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教师品德的建构*
2016-03-18卜仁宾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44
卜仁宾(郑州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论新时期教师品德的建构*
卜仁宾
(郑州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摘 要:教师的品德发展是社会需求、职业要求、自身发展等多种因素在教师内心不断权衡、不断建构的结果,而当下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为师德建构提供丰富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名利思想的侵蚀、应付评价指标而淡化育人本能、职业荣誉感弱化等。要促进良好师德的构建,必须重视外部环境和教师内心的作用,从优化环境、制度建设、积极引导等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关键词:新时期;教师;品德;建构
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道德需求的提升也在其中。教师承担着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的工作,对丰富人类精神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自身素养、品德水平自然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人们对新时期教师的品德也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
一、教师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过程
道德是反映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 品德是道德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反映在教育领域,教师职业有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我们称之为教师品德。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品德的形成就是道德内化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要经历四个阶段:心理意识的形成、思想观念的形成、行为表现定型、个体人格臻于完善。具体到教师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每个阶段会呈现出如下的特征:
(一)心理意识形成阶段
就教师品德形成的普遍规律而言,刚刚涉入职场的教师通常情况下其职业定位还未明确,他们在职业生涯的选择主要是对教师社会地位、人均收入和福利待遇等多种外界普遍认可的硬件条件非常满意而入行,对于教师具体要从事的工作内容和肩负的社会责任缺少正确和细致的认识。此时的教师对工作充满热情和期待,职业要求和职业的神圣感会对他们形成压力,使他们开始注意调整自己的言行来适应角色的转变。但压力使得他们在执行教育教学规范时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符合要求而“避免惩罚”上,对于各种规范的意义、教育的意义等思考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新教师经常会在一些职业规范未明确规定的地方表现出言语和行为的随意性。例如“浙江温岭幼儿园虐童事件”中,幼儿教师仅仅为了“好玩”而把孩子丢进垃圾桶,从根源上说就是其内心未能认识好自己的角色而导致的。就本质上而言,入职之初的教师品德行为更多的是行业规范的被动接受,而非是对教书育人与科研助国的责任感的主动践行,这一阶段的教师品德建构特点具有很强的被动性。
(二)思想观念形成阶段
随着教师工作阅历的增加和对工作节奏的习惯,教学目标和科研任务对其形成的压力逐渐减缓,他们在建立自己事业成果的同时也逐
(三)行为表现定型阶段
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教师逐渐对工作驾轻就熟,其教学工作成果和科研成果受到了足够的关注,创造了较高的社会价值,学校和社会也对教师的奉献和付出予以了回报。这个阶段的教师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处于了一种比较富足的状态。这个阶段的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自律性和主动性都比较强,同时也能够将这种正向的工作意识传递给周围的人,教学和科研行为都能够反映出其品德结构的完善和品德建构的成功,由此品德的建构达到了稳定阶段。行为表现定型阶段的教师品德能够独立稳定地存在,无需旁人的监督和外界舆论的影响。
(四)人格臻于完善阶段
教师已经能够将教育和科研的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并且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享受乐趣,还能够对自己的工作价值和人生价值进行肯定。到达这个阶段,教师能够很好地看待同仁之间的学术竞争,能够对业内的中外观点进行辨证分析,从而消除了文化差异对科研工作进程上的阻碍。总之,教师的品德结构完善后,其个人品德与个人能力良好地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教师的良好人格。
以上四个阶段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对于不同心理成熟度和不同成长环境中的人也有不同的差异,但是就普遍性而言,教师品德的形成主要经历上述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从低级向高级进行过渡,从简单的品德形成演变成综合的品德形成,大部分教师是顺次完成四个阶段。部分心理成熟度高和环境正向影响程度深的教师会在四个阶段中出现不同程度的交叠,从而促进其品德形成的进程和质量。教师的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其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平衡社会需要、职业要求、自身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不断建构心理品质的结果,其成长环境、认识水平、个人意向等都影响着教师品德的建构过程。了解这些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利于创设更好的条件来推动教师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当下教师品德建构遇到的新问题
道德是品德内化的基础,而道德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群体中形成的,职业成长特征不是影响教师道德发展的惟一因素,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当今社会,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为教师品德建构提供更为便捷条件的同时,也使教师品德建构面临更为复杂的环境,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名利思想对教师的价值观侵蚀作用较为严重
