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院校共青团工作的路径探索

2016-03-18孟凡鹏吴宝宁张利国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0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孟凡鹏 吴宝宁 张 伟 张利国



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院校共青团工作的路径探索

孟凡鹏吴宝宁张伟张利国

摘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一项长远而且根本的举措,这需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四个着力点上发力。民族院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当自觉肩负起这一时代重任,在民族院校共青团工作中,始终把握这一主题,准确认识和定位四个着力点,创新方式,多措并举,努力为筑牢各民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贡献青春力量。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教育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决策部署出台的重要文件,《决定》就“打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专门提出了四个着力点,这对于民族院校的共青团组织做好思想引领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

一、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着力点

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目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方面,民族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必不可少。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决定》重点强调了要打牢各民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为此提出了四个着力点。

1.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民族院校中,让各民族学生充分认识到我们的国家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中华文明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同拥有建设的大家庭。这是引导各族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展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的关键内容。做好与之相配套的教育工作就是抓好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等“五观”教育,正确地理解和认识宗教,理解党的宗教方针政策,让学生从法制教育和思想教育层面牢固树立起维护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政治意识。在此基础上,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载体和方式方法,鼓励开展师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提升教育实效。

2.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期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精神指向。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思想基础,让各民族兄弟姐妹感受到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重要意义和巨大能量,这就必须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并且把它摆到更突出的位置。这其中要做到,让各族学生正确理解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理解并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形成和当下现实,自觉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逐步强化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五个方面的认同即“五个认同”。把握住以上内容,就是把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质抓住,也把爱国主义的要领抓住,从而更好地开展常态化教育机制构建。

3.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是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民族工作基础上提出的努力方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要求,促进各族群众“三交”,首先应当让各族群众相互了解,继续加大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提升整体教育水平。在有少数民族学生就读的学校,应积极推广嵌入式管理方法,鼓励民汉合校、混合编班,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增进情感,增进互信,只有按照这一方式长期、持久的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坚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4.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也是各族人民创造共享的优秀文化,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民族文化交融上的创新工作,就是要宣传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二、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民族院校共青团工作的实践路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两条主线,也是民族院校共青团做好思想引领工作的主线。人心相聚,其根本在于价值相通、认同相一。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民族院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自觉肩负起这一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成为引领、统摄校园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

1.努力“出骨干”,积极吸收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干部

团学干部队伍在共青团工作中起着重要的凝聚人心、上传下达的作用,包括民族院校在内的高校团学组织体系中,学校各级团委、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组织中吸收和培养了大量的各族学生干部,他们在贯彻共青团思想引领、成长服务两大工作宗旨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民族院校的共青团开展思想引领工作时需要尤为注重团学组织建设,努力把各民族优秀学生吸收进来,特别是培养更多的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调动这一群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带好头,把培养少数民族团员干部的过程当成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织工作。

2.真正“下基层”,融入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

高校共青团实施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是高校共青团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破解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不足等重点难点问题的主攻方向,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高校共青团将把团支部工作和建设放在最基础最突出最重要的位置。实施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抓好思想引领建设必不可少,在这一环节中,将开展丰富多彩的支部活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培育工作相结合,积极拓展特色团支部建设,如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创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四进四信”活动项目建设及“书香团支部”创建等特色活动,围绕主题主线,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3.把好“实践关”,在实践育人中推动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践行过程是一个强调实践探索、反复完善的过程,需要从个体、社会、国家共同体等不同角度开展。在民族院校,各民族学生是实践的对象也是主体,如何让各族学生乐于参与、易于接受是实现“三交”目标的前提,既要把握日常交往的细节,又要在增进交流的韧劲上下持久功夫,避免空洞、单调,力求生活生动,把“交往交流交融”的目标细化到一个个校园文化、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具体的团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的内涵,从心里接受,从行为上自觉。逐渐引导师生在实践锻炼中了解国情、服务社会,激发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自觉,真正使“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增强自觉践行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共青团打造实践育人平台的重要载体,它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宗旨,以引领学校各民族同学团结互助、刻苦学习、树立正确的理想与信念为重点,在民族院校,紧密结合民族乡镇,组织大学生紧紧围绕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各民族学子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支教、民族文化遗产调研、民族建筑测绘及保护考察、旅游资源开发论证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各族学子增进互信,携手合作,互进共融。

4.搞好“宣传秀”,利用网络新媒体推动各民族文化交融

依托网络新媒体开展宣传工作,是新背景下共青团工作提升凝聚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阵地,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与网络及传统宣传渠道并举,宣传典型,扩大影响。在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等过程中,避免单纯地强调政治色彩,单调的文字、生硬的表达方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趣味性,如通过图片、视频或链接将硬性信息柔性表达,用可视化、亲和力的表达营造更具吸引力的宣传内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EB/ OL].中国政府网,2015-08-17.

[2]崔成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路径思考[N].中国民族报,2015-06-19(6).

[3]洪盛志,孙沭沂.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之路[N].中国民族报,2015-09-15(5).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大学)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10.024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院校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编号:20150214);2015年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培养教育融入民族团结工作研究”(编号:GXDJ2015-B123);国家民委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基地攻关研究2015年项目招标课题“民族院校党团与班级建设创新研究”(编号:2015-GDZB-306)。]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帕措”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
略论孔子对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的影响
浅论民族团结教育由“宣传”式向“认同”式的转换
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