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措施

2016-03-18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0期
关键词:考核机制深化改革创新创业教育

尚 晋



高校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措施

尚晋

摘要:作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大重点,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定位不明确、落实不到位、成效不显著等亟需改进的问题。本文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难题,并针对这些难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希望能够给高校的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启示与指导。

关键词:深化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考核机制

一、高校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创新对于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巨大的作用,当前全球正面临着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其中包括处于发展中阶段的中国。为了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这一奋斗目标,我国各部门一定要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工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力量与基础,为全社会提供高质量人才的高校积极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更是意义重大。

2.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教育发展状况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基础,另一方面看,教育也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前提是教育体制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教育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其一是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其二是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高校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既能够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十分有利于高校科学研究的开展,这也就意味着创新创业教育能够积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创业就业

我国人口基数大,高校毕业生数量每年都在增长,这一现实情况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创业率低等问题,高校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这一举措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得正规的、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这样一来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热情就够得到更大程度地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成功率会得到提高,社会失业率随之也将得到降低。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1.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

根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约有749万毕业生,相比2014年的727万毕业生,数量增加了22万。由于国家和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不少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局面。在此背景下,很多大学生为了躲避就业压力,纷纷选择了继续攻读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等方式,尝试创业的大学生数量少而又少。出现大学生创业少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缺乏,再加上中国式教育体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久而久之,大学生的性格也就趋向于循规蹈矩,而且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思维还在受“学而优则仕”“士农工商”等传统的阶级观念的影响。创业是具有一定的风险的。以上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使得大学生很少会在毕业后选择创业这一道路。

2.高校重就业轻创业

尽管我国教育界早在20世纪末就开始涉及创新创业教育,但因为各方面原因,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直到21世纪初才开始正式启动,标志就是我国将人大、北航等9所名校作为创业教育的试点学校。从高校的具体教育实践来看,目前几乎各个高校开设的课程仍然以就业指导课程为主,并且大部分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仅仅是选修课程,在学生中的普及率和惠及率十分低。再加上大多数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当做高等教育非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被包含在了技术经济学科或企业管理学科中,这些教育方式最终造成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这一门学科的定位模糊。同时,高校很少或是没有设置专门地指导大学生创业的部门,并且创业指导相关的课程与讲师也极度缺乏。

3.创业的社会价值不明显

我国是人口大国,各方面的人才数量庞大,各类资源也十分丰富,但由于企业数量与国家实力严重不相符,创新创业教育还需要投注更多的重视与努力。创业不仅能够给社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更能带来巨大的社会价值,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业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并不凸显,甚至带来很多负面的社会效应,不少人持有“创业就是投机主义”这样的观点,在他们的观念中,创业会对社会的公平公正造成损害。创业仅仅是为了获得财富而照搬照用社会已有的企业模式。大学生创业率低、创业成功率低导致创业带来的社会价值低,甚至伴随着负面社会影响,这无形之中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和深化提高了难度。

三、高校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新措施

1.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正是我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任务的界定。为了真正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在大一阶段,学校就可以从学生的个人意愿及需求出发,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大学生增强创新创业意识与技能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将其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中。

2.改革教学模式

高校在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之后,还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为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灵感,高校应当多向欧美国家先进的小班教学模式借鉴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互动探讨,多引导学生应用逆向思维、多角度思维方式就创业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与解决。此外,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理论的过程中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把意识转化为实践,即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的一系列诸如项目展开、团队组建、团队管理、资金筹集等问题,这些涉及实际创业的问题需要高校安排有过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讲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只有这样,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技能才能得以增强,创业成功率才会得到有效提高。

3.改革考核机制

高校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创业知识的需求和规律。对于有创业需求的学生,高校除了要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的同时,还要对考试考核的内容及方式加以改革,考察的内容不应该只是课堂与课本上的知识点,还应当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添加进考核机制中,并作为重点内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在选择考核方式时,高校可以将所在地区的区域经济特征与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结合起来,普及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挖掘相关社会资源。设置合理的创业学分制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激发创业灵感,因此高校可以建立起创新创业学分与学业学分之间相互转换的制度。对于有创业想法和灵感的学生,高校应当给予支持与鼓励,使其可以更加系统地、专业地学习创业知识。在对于大学生相对而言比较艰难的创业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创业与学业难以兼顾的情况,对此,高校可以设立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的期限,在保留学生学籍的前提下,允许学生休学来进行创业。

4.向有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的高校寻求合作

一方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初具规模,一些高校在这方面的教育水平明显超出了其他高校。以1998年就率先响应国家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号召的清华大学为例,作为我国第一所将大学生创业计划的竞赛引入亚洲的高校,经过长期的发展,清华大学培养了众多创新创业人才,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积累了明显优于其他高校的经验。根据教育部相关数据,我国目前有近90%的高校已经加强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并且正在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85%的高校建立了创业基地或是创业孵化基地,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增强创业意识,提升创业技能。另一方面,我国一些条件欠缺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建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大学生的创业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在这样的背景下,北大清华这样具有丰厚教育经验的高校一定要发挥自身的领先优势,为弱势高校提供相关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缓慢或发展困难的高校一定要加大与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丰厚的高校的合作力度。因此,可以开展一些创业人才交流会、创业模式相互学习讲座等活动,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带动本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5.开展校企合作模式

为了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开展校企合作模式,这也是企业力量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趋势。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还是理论知识大于社会实践操作的,大学生难以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得实际的创业实践经验。基于此,高校一定要充分利用本区域企业的资金、技术、团队管理等资源,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将学生置入真真切切的企业环境中。这样一来,企业的人才需求得到了满足,高校创业项目得到了开展,学生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了真实有用的创业经验与管理方法。校企合作工作的展开需要高校对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维系加以重视,通过与企业的积极合作,将高校自身的科研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企业与学校在一同克服技术难题的基础上研发产品,最终达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目标。

6.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经验模式

欧美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哈佛大学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率先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百森商学院则于1968年在本科生教育阶段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创业学的主修专业;而第一个MBA创业学专业是由南加州大学在1971年开设的,这也是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步入新阶段的标志;此外,日本、德国、法国等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也在陆续引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这对创新创业教育优先地位的确立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发达国家在创新创业教育这一领域取得的优异成绩离不开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日趋成熟的教育模式,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逐渐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发达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细分,其中包括家族企业、妇女创业、大型机构创新创业、新技术创新创业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国外高校注重让学生通过模仿来获得创新创业的感性体验。以上都是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借鉴的成功的教育经验,我国高校应当在符合本国本校实际现状的基础上恰当且合理地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经验模式,以此建立有中国高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总而言之,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助于高校向全社会提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有助于减轻我国就业难的现状,在改革的过程中,高校一定要不断学习、借鉴国内其他高校或国外高校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并在符合中国符合本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希,张晓楠.国务院: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J].陕西教育(高教),2015(07):34.

[2]何宁,张晓华,王燕燕.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与地方高校的改革探索[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1-6.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国际交流处)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10.017

猜你喜欢

考核机制深化改革创新创业教育
经济新常态及深化改革浅析
美国大学体育课程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