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反思与路径选择*

2016-03-18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16年6期
关键词:双创大学生教育

钱 骏

(苏州大学 应用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325)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反思与路径选择*

钱 骏

(苏州大学 应用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325)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抓手,也是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源泉。从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多种问题,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观念与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有差距、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体系不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双创”教育课程体系零碎化、“双创”教育评估体系不合理等多方面。对此,为了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应着手变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建立健全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造校内外协同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高校;“双创”教育;问题反思;联动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创新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企业、地区乃至国家能否从容应对国际市场挑战,实现长远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2014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并于2015年正式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各类政策措施的大力支持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又一股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热潮。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如此重视创新创业,是基于对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和趋势的深刻判断,对国内经济发展现状的清醒认识。就国内而言,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能促进我国人才的合理配置和流动,提高科学技术的成果转化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次,能有效促进我国的全产业链融合,培养新兴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第三,能够发现和创造更多市场需求,激发市场活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担负着培养“双创”型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重任,其“双创”教育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决定着我国“双创”战略的落地和长远实施。[1]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中的“双创”教育还处于经验积累阶段,仍存在诸多问题,亟需加强研究,找出对策。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反思

(一)教育观念与“双创”教育要求有差距

虽然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学界共识,各高校也在着力加强“双创”教育的教育资源配置和师资力量建设,加强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宣传。但我国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排和选择上,都过于注重对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解释、传授,而对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不够。这不仅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双创”型人才的成长。同时,很多高校把“双创”教育视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项权宜之计,没有以长远发展的教育眼光和高屋建瓴的战略布局将其深度融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建设之中,导致高校“双创”教育要么沦为孤立化的小众教育,要么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无法形成务实浓厚的“双创”教育和学习氛围。[2]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高校对“双创”教育的战略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使得“双创”教育质量大打折扣。

(二)大学生“双创”教育支持体系不健全

一方面,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不完善,落实不到位。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制定了不少支持“双创”的政策,也出台了很多扶植措施,但总体而言,针对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双创”教育以及大学生“双创”实践的政策措施还不是十分完善。目前,尚未对高校与各行业企业的“双创”教育合作指明政策方向,[3]并且在政策措施的制定中对大学生“双创”的鼓励扶植更多地是片面针对大学生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境,而对高校、企业、大学生三者在“双创”实践中的联动作用重视不足,没有形成支持大学生“双创”实践的社会合力。制定完善的政策措施固然重要,但其落地执行更为重要。然而在我国目前的社会行政管理体系下,“双创”扶植政策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比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必然涉及到工商税务、贷款融资等问题,但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的“双创”文件对工商、银行等主体并不具备行政约束力,导致部分优惠政策无法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大学生“双创”资源不足。创新创业不仅需要人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财力物力支持。[4]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来源构成中,政府、学校、学生家庭三者占了大部分的比重,社会上各类经济组织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这导致了高校“双创”教育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都面临着资源有限、资金不足的窘境,难以大刀阔斧地摸索、优化“双创”教育和实践模式。

(三)“双创”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第一,高校教师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双创”教育要求。由于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和以往高等教育体系的社会定位等原因,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师属于科研型人才,长于知识理论体系的构建和进行科学研究,短于商业实践,这成为我国高校提升“双创”教育质量的一大掣肘因素。[5]在目前我国高校的“双创”教育实践中,很多高校因为在创新创业领域缺乏既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又有实战经验的教师,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地在一些关联专业中选择部分优秀教师充实“双创”教师队伍,使得高校“双创”教育仅限于创新创业的知识普及,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实际。

第二,引入的社会性师资缺乏必要的理论水平。立足于高校自有“双创”型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现状,很多高校尝试了从社会经济主体中引入“双创”师资的形式。然而,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济发展特征,不难发现目前社会各类经济组织中的创新创业成功者总体上依然不具备在高校中担任“双创”教师的资质。[6]在改革开放前期,由于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环节不畅,商业机会呈现出明显的机遇性特征,创新更多地表现为商业形态和模式的发现,创业更多地取决于人的冒险精神,两者均对人的知识水平要求不高。因此早期创业创新成功者往往拥有丰富的商业实践经验,但理论水平普遍较低,无法将其商业经验升华为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虽然近年来知识经济在我国形态日渐成熟,但创新创业领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都还处于探索阶段,社会性“双创”型高端人才仍然较为匮乏。

