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的国际流动性研究
——基于对商科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
2016-03-18胡海燕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广东佛山528333
胡海燕(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交流合作处,广东 佛山 528333)
高职院校学生的国际流动性研究
——基于对商科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
胡海燕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交流合作处,广东 佛山 528333)
摘 要:学生的国际流动性是高职院校推进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升高端技能型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发展策略。通过对在校高职学生国际流动性的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具有国际流动的潜在需求,其动机来自学习深造、就业压力、文化体验等多个方面,制约因素包括国际流动成本、环境适应性及语言问题等。在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促进高职学生流动性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职学生;国际流动性;调查
一、研究背景
高职教育国际化在本质上是一个教育资源在国际上不断流动与整合的发展过程,主要包括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人员流动、以课程为载体的知识流以及教育经费资源流动等。其中,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及其国际流动的规模和多样性,决定了学生的国际流动是教育资源国际化过程中最重要也最为活跃的一支力量,是衡量高职院校国际化程度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研究学生的国际流动性是深入理解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把握国际化发展方向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从现实意义上看,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社会急需大量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而国际流动是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的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
在这方面,一些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已经走在前头,通过对国际教育的投入、实施教育改革激励措施等大力推动学生的跨国交流。如澳大利亚政府推出的新科伦坡计划(New Colombo Plan),通过建立奖学金等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前往亚洲学习;欧盟制定的教育改革欧洲2020战略,推出了高等院校学生全球流动性考察指标,要求到2020年,欧盟至少有20%的大学毕业生有国外学习或培训的经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推测,到2020年,国际学生总数将达到580万。可见,学生的国际流动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
目前有关高职学生国际流动性的理论研究并不多,特别是源于实践方面的资料研究更是少见。基于此,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调查法,运用量表及科学的数据统计工具对高职学生出国情况进行了调查与数据分析,研究了高职学生国际流动的趋势、特点及动因,并结合实践探讨院校层面促进学生国际流动性的可行路径。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公办高等职业院校,近几年随着办学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通过出国留学和国外短期交流项目来提升学历和就业竞争力。跟踪学生历年来的出国情况,
(二)调查方法
主要从实践角度出发,在综合已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围绕学生出国学习的意愿、海外项目类型的偏好、影响出国学习的因素、国外学习的目标、就业定位、学习习惯等主要问题设计问卷。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主要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评定,量表整体信度系数较高,为0.912,说明此次问卷调查信息比较可靠。
(三)数据处理
调查所得数据采用 SPSS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分析的类型主要为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具有拓展国际化视野的强烈意愿
出国学习动机方面,高达91%的商科学生认为出国交流学习的首要目的是“拓展国际化视野,增加知识”。对商科中外合作办学群体的单独调查结果表明,67%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认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能提供更多国际交流机会,是吸引他们参加合作项目的重要原因,33%的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其次是“获得外国文凭”,认为这一项非常重要的学生有28%,比较重要的有63%。另有21%的学生认为出国学习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可以在感兴趣的专业领域进一步深造,为未来职业的发展打下基础。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约 16%的学生表示出国学习主要是“听从父母的建议”,认为家长的观点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己的选择。
(二)出国学习的影响因子分化明显
从调查结果来看,影响学生出国学习的因素的按影响力大小依次为:成本、语言、环境适应能力、自主生活能力、情感,并且主要指标的影响力差异比较明显。尽管被调查的学生主要来自经济较发达的广东地区,仍然有 84%以上的学生认为“出国留学成本”为影响留学选择的“非常重要”和“重要”的因素,有67%的学生认为“语言交际能力”“非常重要”和“重要”,担心语言不通,影响学习效果和日常交流。28%的学生认为孤身在外,“自主生活能力”对于出国学习的影响“非常重要”,他们担心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对于陌生环境下的生活具有恐惧感和心理障碍。相关性分析发现这部分学生大多同时认为情感需要是产生孤独感、不能适应陌生环境的“非常重要”和“重要”的原因。
(三)学生倾向于短期交流项目