从国民生活水平上来看,我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从经济建设的角度看,市场经济成为经济建设的主要形式;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看,文化阵地呈现多元文化的状态;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不同的信息时时刻刻冲击着人们的观念。物质生活条件的无忧导致了人们对无形的精神生活条件进行追求,市场经济营造的“追求自我”、“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观念日益流行。教师这一职业长久以来受到社会的尊重,这种尊重使教师内心有强烈的保持自尊的需求,而自尊来自于自我价值的彰显。作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且有着较强学习能力的教师,在这样的社会浪潮冲击下,不同程度上也受到了追名逐利思想的侵蚀。
(二)不良信息冲击着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
教育工作是文化传播、价值观教育的前沿阵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科学的知识观和世界观是教师的基本职业操守,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抵御不良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然而现实是,自媒体时代的信息良莠不齐,一些教师在接触各类信息时缺少思考、盲目轻信,有的人鼓吹西方价值观、政治理念,更有甚者批评和攻击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信息传播的自由化是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但部分教师自身的辨识能力差、意志力弱也是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观原因。教师只有保持清醒头脑,勤于学习、勤于思考、磨炼意志,才能不断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
(三)疲于应付各种指标,淡化了育人本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很难在短期内呈现出明显的效果,如何评价教师的工作就成为了一个问题。社会的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评价体系也越来越复杂,教师已经不能简单地通过搞好教育教学来获得考核的合格或者优秀。业务学习、政治学习、教研活动、学生成绩、学生获奖等等都成为评价教师的指标,这其中职称晋升中对科研成果的硬性指标更是深受诟病。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工作职责除了教书育人之外,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来完成其他工作,以获取职称、职位等的晋升。当教育教学不再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惟一途径,教育教学变成了一些简单的数字指标,很多教师就产生了应付的心理。教师不再是全心思考该如何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他们把工作重心转向了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各种指标中的高分,甚至有一些教师会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来获取竞争中的优势。
(四)弱化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荣耀感
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依然存在,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荣耀却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很多教师自身也惶恐于这样的荣耀。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人们对精神和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而教师承担着文化传承,提升精神品质的重要任务,这使得很多人习惯于对各种社会不良现象从教育上找根源,虽然这显然是教师不能单独担负的责任,但却使得人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可度有所降低。第二,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其有能力更多地参与到下一代的教育中去,但为数不少的家长仅靠读过的一些书籍、文章的只言片语形成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师的工作指手画脚,甚至否定教师的工作。第三,作为荣耀集于一身的教师的言行很容易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即使一些不涉及道德范畴的个性化行为发生在教师身上都很难被人们接纳,更不用说个别教师的失德行为不能被社会所容忍。这些信息借助发达的媒体被迅速发酵,严重破坏了教师在人们心中固有的美好形象,原本归于教师的荣耀慢慢发生了动摇。第四,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盛行,教师职业不被一些人重视,荣耀自然也渐渐淡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所带来的荣耀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教师的使命感慢慢变弱,社会责任感慢慢变淡。
三、新时期建构教师良好品德的具体途径
教师良好品德的建构,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积极正向能量的传播,有利于教师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倾注到教育事业上。要建构教师的良好品德,应该通过优化教师的外部环境和调动教师的内部意识两个角度进行。结合新时期教师品德建构的困境,要促进教师良好品德的形成,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积极优化教师成长环境,形成良好教师品德建构的土壤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优秀品德形成的土壤,国家层面的道德文化建设、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一直未曾放松。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发挥自身职能,优化教师成长环境,形成良好教师品德建构的土壤。
首先,学校应该重视良好校风的建设,在推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大力建设具有高尚人格与文化力量的学校精神,使工作和成长在其中的教师品德建构有目标、有方向。第二,价值理念只有获得教师的共鸣才能得以顺利的践行,学校和相关部门应关注教师的生命成长和价值体现,通过人文关怀、激励先进等方式来营造和谐向上的氛围,引导教师将其个人发展与学校的目标、国家的教育目标统一起来。第三,学校和相关部门应努力争取多方面支持,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方方面面的保障,为教师的职业成长创造更有利的条件。第四,学校和相关部门应注意创设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使身处其中的教师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与之相称的待遇,消除走不正当渠道的隐患。