(四)“双创”教育课程体系零碎化

首先,当前我国高校中的“双创”教育仅仅是作为其教育教学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没有以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规格建立起“双创”教育的理论学科,没有形成科学体系,就无法发挥出高校教育资源配置和师资力量建设的合力,无法形成对“双创”教育教学的强大支撑。其次,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由于很多高校的“双创”教师本身就是学院派出身,从接受高等教育开始就一直在校园中学习、工作、生活,对社会经济领域的发展变化不敏感,认识不深入,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往往以案例讲解分析、总结归纳为主,只能帮助大学生形成知识而难以形成思维;在实践层面往往只能传授一些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较为浅显的技能,难以达到“双创”的实践要求。

(五)“双创”教育评估体系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的“双创”教学成果评估工作存在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在“双创”教育的全过程都是在校园甚至是院系内部完成,进而导致对教学成果的评估指标、评估方式、结果反馈等方面与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专业学科类似,无法切实反映出“双创”教育的特殊性。此外,在对大学生发起的创业创新项目评估中,往往过于重视对其前期可行性的论证,而忽视了项目执行后期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的预案设计和实践督查,使得对“双创”项目评估流于表面化。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变革高校“双创”教育理念

第一,要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双创”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育人工程,[7]并非仅仅依靠一院一系的师生努力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高校领导和一线教师应从百年大计的高度审视其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贯穿于日常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着力更新广大一线教师的教育理念,将素质教育深入扎实地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教学中真正树立起以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我发展动力,塑造学生创新型人格,为学生的“双创”实践打好内在基础。

第二,要打造开创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的文化氛围对高校教育工作和学生的专业学习、社会实践都会发生潜移默化的价值观引导作用。[8]因此,要让“双创”理念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真正深入人心,就必须营造出宽松、开放、创新、宽容的校园文化。首先,高校应形成创新创业领域的完整教育体系,并纳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来,以行动展示出“双创”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让广大师生高度关注“双创”教育和学习;其次,高校应积极以各种形式的“双创”项目竞赛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培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再次,高校应对大学生“双创”项目的失败有较高的容忍度,要意识到创新创业本非简单易行、一帆风顺的活动,而是充满了未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而要以提高广大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为“双创”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双创”支持体系

一要着力构建政府、高校、社会力量的“双创”联动机制。“双创”是一项高度社会化的实践活动,[9]因此高质量的“双创”教育绝非是仅仅依靠高校的力量就能完成的,必须联合政府、高校、社会力量,汇聚共识,形成合力,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立体化的“双创”教育体系,才能有效促进创新创业在大学各个学科领域的全面开花。高校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其在“双创”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加强与各级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发挥政府政策制定和资源调配的作用,为“双创”教育赢得有利的发展条件;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与社会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实现资源、人才要素的合理、充分流动,引进社会力量进校园,为“双创”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要积极拓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来源。资金是创新创业过程中必将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其重要性无需赘言。虽然现阶段政府有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专项资金,各高校自身也有部分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预算,但总体上还难以形成较大的覆盖面,离大学生群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高校一方面应在与社会力量的合作中努力加强资源要素中资金的引进工作,尽量减少高校师生“双创”实践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应组织精干力量成立大学生“双创”指导服务中心,帮助提升大学生创业团队与社会企事业单位沟通合作的水平,努力通过大学生自身的项目优势争取更多社会资金的支持。