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实际情况,按时间的长短,可分为 1-3个月的短期交流、3-6个月的带薪实习、6-12个月的交换生项目,以及 1年以上的长期留学项目等。调查表明,38%的学生认为将来有可能参加1-3个月的短期交流项目,与有意愿参加3-6个月的带薪实习项目的学生比例相当(34%)。选择6-12个月的交换生项目以及1年以上的长期留学项目的学生比较少,两者的人数都少于10%。其中1年以上的长期留学项目主要集中在校际专升本课程。相关性分析发现,选择短期交流项目的学生大多也会选择参加学校内部组织的国际文化知识讲座及本校组织的托福或雅思等出国英语培训项目,其原因主要为“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出国学习的经历”,选择短期交流项目的学生与认为“出国留学成本”是重要影响因素的学生成显著正相关性。
(四)留学院校专业选择比较现实
虽然大部分学生对出国学习的目的地选择上仍然倾向于传统留学热门国家,但对院校的选择则比较现实与理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学生留学热门国家,本项调查学生也表现出同样的倾向,92%的学生首选英、美、澳主要发达国家作为留学目的国。相对于留学目的国的选择,选择学校时高职学生则更加实际,74%的学生认为国外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专业排名”是他们考虑入读学校的“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原因,其次54%的学生主要考虑学校“是否提供实习机会”,认为“学校的知名度”或“学校排名”“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学生有48%。
(五)校际合作项目受欢迎
在对出国学习途径的调查项目中,94%的学生倾向于选择通过本校与国外高校开展的合作项目出国,远远高于选择通过出国留学中介机构或者个人申请学校的学生人数(27%)。相关性分析发现选择校际合作项目的学生大多也倾向于参与校内组织的语言培训和跨文化知识讲座。调查后期的进一步访谈表明,学生选择校际合作项目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其途径安全可靠、渠道畅通。并且校际合作项目中,与境外合作院校的课程衔接通道已建立,学分的认可度较高,可以避免学分认证、学习内容对接的繁琐流程。
四、讨论与建议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高职学生普遍具有拓展国际视野、出国学习的强烈意愿,就业市场、经济条件、学校平台支持以及学生自身的语言水平及适应能力等因素是影响国际流动的主要因素。在推动学生国际流动的具体实践中,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学校、学生及家长等多元主体的发展诉求与特点。基于此次调查结果,结合高职学生国际流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从高校国际化实践工作出发,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教学中加强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学生出国学习的动机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希望通过出国学习来开阔眼界,接受不同文化教育,他们对于跨文化知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希望体验更为广泛的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教育的学习氛围。而现实情况中,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训练而忽视文化训练的现象,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参与跨文化交流和教育的机会很少。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外语基础较弱,他们普遍对自身外语水平信心不足,从而影响跨文化交流的实际效果。汪凤翎对出国留学生跨文化问题的研究表明,中国留学生在留学期间的主要困难大多因文化与文化差异而引起,包括对跨文化交际知识与技巧缺乏了解以及对国外学习文化不适应等[1]。
蒋瑾从二元维度分类法将跨文化能力分为内在能力和外显能力。内在能力包括文化意识和态度,外显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语言能力。跨文化能力可以通过教学进行培养,有效的途径包括在教学中使学生同时成为研究者和被研究者,让他们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以扩展新知识,站在不同的文化角度思考问题,在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国际化的思维方式,整合不同的知识体系[2]。目前,高职院校外语教育是培养跨文化能力的主渠道,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进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模拟跨文化语境下的日常交流或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提高外语能力的同时,也能运用外语及掌握的跨文化知识和交际策略,实现与人合作、沟通和组织管理等跨文化活动。高职院校国际化实践经验也表明,利用高校自身校本资源,创设国际化育人环境,使师生不出国门便可获得国际体验和经验,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3]。
(二)引入市场运作模式降低国际流动成本
调查结果表明,国际流动的成本是影响学生出国的最重要的因素,从学生与家长的角度看,国际流动是需要大量的金钱与时间投入的高端教育模式,学生出国学习的教育回报是权衡投资效益的重要方面。张建新研究了英国高校学生的国际流动,认为学生国际流动主要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教育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4]。郑佳对泰国高校学生的国际流动研究也表明,经济因素、区域环境、国际组织推动力等影响学生国际流动[5]。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教育资源的流动是在世界范围内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所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6]。朝着教育贸易的方向发展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新趋势。Altbach和Knight认为这种新趋势,一是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提供跨国学术;二是通过传统的留学方式,使学术消费者到学术提供者的国家流动[7]。因此,在开展学生国际交流项目时,我们可以考虑国际流动的贸易特征,引入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调研目标群体的国际流动性需求,在此基础上科学制订学生国际流动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情况不断优化项目方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采取跨境“双校园”学习模式,与国外院校共建课程资源平台,使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在国内外学习场所接受教育,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教育成本。
(三)建立合作联盟,扩大国际流动规模