(二)积极引导,增强教师建构良好品德的主动性
品德是个体对社会约定俗成规范的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主要靠个体的“自律”,个体对品德的认识水平及意志力是能否达到“自律”的重要条件。教师的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教学、科研等主要工作基本都是个体独立完成的,这使得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有较大的自由度和掌控权,是否能自律就显得尤为重要。自律虽然是个体内部活动的结果,但适当的引导可以增强某些观念在个体内部的影响力。
首先,学校和相关部门可以对教师提出明确要求,把思想素质提高、师德评价等作为衡量其工作成绩的重要内容,促使教师自觉地学习道德知识,提升价值信念,不断提升自身认识水平。第二,学校和相关部门还可以通过安排讲座、研讨等形式的职业交流来增强教师对良好品德的认同感,克服道德形成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形成追求美好品德的内部动力。第三,学校和相关部门还可以通过树立榜样、鼓励先进,坚定教师的职业信心和职业荣誉感,促使其在工作生活中养成良好品行,将外部的道德要求真正转化为内部的道德需要。
(三)加强制度建设,合理规范教师的道德行为
品德是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德行,现实的制度性环境和规范要求会对教师的品德形成产生实际性影响。学校和相关部门应重视制度文化建设,具体的教师品德行为评价制度可以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确立指导性的制度,对教师的执教品德和科研学术道德等建立相应的规范,在制度中对教师道德维度的具体执教行为和科研行为进行明确的规定,从而能够对教师品德建构工作进行指导。第二,制定约束性的制度,对教师的执教工作和科研工作中绝对不可以出现的道德维度的失范行为进行明令禁止,从而能够对教师的具体工作进行有效的约束。第三,制定合理的道德考评制度,对教师的品德进行有效的评价,对教师的品德进行实时的完善和规范。第四,制定教育和帮扶制度,对教师的不当行为应该以教育和帮助为主,而不是胡乱的处罚,正向引导所带来的示范作用远比处罚的效果明显。
四、结语
教师良好品德的建构需要从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顺应教师职业生涯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和工作状态,从而对其良好品德的形成起到积极的督导和促进作用。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是国家教科研组织的实战基地,教师的品德对其个人职业发展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重要的作用。具备良好的教师品德才能培育出德学兼备的学生,才能将教师的个人理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根植于国家的理想和利益当中,产生正向影响。因此,教师品德的建构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教师品德的形成与其外界环境和个体认识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时代背景对教师品德建构有着不同的影响,教师品德建构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柴楠.激励相容视角下的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6-58.
[2] 张素.刍议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师德建设[J].改革与开放,2015,(4):102-104.
[3] 于坤.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世纪桥,2015,(10):72-73.
[4] 郭维平.高校教师品德结构与建构过程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8,(7):87-90.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3-11
*基金项目:2015年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基于成长与发展视域下的教师教育模式建构”(152102310115)。
作者简介:卜仁宾(1980-),男,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理论。渐感知到自身劳动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以及对社会生产生活的改变,感知到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人生态度的积极影响。处于形成阶段的教师已经从主观上认同社会对教师育人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评价,将其作为自己职业成长的条件,并内化成为自己的职业规范,由被动转为主动。但与此同时,随着工作内容的稳定和家庭负担的增重,教师开始衡量自身劳动与回报是否符合相应的比例,加之教学工作的重复性等因素,教师此时的职业倦怠很容易达到峰值,危及教师的品德建构。此时的关键催化因素是对教师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的考量和奖励,合理的回报体系和公平的竞争环境有利于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减少内心矛盾,更加积极地投入工作,在品德践行和自律意识上逐渐成为习惯。思想观念形成阶段的教师品德在集体工作生活中能够更好地稳定存在,同时也需要外界环境中竞争因素的制约。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Morality in the New Era
BU Ren-bi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China)
Abstract:Teachers' moral character development is the result of social demand, professional equirements, its own development, and other factors.The current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ovides abundant information for the teacher's ethics construction ,it also brings new problems: the rosion of fame and wealth, the desalination of education for evaluating, the weakening of occupation onor, etc.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teachers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nd inner function, by optimizing the environment, constructing the system, and actively guiding.
Key words:new era; teachers; morality; construction