(三)加强“双创”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

一方面,应以多种途径提升高校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针对高校“双创”教师社会实践经验不足,能力不强的短板,高校应从自身教学管理实际出发,结合教师个体的综合素质,创造条件,为“双创”教师“量身定制”社会实践的机会,如可以让其以兼职、挂职的方式参与到教学管理工作中来,或者参与到校方的合作企事业单位的运用管理工作中。同时在教学工作量、教育工作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一定的倾斜,鼓励其能够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提升社会实践能力,为更好地在“双创”教育工作中指导大学生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应加强“双创”教师的商业素质培训和商业交流。“双创”实践只有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可能成功,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天然地具有功利化、实用性的特征。[10]要做到在“双创”教育教给学生实实在在的创造价值的本领,“双创”教师也必须具有较强的商业头脑和敏锐的商业嗅觉,帮助大学生发现和挖掘前景广阔的“双创”项目。因此,高校应鼓励“双创”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性商业实践,以高校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条件让这类教师接受MBA培训以及社会上举办的商业培训等,切实提高其商业素质;此外,高校应努力促进“双创”教师与商业领军人物及成功人士的沟通交流,学习其经验,吸取其教训,提升“双创”教师的商业素养。

(四)构建完善的“双创”教育体系

首先,要增加创新创业实践在教育体系中的比重。高校在“双创”教育领域中应变革教学管理,增设丰富多样的实践性选修课,同时鼓励“双创”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课程,优化教学模式,转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体验式教学,以项目作为教学单元,不断增加大学生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依托于高校内的学生社团组织,将“双创”教育下沉,深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通过创业创新研讨会、辩论会、竞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双创”热情,培养其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要创新“双创”教学效果评估体系。教学效果评估体系在教育工作中起着总结、反思和导向性作用,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热情。[11]高校在“双创”教学效果评估中应努力摒除指标化、表面化、形式化的“痼疾”,充分体现出“双创”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优化完善教师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实践表现过程中的监督、反馈机制,以阶段性的实践报告和成果展示替代终结性的学期末评估,增强实践性选修课在学分分配系统中的比重,以多元化的“双创”教学效果评估体系激励广大师生投入到创新创业实践中来。

(五)打造完善的“双创”实践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同时也需要实践的磨炼,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加快实践平台建设,建立创新创业基地,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两者之间的对接与融合。一是应建立三级联动的创新创业平台,将学生、学院、学校有效地联系起来。形成由学生自己成立的创新创业工作室,到学院成立创业指导中心来辅助学生创新创业,再到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园来帮助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形成一个依次递进的创业模式。二是,可以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校内创新创业论坛、创新创业教育社团等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双创”教育的浪潮中来,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与能力。三是高校教师要发挥带头作用,指导学生开展“双创”实践,可以通过创办虚拟性的公司,模仿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为他们设定一些工作岗位与职责任务,让他们切身参与其中,体验创新创业的乐趣。四是可以通过加强与企业、研究机构的合作,构建产学研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的基地提供便利。在实践中,要为学生创造参与企业创业项目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参与,了解整个创业的过程,从而增强他们的创业信心与勇气。

[1] 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39-44.

[2] 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7.

[3] 谭璐.刍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路径[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5,(6):55-60.

[4] 卓泽林,赵中建.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4-71.

[5] 王占仁.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与发展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16,(3):56-63.

[6] 白鑫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演进与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2):67-71.

[7] 朱鑫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分析和路径选择[J].继续教育研究,2015,(9):18-19.

[8] 余江舟.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高等教育,2012,(Z1):44-45.

[9] 郭明顺.基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现代教育管理,2014,(12):56-59.

[10] 尚大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15,(9):86-90.

[11] 王占仁.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创新[N].光明日报,2016-02-04(15).

Problems Reflec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Selection of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QIAN Jun
(College of Technology,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15325, China)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not only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tarting point, but also promote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of current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Main problems are: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requirement and rea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support system is not sound; lack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aculty, and other imperfect aspects. In this regard, in order to get better results from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e should change the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dea, set up a sound support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undertaking,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eachers, build perfect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and build 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platform.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lection; linkage mechanism

G647.38

A

2096-272X(2016)06-0005-05

2016-08-28

2016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动融合模式研究”(2016SJD880214)。

钱骏(1979-),男,江苏苏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双创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