接,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必须从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入手,在分群体、分阶段、分层次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包含通识型、嵌入型、专业型以及职业型四个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架构。

一是,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开展“通识型”的创新创业启蒙式教育。创业启蒙教育主要是唤起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9]二是,面向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在充分考量其学科专业特征的基础上,开展“嵌入型”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将创新创业思想和理念嵌入到学科专业中来,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改造升级,形成与各学科专业相匹配的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与学科专业相呼应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三是,面向有强烈创新创业意愿的高职大学生,专设创新创业重点培育班,开展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对其进行系统的企业管理和运营知识技能的培训。通过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战技能,提升其创新创业的驾驭能力和风险规避能力,以达到有目标、有计划、有准备的创新创业,提升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四是,对创新创业先行者和初创者群体,开展继续教育,构建“职业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主要为初创者提供职业化的创业咨询服务、教育培训服务以及创新创业援助,帮助创新创业者顺利渡过企业初创期。

(五)以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为“基”

首先,高职院校应建立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保障体系。具有规范、导向和约束作用的制度建设,是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10]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设计上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激励和约束制度要有力度,要强化领导责任的考核;二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设计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包括职权职责、评价标准、激励约束政策、执行规程等内容;三是,对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取得改革成效的教职工,在职称、待遇等方面给予有力度的保证,避免创新创业教育与职称、待遇脱节;四是,创新创业教育制度的执行和深化改革需要教职工的理解、认同和积极投入,要提高教职工对创业教育的认知水平。

其次,高职院校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保障体系。一是,要建立权威的统筹机构或部门,由一把手牵头、主要院级领导亲抓,确保该机构权威性的统筹、规划、日常管理的职能和职权;二是,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常设组织,设立专门的办公场地、安排专职人员,具体实施统筹机构的决议,测评和反馈有机融合的效果;三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必须具有广泛性,要调动所涉及的职能部门、教学部门、教师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四是,坚持专业化,将经管类教师、企业管理专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和教学的骨干力量,培训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非经管类教师。

再次,高职院校要构建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教师作为创业知识技能、创业精神的传播者,肩负着培育社会现代化发展所需的创新创业者,高职创业教育离不开坚实的师资队伍作后盾。一方面,要加快培养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任教师队伍,提升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创业课程专任教师在向高职大学生讲授创业知识、创业管理与经营技能时,不仅要注重对受教育者的普适性创业知识讲授,还要兼顾到个体的不同学科背景以达到因材施教,满足多元化的创业教育需求。另一方面,要积极吸纳社会创业成功的企业界人士作为外聘教师参与到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来,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提升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活力和教育水平。

最后,高职院校还需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的物质保障体系。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和深入开展,需要充足的经费保障,并在课程开发、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创业扶持、师资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合理分配。高职院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分散的建设资金、教改资金、科研资金、培训经费、管理经费进行整合和优化,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经费,由创新创业教育统筹机构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分配和安排。与此同时,应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和社会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各项资助、扶持、优惠和投资的机会,特别要注意创业经费的使用效率,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分步骤、有重点地进行经费投入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鑑民.高职创业教育的内在逻辑、体系构建和深化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3,(19):67-70.

[2] 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99-103.

[3] 徐松美,文雅齐,文娟.新常态下融入“互联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5):61-64.

[4] 程利.经济新常态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5,(5):104-108.

[5] 戴艳.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独特性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13):62-67.

[6] 吴翼泽.新常态下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不足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6,(2):100-103.

[7] 黄兆信,赵国靖,唐闻捷.众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J].教育研究,2015,(7):34-39.

[8] 谭璐.刍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路径[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5,(6):55-60.

[9] 高文兵.众创背景下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6,(1):49-50.

[10] 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5):56-63.

The Way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under the New Normal

CHEN Shi-hui
(School of Management,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Guangzhou 511483, China)

Under the new norm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facing an important "threshold", take the path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histor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ill also become the breach of the booster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n order to better adapt to the era of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requirement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accelera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s the "root", in order to foste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ersonality as "the present" in the spirit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to create "sou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as "policy" to protec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as a "base" to jointly explore the road of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ew norm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G717.38

A

2096-272X(2016)06-0010-05

2016-07-05

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广州市属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项目化管理研究”(1201452274)。

陈诗慧(1986—),女,湖北仙桃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常态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