澳大利亚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已进入国外国际化发展的阶段,无论是接收国际留学生的规模,还是本国学生出国流动规模,都远远走在世界前列。其主要策略之一是澳大利亚政府、教育机构和高校能从不同层面、全方位地整合资源,形成联盟体。例如澳大利亚职业教育领域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院校在推进国际化的过程中,运用的典型策略即在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集团与高校之间搭建合作平台,集聚多方资源、借助不同渠道,在国际上成功推广了TAFE职业教育品牌,吸引了大批国际留学生,在亚太地区与多所职业院校开展了合作办学项目和学生交流项目。
相对而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程度还比较低,学生国际流动的总体规模比较小,可以通过借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国际化模式,与国外院校、本地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等合作,建立基于共同目标的国际联盟,共同推动教育资源及学生的国际流动。具体实施策略上,可通过与国内外合作院校共享国际教育信息资源、共建渠道、团体作业等方式,利用学生流动数量的规模效应,降低国际流动的成本。例如共同组团开展学生游学项目、共同参与基于同一平台的国际竞赛、共同举办旨在促进学生国际流动的讲座和活动等。与仅依靠单个学校的力量运作国际项目相比,结成联盟能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协同合作,从而实现人员和信息资源的高效流动。
(四)加强学校层面的引导与支持
学生的国际流动是评价学校国际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将促进学生的国际流动纳入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中,通过政策引导、资源配置等途径积极推动学生的国际流动。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国际流动趋势也逐渐从无组织的自发行为进入到有计划、有组织的统一行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国际流动主要依托各种校际交流项目平台运作,主要包括各种短期或中长期学生交换、交流项目。校际交流项目的优点有:(1)合作院校之间是相互信任、相互了解的合作伙伴,学生的交流活动有合作协议予以保障;(2)为了项目的持续发展,双方院校一般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照顾交流生的学习与生活,遇到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3)校际交流项目中,课程和学分的认可度较高,能为学生将来申请到国外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大力加强校际合作,开发优质项目,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国际学生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学习、住宿、财务、健康与福利、安全等各个方面,需要学校层面的高度重视和专门机构的协调指导。学生国际流动活跃的院校,一般还有比较完善的国际学生配套服务体系,例如国际学生服务中心、心理咨询服务中心、语言服务中心、职业规划与发展指导中心,真正将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渗透到学校的各项管理服务工作中。例如澳洲TAFE院校在迎接国际学生时,往往会安排入学教育环节(orientation),其中包括参观校园,介绍图书馆使用方法,提供学术方面及生活方面的相关信息等,以便国际学生能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汪凤翎.论出国留学生跨文化认知与交际能力的培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49-153.
[2] 蒋瑾.跨文化能力分类及培养的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13,(9):8-24.
[3] 刘伟.高职校园营造国际化多元文化育人氛围的探索与实践——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海外研习基地(广州)为平台[J].职业教育研究,2014,(12):32-35.
[4] 张建新.英国高校学生的国际流动[J].比较教育研究,2003,(5):80-85.
[5] 郑佳.泰国高校国际学生流动的原因、路径及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2014,(11):85-91.
[6] 杨旭辉.高职教育国际化:内涵、标准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64-65.
[7] Philip G. Altbach, Jane Knigh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otivations and realities[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7,(11):290-301.
中图分类号:G719.2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3-27
作者简介:胡海燕(1978-),女,湖北黄冈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职业教育。发现出国学生主要来自商科专业,特别是商科类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因此此项调查主要针对商科专业的学生。共计发放问卷 500份,回收438份,回收率87.6%。在被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42.9%,女生占57.1%,广东省内生源占95.7%;专业方向主要为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Business Students
HU Hai-yan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Shunde Polytechnic, Foshan 528333, China)
Abstract:The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students is one of the critical factor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students. Through a survey of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motivations behind, it was found that students’ mobility was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employment pressure, cultural experience, international flow cost,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and language problems. Effective approaches were discussed to improve the student mo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 international mobility; surv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